樺川:豆腐坊裡“磨”出了幸福滋味

本網訊(紀世強 藏文龍 記者郭憲勇)點豆腐是個技術活,點老了豆腐不好吃,點嫩了容易粘包......”佳木斯市樺川縣蘇家店鎮朱家村村民韓叢林一邊忙碌著,一邊告訴記者,“選豆子、泡豆子、磨豆子、過濾、燒火熬豆漿、過濾、壓制成型,這幾個步驟一個都不能少。豆腐坊開張以來,每天都能賣出4板大豆腐、160斤幹豆腐,雖然累點,但是能為全村脫貧攻堅出一份力感覺挺自豪的。”

樺川:豆腐坊裡“磨”出了幸福滋味

  朱家村由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增加到9123元,順利通過驗收,成為蘇家店鎮第一個脫貧村。從那時起,朱家村的小目標已經不再是脫貧,而是想著如何讓村民過得更好。

  村書記劉子玉盯緊了村內的“能人”。韓叢林在村內做了20多年的豆腐,因手藝好他做的豆腐常年供不應求。劉子玉相中了他的手藝,結合省委組織部有個壯大村集體項目,劉子玉就想在村內建一個豆製品加工坊。由韓叢林管理,這樣既能讓村民在自家門前打工,還能帶動貧困戶分紅。

  一件好事在韓叢林那兒打了退堂鼓。韓叢林夫妻靠做豆腐積攢的“家底”在縣裡買個樓房是不成問題,他始終覺得自己大半輩子都是小老闆,鄉里鄉親處得挺好,帶著大夥幹一旦幹不好,擔心落埋怨。

  “韓叔,今天我帶了兩瓶好酒咱倆喝點。”“韓叔,我看你家院子裡的雪沒掃呢,我幫你掃掃吧。”“韓叔,你現在是不缺錢,但自己在家小打小鬧白瞎你這手藝了”......通過一年多的努力,劉子玉的“感情牌”打動了韓叢林。

  2019年底,玉才豆製品加工坊在朱家村試營業,全套機械化生產技術全靠韓叢林去吉林機器生產廠家學回來的。

  “現在機械化作業就是好啊,不僅生產速度快,而且質量均衡,這一臺機器每小時能產40斤左右幹豆腐,換成我自己在家不歇氣地做得四五個小時,製出的幹豆腐薄厚還可以調節,口感和我手工做的也沒區別。”韓叢林對機械化作業很滿意。

  疫情期間朱家村的豆腐坊還沒滿負荷生產,每天生產的豆腐僅在鎮內銷售。生產出的豆腐渣1毛錢一斤,村民爭相購買回家當飼料。

  “在村內開辦豆腐坊主要是想充分調動村民脫貧致富的積極性,讓村裡人有事做,我計劃著年底拿出總利潤的20%為貧困戶分紅。朱家村的品牌亮了,村裡人才會得到更多實惠。”劉子玉說。

  蘇家店鎮黨委書記張顯達告訴記者,朱家村以前是個“空殼村”,近兩年,他們利用水利工程佔地補償金和“清化收”收入的土地承包費,解決了集體經濟欠賬問題,卸掉了債務後專心謀劃產業扶貧和壯大集體經濟。同時鎮裡免費為貧困戶發放烏雞雛並聯系買主。2019年,僅朱家村就銷售烏雞450只,貧困戶戶均增收800元。 2019年5月,樺川縣正式退出國家級貧困縣序列。脫貧摘帽後,該縣始終堅持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全縣選聘產業指導員172名,對村級產業發展進行全方位指導服務。加強就業技能培訓,通過轉移就業、公益崗位開發等方式,4018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增收。2019年,全縣貧困戶戶均增收4156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