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去春天」《在武漢》,這部紀錄片為什麼會被彈幕“覆蓋”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千里之外的你為什麼感動?武漢三鎮裡的普通人,又經歷著什麼,見證著什麼?

「疫去春天」《在武汉》,这部纪录片为什么会被弹幕“覆盖”

2月26日起,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指導,央視新聞、bilibili、Figure聯合出品的紀錄片《在武漢》上線。這是一部將鏡頭對準“封城”後武漢普通人日常的抗擊疫情紀錄片,記錄了非常時期武漢各類人群的生活和故事。愛與痛、得與失、悵惘與期望,溫暖而積極向上的人生故事鋪陳開來。

一個個體,一簇星火

在抗疫的日子裡,奔赴一線的紀錄片人和普通vlogger努力讓鏡頭離一線更近一點,以便讓屏幕彼端的觀眾通過畫面見證“武漢時刻”。

在疫情期間湧現的主題紀錄片中,有以日記形式講述危難中守望相助的《武漢:我的戰“疫”日記》,有用手機記錄隔離期間點滴生活的《非常手記》,有聚焦疫情期間最美“逆行者”的人物類系列微紀錄片《中國面孔》……這些影像資料記錄下了疫情期間,一線救治人員、肺炎患者以及普通人的共同堅守。

「疫去春天」《在武汉》,这部纪录片为什么会被弹幕“覆盖”

當鏡頭不止對準醫院,轉向更為廣域的角落,“封閉”的武漢城裡,每個人身上又發生著怎樣的故事?

「疫去春天」《在武汉》,这部纪录片为什么会被弹幕“覆盖”

一個個體,一簇星火,武漢城內被“困住”的普通人是分分秒秒“武漢時刻”的書寫者,他們像蒼茫大海中的一滴清水,儘管體量輕小,但不容忽視。

紀錄片《在武漢》單集不長,僅有17分鐘。在每一個短暫的17分鐘裡,他們是出租車司機,是外賣騎手,是鎖匠,是剃頭老師傅,是武漢城裡的“代購”,是病區裡忙碌的白衣天使,更是“陳杰”“胡琴”“王敬業”背後代表的每一個群體。

「疫去春天」《在武汉》,这部纪录片为什么会被弹幕“覆盖”

疫情突發,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經歷了一個充滿感動和淚水的正月。回過頭看,也是從這個正月開始,每一個心誠血熱的普通武漢人,像一粒粒微塵,匯溪成河,在武漢三鎮上空堆塑了一座定心的大山。

“他拉我,我拉他”

“這個時候在武漢遛狗基本上不可能,都不出門了。不過我想反正已經接單了。她(下單者)是個孕婦,她老公在醫院上班,是個醫生。”

1月31日,外賣騎手王建接到了一個遛狗的訂單。下單者家中的金毛屬於沒人帶著出門的狀態。攝製團隊跟隨王建帶著金毛完成“今日運動打卡”時,已經是他和金毛一起散步的第九天。“不是我在遛狗,是它在遛我。”金毛出門太興奮,一直往前衝,王建喘著粗氣,一邊憐愛地給狗順毛,說:“我拉它,它拉我。”

「疫去春天」《在武汉》,这部纪录片为什么会被弹幕“覆盖”

在《在武漢》記錄的畫面之中,同心戮力共克時艱的普通人串聯起了一個個不為人知但又值得記憶的故事。“他拉我,我拉他”這種狀態,彷彿片中每一幀畫面的文字映照。

居家防疫的需要讓許多人難以邁出家門一步,社區團購以及曾經被視作“躲懶”途徑的外賣下單,成為了武漢城內維持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西城壕社區,負責網絡團購對接的社區副主任凃卉扯著嗓子和不會使用手機下單的老年人讀著社區團購明細,網格員曹嵐英安慰著無法復工的外送小哥,王敬業騎上摩托車,臨時前往藥店為一位因疼痛而情緒有些不穩定的居民購買痛風藥品。

「疫去春天」《在武汉》,这部纪录片为什么会被弹幕“覆盖”

一位老人想盡辦法,拜託別人從平臺下單,想要騎手代買胰島素。外賣騎手黃晶晶跑了三、四個藥店,仍然一無所獲。說起這件事情時,儘管受眾不能透過藍色的騎手頭盔看見她的神色,但黃晶晶聲音裡帶著明顯的哽咽。

「疫去春天」《在武汉》,这部纪录片为什么会被弹幕“覆盖”

從“封城”到紀錄片攝製時,黃晶晶一直在崗營業。作為一名外賣騎手,黃晶晶經常接單負責幫城市居民採購藥品。甘草、蒼朮、黃麻、桂枝,這些日常生活中鮮少接觸的中藥名被黃晶晶掛在嘴邊,一家藥店接著一家藥店地問,像一位老中醫一樣儘量將所有藥材配齊。

《在武漢》第二集《這不只是工作》裡有一幕很是令人動容:在維也納國際酒店為河南援鄂重症醫療隊的醫護人員理髮過後,理髮師宋忠橋拄著柺杖,一瘸一拐地向自己的理髮小鋪走去。

「疫去春天」《在武汉》,这部纪录片为什么会被弹幕“覆盖”

宋忠橋的身軀並算不上高大,但他剛說過的話猶在耳畔。“我在網上看到各個醫療隊,他們自己拿著剪刀或者手術刀給同事剪頭髮,剪得亂七八糟的時候,我很寒心。”剛回到理髮店給自己洗了個頭,為醫護人員預約理髮的社區電話又打來了。宋忠橋說,他不希望醫生拿手術刀的手把理髮師的剪刀接過去,“我應該扛起這份責任,在保護他們的情況下,幫忙把髮型設計好”。

目前,紀錄片《在武漢》已上線四集。播放視頻時,每一集的開篇都被或紅或白的“武漢加油”糊了一層厚厚的彈幕牆。除此之外,網友還在彈幕和評論中連道“辛苦了”,表達對紀錄片中武漢人互幫互助的感動。

「疫去春天」《在武汉》,这部纪录片为什么会被弹幕“覆盖”

氣質獨特的“記錄者”

“不知道方向,不知道這是不是黎明前最後的黑暗。”

「疫去春天」《在武汉》,这部纪录片为什么会被弹幕“覆盖”

前期幫助大象車隊協調信息的志願者丹丹疑似感染,居家隔離。大象將藥品和食物放在小區的座椅上,前來取走物資的丹丹和他隔著車玻璃遙遙相望。大象對著鏡頭自詡過“做探險的心腸都比較硬”,但丹丹走後,他的淚水順著口罩外層滑落下來。

「疫去春天」《在武汉》,这部纪录片为什么会被弹幕“覆盖”

武漢人賦予了這座城市與眾不同的人間煙火氣息。嘴裡說著怕又往前衝的志願者、變成喂貓人的鎖匠、接單遛狗的騎手,一個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人的故事在紀錄片《在武漢》中上演。

「疫去春天」《在武汉》,这部纪录片为什么会被弹幕“覆盖”

看向個體的故事背後,該片在按下慢放鍵的武漢裡抽絲剝繭,武漢城內眾生相躍然熒屏之上。

《在武漢》上線B站獨播後收穫了9.9分的評價。“淚目”“挺有感觸”等詞出現在這部央視新聞、bilibili、Figure聯合“料理”出的作品的評論區中,而“粗糲感”“像vlog”等聲音同樣存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合作,讓這部紀錄片展示出了一種不同的氣質。

「疫去春天」《在武汉》,这部纪录片为什么会被弹幕“覆盖”

與時下流行的vlog不同,《在武漢》的記錄者不是身處疫區既無助又充滿希望的“我”,專業的攝製團隊沒有直接發聲,而是處在旁觀者角度,冷靜、剋制地記錄城內不被外人所知的細枝末節。鏡頭刻畫的人物及其故事,讓觀眾能從多個角度瞭解武漢人的日常。

「疫去春天」《在武汉》,这部纪录片为什么会被弹幕“覆盖”

與傳統的紀錄片相比,《在武漢》短小精悍,符合新媒體平臺觀眾的觀看習慣。片中沒有梳理出一條有關疫情發生、擴散、恢復秩序的時間線,以每一個人為主線的小故事也是交織講述,可以說時間線並不“明朗”。沒有情緒的大起大伏,沒有悲觀的傾吐渲染,沒有粉飾無助和苦難,就是這樣一個個“模糊”的故事,引起了觀眾內心深處最強烈的共鳴,以及對小人物的衷心敬佩。

紀錄片上線的同時,《在武漢》攝製團隊依舊處在緊張的拍攝工作當中。據悉,《在武漢》攝製組將在武漢呆到4月,儘管前2集已經順利播出,三分之二的拍攝和製作還沒有完成。

「疫去春天」《在武汉》,这部纪录片为什么会被弹幕“覆盖”

紀錄片記錄著疫情發展,疫情的態勢也左右著作品的進度。但可以相信,“春天”就要到來,而這些作品,也將成為疫期給予人們溫暖,疫後留存記憶的重要載體。

就像片中大象說的那句:“我想總得有一束光,照亮大家前行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