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矛盾对立的孪生子,看看他们的终极对决

古希腊的哲学如果展开来讲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如果删繁就简,我们可以总结出两个点,

一个是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一个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前者展开了本体论的讨论,后者则开启了自然哲学的探究。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古希腊哲学的两位人物,他们的思想是对立的,甚至可以说是水火不相容,但是他们却是后来的西方哲学流派的开创者。这两位就是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

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矛盾对立的孪生子,看看他们的终极对决

画作《雅典学院》一角的赫拉克利特

如果你对西方的哲学是稍微有一些了解,你就会对这句话比较耳熟“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就是赫拉克利特提出来的。他的对手,存在论的维护者,巴门尼德,同样有一句名言“思维和存在是同一回事。”

先说赫拉克利特,他是古希腊富有传奇色彩的哲学家,是爱菲斯学派的代表人物,出生在王族家庭。原本赫拉克利特是要继承王位,享受荣华富贵的,但是他的思想却与常人不同,他将自己的王位让给了兄弟,还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这个想法在常人看来都是难以理解的,据说当时波斯国王大流士曾经写过信,邀请他去波斯的宫廷教授希腊文化。

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矛盾对立的孪生子,看看他们的终极对决

赫拉克利特是朴素辩证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第1位提出认识论的西方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主要观点是,他认为宇宙万物无时无刻不处在变化当中,不仅仅是自然界,人和社会也是在不断改变的,没有什么是可以永存的,就像他说的那句话一样,“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当你第2次踏入河流的时候,河流已经发生了变化,河流一直在流动,或者说你踏入的河流已经不再是刚才那一刻你踏入的河流,而是现在的河流。

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主旨是:万物都处在变化当中,他将米利都哲学推到一个全新的境界,较为完整的朴素辩证法的世界图景呈现了出来。后来他的理论人的认识只能从感性具体的东西中产生,这一观点发展成为了西方哲学的分支,也就是现象学。

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矛盾对立的孪生子,看看他们的终极对决

赫拉克利特思想的基础是宇宙从一开始就是处于演化过程的,万物只能单向推进,就像河流,不会倒着流动。变化是世界的本质。

再看看巴门尼德的学说,巴门尼德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最有代表人物,是爱利亚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受到过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巴门尼德认为世界的本源和发展并不是变化,世界是一万物都是从“一”发展而来的。宇宙的生存和演化并不是时间在先,而是逻辑在先。世间万物先有存在,然后才能演化出各类的事物。

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矛盾对立的孪生子,看看他们的终极对决

巴门尼德

在这世间有永恒的不变的东西“一”,是真实的,可以被感知,而感性的世界是否存在是假象。他还说人的感官和经验总是会骗人的,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感性来认识理性。

由此可见,巴门尼德的观点与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是相反的,甚至说是对是对立的。巴门尼德的观点和理念的提出,延展出后来的柏拉图的理念说,巴门尼德认为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有两条路可寻,一条是真理之路,一条是意见之路,而真理之路就是所谓的存在。

万物发展之初就有的实体,而意见之路是非存在的,是人们的感官世界。巴门尼德认为普遍的必然的,认识的道路只有一条,也就是存在、真理之路是有普遍性的,但是意见却没有。意见和感觉是因人而异的,并不能作为知识的范畴。

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矛盾对立的孪生子,看看他们的终极对决

比如你觉得哲学知识晦涩难懂,但是有一部分人却说自己能在哲学中找到生活的乐趣,这是一种感觉,不叫知识,是会因人而异的。但是真理是必然存在的。比如说数学的概念是知识不会产生歧义的。

巴门尼德还提出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只有在思想中才能达到知识和对象的同一性,由此才可实现认识世界的目的,在感觉经验中是没有办法来认知世界的。这是西方思辨思维和抽象思维的雏形。

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矛盾对立的孪生子,看看他们的终极对决

巴门尼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思维模式,即通过不变的理性来认识万物,由此也奠定了哲学的一大内容构成本体论,从巴门尼德开始,人们尝试着用逻辑论证思考观察的方式来认识世界,让西方哲学和科学有宇宙生成论转向了存在本体论。

这就是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的终极对决,他们围绕着“变与不变”,“多与一”,“现象与本质”展开了哲学的讨论,而他们的讨论和学说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像是精神世界的孪生子,因为他们最终关心的都是那个真正、唯一、包括了整个现实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