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版图为什么没有被继承下来?明朝丢掉了多少土地?

历史纪录片爱好者老王


并不是明朝不想要继承元朝庞大的版图,而是明朝根本没有能力去恢复、维持元朝的版图规模。

历史上的明朝,根本不是明粉眼中的强大帝国,只是一个极其软弱无能的王朝。

明朝建立的时候,北元仍然存在。这就意味着蒙古地区,始终都不会是明朝的疆域范围。

事实也是如此,有明三百年,其北方的边境都局限在九边以内。九边是明朝在北方沿长城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这些防线基本对应于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一带。

这也就意味着:九边以北的蒙古地区,不属于明朝的疆域。

除了北方的鞑靼以外,西北地区也有强大的政权。

察合台汗国,以及随后的叶尔羌汗国、吐鲁番汗国,控制着嘉峪关以外的疆土。

嘉峪关以外,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西域。终明一朝,西域都不属于明朝的范围,明朝的极限就是在嘉峪关。

尽管朱元璋、朱棣曾有意向西推进,并一度在嘉峪关的西侧设立关西七卫。但是,这些卫所最后都被吐鲁番汗国消灭。

由于实力达不到开疆拓土,所以明朝的疆域非常狭小。明朝,只有两京+十三布政使司,远远比不了元朝和清朝。


HuiNanHistory


元朝的版图,北到贝加尔湖,南到缅甸一带,西到哈密一带,东到朝鲜,面积超过1400万平方公里。明朝建立后,版图缩减为了400多万平方公里,比元朝缩小了1000万余平方公里。其中:北方蒙古各部约失去400万平方公里,西南的吐蕃约丢失250万平方公里,东北的黑龙江流域约200万平方公里,中南半岛约100万平方公里,其他地方约50万平方公里。




百年白话


导读:如果套用甄嬛传的一句台词,那就是“臣妾做不到啊”。所以大明王朝也无法做到,元朝版图中的长城以北到北冰洋的地区都没有被继承。元朝国土的广袤远超出历代王朝,元朝的皇帝不但是王朝的首脑还是“蒙古帝国”的共主-蒙古大汗。如果这样算的话元朝版图和传统大一统王朝版图还不一样,毕竟元朝版图是大蒙古国大汗领地加中原王朝版图的总和(比如忽必烈之前蒙哥汗时西亚还是蒙古大汗的领地,只不过被赏赐给了旭烈兀建国)。况且元朝不是被灭而是保持建制的退回了故地草原,北元政权依然存在。在这这种情况下大明王朝作为农耕为主的王朝,版图已经接近中原王朝的极限。


说道明朝丢掉多少并不恰当,因为元朝版图中蒙古草原以及北部西伯利亚到北冰洋的领土是元朝入主中原后带来的嫁妆。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表达,那就是元朝版图=中原版图+草原政权+更遥远的西伯利亚(原来还有西亚,后来赐给了旭烈兀建立了伊利汗国)。元朝相对传统中原王朝唯一版图上的缺陷,是西域的察合台汗国的领地。因为西域属于成吉思汗时代诸王分封时,赐给儿子察合台一系的封地。如果说明朝相比其他大一统王朝丢掉的领土,也就是西域这一块。当然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北奴儿干都司纳入版图也算弥补了西域的缺憾。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对于完全继承元朝版图显然有心无力

如果按照朱元璋起兵的口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来说,明朝已经基本达到了目的。对家天下形式的明朝来说,皇帝的意志基本上就是国家的意志。所以朱元璋起兵的目的可以解读为把元朝驱逐会草原老家,恢复汉家在中原的统治。我们以最具代表性的汉唐两代版图来看一下中原王朝传统的版图范围:

唐朝版图构成如下:西域+草原+中原+高句丽+交趾,当然草原占据了不长的时间就给回纥建立政权了。而灭掉高句丽后,也没有长期占据。我们根据明朝版图可以看出,除了西域外明朝增加了乌斯藏和奴儿干都司区域。显然明朝在成祖时期经过对东北奴儿干都司的拓展,超过千万平方公里的鼎盛版图相对汉唐来说也仅仅少了西域。

唐朝版图中的高句丽从汉四郡纳入中原版图后,在魏晋时期还能作为中原王朝版图。但自从高句丽崛起就脱离了中原版图,直到唐高宗时期灭高句丽重新拿回。但是和交趾一样,从唐朝灭亡后就脱离了中原版图,所以也不好算在传统版图范围内。从这方面说,明朝在朱棣时期已经完成了自己在版图方面的历史使命。

明朝的国力相对于汉唐来说实力相差甚远,所以终明一朝也没能平定草原。再看汉唐时期的匈奴和突厥,都被汉唐击溃后被迫西迁。而明朝显然做不到这一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过是暂时解除了草原对明朝的军事威胁。而且这种不彻底根除威胁的策略还有很大的投机取巧性,那就是热兵器在明军熟练应用起到的作用。缺乏汉唐时代斩将夺旗大量精锐的骑兵,以步兵和神机营为代表的明军对待蒙古军队只能打成击溃战。面对蒙元军队来去如风的战术,如果大明还在幻想西伯利亚和北冰洋确实有点强人所难了。


军队机动性部族和决心都不够坚决以及明朝对草原政策的不连贯都是造成明代草原没能纳入版图的原因。

明朝对漠北蒙古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北元国号存在,黄金家族统治力依然坚挺。第二阶段:明朝册封草原诸王,蒙古各部向明朝称藩阶段。第三阶段:土木堡之变后,明蒙攻守态势逆转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当中最有可能平定草原的是第二个阶段,但是明朝军队机动性部族严重制约着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一个阶段:北元保持相对健全的军队、政治体制、国号退回草原,此时忽必烈的黄金家族在草原上依然保持着绝对的统治力。此时还没有鞑靼和瓦剌的分裂,北元帝王依然在北部国土上过着帝王般的潇洒生活。直到捕鱼儿海之战蓝玉俘虏了北元皇子、公主宗室等数千人以及玉玺印信等物,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和太子只身逃走。

第二阶段:天元帝和太子逃走后威信跌落谷底,不久北元去帝号鞑靼重新称汗属于元朝的时代过去了。在鞑靼和瓦剌崛起后,成祖朱棣数次亲政成功压制了草原并通过册封鞑靼瓦剌的族长维持了宗藩关系。

第三阶段:从明宣宗时期的明朝君臣的短视,造成了瓦剌部得以重新统一草原。结果土木堡一战明军失败草原重新确立了主动权,大明再也没有能力把草原收入版图。


小结:

从太祖朱元璋这个开国君主就没有那么大志向全盘继承元朝的版图。明成祖朱棣做了积极尝试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最终功亏一篑。成祖后代的不肖子孙(仁宗、宣宗、英宗)彻底让这种可能化为了泡影,所以明朝也始终没能完成继承元朝版图的历史重任。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用户泰松望


在工业文明到来之前,游牧民族可以轻松占据农耕地区,或来去匆匆,或转变为农耕民族;反之则不然,与游牧民族不同,农耕民族是定居的社会,所以对占领游牧地区并没有兴趣。



这便是明朝无法完全继承元朝版图的根本原因。

与元朝相比,首先由于北元(鞑靼和瓦剌)的存在,明朝的版图肯定没有蒙古;

其次,明朝再建立之初,对东北(奴儿干都司)和西藏(乌斯藏都司)是实行了羁縻统治的,换句话说,明朝确实是西藏的宗主国。

只不过,明朝的奴儿干都司存在时间很短,永乐之后很快便退回了辽东,这与汉唐是一样的,因为辽东已经是当时能够进行农耕的极限了。



至于西藏,则一直是名义上的羁縻统治。

另外,元朝和明朝均没有统一西域(新疆),西域在元朝之时属于察合台汗国,在明朝称为别失八里(即东察合台汗国)。

明朝,是一个汉民族建立的传统的中原王朝,其与宋朝相比,收复了燕云和辽东,又在河西和西南进行了扩展,但整体来说明朝版图依然只是长城以内的地区,这是事实。


明朝皇帝中,除了朱棣,也没有人对大漠草原有兴趣,他们要的只是蒙古人不南侵、想的只是稳定边疆而已。

这一局面,最终被清朝所打破,清朝的版图之所以大,便是因为同时统一了明朝和蒙古,又收复了西域。


心向青山


之所以现在相当多的人,认为我们领土是清朝继承下来的想法,一方面我们的领土跟清朝高度重合,另一方面就是我们一直宣传的“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领土”。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就误以为我们真的是清朝继承下来的的,而不是我们打下来的,于是就有了清朝的贡献多么大的言论。

但是呢,南宋能继承北宋的领土?明朝能继承元朝的领土?即使是同一个王朝,不同时期的领土也不一样吧?谈什么继承呢?

说句不好听的,很多人可能不爽了,元朝你是被殖民统治了吧?你是亡国了吧?明朝只是复国了而已,你想继承什么呢?

明朝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只对可以耕种的土地有兴趣,也只能治理可以耕种的土地,而对草原没有办法治理,之所以统治关外,并不是想统治,而是为了分化瓦解他们,防止他们统一威胁中原,真正有效统治的,只有中原。


南朝居士


地域太宽没人去管制


鱼市張儒海身边事


元朝的版图没有被继承下来的原因比较复杂,最直接的因素是因为蒙古帝国是由若干小的国家组成,当元朝灭亡后,其大部分为明朝控制,小部分为北元、鞑靼、瓦剌控制,而其他原来蒙古帝国的版图是由四大汗国的后人掌控,与元朝实际是平行并立的关系。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确定范围,即元朝的版图的范围和明朝最大控制区的范围。根据目前的研究来看,我们很容易知道元朝最大的控制范围曾东到朝鲜半岛,西到新疆中东部地区,北到接近西伯利亚,南到南海、爪哇一带,缅甸北部也是元朝曾经控制的地盘。如此来看明朝没有控制的就是蒙古人民共和国所在的地区、西伯利亚南部、朝鲜半岛北部、缅甸北部、中亚东部、内蒙古北部和东北部,吉林、黑龙江的大部地区。(主要是松散的羁縻管辖,由当地人担任首领),可以对照下面的历史地图我们就可以看的很清楚了:

明代之所以丢掉或者暂时没有控制这些地区主要是农耕的民族的控制成本太高,得不偿失,在400mm等降水量线以西的地区展开军事行动是非常困难的,仅仅是给养就需要数倍的人力、畜力长途转运,开销巨大。而缅甸北部、越南北部、爪哇等地区气候炎热,人容易得疟疾,也难以驻军,所以无法持久控制。


元朝是蒙古帝国版图的一部分,蒙古帝国的疆域和中国的版图不完全一致,双方是一种包含关系。今天我们讨论的历史时期的中国疆域应该包含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作用的民族、政权的活动空间。因此明朝控制的是大部分汉族长期活动地区,对于漠北、中亚等地确实是鞭长莫及了。这就是它未能完全覆盖元朝版图疆域的原因。


司马公说历史


元朝的版图,明朝根本无法完全继承下来,说明朝丢掉了多少土地,这个说法也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蒙古帝国的版图和元朝的版图

蒙古帝国的版图并不等同于元朝的版图。

蒙古崛起于漠北,在短短的几十年之内,东征西讨,黄金家族在欧亚大陆上建立起了一个超级庞大的帝国。蒙古帝国的疆域达到了3300万平方千米,在世界历史上,也就只有后来的“日不落帝国”——英国能超过这个水平。

这偌大的疆域,为了管理方便,也根据蒙古的传统,成吉思汗采取了分封制度,让他的儿子们各自统御不同的“兀鲁斯”(意即蒙古各汗王的封地,蒙古语人民和封地的意思)。

这也就形成了蒙古帝国的四大家族:老大术赤世系、老二察合台世系、老三窝阔台世系和老四拖雷世系。后来成吉思汗把蒙古帝国的汗位传给了老三窝阔台,其他家族在各自的“兀鲁斯”,也形成了不同的势力。

自从蒙古帝国的第四任大汗蒙哥开始,蒙古帝国大汗世系转为拖雷世系之后,开始造成了蒙古帝国的大分裂,并逐渐形成了术赤世系的钦察汗国(又叫金帐汗国)、察合台世系的察合台汗国、窝阔台世系的窝阔台汗国、拖雷世系旭烈兀支系的伊利汗国,以及代表帝国共主的拖雷世系之元朝。

而元朝,是名义上蒙古帝国的共主、全蒙古人的大汗,可实际上元朝所占据的,其核心也就只有蒙古本部和汉地本部而已。

所以,题主拿明朝版图所要对比的元朝版图,其实主要就是蒙古人所拥有的蒙古本部和汉地本部这两个核心领土,再外加东北亚、西藏等羁縻性质的区域,咱们首先就缩小了对比范围。

元朝的版图

元朝的版图,东北到混同江的奴儿干城、骨嵬(库页岛)等广袤的东北亚区域;北方到达叶尼塞河上游等极北之地;东南临海,还在澎湖设立巡检司;西南方向拥有云南,并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北地区则直抵据有今新疆的察合台汗国。

《元史•地理志序》:(元朝)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则西北则过之,有难以数里限者。

这庞大的疆域,那也是亘古少有,根据元史记载,元朝疆域版图之内设立合计拥有12个行省,185个路,33个府,359个州,4个军,15个安抚司,1127个县。

明朝的版图

作为少数民主入主中原并建立政权的蒙古人,在汉地本部统治不过百年,就在元末大起义之下迅速溃败,并且最终败给了朱元璋从此北遁草原。

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主要还是占据着汉地本部,也还曾短暂的占领过交趾(今越南)。

《明史•地理志》:(明朝疆域)东起辽海,西至嘉裕,南至琼、崖,北抵云、朔。

根据明史,明朝疆域版图之内拥有合计15个省,140个府,193个州,1138个县。

对比

按照元、明两朝的疆域版图来看,明朝继承了元朝的汉地本部,元朝退回到了北方蒙古本部(还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北元政权的招牌),实际上明朝并没有所谓的丢掉了土地。

因为蒙古退回了蒙古本部,明朝赶跑了蒙古统治者,重新在汉地本部恢复了汉人政权。蒙古本部本来就是蒙古人起家的地方,历史上的汉人政权其实并没有过多占据这块地方。而且,明朝建国之后,虽然数次北征,但是仍然是没有彻底击败退据北方草原的蒙古人,所以并没有能有效的进入并占据蒙古本部。

至于西藏和东北亚,明朝继承了元朝的管理,也设立了相关的羁縻机构如乌斯藏都司和奴儿干都司进行管理。

至于新疆、中亚一带,元朝时期是由察合台汗国据有,明朝时期原东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亦力把里、叶尔羌和吐鲁番这三个察合台后裔的汗国,实际也并没有被元、明两朝所据有。

结语:

明朝从元朝手上继承了汉地本部和西藏、东北亚的羁縻,但是却没能获得蒙古本部,这其实并不能说明朝就是丢掉了领土,因为对于汉人政权建立的明朝来说,蒙古本部本就蒙古人的地方。

而且,明朝在当时也并不具备完全占据的条件。面对蒙古的骑兵优势是一方面,还有另一方面就是明朝无法像管理农耕为主的汉地一样,采取有效方法统治和管理蒙古草原,这和骑在马背上管理广袤疆域的蒙古人有着很大的不同。

参考资料:
1、《元史》;
2、《草原帝国》。

善发历史说


朱元璋为何没有继承元朝的全部版图?这其中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思想上的轻视


明朝的国土是继承大元的法统,这是朱元璋自己承认的。但是封建时代,国人的生产和交通能力有限,汉族更喜欢适合发展农耕文明的漠南地区,而像蒙古草原和西藏高原,汉军在这里既不能自给自足,也站不稳脚跟。所以这些地方有也可以,失去也没有大不了的。这是统治者的思想问题


而且终明一代,北方都有强大的游牧政权,大明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吃不下草原

朱元璋刚刚建国那会应该算是明军实力最强大的时候,徐达北伐攻下元大都,元顺帝逃亡北方,但此时的元朝仍旧是王朝势力,不但雄据漠北还有云南,西藏等地势力。后来朱棣朱瞻基爷孙多次北伐,也只是打得北元分裂,后来的鞑靼和瓦剌依旧存在,而且在土木堡之变中一举灭亡数十万大明精锐部队。一句话,朱皇帝不是不想要草原,只是打不下来罢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