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不擅长画什么素材?

用户2139411207506


他擅长画竹子

郑燮即郑板桥(1693――1675),乾隆朝进士。,扬州八大家之一,是清朝中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也是杰出的画家。他生活清贫,落拓不羁,做官以前,做官后都在扬州卖画为生。

在绘画方面郑板桥擅长花草兰竹石。笔墨劲秀,风致潇洒,做画时,她很重视对自然的观察,现在叫做写生。一生最擅长就是画竹。

一、

1、竹我合一

竹子是四君子之一,郑板桥当然很喜欢竹子的君子风格。

他认为竹子坚强:不管风吹日晒,都是身板挺直,青脆苍郁;竹子“虚心”:不论大小长短,都是空心如一,虚怀自谦;竹有“节”:面对磨难不“变节”。竹子几乎就是郑板桥的化身。

2、静观默察

郑板桥曾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一生以竹为伴,在自家门口种了许多竹子。他尤其注重竹子在风雨中的姿态,下雨时在廊前檐下仔细观察主子。然后又仔细听竹子在风雨中的声音。从静态,动态全方位掌握竹子。

郑板桥曾自述画竹的情景:“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将胸中竹子的风姿,用高超的艺术技巧将它展现出来。

3、托志于竹

郑板桥在《郑板桥集·题画竹》中说:“盖竹之体,瘦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千霄,有似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生,亦为竹写生神。瘦劲英挺,是其神也;茂林修竹,是(其)生也。”这里的“生”,指竹的外部形象;这里的“神”,则是内在气质。形神毕肖,移情予竹,这就不只是在画竹子,而是在画他自己。

二、扫云诗句

清代郑燮的《墨竹图题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爱竹如痴如醉。风雨中的竹子潇潇声,前十明天劳动人民的疾苦。我们这些小县吏,要时时刻刻关怀人民的心声。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题画》

【清】郑板桥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写出了竹子的浪漫情怀,我可不只是被人们用来做扫地的扫帚,扫云扫雾才是我的真本事。

三、郑板桥的书法被称为“六分半法”。她将真、草、隶、篆四种书法为体,而以真、隶属为主综合。又运用作画的方法去书写。如雪柏风松,挺然而秀。

郑板桥画竹,写诗,书法,是他表达自己的志向,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三种方式。他没有被乾隆盛世迷惑,仍然关心民间的疾苦。做一个特立独行的小民!

写文不易,欢迎阅读,点赞评论,在此拜谢


倚云


郑板桥 以画竹 石 兰被世人所知,以君子为标准要求自己。要说他不擅长的可能就是那种趋炎附势的盛世图,各种祝寿图啥的。老郑不会也不屑画这些!



轻轻喝茶男


作为素富盛名的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俱佳的饱学之士,郑板桥经历坎坷,半生以仕途报国为己任,诗文广播于天下,半生以卖画为生,但是并非一般的画匠可比拟。

所以并非不擅长画什么素材,乃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而已。

板桥以兰竹石为题入画,自创六分半体。以书学主张书法笔法作画,不过是表达其一以贯之的文学美学主张。什么内容实在其次。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1]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诗书画三绝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由他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推知,板桥早年学书从欧阳询人手。其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这与当时书坛盛行匀整秀媚的馆阁体,并以此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字体有关。对此,郑板桥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在他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郑板桥书法最被称道的是“六分半书”,即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杂楷、行、草而独创一格的“板桥体”。

“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对自己独创性书法的一种谐谑称谓。隶书中有一种笔画多波磔的“八分书”,所谓“六分半”,其意大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

《行书曹操诗》轴可视为“六分半”体的代表作。此件写曹操《观沧海》诗,幅面很大,平均每宇有10平方厘米以上,字体隶意颇浓,兼有篆和楷;形体扁长相间,宅势以方正为主而略有摆宕。拙朴扩悍,恰与曹诗雄伟阔大的风格相似。

郑板桥曾在《赠潘桐冈》诗中称道自己的书法:“吾曹笔阵凌云烟,扫空氛翳铺青天。一行两行书数字,南箕北斗排星躔。”

郑板桥书法作品的章法也很有特色,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如作于乾隆二十七年的《行书论书》横幅,时已七十高龄,乃晚年佳作。大意是说苏东坡喜用宣城诸葛氏齐锋笔,写起来十分如意,后来改用别的笔,就手心不相应。

板桥自己喜用泰州邓氏羊毫笔,写起来婉转飞动,无不如意。于是把泰州邓氏羊毫比作宣城诸葛齐锋,最后说:“予何敢妄拟东坡?而用笔作书皆爱肥不爱瘦,亦坡之意也。”整幅作品结字大大小小,笔划粗粗细细,态势欹欹斜斜,点画、提按、使转如乐行于耳,鸟飞于空,鱼游于水,在一种态情任意的节律中显露着骨力和神采:清人何绍基说他的字“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从这件作晶的章法、结体和笔画,不准看出他“波磔奇古形翩翩”的兰竹娄神。

绘画艺术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蜃海楼


才高志清奇峰笑,難於流俗紅塵飄。

雞飛狗跳蒜皮掩,竹空黎民哀歎曉!


李志鹏诗词书法


或许是梅花,他曾有诗曰:一生从未画梅花。



致堂


板桥画雅不画俗,君子之气兰石竹。


手机用户滴水


郑燮(xie4声),字克柔,号板桥,江苏人。生活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善诗书画,喜画竹、兰。梅兰竹菊中,好像不怎么画菊花。


金涛青少年书法


外星飞船


看山馆


郑板桥的书画艺术以竹石兰和书法见长,至于他不擅长什么素材,只能以现有遗存的历史资料论,山水和人物较为鲜见。但也不一定不擅长,当时作画除了自身的择取外,还一定程度上受绘画市场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