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開生面家庭京劇演唱會 祖孫四代傳承國粹宋家人

別開生面家庭京劇演唱會 祖孫四代傳承國粹宋家人

隨著京劇《空城計》的經典唱腔,一場“感恩——家庭京劇演唱會”在“戲迷世家”宋家拉開帷幕(中新社發 王保勝 攝)

宋大民的女兒作為主持人,在演出接近尾聲時,動情地說到:“自宋德元先生起,四代宋家人的工作與生活歷程,是共產黨帶領我們祖國蓬勃發展的真實寫照。我們宋家的中國夢,就是希望讓祖國大家庭繁榮昌盛,讓每一個小家庭幸福美滿。希望包括宋家後代在內的中國年輕一代,無論生活在祖國,還是走向世界,都要牢牢記住我們的京劇國粹,把這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斷髮揚光大!

別開生面家庭京劇演唱會 祖孫四代傳承國粹宋家人

由宋德元先生的三女兒宋新生,為大家演唱《楊門女將》中佘太君的選段:一句話惱得我火燃雙鬢(中新社發 王保勝 攝)

別開生面家庭京劇演唱會 祖孫四代傳承國粹宋家人

在現場播放了老照片和欣賞了老唱片後,宋大民又出場演唱《趙氏孤兒》選段:老程嬰提筆淚難忍(中新社發 王保勝 攝)

別開生面家庭京劇演唱會 祖孫四代傳承國粹宋家人

即將到國外留學的宋大民的孫女宋若昀(左)與母親一起扮演宮女甲(中新社發 王保勝 攝)

別開生面家庭京劇演唱會 祖孫四代傳承國粹宋家人

北京菊聲京劇社社長張新年(前排右3),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宋丹菊(前排右2)做為特邀嘉賓觀看了整臺演出並進行了點評(中新社發 王保勝 攝)

別開生面家庭京劇演唱會 祖孫四代傳承國粹宋家人

宋丹菊教授、張新年社長等嘉賓與宋大民一家兄弟姐妹合影(中新社發 王保勝 攝)

別開生面家庭京劇演唱會 祖孫四代傳承國粹宋家人

演出結束時,臺下觀眾與宋家全體家庭成員,共同合唱《智取威虎山》選段:今日痛飲慶功酒;鏗鏘有力的旋律,使這場別開生面的家庭京劇演唱會,氣氛達到了高潮。不少來賓散去後,仍還在哼唱著:甘灑熱血寫春秋……(中國文化人物)

老宋家歷史,如同一本戲

別開生面家庭京劇演唱會 祖孫四代傳承國粹宋家人

宋德元先生全家合影(中新社發 王保勝 攝)

宋家在清朝初年時從河北棗強縣逃難至北京城南的姚家井;也就是現在菜市口南大街一帶。到解放時,已祖祖輩輩在此生活了八代。宋家靠造紙為生,生產一種老北京叫“豆紙”的包裝紙。到了文字輩,有四個兄弟,老三宋文煥,生下一子,即為宋德元。宋文煥酷愛京劇,放棄家業,參加戲班去各地演出,專工老旦,卻不幸患病英年早逝。

提起宋德元先生,據宋大民回憶,父親頗有天分,九歲進“富連成”科班學京劇,“我祖父病逝後,家境艱難,加上祖母不忍心父親受到科班‘犯錯連坐責罰’的苦,父親12歲退出科班,進印刷館當了學徒”。

由於宋德元的愛好和天分,始終未放棄對京劇的追求,還拜了著名的京劇大師馬富祿為師,工文武老生,邊上班,邊學戲。很快,宋德元便在“票友圈”小有名氣,並曾在廣和戲樓、民主劇場等地,掛牌主演“四郎探母”“四進士”等劇目。據說,當時有看過宋德元唱戲的人,都說“太像譚富英啦”。

今年73歲的宋大民,說起家族的京劇情緣歷史,是滔滔不絕,如數家珍。“我父親戲路很廣,我們兄弟姐妹一共五個人,受到家庭影響,五六歲就開始跟老父親學京戲,翻跟頭、打把式、學唱段。我今天要扮的司馬懿,就是父親給我開蒙時教的戲。”

在宋家兄弟姐妹看來,自己這個大家庭可算祖孫三代都是戲迷,從小就在心裡埋下了熱愛傳統文化、熱愛國粹京劇的根兒。宋軍是宋德元的三女兒,也是一位資深戲迷。她覺得,唱京劇特別受益。“像唱唸做打,你都得學到位;還有唱的時候,氣息也是如此,肢體上要學好身段,還得記唱詞。我們的京劇是國粹,裡邊正能量的東西很多,現在我已經離不開京劇了”。

在這場京劇演唱會上,宋氏大家庭的30位三代人,為觀眾們獻上了《空城計》、《野豬林》、《西廂記》、《楊門女將》、《趙氏孤兒》等一系列經典劇目選段。其唱功不時贏得一片叫好聲。最可人的是,在《空城計》中,兩個琴童分別由宋家最小的演員扮演,十歲的李依淼與八歲的王錦儀,兩位萌娃的天真表現也十分討喜。

宋德元先生大女婿杜文昇全程參與了京劇演唱會的籌備。他在回答中新社記者釆訪時說:“辦這個演唱會,是為了紀念宋德元先生,也是為了傳承我們的京劇文化。它最大的特色,就是演員都是自己家裡人,涉及老生、青衣、花旦、花臉等多個京戲行當,籌備這臺紀念活動確實很辛苦,但對我們全家來說這是件大事,再辛苦再累也值得。”

曾經在專業劇團工作多年的京胡演奏師李友,是宋德元先生的侄女婿。自幼隨父學習京胡,15歲時考入戲校專攻京胡,曾多年為奚派名家李伯培操琴,在曲牌演奏上功法深厚。李友當場也為大家表演了京胡獨奏《小開門》和《夜深沉》。

榮寶齋第十代傳人、北京菊聲京劇社社長張新年先生,做為特邀嘉賓觀看了整臺演出。他對記者說,“家庭”京劇演唱會的形式很新穎,這讓人耳目一新。一個大家庭有那麼多戲曲愛好者,還能做到彩唱,這個很不容易;也是傳承的很好表現形式。可以說,非遺傳承路上有多種多樣表現,都要關注一下”。

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宋丹菊老師,是到場嘉賓中專業級別最高的。這位75歲的宋(德珠)派的地道傳人,在演出結束後和張新年社長一起登臺進行點評。她情不自禁地說:“我也姓宋,今天你們找我,算找對了。通過觀看這場家庭演唱會,我給老宋家一百個贊。你們不僅喜愛國粹,熱情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而且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有一點,你們的家風好,以戲為媒,使全家上下和睦相處,成為讓人羨慕的幸福一家人”。在表演場內外,宋丹菊教授和張新年社長,充分利用見面的機會,與宋家人交流指導,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

即將到國外留學的宋大民的孫女宋若昀與母親一起扮演宮女甲。爺爺說,孫女要去留學,心裡挺捨不得。讓她參加演出,就是不能讓孩子忘了中華文化的根。若昀的媽媽在外企工作。她對參演也有一番親身感受:“開始家裡說讓我和女兒扮演掌扇宮女時,覺得一點都不難,很爽快就答應了。後來才發現京劇的各種行當,都真的不容易啊!首先化妝就很繁瑣,打底、上妝、貼發條、綁幾層髮絲、帶頭飾、衣服一層套一層的,尤其是綁髮絲綁的很緊,再帶上沉沉的頭飾,轉頭都很費勁。上場時扇子怎麼交叉,怎麼走臺擺扇子,每一步、每一個動作都有講究。還要注意演唱者的唱詞、動作,怎麼亮相……雖然只有短短十幾分鐘的演出,下場來真的覺得挺累,跑龍套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