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英:京胡演奏音不準的原因

張素英:京胡演奏音不準的原因

在定弦時, 不少琴師習慣於把外弦定得略高, 大於純五度, 即所謂“陰陽弦”。我認為這是不科學的陋習。在演現代戲時, 這個問題有所糾正, 近年又有反覆。應該在京劇演奏員中引起廣泛的重視和糾正。

我認為京胡演奏音不準有以下幾個常見原因:

一、有些琴師在現代音律學習和音準訓練上不夠系統、紮實, 常常是手指平均按弦, 音程關係處理不嚴格, “4”和“7”常不準。西皮外弦的“4”常常比平均律的“4”高出1 .4 , 甚至1 / 2 , 變成升“4”。“5”和“6”也隨之升高。西皮一般不換把, “i”和“2”(上加點)都用無名指, 由於手指平均按弦, “5”和“6”兩個音也跟著無名指下移, 造成音不準。

二、演奏者的聽覺往往出差錯。特別是由低音到高音的連續行進, 往往耳音越聽越高, 當熟悉了已升高的音調時, 一放空弦就覺得定弦偏低。


三、琴絃製作工藝水平不高, 裡外弦比例不當, 兩弦強力不協調, 為減少噪音而加強外弦的張力。

四、京胡沒有指板, 按弦力度不易掌握, 尤其在高把位, 為求得激越響亮的聲音, 往往指壓過大。

五、外弦細而負擔重, 指壓大往往使絃軸和“千斤”鬆勁或回弦, 造成兩根絃音程縮小, 影響音準。

六、京胡擔子短, 由“千斤”到琴碼距離很小,指位和力度差一點音就不準。尤其在變把位時, 兩指貼緊, 音程也要超過大二度, 按常規拉小二度就更不準了。

操琴者音不準, 是音樂一大忌, 它會把整個音樂的美破壞掉。因此, 我在練功時, 不但要在聽覺上加強訓練。同時也認真注意通過技巧的探討, 彌補京胡結構上的侷限, 力求音程上嚴格的科學性。

戲劇報 1987-0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