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内部为什么是岩浆?难道以前的地球是太阳?

时间的七号记录者


由于地球拥有很多铁之后的重金属元素,地球必然是形成于超新星爆发的残骸,但是地球内部的岩浆却和太阳没有多大关系,而是来源于自身的形成过程。

恒星是宇宙的元素制造工厂,质量较小的恒星在核心变为由碳和氧为主之后就变为白矮星了,只有超大质量恒星内部的核聚变可以产生大量金属元素,铁是聚变反应的终点,因为铁聚变需要吸收大量的能量。大质量恒星在生命后期,会由于压力的不稳定发生超新星爆发,聚变形成的铁元素和在超新星爆发的过程中俘获中子产生铁之后的金属元素。地球拥有几十种原子序数在铁之后的元素,这些元素只能是形成于一颗超新星的残骸,而超新星爆发形成的中子星也会高速运行,现在已经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地球元素种类如此之多,足以表明地球产生于超新星爆发的残骸,只不过不知道是第一代恒星还是第二代恒星的残骸。

处于寿命已经50亿年的太阳系,人类自然无法观测太阳系的早期历史,只能通过行星表面残留的太阳系早期活动的痕迹来初步判断,但是我们却可以研究太阳系外恒星系统的形成过程,大量的观测表明,在恒星系统形成的过程中,除了最中央的明亮天体,恒星系中会形成其他一个或者多个高能量辐射的团块,加上对中央恒星的亮度和运动的影响,可以判断那就是新形成的行星,加上太阳系存在的大量小行星,并且小行星会不断碰撞大天体的事实,行星的形成过程必然是大量天体的碰撞聚集,碰撞的过程中大量动能转化为热量,而天体周围的环境中物质非常细薄,碰撞的能量只能以热辐射的方式缓慢地消散,而早期的太阳系更动荡,碰撞事件经常发生,使得大量热量在碰撞的过程中被封存在地球内部。这是地球内部高温的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放射性物质,现代人类利用的放射核能,其实就是利用核裂变式会产生大量热量的特点,用来烧开水推动发电机发电。地球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且放射性物质多是重金属,在地球形成的时候,这些重金属元素会向地球内部沉降,类似于黄金大多存在于地球内部一样,放射性物质会产生大量的热,这些热量也很难穿透地球的外壳消散。最后一个是地球的运行。地球受到月球等天体的影响,在引力作用的时候,会发生潮汐现象,不光海洋海水会上涨或者消退,地球的形状其实也是在不断变化着的,相当于不断地弯折铁丝,弯折处物质摩擦生热,地球内部的部分热量就来源于此。另外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也导致地球的地质活动,也使得物质间不断地摩擦,也生成部分热量。

由于地球内部的高温超过了岩石的熔点,使得地球内部的部分区域被岩浆填充,但却不是仅仅如此,地球内部也存在着大量的铁镍,部分为熔融状态,部分则由于极高的压力熔点上升,保持固态。


来看世界呀


地球内部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岩浆,但是地球内部确实有很高的温度。

如下图所示,是地球内部结构,其中由内而外分别是内地核、外地核、地幔和地壳。其中地球的绝大部分构成——地幔,都是炎热的固态物质,而不是岩浆。我再重复一下:地幔不是液态的,地幔不是液态的!

这是因为在地球内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虽然地幔中的物质温度极高,但是依然呈现一种固态的半塑性状态。

地幔中的高温固态物质会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变成岩浆。

比如说在地球版块冲击之下,地幔软流圈中的物质温度进一步升高,从而由固态变成液态,如下图所示,地幔上层的物质之间相互挤压迫使这部分物质温度急速升高,从而形成岩浆——所以地质板块交界挤压的地带经常会有火山。

或者由于地质板块的拉升,导致地壳变薄、甚至于断裂,地幔软流物质压力突降,也会导致地幔内的固态物质变成液态岩浆【如下图所示】。

地球内部较高的能量主要是来自太阳系行程的初期的巨大能量。

太阳系刚刚形成的初期,所有的天体之间互相碰撞,于是几乎各个星球都是一片“火海”,每个星球都是一个接近熔融状态的“岩石球”。

随着逐渐的冷却作用(都是靠辐射散热撒发出去的,速度非常慢),星球的表面逐渐冷却,而这层挡着地球内部散热的岩石外壳也越来越“厚重”,相当于给炽热的地球核心裹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导致地球内部的热量迟迟散发不出来。

另外,地壳中还有大量的粒子衰变,也会产生很多热量,再加上太阳对地球表面的加热、大气层对热量的储存,都进一步使得地球的“保温”性能超强,所以才会让地球内部持续保持极高的温度。

所以说,地球内部很热,这些热量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太阳系形成伊始,但是地球内部不全是岩浆,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地幔中的软流层才会形成岩浆。


航小北的日常科普


很高兴能够回答您提出的问题。

地球的内部结构特征,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个均质结构,但却无法解释火山、温泉等现象的发生,近代以来,人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才逐渐明晰地球的内部结构。现在统一的观点,是地球的内部分为三个同心圆层:地壳(平均厚度17公里)、地幔(平均厚度2800公里)、地核(平均厚度3400公里)。

地球内部温度的分布情况

从温度的分布看,基本上呈梯形,即从上至下逐渐升高状态。在地下100千米的地方,温度就达到了可以融化岩石的1000摄氏度,再往下是半凝固的岩浆,在地幔与地核交界处,温度达到2800度,到地核的内部,温度甚至达到6000度,超过了太阳表面的5600度。

地核内岩浆的状态

从火山喷发的岩浆可以了解到,地核内部是一种成分复杂、温度极高的硅酸盐熔融体,既像液体一样自由流动,又像烧化的玻璃一样坚硬紧密。岩浆的成分主要以硅酸盐为主,其中二氧化硅含量占30-80%,其它的成分主要有三氧化二铁、三氧化二铝等金属化合物和少量的挥发性气体。

岩浆如何形成

通过对地球形成机理的研究,人们逐渐发现,地球是几十亿年前无数环绕太阳运行的小行星相撞后,由相互引力的作用积聚形成的。这些小行星中包含许多质量大、运行速度快的,相撞之后释放巨大的能量,使刚形成的地球呈现一个“火球”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表面的岩浆逐渐冷却,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形成了现在地球的面貌。从观测情况看,地球内部的岩浆温度现在也在慢慢地变低,大约再经历几十亿年就会完全冷却。那么地球内部为什么没有迅速冷却下来呢?这得归功于地球内部巨大的压力,使得原子变得非常活跃,越往深处,压力越大,原子就越活跃,温度就越高。如果岩浆比作人的血液,那地核就是心脏,地下的压力就相当于血压,岩石之中的缝隙就相当于血管,一旦压力过大,血管会破裂,同样岩浆也会顺着因与围岩密度差异大而形成破裂的缝隙流出地面,形成喷发。

现在地球表面能够维持这样的状态,真得感谢我们地球适宜的质量和体积。如果再大一些,则内部的压力会变大,地表温度就会上升,将不适宜生物生存。如果再小一点,地球的温度将降低,引力也会变小,不能维系住现有的大气层,将会变得像月球一样荒凉。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岩浆是由于地球形成时大量行星撞击形成的,地球初期也不是太阳,地球内部也没有核聚变或者核裂变。


优美生态环境保卫者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对于地球的内部为什么是岩浆,难道以前的地球是太阳?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

首先,物质的形态差异,主要是由于所处环境的压强和温度所决定的。太阳和地球同处于宇宙中银河系里的太阳系,他们的所处环境是一致的,那么决定其形态差异的因素主要由温度来决定。



根据科学家的测算,太阳表面的温度可以达到5500摄氏度左右,而地球地核里的温度也只有4000摄氏度左右。大家都知道太阳是由岩浆和气体组合成的一个恒星。他的表面充斥着各种可燃性,有毒有害气体太阳黑子形成的太阳风暴。基本上属于液体和气体的混合体。



然而,相比太阳而言,地球地核内部的温度只有4000摄氏度左右。地和的外部还包裹着地幔,地幔外部还包裹着地壳。离地和的距离越远,温度就会降低,到达地球表面的温度已经不足以将这些固态的岩石融化为岩浆,因此,地球表面主要以固态形式存在。



综上所述,我认为地球表面和太阳表面的液态不同,主要是由于它们内部的温度所决定的。太阳表面温度高,所以成液态,地球表面温度低,所以呈固态。太阳属于恒星,而地球属于行星,因此以前的地球也不是太阳!


致胜乘风


恒星

我们都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但是并不是随便一颗天体都可以被称为恒星的。这事要从恒星的形成说起,目前对于恒星的起源主要是星云假说。这个假说认为,恒星是由星云物质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的。

而在宇宙中,其实有句黑话叫做:质量为王。具体来说,就是一个天体一生到底会有多大作为全凭自身质量说了算。所以,其实能不能形成恒星,也是质量说了算。

这是因为恒星燃烧其实是依靠氢核聚变,但是氢核聚变的条件其实特别苛刻。我们都知道氢弹也是氢核聚变。但是其实氢弹并不是单独投放的,而是向引爆原子弹,原子弹产生的温度可以达到上千万度,超高温才诱发核聚变反应。

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可以没有原子弹给恒星加热,恒星核心能达到多少度,其实就和自身的引力有关,如果引力特别大,中心的温度就会飙升。当达到1000万度以上,就可以点燃恒星的核聚变反应。这里多补充一点,其实理论上要上亿度才能点燃,但是由于量子隧穿效应的存在,所以不需要达到如此高温也能够进行。

太阳中心的温度就极其高,在1.5*10^7摄氏度。这才确保了太阳能够引发核聚变反应。

但我们应该知道的是,其实太阳并不是恒星的下限。其实宇宙中还有很多比太阳还要小的恒星,比如:我们的邻居比邻星,它就比太阳小得多。所以,一定存在一个形成恒星的质量下限。科学家认为,这个下限值在0.08个太阳质量,至少要保证大于这个数,才有可能引发氢核聚变。

目前来看,科学家发现一颗距离地球大约40光年,位于南天星座天兔座,质量非常低的红矮星,它的质量大概只有0.086个太阳质量,编号为2MASS J0523-1403。

当然,以后或许科学家可能还会找到比这更小的,但相信应该也不会小得非常多。

地球

所以,恒星的下限在0.08个太阳质量,地球的质量有多少呢?我们要知道,太阳占据了整个太阳系99.86%的质量,而地球是各大行星中的小家伙。所以,其实地球距离成为一颗恒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333400倍,也就是说地球只有0.000003个太阳质量,这和0.08个太阳质量相差甚远。在八大行星中,木星的质量是最大的,它的质量也只有它的质量为太阳的千分之一,也就是0.001个太阳质量,这距离成为一颗恒星还差了80倍。

可能很多人会说。那为什么地球内核温度也特别高呢?其实这也是相对而言的,地球内核温度是很高,但是和恒星内核比起来,简直低到可以忽略不计。地球内核温度大约5000度,这个温度就足够让地球内核呈现岩浆状态,毕竟地球内核主要是铁和镍,铁的熔点是1538℃,镍的熔点是1453.0℃,所以只要超过这个温度,地核就会呈现岩浆状。

但我们要知道的是,引发恒星的核聚变反应,至少也需要1000万度,5000度根本远远不够点燃氢核聚变。

这也就算,即使地球内核能达到这个温度,其实也不会发生氢核聚变。这是因为恒星主要是氢元素构成的,可地球上并不是这样,地球上的氢元素并不是多,主要都是一些顺位比较高的元素,比如:氧,铁,硅等。

而内核主要是铁和镍,要点燃铁元素根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铁其实非常稳定,要引发铁发生核聚变,需要非常大的引力,这个连太阳的质量都不够,更不要说地球了。而且一旦引发了,就会发生超新星爆炸。这只有超大质量的天体才有的待遇了。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天体内核的温度要达到1000万度以上才有可能引发氢核聚变,科学家预计,至少需要0.08个太阳质量才有可能成为一颗恒星。因为地球内核主要是铁和镍,点燃铁和镍的核聚变需要大量的质量,但地球的质量远远不够。而且,地球的核心温度也只有5000左右。所以,地球不可能是恒星。


钟铭聊科学


地球是固态和液态行星,太阳是气态星球哦(准确说法是等离子态),差异还是很大的。

太阳热是因为其氢、氦元素一直进行核聚变,不断放热;

地球内部热,所以岩石啥的都变成岩浆。

而且,地球内核温度与太阳表面温度相当!

地球为什么热呢?

  • 原因可能是初始地球是由其他天体碰撞形成的,当初碰撞的动能转化为热能,至今未能冷却。(与地幔的保温效果好有关)
  • 也可能是地球核心存在大量放射性同位素,一直在进行衰变,不断产生大量的热。


顺便提一下,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是气态行星,你如果站在表面会掉进去。


软软de新鲜事


地球内部的岩浆,是因为地心的高温形成的,但这并不代表地球以前就是太阳,关于地心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温度,其实是产生于另外的原因。

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地心温度是怎么得出来的,科学家们首先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过程,探测出地球的构造,然后再在实验室中利用高科技模拟出地心的环境,从而得出了地心温度的近似值。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凝聚了无数科学家的心血,事实上直到2013年5月,科学家们才确定了地心的温度高达6000摄氏度,这与太阳表面温度相当。

那么地球的核心为何会有这么高的温度呢,它的热量到底是哪来的?其实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分别如下。

一、原始地球得到的动能

原始地球的形成,其实就是各种物质互相碰撞、吸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始地球每时每刻都吸收附近的尘粒以及小天体,而这些物质的速度通常都非常高,当它们撞进地球的时候,其自身携带的动能就转化成了热量。

在真空的环境下,热量只能通过辐射的方式散发出去,所以原始地球散发出的热量,远远比得到的热量少,因此原始地球的热量就在这段时间内迅速累积起来,并成为一个基本处于熔融状态的炽热行星。

当原始地球附近的物质都被吸收得差不多的时候,原始地球得不到足够的热量,于是就开始降温,这时较重元素会因为地心引力而下沉,相应的那些相对较轻的物质就会被它们挤压到地球外层。

随着持续的降温,就形成了地壳、地幔以及地核这样的结构,总的来讲,离地心越近,地球物质的密度以及温度就越高。

因为地幔和地壳就像一层又一层的保温毯子一样,将地心紧紧的包裹起来,使得地心的热量极难散发到地球表面,所以现在的地心才能够有如此高的温度。

二、放射性元素衰变时产生的能量

在原始地球的冷却过程中,绝大部分放射性元素都沉入了地心,在这里它们会缓慢地发生衰变,其产生的能量也被保存下来。在地壳和地幔中,也存在着不少的放射性元素,例如铀和钍等,它们也为维持地心的高温贡献了能量。

三、天体间的潮汐引力

太阳、月球的潮汐引力都可以引起地球内部物质的摩擦,从而产生一些热量,不过这些热量与上两种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科学家都认为,在45亿年前,原始地球曾与一颗火星那么大的行星发生了碰撞,此次碰撞事件的结果是,地球吞噬了这颗行星,地心也因此得到了巨大的热量,而碰撞产生的碎片形成了现在的月球。


回答完毕,欢迎大家关注我们,我们下次再见`


魅力科学君


看了回答,有一个抄袭文章,地球就是早期小恒星转化而来,其它说的星云,尘埃,核聚变,超星星暴炸后产物,等全部无依据,大笑话,谬论,伪科学。

地球中心就是电磁效应之高温,与恒星同理。


原黄烈平


简单说,地球内部的高温热能,是在数十亿年的地球行成过程中,宇宙星尘的相互碰撞、挤揉等理化甚至是热核反应过程积累,同时向太空散发了大部分后残存下来的,随着地球外壳逐渐变凉冷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形成硬硬的地壳,直到现在,地球内部还是滚烫的岩浆!


清风佛佛


从地表到地球中心约32oo千米,平均温度4000度,它的中心是熔融状态的金属,温度高是由于重力作用。太阳内部是氢,与地球构成完全不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