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河北后,曹操为什么选择进攻荆州?原因很简单。

建安五年正月,董承衣带诏事件被泄密,一干人等惨遭诛杀。刘备跑得及时,杀了车胄占据徐州。此时袁绍已经率军进驻黎阳,距离洛阳近在咫尺。曹操面临这等局面,力排众议,毅然决然发兵徐州,迅速击败刘备,昌豨,平定徐州,又回军屯兵官渡,正面对峙袁绍。而被击败的刘备经过袁谭的引荐,加入了袁绍阵营。

统一河北后,曹操为什么选择进攻荆州?原因很简单。

同年二月,袁绍派出颜良、淳于琼、郭图发兵白马,打响了战争的第一炮。不过这镇守白马的刘诞算是个硬骨头,活生生拖住颜良两个月。到了四月,曹操听从荀攸的建议,发兵延津,声东击西,继而派出关羽、张辽袭击颜良,大破袁军,斩杀颜良,解了白马之围。

袁绍接着派出文丑、刘备追击曹军。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文丑、刘备这支军队是先后而至的,原军队的数量是五六千骑,而先抵达延津南的文丑部是六百骑兵,应该说是支先锋部队。因为当时的曹军是以步兵为主,步兵对骑兵,是先天劣势。所以很多人都劝曹操尽早撤退。可是曹操反其道而行,留下辎重作为诱饵,引诱文丑军士哄抢,以此纵兵掩杀,文丑也因此死于乱军之中。

曹操传: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

试想,刘备如果此时与文丑同行,哄抢之事会不会发生不得而语,但是以五六千骑兵的实力,不至于会遭到曹军掩杀,可能还会致曹操于死地。

统一河北后,曹操为什么选择进攻荆州?原因很简单。

虽说袁绍连折了两员大将,但对于袁军而言,并没有动摇其根基。因为到了八月,袁军更是将战线南移,进屯沙塠,取得了一些的胜利,从而进屯官渡。这时袁曹两军的营寨距离是非常近的,从袁绍这边起的土山射出的箭,可以射到曹操的营寨中,所以在曹营里行走的人还要头顶着盾牌防备。

同时,汝南刘辟等人起兵反叛曹操,袁绍派出刘备支援刘辟,从南边侵略许昌南部。

曹操传:汝南降贼刘辟等叛应绍,略许下。绍使刘备助辟。

这是官渡之战的中期,可以说是袁绍压着曹操在打。但所谓两国交战,粮草先行。袁绍虽说势强,以十万兵力对战曹操一万,单就粮草消耗而言,不同于曹操是在自己地盘内打防卫战,侵略方袁绍的消耗肯定是巨大的。

统一河北后,曹操为什么选择进攻荆州?原因很简单。

所以,粮草成了此次战争的关键。

曹操传:八月,袁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馀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

从八月到十月,袁绍先后从后方运粮两次到前线。第一次是八月份,被曹操截胡了,粮草全军覆没。第二次是十月份,应该是秋季的丰收,所以叛袁归曹的许攸才敢断定,只要这次袭击成功,不出三日,袁军自退。不过袁绍有了前车之鉴,自然是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为了防止曹操再次偷袭,特地派出淳于琼等五人率万余兵护送粮车。

统一河北后,曹操为什么选择进攻荆州?原因很简单。

不过曹操还是根据许攸的建议,率主力进攻乌巢。而听到这个消息后的袁绍,并没有第一时间救援淳于琼,倒是派出张郃、高览全力进攻曹操主营。结果曹操大破淳于琼,成功火烧乌巢,而张郃、高览却遇到了死磕的曹洪,久攻不下,最后引军投降。至此,袁军士气溃灭,袁绍更是弃军而逃。这场以少胜多的官渡防卫战才拉下了帷幕。

官渡之战后,袁绍集团虽说依然占据河北霸主的地位,但历经八个月的战争,也引发了河北诸县的叛乱。这对于长期施行仁政的袁绍来说,可以说是难得。曹操也抓住机会,挥军北伐,两军交战于仓亭。此次战争结束得快,袁绍被击破。

曹操传:六年夏四月,扬兵河上,击绍仓亭军,破之。绍归,复收散卒,攻定诸叛郡县。九月,公还许。绍之未破也,使刘备略汝南,汝南贼共都等应之。遣蔡扬击都,不利,为都所破。公南征备。备闻公自行,走奔刘表,都等皆散。

这时,自被曹仁击败后的刘备依然活跃在汝南一带,作为袁绍的附庸军骚扰曹操南方,加上黄巾贼龚都响应刘备,曹将蔡阳又被刘备击败,使曹操不得不返回许都,亲自讨伐刘备。毕竟刘备实力不足,听说曹操亲自率军而来,刘备不战而走,向南投奔了刘表。

统一河北后,曹操为什么选择进攻荆州?原因很简单。

就这样,曹操算是彻底清除了后顾之忧,全心北伐。而袁绍大可能是因为自出兵围军白马起,连败于曹操而郁郁寡欢,最后竟然呕血而亡。不过好在袁绍一向施行仁政,又跟北疆少数民族来往亲密,所以即便是他废长立幼,导致儿子们因为争权而互相攻伐,曹操依旧花了近七年的时间,才彻底统一了北方,并且将三郡乌丸驱逐出境。

曹操传:十二年十一月至易水,代郡乌丸行单于普富卢、上郡乌丸行单于那楼将其名王来贺。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秋七月,公南征刘表。

建安十二年十一月,曹操军至易水,接受乌丸祝贺。十三年正月,曹操就回到邺城,建造玄武池训练水军,同年七月率军南征。看看时间点,统一北方到筹备水军,仅仅花了两个月。筹备水军到挥军南下,历经半年。这对于不习水战的北方军来说,完全是仓促的。

试问:曹操为何如此急急忙忙?

眼下,曹操刚统一北方,天下诸侯不过就剩下孙权、刘表、刘璋、马腾、韩遂、张鲁等人。曹操为何执意南下夺取荆州,而不是先取西凉?

统一河北后,曹操为什么选择进攻荆州?原因很简单。

早在建安二年,曹操就按照荀彧的建议,提拔钟繇为司隶校尉,督关中诸军。而钟繇也确实厉害,早早就让马、韩遣子作为人质,使西凉最大的两股势力成为曹操的附庸军。

荀彧传:彧曰:"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锺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

钟繇传: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

再者,凉州大马,横行天下。西凉军的强悍,无人不知,所以曹操不会先去啃这块硬骨头。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刘备。

根据记载,自建安六年九月起,也就是刘备投奔刘表之后,到曹操北征三郡乌丸期间,刘备曾两次北伐曹操。

刘备传: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十二年,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

第一次应该是刘备刚投奔刘表后不久就率军攻打曹将夏侯惇驻守的宛城,曹军积极应战,两军交战于博望。后夏侯惇、于禁中了刘备的伏兵计,大败而回。不过是此次交战是在野外,刘备并没有乘胜追击,所以没有得到一些实质性的战果。第二次是在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丸。这时候,曹军大部分主力都在北方,而中原仅留下一些基本的守备部队。原本对于积极抗曹的刘备而言,是一次非常不错的机会,更何况刘备在荆州已然发展了六年,具有相当的实力,再加上刘表的十万甲士,一举北伐,打下许都,解救献帝,可是一战而就的事情。只可惜,刘表不信任刘备。

统一河北后,曹操为什么选择进攻荆州?原因很简单。

所以,不管此刻对曹操而言,刘备还是不是他心目中唯二英雄,首伐刘备肯定是势在必行。到了这里,有人就会问,曹操南下,难道不是为了取江东?

江东其实只是顺势。

曹操七月下荆州,刘表八月去世。幼子刘琮有赖于蔡氏的拥立,顺利继位荆州牧,同时又在蒯氏的劝说下,举州投降了曹操。未得到通知的刘备,仓皇出逃,幸好半道得到了刘琦、关羽的接济才得以安身江夏,缓一口气。这时候,得知孙权有意联合刘备,曹操就给孙权写了一封信:

江表传载曹公与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权得书以示群臣,莫不向震失色。

一是展现实力,二是提出会猎于吴。吴可是孙权的地盘,说此话的意思不就是说:只要你孙权归顺,我曹操可以陪你到吴地打猎。言词之间,完全是不把孙权放在眼里的。甚至可以说,这是一封威压的信,恐吓的信,讲白了,就是在告诉孙权,我曹操现在坐拥八十万水军,你要敢联合刘备,我便挥军江东,顺江而下,朝夕而至。

只是没想到,孙权还是血气方刚的,完全是不同于公孙康,要不然刘备早就交代了。

统一河北后,曹操为什么选择进攻荆州?原因很简单。

接下来,就是赤壁之战了。刘备终于在建安十三年打了次漂亮的翻身战,要知道,从建安五年起,刘备就作为抗曹势力之一,一直在跟曹操作对。先是衣带诏事件,斩杀车胄,占据徐州,接着投身袁绍,作为附庸势力一直骚扰曹操。再来就是依附刘表,两度袭击许都(其中一次因为刘表没答应所以没有执行)。虽说刘备实力一直不是很强,但他就像一根鱼刺卡在曹操喉咙里。而且,在曹操传中,更是多次提到要趁着刘备羽翼未丰,赶紧先除掉他。

当然,南下荆州可能也是曹操眼下唯一能走的路,我们分析分析。

反论道,不取荆州,相当就是放任刘备去发展。要知道,经过七年的发展,刘备仅靠新野一地,就拥有了上万的部队。根据时间走向,只要刘表一死,荆州牧这位置就不一定会落到刘琮身上。只要荆州大族废长立幼,大可能刘备会支持刘琦,借刘琦夺取荆州。那么刘备就有基础北伐宛洛地区,威胁曹操腹地。

因此在这个基础上,曹操走哪条路都不合适。

比如走合肥取江东,曹操没有强大的水军支撑,面对据长江天险的孙权,肯定是异想天开;比如先取西凉,曹操平定河北用了七年时间,那么夺取西凉要花多少时间?同理,如果马韩依然乖乖附庸曹操,让曹操直接取汉中,夺西川,再顺江而下,一举拿下荆州跟江东,这就更加难了。因为此时曹操的战线将会拉得非常长,不仅国内得不到稳定管理,只要刘备或者孙权羽翼丰满,趁机北伐,曹操失去的将会更多。

所以,简而言之,曹操南下荆州不仅是冲着刘备而去,更是他眼下唯一能走的路。


资料出处:《三国志》、《江表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