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前的燕然勒功石刻——記載著影響歐洲格局的漢匈大決戰。

我們悠久的五千年曆史中英雄輩出,把建功立業封妻萌子寫進了每個中國男人的血液中,而如果要說起一直被中國軍人奉為最高人生追求和終生奮鬥的夢想的,那就要算是

封狼居胥燕然勒功了,一直以來,“封狼居胥,勒石燕然”都被認為是漢民族的最高軍功,因此也成為中國曆代英雄豪傑或者詩人騷客所夢想或吟誦的對象,王維的“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李白的“請纓不繫越,且向燕然山”,范仲淹的“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都是家喻戶曉的名篇

封狼居胥,就是指的西漢元狩四年,衛青、霍去病各率5萬騎兵深入匈奴腹地漠北,力求一舉殲滅匈奴主力。最終二人不負眾望,率軍大破匈奴,霍去病殲敵7萬餘人,俘虜匈奴眾多將領,又乘勝追殺匈奴,至狼居胥山,霍去病在狼居胥山築壇祭天以告成功之事。之後,霍去病繼續率軍追擊匈奴,一直打到今貝加爾湖,方才罷兵。此後,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從此也成為中國曆代武將的最高人生追求,是終生奮鬥的夢想。

兩千年前的燕然勒功石刻——記載著影響歐洲格局的漢匈大決戰。

燕然勒功,公元89年,竇憲北伐匈奴,一直打到逃到漠北之地,最終在杭愛山(史書稱燕然山)和匈奴行了一場決定性的戰役,竇憲一戰封神,將屢犯邊境的匈奴擊潰,使其向西方遠遁,奠定了邊境長久以來的和平,一舉終結了中原王朝與匈奴數百年的戰事;為了紀念這一功業,隨軍的班固將其刻在燕然山的岩石上。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試圖尋找竇憲“勒石紀功”的具體位置。此前,俄羅斯、蒙古國以及我國的專家曾從阿爾泰山開始,一直往北尋找,但卻始終都沒有獲得什麼發現。

兩千年前的燕然勒功石刻——記載著影響歐洲格局的漢匈大決戰。

今天我們就要說說燕然勒功的發現。1990年,外蒙的兩名牧民正在草原上放牧,可突然下起了大雨。兩名牧民將羊群趕到杭愛山南麓的躲雨,結果在不經意間,看到頭頂上方的崖壁上似乎刻著一些字跡。在他們仔細辨認之下,發現那些應該是古代漢字,但是他們一個字都不認識。

兩千年前的燕然勒功石刻——記載著影響歐洲格局的漢匈大決戰。

雨停之後,他們馬上報告給當地的文物部門,請有關專家進行解讀。可是,外蒙專家研究了好些年也未能解讀出來,機緣巧合之下,外蒙在2014年將發現斷崖文字的事情,告訴中國內蒙古大學的蒙古專家齊木德道爾吉,邀請他親自前往外蒙,與當地專家共同破解中國古文字之謎。

兩千年前的燕然勒功石刻——記載著影響歐洲格局的漢匈大決戰。

隨後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和內蒙古大學聯合組成專家組,來到杭愛山南麓對摩崖石刻進行實地考察。該摩崖石刻寬1.3米,高0.94米,離地距離為4米左右, 而且由於當時石刻是匆忙完成的,一些石材的取材並不是很好,並經歷了近2000年的風吹雨淋,石面風化嚴重,字跡漫漶脫落,不好辨認。

兩千年前的燕然勒功石刻——記載著影響歐洲格局的漢匈大決戰。

經過專家組的仔細拓印辨別,終於證明這就是我們一直尋找的燕然勒功,近兩千年前的典故,終於在現實世界中找到了印證。最終解讀出石刻中260多個漢字中的220個。而史書中記載的《封燕然山銘》是290多個字——差的幾十個字,基本是古漢語中的語氣助詞,像“蓋”這種助詞等。史書中的文章,很可能是在凱旋後由刻石版潤色而成。

兩千年前的燕然勒功石刻——記載著影響歐洲格局的漢匈大決戰。

讓我們來看看《封燕然山銘》原文中的精彩段落——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漢元舅曰車騎將軍竇憲.......,驍騎三萬。元戎輕武,長轂四分,雲輜蔽路,萬有三千餘乘。勒以八陣,蒞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絳天。遂陵高闕,下雞鹿,經磧鹵,絕大漠,斬溫禺以釁鼓,血屍逐以染鍔。然後四校橫徂,星流彗掃,蕭條萬里,野無遺寇。於是域滅區殫,反旆而旋,考傳驗圖,窮覽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茲所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銘盛德。其辭曰: 鑠王師兮徵荒裔, 剿兇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亙地界, 封神丘兮建隆嵑, 熙帝載兮振萬世!

兩千年前的燕然勒功石刻——記載著影響歐洲格局的漢匈大決戰。

《封燕然山銘》譯文——
大漢永元元年(漢和帝年號,西元89年)秋七月,國舅、車騎將軍竇憲.....率猛騎三萬。戰車疾馳,兵車四奔,輜重滿路,一萬三千多輛。統以八陣,臨以威神,鐵甲耀日,紅旗蔽空。於是登高闕,下雞鹿,經荒野,過沙漠,斬殺“溫禺鞮王”,用其血塗鼓行祭;用“屍逐骨都侯”的血來塗刀劍之刃。然後四方將校橫行,流星閃電,萬里寂靜,野無遺寇。於是統一區宇,舉旗凱旋,查考害傳圖籍,遍觀當地山河。終於越過“涿邪山”,跨過“安侯河”,登燕然山。踐踏冒頓的部落,焚燒老上的龍庭。上以洩高帝、文帝的宿憤,光耀祖宗的神靈;下以穩固後代,拓寬疆域,振揚大漢的聲威。此所謂一次勞神而長期安逸,暫時費事而永久安寧。於是封山刻石,銘記至德。銘辭曰:威武王師,征伐四方;剿減兇殘,統一海外;萬里迢迢,天涯海角;封祭神山,建造豐碑;廣揚帝事,振奮萬代!

此戰據記載斬殺了匈奴大王以下的軍官13000多人,繳獲了匈奴牛羊馬駱駝等牲畜100多萬,並且匈奴有81個部落,因為這次大敗前來投誠,人數有20萬人以上。這麼輝煌的勝利,放到現在也足以震驚世界。而匈奴經過此次大敗,國力損失慘重,他們向北方逃跑,這次的大勝不僅對中國和匈奴產生了巨大影響,也對歐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歐洲人不知道燕然山,更不知道竇憲。但是這兩個名字卻改變了他們的歷史。

兩千年前的燕然勒功石刻——記載著影響歐洲格局的漢匈大決戰。

燕然山之戰後北匈奴汗國殘餘部眾在大漠不能立足了,於是向西漂泊。漂泊到了四千公里之遙的黑海北岸。當地原居民西歌德部落受不了北匈奴的壓力,向西侵入了多瑙河上游。原住多瑙河上游的汪達爾部落受不了西歌德人的壓力,向西侵入了羅馬帝國。羅馬終於亡在這些野蠻民族手中。而匈奴人“上帝之鞭”阿提拉至今仍是歐洲人心頭一根抹不去的刺。

兩千年前的燕然勒功石刻——記載著影響歐洲格局的漢匈大決戰。

摩崖石刻歷經千年,即使竇憲將軍的肉身已經不在,但他的決戰千里之外的氣魄和勇武,會穿越幾千年的風沙,傳遞到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幾千年的歷史告訴我們,“和平”二字只有勝利者才有資格說。在這個民族復興的偉大時期,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找回那種遺失已久的“漢唐氣魄”;找回那種封狼居胥,禪於姑衍,飲馬翰海,燕然勒功

的英雄氣概;重新振奮那種“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決心勇氣。

兩千年前的燕然勒功石刻——記載著影響歐洲格局的漢匈大決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