历时十年,牵连三万多人的明初四血案之一,胡惟庸案带来的影响

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与张昶为友。明朝开国功臣,胡惟庸投朱元璋于和州,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吴元年(1367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 洪武三年(1370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至洪武十年(1377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

历时十年,牵连三万多人的明初四血案之一,胡惟庸案带来的影响


胡惟庸被朱元璋以谋反的名义处死。并由此展开了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一大批淮西功臣都卷入此案。其中包括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此案朱元璋共计处死三万余人。

胡惟庸在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时就在帐下效力,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太常少卿、中书省参知政事等职。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至洪武十年(1377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历时十年,牵连三万多人的明初四血案之一,胡惟庸案带来的影响


这一路的升迁,可见能力之强,也受朱元璋的器重。

胡惟庸一开始还是小心谨慎的,并且文人出身在仕林林里的口碑不错。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胡惟庸膨胀了。

胡惟庸担任中书省丞相之职时,中书省的大权开始由他一人掌握。按规定内外诸司大臣给皇帝的奏折都要经过中书省,但是胡惟庸仗着朱元璋对他的宠幸,独擅专权。凡是对他的不利的奏章都按下不发,甚至罢黜官员也不经过朱元璋同意。洪武十三年(1379年),朱元璋终于不能忍受胡惟庸欺上瞒下,结党营私,便借着占城国使臣事件将胡惟庸拿下。

历时十年,牵连三万多人的明初四血案之一,胡惟庸案带来的影响


须知,相权和皇权本来就是相互制约,敌对的,英明神武的皇帝不需要和自己顶牛的宰相,但胡惟庸不但独断专行,还排除异己,任人唯亲。明太祖身为一个英明神武的开国皇帝,尤其是经历过元朝的黑暗动乱时期,并且出身平民。他不能接受这样的官员。

历时十年,牵连三万多人的明初四血案之一,胡惟庸案带来的影响


随后朱元璋以此为借口把朝堂大肆清洗了一遍,并且废除了宰相制,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三司,分管掌管地方民政、司法、军事。

废相后,所有权力都集中在皇帝一人身上。沉重的政务负荷使他不得不开始寻找制度上的对策。于是,“内阁”应运而生。到明成祖朱棣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内阁才成为皇帝的智囊团。

历时十年,牵连三万多人的明初四血案之一,胡惟庸案带来的影响


但朱元璋对百官已经产生了戒心,为了防止再像胡惟庸这种隐瞒不报的事情发生。于是,效忠皇帝的特务机构又出现了——锦衣卫组织,这个组织逐渐又变成皇帝惩罚异己者的工具。锦衣卫也是后来东西厂卫的先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