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布衣天子,朱元璋與劉邦相比,究竟誰更勝一籌

歷史上的天子有很多,但如果提到布衣天子,能想到的也只有兩個人——劉邦和朱元璋。

二人相隔幾百年卻始終為人津津樂道,凡是提到了,就必定會拿出來做一番比較。一個是市井流氓,一個是貧民。最終都坐上了天下第一人的地位。這樣奇蹟般的人生也難免會被人們談論。


同為布衣天子,朱元璋與劉邦相比,究竟誰更勝一籌


出身布衣

既然被稱作布衣天子,那麼顯而易見,他們兩個人最初的身份地位並不高,甚至可以說是貧賤低下。

漢高祖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前期是個混混,遊手好閒,好吃懶做,無所事事,擔任過沛縣泗水亭長。(所以我個人認為只有朱元璋是純粹的布衣。)後來劉邦因為放走了一些犯人,逃亡藏在芒碭山裡,不敢見人。

明太祖朱元璋的童年和青年時代過得也很是辛酸。他生於平凡人家,小小年紀就要承擔生活的重擔,給地主家放過牛。雖然他勤勤懇懇,但上天卻並不眷顧他,父母死了,生活更加難以為繼,無奈之下他只能出家當和尚。


同為布衣天子,朱元璋與劉邦相比,究竟誰更勝一籌


此二人雖同為布衣,但說到底,劉邦有個職位在身,其生活經歷定要比朱元璋好上一些。這就造成了兩人成為天子之後截然相反的治理方式,歸根結底是不同的人生遭遇造就不同的人生性格。劉邦登基後雖然也殺了不少功臣,並沒有像朱元璋那樣對功臣趕盡殺絕。劉邦的豁達開創了更具包容開拓型的大漢王朝;而朱元璋因為早年的陰影和越來越重的疑心,設立東廠和錦衣衛,如鬼魅一般,遊走在朝臣之間,讓大明朝的臣民幾乎是生活在惶恐之中。


同為布衣天子,朱元璋與劉邦相比,究竟誰更勝一籌


雄心壯志

縱觀歷史,凡是那些能人義士,其出生時必有異像。《史記》描寫劉邦出生的場面寫道:“ 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明史·太祖本紀》中記載:“母陳氏,方娠,夢神授藥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餘香氣。及產,紅光滿室。自是夜數有光起,鄰里望見,驚以為火,輒奔救,至則無有。比長,姿貌雄傑,奇骨貫頂。志意廓然,人莫能測。 ”這些異像是真是假我們不得而知,但這兩個人後來反秦抗元的豐功偉績是世人皆知!!


同為布衣天子,朱元璋與劉邦相比,究竟誰更勝一籌


先來說說劉邦。

劉邦起義時的背景是秦統一六國後,實施暴政,導致民眾不滿,紛紛開始反抗。當時的劉邦正壓著一群沛縣的囚徒去咸陽,結果半路上囚徒們都開始逃走,劉邦看到事態難以控制。仔細度量後就說自己也不幹了,甘願和他們一起落草。就這樣有幾十個人願意跟著劉邦,這群人就去了芒碭山當山大王。就此踏反秦之路。

在起義過程中這,有個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劉邦斬白蛇起義。這也是劉邦為了自己能夠名正言順起義而使的手段。他根據前人寶貴的起義經驗(陳勝吳廣起義),照葫蘆畫瓢,自稱赤帝之子,斬殺了一條白蛇,稱那白蛇為白帝之子,藉此贏得民心。那時候民智不開,容易相信神明,於是這樣的招式屢試不爽!

劉邦起義不僅佔了天時還有人和!劉邦曾說過:“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養、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攻必克、戰必勝,吾不如韓信。”

照此說來,劉邦文也不能武也不能,卻為何偏偏登上了那高堂之座。偏偏贏了那西楚霸王!因為他深知戰爭中人才的重要!在他這裡只要是有能力的人,他都會重用。他和項羽最大的區別就是一個任人唯賢,一個任人唯親。這也是他最後能夠贏得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為布衣天子,朱元璋與劉邦相比,究竟誰更勝一籌


反觀朱元璋,他的起義背景是蒙古民族靠彪悍的戰鬥力,長期的壓制中原地區人民。

朱元璋因其友人湯和的一封信,參加了起義軍,並改名“朱元璋”意為誅(朱)滅元朝的璋(璋,一種武器)。他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暴政,在郭子興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憑自身實力,讓郭子興對他刮目相看,將女兒嫁給他。朱元璋起義時並未採取許多愚民手段,而是穩紮穩打。從和尚,到後來當兵,做隊長,做營長,做副將,做主將直至做皇上!這也側面體現出朱元璋本人的能力,十分強大。

朱元璋的身邊也有許多的能人異士。比如徐達常遇春這類的兄弟,李善長劉伯溫這類的謀士等等。但朱元璋的成功最主要還歸功於他艱苦奮鬥的作風,不急不躁的心境。那樣一個混亂的時代,在別人都忙佔山為王,自立名號的時候,他卻在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終於後來居上。


同為布衣天子,朱元璋與劉邦相比,究竟誰更勝一籌


以上種種,不難看出,劉邦和朱元璋的經歷有相似也有不同。個人而言,我覺得相同的時代背景,都是都一樣的混亂。而不同的是劉邦起義有點被動,朱元璋則是主動的。

劉邦在押運犯人的途中沒有看管好犯人讓犯人逃跑。這是一項重罪,即使他沒有起義,回去之後也會受到懲罰。反而如果他起義的話,還會有一線生機。在左右權衡之下,劉邦不得不選擇起義。而朱元章則是由於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個人的生活經歷讓他從心裡謀生出起義之意。


同為布衣天子,朱元璋與劉邦相比,究竟誰更勝一籌


大展宏圖

西漢建立之初,國家剛剛結束戰亂,民心不穩,社會動盪。經濟凋敝,百廢待興,民眾急需恢復,過一段安穩日子,國家也需要恢復元氣,整頓經濟,積累財富。在這種背景下劉邦為了治療戰爭給國家造成的創傷,同時也為了能夠穩固新生政權,頒佈了一系列的的法令。

登基後他提出了“休養生息”。其內容大致總結為四點:解甲歸田,勸民還鄉,釋奴為民,十五稅一。劉邦鼓勵士兵回鄉生產,一方面減輕了國家的負擔,又增加了社會勞動力,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而對於那些因戰亂逃亡山澤的民眾,劉邦令各歸其縣,登記戶籍,恢復原有田產,這樣既增加了社會勞動力又增加了納稅賦稅的人數,加大國家財政收入,促進了經濟發展。並且劉邦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釋放奴婢”從而一定程度上打擊奴隸制度、解放生產力的皇帝。關於稅收,劉邦在全國範圍內實行“輕徭薄賦”政策、實行“十五稅一”低稅率。,大大減輕了農民的生活負擔。


同為布衣天子,朱元璋與劉邦相比,究竟誰更勝一籌


劉邦的休養生息在西漢初期鞏固了新生的權利,推動了漢朝經濟發展,並且為後世的強盛奠定了基礎。他的後代們繼承了他的遺志,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在文帝景帝時期出現了盛世局面,史稱“文景之治。”

劉邦延續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秦始皇在地方以上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在中央則設立三公九卿制以統治全國。西漢時期的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以及御史大夫,其中成巷是政府部門的最高行政長官,太衛士全國軍事長官御史大夫,主管監察表面上看三個各有分工地位相當頗有些三權分立的感覺,實則不然。西漢丞相權力極大,皇帝作為天子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有權任命丞相,但若對丞相的行政管理有所不滿,卻無權直接插手政務。丞相不僅可以左右皇家的事情,還有先斬後奏之權。其最直接的體現便是在景帝時期晁錯事件。在此制度下,,皇權與相權的矛盾越發嚴重,最終在漢武帝時期被徹底點燃。


同為布衣天子,朱元璋與劉邦相比,究竟誰更勝一籌


值得一提還有,劉邦稱帝后,分封七個異姓功臣為諸侯王。但到了後期政權穩固,劉邦為了防止反叛和鞏固皇權穩定,又以種種罪名取消他們的王爵,(最著名的便是韓信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後來劉邦改封劉氏宗親為王,訂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

再看看我們的另一位布衣天子。

明朝和漢朝一樣,在建立之後,都面臨著戰爭創傷嚴重的問題,在這一方面兩人都考慮到了當時的民生,選擇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策略。為後來的盛世奠定了基礎。


同為布衣天子,朱元璋與劉邦相比,究竟誰更勝一籌


關於朱元璋登我最想說的是他登基之後的作為,朱元璋廢除行中書省,設立三司,三者分立有相互牽制,防止了地方權力過重。在中央機構改革方面,朱元璋考慮到歷史上相權與皇權的矛盾,為維護自身權利,決定是廢除丞相制,設立六部直接由皇帝負責。但這個舉動實際上也加重了皇帝本人的負擔。導致明朝後期開始重用太監,宦官干政。朱元璋還調整軍事機構,推行科舉制度,加強法制。他在位期間還大力打擊貪汙,訂《大明律》,編《大誥》對懲治貪汙做出了詳細並且嚴格的規定。朱元璋雖然下了大力氣,但並沒有找到官員貪汙的根源,從而導致了越治越貪的結果。

和劉邦一樣,朱元璋稱帝后也開始大肆誅殺有功之臣,並大興文字獄,對明的文化思想起了嚴重地束縛作用。


同為布衣天子,朱元璋與劉邦相比,究竟誰更勝一籌


總結

朱元璋和劉邦這兩個歷史上最著名的君主,他們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有著很多不同的地方。他們都起於微末,最終登上高座。時勢造英雄。在歷史面前沒有誰對誰錯,誰強誰弱。成功便是布衣也流芳千古;失敗就是英才也湮滅於時間長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