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轻与重

解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轻与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作者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哲理小说。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初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还是在十几岁的年纪,当时是根据图书馆借阅书籍排行榜借阅的,而且豆瓣评分也挺高,也是很多人极力推荐的。这本书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说,有点难读懂,读完之后认为是一本资产阶级的爱情小说。当我第二次阅读后,才发现这是一本存在主义的哲学小说,小说背后隐藏了多对矛盾哲学,我将凭借自己的阅读感悟对小说里面隐藏的矛盾哲学作出解读。

解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轻与重

轻与重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世界是一个由无数二元对立的矛盾体所组成的集合体,对立的一方为正极,另一方为负极,而“重与轻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

小说开始,昆德拉就向读者展示了世间存在着的一个悖论:“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极富哲理的语言引发了人们对于“轻与重”的深度思考。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轻与重指的是人生价值的轻重悬殊,跟我们平常理解的意思一样。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重”指的是负担与责任,而“轻”则是指无负担、无责任的状态。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人们都在为各自承担的责任而奔波,来自生活的负担使我们身心俱疲,因此,摆脱负担与责任成了某些人追求的理想。然而,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

负担与责任的丧失真的能让我们感到轻松释然吗?答案是否定的,有时真正让我们绝望的不是负重,而是责任的缺失。

解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轻与重

“重”会使人倍感压力、身心疲惫, 而“轻”则令人绝望、让人窒息。

主人公托马斯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受到无数人的尊敬。手术必将面临着大大小小的风险,每一次救治病人,他都全力以赴,为挽救患者而兴奋,也为生命的逝去而伤心。我们都知道,当医生必须得承担的起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长时间的超负荷的工作,托马斯时常感到疲倦,也时常为自己的工作状态感到苦恼。

一次无意间的投稿将托马斯卷人政治风波之中,他随即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之下,托马斯心力憔悴,最终辞去了工作,成了一名擦玻璃的工人,以此来摆脱外界的压力。渐渐地,他的生活恢复了平静。起初,托马斯感觉无比的轻松,摆脱“重"后的他,感觉工作像是度假一般。

然而,日子久了,由“轻”引发的问题便接踵而至,令他痛苦不已。学医救世是他儿时以来的追求与梦想,做医生时尽管他承受了很多压力,但无疑他是幸福的。而当他与医生这一职业真的脱离联系之后,他的生活远没有预期的那样轻松,生命之“轻”让他感到无比的压抑与失落。此外,来自外界的轻视与挖苦,也加深了托马斯的痛苦,他也因此心中积郁,无法释怀,直到遭遇车祸丧生,才得以解脱。

哲学的三大终极拷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矛盾的人生使我们常常感到茫然,感到不知所措,让我们承受比“重”还要更痛楚的苦。

那么我们该选择轻还是重呢?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我们每一个人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都有义务负重前行。前段时间大火的电影《烈火英雄》故事原型是2010年的大连7.16油爆火灾。无论灭火时间多长,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一旦有火灾发生,他们总能即使出现灭火救灾,把握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和人民的生命。

解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轻与重

在承重中去奋斗,有时或许很世俗,但这也是在为“轻”奋斗。轻的同时可能意味着重,重的另一面则是轻。选择“轻”,看似不受约束,其实是不能承受;选择“重”,看似不能承受,其实是真实。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就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