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八十一難,哪一難讓你印象深刻?

HonE一個人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非常美麗的杏仙。

唐僧可以說是很多女妖精眼裡的香餑餑,有的女妖精想納他為駙馬,和他一起生活;有的女妖精知道吃了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便想把他燉了大快朵頤;但是杏仙不一樣,她仰慕唐僧,從來沒有想傷害她,杏仙仰慕唐僧一身才華和剛正氣質,就像現代人的暗戀。但是不幸的是,杏仙最後沒有和唐僧在一起,反而被八戒打死了。

“青姿妝翡翠,丹臉賽胭脂。星眼光還彩,蛾眉秀又齊。下襯一條五色梅淺紅裙子,上穿一件煙裡火比甲輕衣。弓鞋彎鳳嘴,綾襪錦繡泥。妖嬈嬌似天台女,不亞當年俏妲姬。”這是對杏仙的描寫,這段話足夠說明杏仙的美麗,杏仙喜歡唐僧,在喜歡的人面前翩翩起舞,看著杏仙美麗無比的臉龐,婀娜多姿的身影,其實自以為斬斷來了七情六慾的唐僧也是有點動心的,唐僧沒有皺眉,他面無表情但是我想他的內心還是被這樣一個痴情的女子感動了。

之所以對杏仙印象深刻,除了杏仙容顏姣好之外,更是被她的單純感動,她純粹地喜歡著唐僧,痴迷在一段不可能開花結果的感情裡。這不僅僅是杏仙的悲劇,還是一段愛情的悲劇,更是封建時代的悲劇。






小歷說史


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真經修成正果,我印象最深的是真假美猴王這一難,正所謂是人生最大的敵人其實就是自己,不管途中遇到多大的困難,遇到多難對付的妖怪,孫行者總是想盡各種辦法降妖除魔,但這一次孫行者面對的妖怪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這一難才是西天取經過程中最艱難也是最危險的一難,稍有不慎之前的心血就會全部付之東流。

(1) 兩個美猴王一個隱喻

所謂的真假美猴王,不過是一個隱喻而已,說的其實還是孫悟空自己,是另外一個孫悟空,另外一個桀驁不馴心存惡念的孫悟空,孫悟空曾經也是大鬧天宮的人,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500年,心中當然是對如來恨之入骨的。

後來被唐僧搭救,不過也是一時迫不得已,後來更是被帶上了緊箍咒,對於取經多少有些被迫和被逼無奈的意思。加上唐僧的軟弱和不停的對孫悟空說三道四,種種不滿終於開始爆發了。

所謂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人的善惡只在一念之間,但有些惡一旦做了就再也沒有回頭路了,一旦舉起了金箍棒打唐僧,開工沒有回頭箭,不是所有的錯誤都會被原諒,於是只能出現一個假悟空來做這些真悟空想做而又不能做的事情,如此危險的動作稍有不慎就會永世不得翻身。

(2) 差一點功虧一簣

九九八十一難中真的鬧到不可開交非要去如來佛祖那裡解決問題的苦難並不是很多,真假美猴王這一難幾乎是找遍了很多高人能人,最後無一例外的都分不清哪個是真悟空哪個是假悟空,最令人吃驚的是地藏王菩薩的坐騎雖然能夠分得清誰真誰假,但是卻不敢說不能說,如果說了當時恐怕就被假悟空打死了把,如此恐怖的情節讓人細思極恐。

哪怕是歸為地藏王的坐騎,有著絕大部分人都沒有的實力,即便是如此,面對本領超級強大的假悟空依然不敢說出實情,哪怕就是在自己的主人地藏王菩薩面前,依然是畏首畏尾,足見假悟空的本領有多麼的讓人心生畏懼,更是無情的反應了現實中的某些情況,因為西遊記並不是一部純粹消遣的小說,他在明朝可是禁書,書中可謂之藉著最荒誕的妖魔鬼怪,寫著最真實的人生故事。

(3) 不見如來心不死

我們俗話說不見黃河心不死,這個六耳獼猴可真的是不見如來心不死,本來自己活的好好的,本領非常強大,又不受天庭地府的管轄,本可以是逍遙自在的過自己的一生,可是這個傢伙偏偏要去招惹唐僧。

你以為唐僧是你可以招惹的嗎,唐僧可是奉旨取經,不但是封了凡間唐王的旨意,更是天庭和西方如來都是同意的,這樣的一場取經活動,不要以為你本領強大就可以破壞,不管你能力有多強,這一次可算是踢到鋼板上了。

如果不是一意孤行堅持要去見如來,如果六耳獼猴對自己的現狀能夠有一點清醒認識的話,也不至於被孫悟空一棒子打死,孫悟空一棒子打死的妖怪並不多,這個六耳獼猴必須死。

六耳獼猴純粹就是自己自己作死的,不到最後一刻絕不清醒,哪怕是到了最後一刻也是執迷不悟,這樣的人其實在我們生活中很多,執迷不悟到最後一刻,甚至是至死不悟,以為自己有多牛,嘴硬不肯服軟,明知道到了真佛面前自己屁都不是,但是在見到真佛之前,自己是異常的嘴硬和不肯服輸。其結果,就只有一個,那就是用最慘重的代價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真假美猴王,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的必須死,真的才能取真經,正念與邪念本就是在一念之間,是向善還是向惡,一切都由自己開決定。


昭烈名臣


西遊記有三大戰役:一是道教內戰即大鬧天宮。二是佛教內戰的獅駝嶺獅駝國伏獅、象、鵬之戰。三是道佛之戰的金兜山青牛怪抗擊各路神佛之戰。由於題主是選西去取經路上的事件,所以大鬧天宮不入圍,這樣二、三事件二取一的話,筆者選“三”,因為這是西遊記西去取經路上規模最大的道佛之戰,其中道教一哥:混元無極大道太上老君。以及道祖的門生、西天靈山之主的佛教一哥:釋伽牟利如來南無阿彌陀佛世尊。這兩大伽均粉墨登場,直接與間接參戰。

西遊記第五十二回,唐僧師徒四人路過金兜山,遇上由高居三十三天離恨天的太上老君的座騎青牛偷下凡塵作怪。在豬八戒貪財被抓開始,後唐僧與沙僧分別被青牛所抓,孫悟空當然誓要救援師父師弟,從且拉開道佛之戰那波瀾壯闊的敘幕。

孫悟空的鐵棒鬥青牛的鋼槍,本來不分百仲,然青牛卻有西遊記中最勁抽的三寶之一的金鋼琢。此寶乃當年太上老君西出函谷關化胡為佛早晚防身的法寶。這裡的化胡為佛,西遊記與《老子化胡經》所載略有不同,前者是太上老君渡化天竺釋達多為如來佛陀。而後者是老子即太上老君在天竺立地成佛,渡化古天竺世民。當然其核心思想卻一轍,就是佛本是道。



話回青牛與大聖之戰,明顯就是佛道之戰,因為大聖此時已經歸依佛門,而青牛則出於道門聖地兜率宮。戰鬥中,青牛每每祭出金鋼琢即可秒收猴王及其援兵的各式各樣的神兵利器。沒法!猴王只好到西天靈山向佛門大佬如來求救。如來是何等人物,慧眼一看即洞察秋毫,知息青牛所出。然又知老師的法寶向來是非同小可的,就向猴王說:你這猴頭向來多嘴,現跟你道出此妖出處,你走漏風聲,其不與你鬥,反而到靈山禍事。顯然如來對金鋼琢也忌憚頗深。

但大聖已經到靈山求援,如來也賭一把,請出佛門無上法寶--金砃砂交予金剛隨猴王前往金兜山伏妖。在猴王的誘戰下,青牛不知是計,被埋伏於此半空的金剛祭出金砃砂…一時風雲突變,漫天黃砃飛舞,排山倒海滾滾而至。瞬間青牛雙腿已經被神砂嵌住,動彈不得。然就在電光火石之間,青牛立馬祭出金鋼琢,喝聲“著”,漫天黃砂還是瞬間被秒。

到此,金剛拉大聖一邊,密告訴若要訓伏此妖,必須請太上老君不能。猴王直上離恨天,找道祖求援。道祖發覺原來青牛是偷了金鋼琢下凡作亂,逐請出西遊記的第一法寶:芭蕉扇(非羅剎女的芭蕉扇),助猴王伏妖。芭蕉扇為什麼能如此厲害,神通還在金鋼琢之上?原著說得清晰,原來此扇乃,當初天地混元初開之時,太上老君摘取天地第一靈葉修煉而成的,此時天地混元,眾神仙佛聖還未出現,所以除太上老君之外,天地尚且於芭蕉扇之後,因此一眾神佛仙聖妖魅精魔均是芭蕉扇之晚輩,所以此扇為西遊記第一法寶。青牛見主人到來,已經心慌意亂,將金鋼琢投向老君,老君連忙拿出芭蕉扇一扇,念動真決就收了金鋼琢,再一扇青牛,兕大王筋骨蘇軟,顯出本相,被收降了。

總結而言:筆者覺得,此章是唐僧師徒西去路上,最為爛漫。通章就是道佛之戰,而且邏輯緊密,暗喻明示佛本是道。此章其實就是回應西遊記猴王大鬧天宮時,太上老君在十萬八千里之外的南天門,擲出金鋼琢擊中花果山上大聖頭頂時之前因。不細細品味,不知吳老的意思了。


洪範書齋


印象最深的事“真假美猴王”一難。

每個人心中都裝了一個六耳獼猴。

只有戰勝自己,才能成為真正的王炸。

打敗別人簡單,

一眾小妖,個個都有護身符。

哪一個都不好對付,但是他們都有剋星。

而六耳獼猴確實悟空的心魔。

他在和自己對抗。

勢均力敵。

在如來的幫助下終歸剪除心魔。

這是悟空自己的一次救贖。

內心矛盾終於化解了。

信念更加堅定了。

他在取經的路上,也曾迷茫,也曾彷徨。

從而有了心魔,

心魔不小,大業難成,信念難以堅定。

就像創業一樣。

要想成功,先要戰勝自己。

只有修煉好內功,

才能決勝江湖。

修煉內功,最重要是信念堅定。

好了,就分析這些了。

記得關注花姐🌸,

感謝支持。



花未眠Amy


三打白骨精。這是一個關於唐僧和孫悟空價值觀的考驗,也是對整個團隊的考驗,這一難中最大的敵人不是白骨精,是唐僧與孫悟空的價值觀。

  • 話說唐僧一行自離開鎮元子的住處,一路西行,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走到白虎嶺,唐僧疲憊下馬休息。因為四周沒有人家,孫悟空只發現很遠的地方有桃子可以摘。

  • 白骨精發現了唐僧,想吃他的肉長生不老。於是變成一個去給丈夫送飯的少婦來到唐僧處,想騙走唐僧。這時被孫悟空回來看見,他用火眼金睛看出這是白骨精變的,於是一棒打死。但是白骨精用解屍法留下一具屍體跑了。唐僧責怪孫悟空打死人,他和豬八戒都不相信他打死了妖怪。於是唐僧念起緊箍咒,孫悟空只好求饒。

  • 師徒四人再次上路後,白骨精又變成一個老太婆,聲稱他們打死的是她的女兒,但是又被孫悟空識破一棒打死,白骨精又留下一具假屍跑了,唐僧卻不相信那是妖精,於是又念起緊箍咒,孫悟空疼的滿地打滾,在豬八戒和沙僧的求情下才饒了孫悟空。

  • 但是白骨精仍然不甘心,又變作一個老公公,聲稱他們打死了他的老伴和女兒,又被孫悟空識破,一棒打死並現出白骨骷髏的原形,上頭刻有白骨夫人四字。唐僧堅決不相信孫悟空打死的是妖精,決意讓孫悟空離開。孫悟空沒有辦法,只好依依不捨離開回花果山,並叮囑豬八戒和沙僧要照顧好唐僧。

三打白骨精應該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就是唐僧所認為的惡與孫悟空所認為的惡,唐僧是有自己的判斷標準,而且他的境界比孫悟空還高。在唐僧看了,他沒有遇到白骨精,他見到的只是老人、少女和老公公,這些人在沒有為惡之前,唐僧就不會以為他們是惡人。

相反孫悟空看到這三個人都是白骨精所幻化的,知道他們一定是妖怪,但是在孫悟空打死他們前,白骨精並沒有表現出他的惡,我們讀者從上帝的角度知道白骨精是要吃唐僧肉,而實際上師徒四人並不知道。孫悟空因為白骨精是妖怪就打死了白骨精,可見孫悟空對妖怪有極強的偏見。

從是否應該打殺白骨精的判斷而言,唐僧的想法更正確,因為他所見到的白骨精沒有危害他的行為,即使他是一隻妖,對唐僧而言萬物皆是生命,孫悟空的打殺就是亂殺無辜。孫悟空因為白骨精是妖怪就進行打殺,是對妖的一種偏見,而他卻忽視了自己本身就是一隻妖,這一種偏見更加揭露了事實的無情與血腥,當年大鬧天空的妖王,如今卻成為了神界的打手。

當然我們從三打白骨精中也應該看到他具有的另外一番意思,白骨精應該是西行途中所遇到妖怪實力比較弱的一個,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妖怪,卻讓整個西行團隊經受了最嚴峻的團建考驗,這一方面是白骨精的計謀使用得當,一方面的也是團隊本身的價值觀問題。

從唐僧的經歷,我們要注意不要被表面現象和虛情假意,偽善的一面矇騙,特別在如今社會里,有些人的表面是虛偽的,內心是陰暗的,常常想方設法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卻使用各種卑鄙手段。有些人常常用某種利益引誘你,又可能挑撥你和朋友之間的交情,人時時刻刻都要檫亮眼睛,要知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帝國烽火


九九八十一難,最深刻的是……原著裡面唐僧佛心堅定,沒有對女兒國國王動情,所謂的若有來世不過是電視劇的改編,唐僧如果這點都看不破的話,也就不配金蟬子轉世和取經人的身份了。

取經路上雖然艱險,但是明裡有幾位徒弟,暗中有六丁六甲,五方揭諦等的保護,唐僧都可謂是有驚無險,第一難是金蟬遭貶,是唐僧前世,這個不能算很艱難,只是第二至第四難是唐僧出世,唐僧的父母遇難,到唐僧救活父親,救出母親的經歷,這一段唐僧只是以一個凡人身份,有沒有諸天神佛包郵,可以說是步步艱險,要說最難的,當屬這。








古城老何


當然是女兒國那一難啊。

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許。這世間最難過的劫難莫過於情劫了。

少年時以為在女兒國誤飲河水是最簡單的一難,後來才懂,與女兒國國王的情劫才是隱藏的一難。也可稱為《西遊記》中最難的一難。


書中的唐僧懦弱、膿包,但他西行朝聖取經的恆心一直是師徒四人能一路走下來的核心凝聚力。一路上各種小妖精覬覦他、勾引他,唐僧都是退讓躲避。但面對人間女菩薩國王情意濃濃的眼光和呼喚,唐僧確實心動了。

書中描寫,唐僧在躲避國王的時候會偷偷看他,離開女兒國時會意味深長的回頭看一眼。而電視劇裡對這一劫處理得也特別好,國王與陳江流的夢混在一起,已經分不清這夢境是誰的。那一聲“御弟哥哥”最後騎在馬上那片刻的猶豫回頭,唐僧凡心已經動了。


下輩子我們要是有緣,再續。

金蟬子轉世為人,十世歷劫,唐三藏正好就是第十世,不知道重回仙班的時候,會不會偶爾想起喚他“御弟哥哥”的那個人兒。


風轉了幾個彎


站在一個創業者的角度,最深刻的是“六耳獼猴”一難!

如果將取經比作一次創業,在行進過程中,定然會遇到挫折與磨難,

打小怪,斬妖除魔是常態;

團隊有分歧是常態;

更換方向是常態;

...

這些因素都不是致命的,致命的卻是如同“六耳獼猴”一難裡面的場景,

對於去西天取經這件事,內心深處有了不同的聲音,自己跟自己較勁。

二最終孫悟空打敗了心中的另外一個自己“六耳獼猴”,不過,相對諷刺的是在如來的協助下打敗的。


創業過程中,能戰勝自己方為王者!


一卷史書


在整部西遊記中自始至終,敘述了一個僧人遊歷取經的多個故事,可謂一波三折,步步驚險,這就襯托出一個僧人取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經歷。看似平常細想道理頗深,耐人尋味。我比較喜歡真假美猴王一節,六耳獼猴不正是悟空心中的另一個自己嘛! 如果連自己都戰勝不了,如何去戰勝別人。如是乎就出現了悟空大戰六耳獼猴的戲來。最後不得不去找如來佛祖,然後才得始終。這部戲裡說明了一個道理,如果想去的自己想得到的東西,必須自己親自去尋找,必須戰勝自己的心魔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所以古典的魅力在於此,看你自己的造化如何。按佛祖的話說不可說而說之,有即是無無即是有,我即無我方好。


詩書傳千古


人生即便有缺憾,辦事兒也要雨露均霑——“九九八十一難”中最後一難是:“通天河遇黿溼經書。”

唐僧師徒四人取得真經後,佛祖問觀音菩薩,唐僧一行共經歷了多少磨難。

原著道:“菩薩將難簿目過了一遍,急傳聲道:佛門中九九歸真,聖僧受過八十難,還少一難,不得完成此數。即令揭諦,趕上金剛,還生一難者。這揭諦得令,飛雲一駕向東來。一晝夜趕上八大金剛,附耳低言道:如此如此,謹遵菩薩法旨,不得違誤。”

“八金剛聞得此言,刷的把風按下,將他四眾,連馬與經,墜落下地。”

師徒四人回返途中,重遇通天河老龜。老龜曾託唐僧向佛祖打問自己的歸宿,不想唐僧忘卻了此事。老龜一怒,沉下河去。師徒們掙扎著上了岸,又得八戒用耙撈上經包,在石上晾曬經文,不料不少經頁沾在了石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