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八十一难,哪一难让你印象深刻?

HonE一个人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非常美丽的杏仙。

唐僧可以说是很多女妖精眼里的香饽饽,有的女妖精想纳他为驸马,和他一起生活;有的女妖精知道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便想把他炖了大快朵颐;但是杏仙不一样,她仰慕唐僧,从来没有想伤害她,杏仙仰慕唐僧一身才华和刚正气质,就像现代人的暗恋。但是不幸的是,杏仙最后没有和唐僧在一起,反而被八戒打死了。

“青姿妆翡翠,丹脸赛胭脂。星眼光还彩,蛾眉秀又齐。下衬一条五色梅浅红裙子,上穿一件烟里火比甲轻衣。弓鞋弯凤嘴,绫袜锦绣泥。妖娆娇似天台女,不亚当年俏妲姬。”这是对杏仙的描写,这段话足够说明杏仙的美丽,杏仙喜欢唐僧,在喜欢的人面前翩翩起舞,看着杏仙美丽无比的脸庞,婀娜多姿的身影,其实自以为斩断来了七情六欲的唐僧也是有点动心的,唐僧没有皱眉,他面无表情但是我想他的内心还是被这样一个痴情的女子感动了。

之所以对杏仙印象深刻,除了杏仙容颜姣好之外,更是被她的单纯感动,她纯粹地喜欢着唐僧,痴迷在一段不可能开花结果的感情里。这不仅仅是杏仙的悲剧,还是一段爱情的悲剧,更是封建时代的悲剧。






小历说史


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我印象最深的是真假美猴王这一难,正所谓是人生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自己,不管途中遇到多大的困难,遇到多难对付的妖怪,孙行者总是想尽各种办法降妖除魔,但这一次孙行者面对的妖怪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这一难才是西天取经过程中最艰难也是最危险的一难,稍有不慎之前的心血就会全部付之东流。

(1) 两个美猴王一个隐喻

所谓的真假美猴王,不过是一个隐喻而已,说的其实还是孙悟空自己,是另外一个孙悟空,另外一个桀骜不驯心存恶念的孙悟空,孙悟空曾经也是大闹天宫的人,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500年,心中当然是对如来恨之入骨的。

后来被唐僧搭救,不过也是一时迫不得已,后来更是被带上了紧箍咒,对于取经多少有些被迫和被逼无奈的意思。加上唐僧的软弱和不停的对孙悟空说三道四,种种不满终于开始爆发了。

所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人的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但有些恶一旦做了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一旦举起了金箍棒打唐僧,开工没有回头箭,不是所有的错误都会被原谅,于是只能出现一个假悟空来做这些真悟空想做而又不能做的事情,如此危险的动作稍有不慎就会永世不得翻身。

(2) 差一点功亏一篑

九九八十一难中真的闹到不可开交非要去如来佛祖那里解决问题的苦难并不是很多,真假美猴王这一难几乎是找遍了很多高人能人,最后无一例外的都分不清哪个是真悟空哪个是假悟空,最令人吃惊的是地藏王菩萨的坐骑虽然能够分得清谁真谁假,但是却不敢说不能说,如果说了当时恐怕就被假悟空打死了把,如此恐怖的情节让人细思极恐。

哪怕是归为地藏王的坐骑,有着绝大部分人都没有的实力,即便是如此,面对本领超级强大的假悟空依然不敢说出实情,哪怕就是在自己的主人地藏王菩萨面前,依然是畏首畏尾,足见假悟空的本领有多么的让人心生畏惧,更是无情的反应了现实中的某些情况,因为西游记并不是一部纯粹消遣的小说,他在明朝可是禁书,书中可谓之借着最荒诞的妖魔鬼怪,写着最真实的人生故事。

(3) 不见如来心不死

我们俗话说不见黄河心不死,这个六耳猕猴可真的是不见如来心不死,本来自己活的好好的,本领非常强大,又不受天庭地府的管辖,本可以是逍遥自在的过自己的一生,可是这个家伙偏偏要去招惹唐僧。

你以为唐僧是你可以招惹的吗,唐僧可是奉旨取经,不但是封了凡间唐王的旨意,更是天庭和西方如来都是同意的,这样的一场取经活动,不要以为你本领强大就可以破坏,不管你能力有多强,这一次可算是踢到钢板上了。

如果不是一意孤行坚持要去见如来,如果六耳猕猴对自己的现状能够有一点清醒认识的话,也不至于被孙悟空一棒子打死,孙悟空一棒子打死的妖怪并不多,这个六耳猕猴必须死。

六耳猕猴纯粹就是自己自己作死的,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清醒,哪怕是到了最后一刻也是执迷不悟,这样的人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很多,执迷不悟到最后一刻,甚至是至死不悟,以为自己有多牛,嘴硬不肯服软,明知道到了真佛面前自己屁都不是,但是在见到真佛之前,自己是异常的嘴硬和不肯服输。其结果,就只有一个,那就是用最惨重的代价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真假美猴王,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的必须死,真的才能取真经,正念与邪念本就是在一念之间,是向善还是向恶,一切都由自己开决定。


昭烈名臣


西游记有三大战役:一是道教内战即大闹天宫。二是佛教内战的狮驼岭狮驼国伏狮、象、鹏之战。三是道佛之战的金兜山青牛怪抗击各路神佛之战。由于题主是选西去取经路上的事件,所以大闹天宫不入围,这样二、三事件二取一的话,筆者选“三”,因为这是西游记西去取经路上规模最大的道佛之战,其中道教一哥:混元无极大道太上老君。以及道祖的门生、西天灵山之主的佛教一哥:释伽牟利如来南无阿弥陀佛世尊。这两大伽均粉墨登场,直接与间接参战。

西游记第五十二回,唐僧师徒四人路过金兜山,遇上由高居三十三天离恨天的太上老君的座骑青牛偷下凡尘作怪。在猪八戒贪财被抓开始,后唐僧与沙僧分别被青牛所抓,孙悟空当然誓要救援师父师弟,从且拉开道佛之战那波澜壮阔的叙幕。

孙悟空的铁棒斗青牛的钢枪,本来不分百仲,然青牛却有西游记中最劲抽的三宝之一的金钢琢。此宝乃当年太上老君西出函谷关化胡为佛早晚防身的法宝。这里的化胡为佛,西游记与《老子化胡经》所载略有不同,前者是太上老君渡化天竺释达多为如来佛陀。而后者是老子即太上老君在天竺立地成佛,渡化古天竺世民。当然其核心思想却一辙,就是佛本是道。



话回青牛与大圣之战,明显就是佛道之战,因为大圣此时已经归依佛门,而青牛则出于道门圣地兜率宫。战斗中,青牛每每祭出金钢琢即可秒收猴王及其援兵的各式各样的神兵利器。没法!猴王只好到西天灵山向佛门大佬如来求救。如来是何等人物,慧眼一看即洞察秋毫,知息青牛所出。然又知老师的法宝向来是非同小可的,就向猴王说:你这猴头向来多嘴,现跟你道出此妖出处,你走漏风声,其不与你斗,反而到灵山祸事。显然如来对金钢琢也忌惮颇深。

但大圣已经到灵山求援,如来也赌一把,请出佛门无上法宝--金砃砂交予金刚随猴王前往金兜山伏妖。在猴王的诱战下,青牛不知是计,被埋伏于此半空的金刚祭出金砃砂…一时风云突变,漫天黄砃飞舞,排山倒海滚滚而至。瞬间青牛双腿已经被神砂嵌住,动弹不得。然就在电光火石之间,青牛立马祭出金钢琢,喝声“着”,漫天黄砂还是瞬间被秒。

到此,金刚拉大圣一边,密告诉若要训伏此妖,必须请太上老君不能。猴王直上离恨天,找道祖求援。道祖发觉原来青牛是偷了金钢琢下凡作乱,逐请出西游记的第一法宝:芭蕉扇(非罗刹女的芭蕉扇),助猴王伏妖。芭蕉扇为什么能如此厉害,神通还在金钢琢之上?原著说得清晰,原来此扇乃,当初天地混元初开之时,太上老君摘取天地第一灵叶修炼而成的,此时天地混元,众神仙佛圣还未出现,所以除太上老君之外,天地尚且于芭蕉扇之后,因此一众神佛仙圣妖魅精魔均是芭蕉扇之晚辈,所以此扇为西游记第一法宝。青牛见主人到来,已经心慌意乱,将金钢琢投向老君,老君连忙拿出芭蕉扇一扇,念动真决就收了金钢琢,再一扇青牛,兕大王筋骨蘇软,显出本相,被收降了。

总结而言:笔者觉得,此章是唐僧师徒西去路上,最为烂漫。通章就是道佛之战,而且逻辑紧密,暗喻明示佛本是道。此章其实就是回应西游记猴王大闹天宫时,太上老君在十万八千里之外的南天门,掷出金钢琢击中花果山上大圣头顶时之前因。不细细品味,不知吴老的意思了。


洪范书斋


印象最深的事“真假美猴王”一难。

每个人心中都装了一个六耳猕猴。

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成为真正的王炸。

打败别人简单,

一众小妖,个个都有护身符。

哪一个都不好对付,但是他们都有克星。

而六耳猕猴确实悟空的心魔。

他在和自己对抗。

势均力敌。

在如来的帮助下终归剪除心魔。

这是悟空自己的一次救赎。

内心矛盾终于化解了。

信念更加坚定了。

他在取经的路上,也曾迷茫,也曾彷徨。

从而有了心魔,

心魔不小,大业难成,信念难以坚定。

就像创业一样。

要想成功,先要战胜自己。

只有修炼好内功,

才能决胜江湖。

修炼内功,最重要是信念坚定。

好了,就分析这些了。

记得关注花姐🌸,

感谢支持。



花未眠Amy


三打白骨精。这是一个关于唐僧和孙悟空价值观的考验,也是对整个团队的考验,这一难中最大的敌人不是白骨精,是唐僧与孙悟空的价值观。

  • 话说唐僧一行自离开镇元子的住处,一路西行,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走到白虎岭,唐僧疲惫下马休息。因为四周没有人家,孙悟空只发现很远的地方有桃子可以摘。

  • 白骨精发现了唐僧,想吃他的肉长生不老。于是变成一个去给丈夫送饭的少妇来到唐僧处,想骗走唐僧。这时被孙悟空回来看见,他用火眼金睛看出这是白骨精变的,于是一棒打死。但是白骨精用解尸法留下一具尸体跑了。唐僧责怪孙悟空打死人,他和猪八戒都不相信他打死了妖怪。于是唐僧念起紧箍咒,孙悟空只好求饶。

  • 师徒四人再次上路后,白骨精又变成一个老太婆,声称他们打死的是她的女儿,但是又被孙悟空识破一棒打死,白骨精又留下一具假尸跑了,唐僧却不相信那是妖精,于是又念起紧箍咒,孙悟空疼的满地打滚,在猪八戒和沙僧的求情下才饶了孙悟空。

  • 但是白骨精仍然不甘心,又变作一个老公公,声称他们打死了他的老伴和女儿,又被孙悟空识破,一棒打死并现出白骨骷髅的原形,上头刻有白骨夫人四字。唐僧坚决不相信孙悟空打死的是妖精,决意让孙悟空离开。孙悟空没有办法,只好依依不舍离开回花果山,并叮嘱猪八戒和沙僧要照顾好唐僧。

三打白骨精应该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唐僧所认为的恶与孙悟空所认为的恶,唐僧是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而且他的境界比孙悟空还高。在唐僧看了,他没有遇到白骨精,他见到的只是老人、少女和老公公,这些人在没有为恶之前,唐僧就不会以为他们是恶人。

相反孙悟空看到这三个人都是白骨精所幻化的,知道他们一定是妖怪,但是在孙悟空打死他们前,白骨精并没有表现出他的恶,我们读者从上帝的角度知道白骨精是要吃唐僧肉,而实际上师徒四人并不知道。孙悟空因为白骨精是妖怪就打死了白骨精,可见孙悟空对妖怪有极强的偏见。

从是否应该打杀白骨精的判断而言,唐僧的想法更正确,因为他所见到的白骨精没有危害他的行为,即使他是一只妖,对唐僧而言万物皆是生命,孙悟空的打杀就是乱杀无辜。孙悟空因为白骨精是妖怪就进行打杀,是对妖的一种偏见,而他却忽视了自己本身就是一只妖,这一种偏见更加揭露了事实的无情与血腥,当年大闹天空的妖王,如今却成为了神界的打手。

当然我们从三打白骨精中也应该看到他具有的另外一番意思,白骨精应该是西行途中所遇到妖怪实力比较弱的一个,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妖怪,却让整个西行团队经受了最严峻的团建考验,这一方面是白骨精的计谋使用得当,一方面的也是团队本身的价值观问题。

从唐僧的经历,我们要注意不要被表面现象和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蒙骗,特别在如今社会里,有些人的表面是虚伪的,内心是阴暗的,常常想方设法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却使用各种卑鄙手段。有些人常常用某种利益引诱你,又可能挑拨你和朋友之间的交情,人时时刻刻都要檫亮眼睛,要知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帝国烽火


九九八十一难,最深刻的是……原著里面唐僧佛心坚定,没有对女儿国国王动情,所谓的若有来世不过是电视剧的改编,唐僧如果这点都看不破的话,也就不配金蝉子转世和取经人的身份了。

取经路上虽然艰险,但是明里有几位徒弟,暗中有六丁六甲,五方揭谛等的保护,唐僧都可谓是有惊无险,第一难是金蝉遭贬,是唐僧前世,这个不能算很艰难,只是第二至第四难是唐僧出世,唐僧的父母遇难,到唐僧救活父亲,救出母亲的经历,这一段唐僧只是以一个凡人身份,有没有诸天神佛包邮,可以说是步步艰险,要说最难的,当属这。








古城老何


当然是女儿国那一难啊。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世间最难过的劫难莫过于情劫了。

少年时以为在女儿国误饮河水是最简单的一难,后来才懂,与女儿国国王的情劫才是隐藏的一难。也可称为《西游记》中最难的一难。


书中的唐僧懦弱、脓包,但他西行朝圣取经的恒心一直是师徒四人能一路走下来的核心凝聚力。一路上各种小妖精觊觎他、勾引他,唐僧都是退让躲避。但面对人间女菩萨国王情意浓浓的眼光和呼唤,唐僧确实心动了。

书中描写,唐僧在躲避国王的时候会偷偷看他,离开女儿国时会意味深长的回头看一眼。而电视剧里对这一劫处理得也特别好,国王与陈江流的梦混在一起,已经分不清这梦境是谁的。那一声“御弟哥哥”最后骑在马上那片刻的犹豫回头,唐僧凡心已经动了。


下辈子我们要是有缘,再续。

金蝉子转世为人,十世历劫,唐三藏正好就是第十世,不知道重回仙班的时候,会不会偶尔想起唤他“御弟哥哥”的那个人儿。


风转了几个弯


站在一个创业者的角度,最深刻的是“六耳猕猴”一难!

如果将取经比作一次创业,在行进过程中,定然会遇到挫折与磨难,

打小怪,斩妖除魔是常态;

团队有分歧是常态;

更换方向是常态;

...

这些因素都不是致命的,致命的却是如同“六耳猕猴”一难里面的场景,

对于去西天取经这件事,内心深处有了不同的声音,自己跟自己较劲。

二最终孙悟空打败了心中的另外一个自己“六耳猕猴”,不过,相对讽刺的是在如来的协助下打败的。


创业过程中,能战胜自己方为王者!


一卷史书


在整部西游记中自始至终,叙述了一个僧人游历取经的多个故事,可谓一波三折,步步惊险,这就衬托出一个僧人取经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经历。看似平常细想道理颇深,耐人寻味。我比较喜欢真假美猴王一节,六耳猕猴不正是悟空心中的另一个自己嘛! 如果连自己都战胜不了,如何去战胜别人。如是乎就出现了悟空大战六耳猕猴的戏来。最后不得不去找如来佛祖,然后才得始终。这部戏里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想去的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必须自己亲自去寻找,必须战胜自己的心魔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所以古典的魅力在于此,看你自己的造化如何。按佛祖的话说不可说而说之,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我即无我方好。


诗书传千古


人生即便有缺憾,办事儿也要雨露均沾——“九九八十一难”中最后一难是:“通天河遇鼋湿经书。”

唐僧师徒四人取得真经后,佛祖问观音菩萨,唐僧一行共经历了多少磨难。

原著道:“菩萨将难簿目过了一遍,急传声道:佛门中九九归真,圣僧受过八十难,还少一难,不得完成此数。即令揭谛,赶上金刚,还生一难者。这揭谛得令,飞云一驾向东来。一昼夜赶上八大金刚,附耳低言道:如此如此,谨遵菩萨法旨,不得违误。”

“八金刚闻得此言,刷的把风按下,将他四众,连马与经,坠落下地。”

师徒四人回返途中,重遇通天河老龟。老龟曾托唐僧向佛祖打问自己的归宿,不想唐僧忘却了此事。老龟一怒,沉下河去。师徒们挣扎着上了岸,又得八戒用耙捞上经包,在石上晾晒经文,不料不少经页沾在了石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