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納的強化理論

強化理論是美國的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斯金納、赫西、布蘭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種理論。我們重點介紹一下斯金納的強化理論。

斯金納生於1904年,他於1931年獲得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學位,並於1943年回到哈佛大學任教,直到1975年退休。1968年曾獲得美國全國科學獎章,是第二個獲得這種獎章的心理學家。他在心理學的學術觀點上屬於極端的行為主義者,其目標在於衝刺和控制人的行為而不去推測人的內部心理過程和狀態。他提出了一種“操作條件反射”理論,認為人或動物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會採取一定的行為作用於環境。當這種行為的後果對他有利時,這種行為就會在以後重複出現;不利時,這種行為就減弱或消失。人們可以用這種正強化或負強化的辦法來影響行為的後果,從而修正其行為,這就是強化理論,也叫做行為修正理論。

斯金納認為:人或動物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會採取一定的行為作用於環境,當這種行為的後果對他有利時,這種行為就會在以後重複出現;不利時,這種行為就會減弱或消失。所以,人們可以用這種“正強化”或“負強化”的辦法來影響行為的後果,從而修正其行為。所謂強化,從其最基本的形式來講,指的是對一種行為的肯定或否定的後果(獎勵或懲罰),它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人的這種行為在今後是否會重複發生。根據強化的性質和目的,可把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兩種。在管理上,“正強化”指的就是獎勵那些組織上需要的行為,從而加強這種行為,讓這種行為延續或擴大;“負強化”就是懲罰那些與組織利益不相容的行為,從而削弱或減少這種行為。“正強化”的方法包括獎金、對成績的認可、表揚、改善工作條件和人際關係、提升、安排擔任挑戰性的工作、給予學習和成長的機會等。“負強化”的方法包括批評、處分、降級等,有時不給予獎勵或少給獎勵也是一種負強化。 “強化理論”具體應用時必須遵守如下行為原則:1、經過“強化”的行為會趨向於重複發生。例如,當人的某種行為後果受人稱讚時,就增加了這種行為重複發生的可能性。所以,獎勵就是組織管理的必然手段。2、要依照強化對象的不同採用不同的強化措施。人們的年齡、性別、職業、學歷、經歷不同,需求就不同,強化方式也應不一樣。如有的人更重視物質獎勵,有的人更重視精神獎勵,就應區分情況,採用不同的強化措施。 3、小步子前進,分階段設立目標,並對目標予以明確規定和表述。對於人的激勵,首先要設立一個明確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實可行的目標,只有目標明確而具體時,才能進行衡量和採取適當的強化措施。同時,還要將目標進行分解,分成許多小目標,當下屬完成每個小目標都及時給予強化,這樣不僅有利於目標的實現,而且通過不斷的激勵增強信心。 4、及時反饋,就是通過某種形式和途徑,及時將工作結果告訴下屬。要取得最好的激勵效果,就應該在行為發生以後儘快採取適當的強化方法。一個人在實施了某種行為以後,即使是領導者表示“已注意到這種行為”這樣簡單的反饋,也能起到“正強化”的作用,如果領導者對這種行為不予注意或不及時,這種行為重複發生的可能性就會減小以至消失。 5、“正強化”比“負強化”更有效。在強化手段的運用上,應以“正強化”為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獎一定要重於罰”。同時,必要時也要對壞的行為予以懲罰,做到獎懲結合。 “強化理論”有助於對人們行為的理解和引導,讓下屬們認識組織的目標和要求,從而自覺地保持與組織的一致,因而,強化理論已被廣泛地應用在激勵和人的行為的改造上。

斯金納的強化理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