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巴门尼德“存在”概念简析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巴门尼德“存在”概念简析




世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上过高中政治课的你应该还记得,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的确,如果足够细心,我们会感知到所有事物都在发生着变化,只是有些变化是在悄无声息间发生的,但是就算再悄无声息,我们蓦然回首时还是会惊叹于它们的沧海桑田。

比如突然发现心目中一直伟岸的老父亲变得佝偻;比如猛然发现仿佛昨天还在襁褓中的孩子已经渴望独自出门。虽然我们是在某个瞬间意识到这些变化的,但还是不得不承认变化其实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你惊叹它只是由于你一直没有意识到它,而它积攒起来的巨大变迁突然间在你猝不及防的时刻震撼到了你。

所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流一直在流动),孔子也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但是,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变化”这个词,就如同情侣们不喜欢“变心”这个词一样。总有一些事物,我们希望它们一直保持原样,比如亲人的生命、忠贞的爱情或单纯的青春。另外,变化着的事物总给人一种不稳定的、转瞬即逝的感觉。当一个事物变化太快,我们会有一种虚假的感觉,当一个时代变化太快,我们会有一种幻灭感。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巴门尼德“存在”概念简析

于是就有人故意要与我们的常识作对,认为世界并不是变化的,或者说变化其实是不存在的。

这个人叫巴门尼德,一位古希腊哲学家。

我们认为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生成、变化和消亡的过程——这是同一个完整的过程。我们还知道,所谓生成就是一个事物从不存在变成存在的过程,反过来,消亡当然就是一个事物从存在变为不存在的过程。但我们刚才说了,事物从生成到其消亡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中间没有间断。那么岂不是说,一个事物既在生成同时又在消亡?或者说,每个事物都既存在又不存在?!

巴门尼德认为,我们不能说一个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这是胡扯。它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没有居间状态。

这样一来,巴门尼德就把变化的问题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另一个问题:存在与不存在的界限问题,或者说“什么是存在,什么是不存在?”的问题。

巴门尼德当然承认这个世界上必然有事物存在着。只不过这些存在者不能发生变化或运动。凡是在我们眼中会发生变化的事物都不是真正地存在者。

我们是靠什么来感知变化的呢?没错,就是感觉。我们用眼睛看到了一只鸟从天空掠过;用耳朵听到一辆警车呼啸而过;用鼻子嗅到一位美女从身旁走过;用手摸到杯子里的茶慢慢变凉。巴门尼德提醒我们,感官是最会欺骗我们的,我们感觉到的这些变化看似引人入胜、让人目不暇接,但其实这些都是虚妄的。

像不像佛教中“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教导?(其实东西方的人们自古以来都不约而同地质疑过自己的感觉)。

那么真实存在的东西在哪里呢?如果不能相信感觉,那么我们凭借什么才能把握到它呢?没错,它只能存在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只有依靠理性才能把握它。也就是说,感觉到的东西都是假的,理性思维的东西才是真的(这和我们的日常思维正好相反,我们认为触手可及的经验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而理性思维的产物是抽象的、主观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巴门尼德“存在”概念简析

那么只存在在我们脑海中的这个“真正的存在者”,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或者说,它都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它不会发生变化。这一点本来就是巴门尼德提出“存在者”这个概念的题中之意,刚才已有解释,不再赘述。

其次,我们之前说过,变化无非就是一个事物从不存在到存在再到不存在的过程。而存在者既然不会变化,那么它的存在性就永远也不会增加或减少半分,所以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所以我们就不能再追问“存在者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了,因为这个问题对巴门尼德的存在者而言是没有意义的。这样一来,存在者和非存在者之间就被划出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二者分别被孤立到自己的领域,不能互相转换。

而且,因为不参与任何变化,所以时间在存在者身上是无效的,它超越了时间。从可变世界的角度来看,存在者是永恒的、绝对静止的。它是非存在者运动变化的参考坐标系,后者以前者为依据、为根本。

最后,存在者与思维是同一的:只有存在者是可以被思维的,也只有被思维的东西才是存在者。

为什么“只有存在者才可以被思维”呢?道理很简单:一个事物只有存在了,我们才有可能端详它、言说它、将它对象化,它也才能进入到我们的思维世界中去。反过来,不能被我们思维所理解的事物或现象,也就无法具有存在的属性,比如“变化”。

巴门尼德认为,“变化”在理性层面是不合逻辑的。因为变化是存在转化为非存在,或者非存在转化为存在的过程,这样一来,“变化”这个概念中就掺入了“非存在”的成分。而思想是无法认识到非存在的,所以变化就是不可理解的,也就是不存在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巴门尼德“存在”概念简析

你可能还是会说:“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我明明看到事物在起变化呀!”。

可是巴门尼德会告诉你:“你看到的只是假象,发生变化的并不是真正的存在者”。

你可能还是不甘心:“这些事物都是确确实实存在着的呀!硬邦邦的桌子,鼎沸的人声,怎么能是假的呢?反倒你说的所谓‘存在者’才抽象得令人生疑。”

可巴门尼德会告诉你:“我们之所以得出相反的结论,是因为我们各自倚重的能力不同。对于你来讲经验的东西更真实;但对我来讲1+1=2、‘存在者’这个概念的真实性要更高一些。因为1+1=2不管在哪里、也不管什么时候,都必须受到理性地承认,‘存在者’这个概念不管在哪里、也不管什么时候,它的含义都不会有变化或出入,只要人们正确理解了它。它们比经验事物更真实、更难以否认,当然也就更客观、更富有存在性。”

那么问题来了:哪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或许没人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