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過年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母雞丷


我是70後,老家是豫東平原的一個小村莊,村子雖然較窮,但民風淳樸,非常注重禮儀。比如某家有人去世,在出殯前,鄰居都會守夜,說是最後再送已逝的人一程。這點舉措會讓辦事的家庭感到非常的溫暖,夜裡也不會覺得孤單和害怕。

老家關於過年,也有很多類似的溫暖人心的事。比如有人能寫對聯,鄰居便會送些紅紙過去寫好後一家一家的分好,也不須付代工費啥的,甚至連一根香菸也不用讓。比如小孩子在鄰居燃放鞭炮時喜歡過去撿未燃放的炮仗,也從沒見哪家故意上了院門不讓孩子進。

今天我要說的是另外一件很溫暖的事,那就是拜年。大年初一一早,每個大家庭都會派出三五名成員,繞大半個村子給老人或輩分長的人拜年。見面先說祝福新年的話,然後還要衝家裡的老人磕頭,一般情況下,老人會極力勸阻,嘴上要不停地說,說說就可以了,心意領了,不要再磕頭。而去拜年的人也不是客套,是要真磕頭的。有些老人也是疼惜年輕人,便會在此時躲進裡屋不出來。因為去拜年的都是大人,多數也沒血緣關係,所以這個拜年是不需要給壓歲錢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村裡出去打工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有些過年了也不回來,有些掙了錢也就在縣城買了房,在老家過年和初一早上轉一圈給老人拜年的人越來越少,再後來,村裡有錢的人越來越多,門樓也越修越好,逐漸地,初一早上也不起那麼早了,燃放鞭炮時當然也不會有孩子衝進去撿炮了,村裡的年輕人聚在一起不是喝酒就是熬夜打牌,出去拜年這種儀式感很強的傳承,也只能在年紀大的老人到年紀更大的老人家裡寒暄時才能偶爾一見了。

如今的老家,村子越來越像鄉鎮,卻再也沒有村子的感覺了,鄰里還是鄰里,鄰里間的情誼,卻隨著越來越多的樓房的興建,日漸疏遠了。令人唏噓的是,隨著年味一起丟失的,竟然是我們記憶深處最溫暖的這一部分。


紙屑輕舞


作為一個八零後,對於小時過年還是有諸多的印象的,也許是因為那種熱鬧、濃濃的年味,這麼多年不曾忘記,不像現在快餐式的生活。和很多的小夥伴一樣,我家生活在農村,農村人的過年才是最熱鬧的。

我的家是江蘇北部的一個村莊,在當地咱們村算是比較大的了。在小時候,留給我印象的是,那時候的人好像都特別的熱情平等,很會互幫互助,也許是因為大家的條件都差不多吧。在過年的時候,我們一般都會自己動手做年貨,如包包子、蒸饅頭、炸丸子、做豆腐、還有炒花生瓜子等,每天忙碌著,但感覺氣氛是那麼的熱鬧,過得十分的充實。

小時候村子裡過年,鞭炮聲總是此起彼伏的,雖然不是很富裕,但過年了熱鬧的氣氛不能少。鄰近過年的幾天,我們會跟大人一起去趕集,集市上已經是人山人海,大家也都是來置辦年貨的,魚肉、蔬果、零食等會買上足夠吃的量。趕集的時候,很多人也會順便理髮、洗澡,圖個吉利,當地有風俗,正月裡是不能剪頭髮的。

小時候在農村裡,大家都盼著過年,過年就會有壓歲錢也會有新衣服穿。我們蘇北那邊過年在大年三十這天吃的是中午這一頓團圓飯,而不是年夜飯,不過除夕守夜還有必須的,看著春晚,吃點瓜子花生,在一起聊聊天,這樣就迎來了新春。過了凌晨十二點,迎新春的鞭炮就響徹在村子的各個角落了。

初一,父母就會早早的起來放鞭炮,然後包餃子,吃完餃子會去串門拜年。那個時候好像得走好多家去拜年。給長輩們磕頭拜年,他們就會給壓歲錢,父母嘴裡一直說不要錢,但這一份心意,長輩們執意讓我收下。時間過的真快,如今的村子裡顯然與小時候相比,這傳統的年味已經淡了很多,也許時代變了吧。


對了,小時候過年,記得村子裡還會有舞龍、跑旱船等文娛節目呢,真的很熱鬧。


蘇北申哥


我們這小時候過年時,天不明跑著拾炮,還不準對方的名字,整個早上回家聽到放炮聲就回那家跑,有的小孩還掉迪糞坑裡,那時候小孩是非常高興的,


清水河22


印象最深的是家裡來了親戚,大家為了坐次要謙讓很久。小時候不懂,很奇怪大人們為什麼要在這件事上那麼較真。

長大了,懂了,可是當年互相謙讓的長輩們大多已經離開了。


黑哥說車車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過年了,因為過年能吃肉餃子,小時候家裡窮,只有過年才能吃一次肉,過年吃的肉餃子現在想起來還是那麼的香,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隔三差五就能吃餃子,但是再也找不到小時候過年吃餃子的味道了。


財源廣進9555


過年有新衣服穿,有鞭炮放,有壓歲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