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光绪皇帝短暂的一生?

郭小北9027


清同治帝死后无嗣,慈禧太后选定醇亲王次子载湉,来继承皇位。醇亲王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夫,载湉是慈禧的亲侄子,与同治帝平辈,当时只有四岁,慈禧下㦤旨,迎他进宫入继大统,这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


光绪二年四月二十一日,光绪帝开始在毓庆宫读书。他读书十分用功,慈禧曾夸赞他:"实在好学,坐、立、卧皆诵书及诗。"

与此同时,慈禧也对光绪严加防范和控制,派心腹太监寇连材前去监视光绪,谁料寇连材为聪明好学的光绪所感动,竟冒死进谏,极言皇上英眀仁孝,请求太后宽容相待。慈禧闻言震怒,将其仗刑后斩首。寇连材生前记有笔记,其中一段话可见慈禧太后是如何处心积虑地控制和操纵光绪帝的。

此文如下:"西后待皇上无不疾声厉色,少年时每日呵斥之声不绝,稍不如意,常加鞭挞,或罚令长跪。故积威日久,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胆为之破。"

由此可见,光绪帝的童年、少年时期是如何渡过的。贵为天子,当然衣食无忧,但他的精神和肉体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和伤害。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的光绪帝成人之后,迎接他的又是什么样的人生呢?



光绪十三(1887)正月十五日,光绪帝开始亲政。表面上慈禧退居颐和园颐养天年,实际上仍把持着国家政务,光绪帝每日必须亲自向她奏报政务,听候训示,如遇大事,更要随时请旨。慈禧太后一方面处处限制光绪帝的权力,国家大事她一人独揽;另一方面又通过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及其亲信太监李莲英等人,暗中监视光绪帝的言行和行踪。

光绪帝在位三十四年,名为皇帝,实际上做了慈禧三十四年的傀儡。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光绪帝坚决主战,但实力不济的大清帝国最终还是己失败告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巜马关条约》,割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甲午战争的惨败,让这个有名无权的皇帝十分愤慨,然而又是多么的无可奈何……

中日战争失败后,光绪帝确实想干一番事业,他要通过变法让国家富强起来。同时也想通过变法掌握国家实权,他太想太想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了。

在慈禧太后答应在"不违背祖宗"的前提下,可以实行变法。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意气勃发地颁布《定国是诏》,宣布推行维新变法。

然而,从变法己始反对的声音就没有停止过,所有的措施都不被守旧派所接受。为推行新政,他允许士民上书言事,极力任用维新人才,裁并机构,改革臃肿的官僚体制。正当光绪帝放开手脚,大张旗鼓地施行改革时,慈禧太后却认为他"闹得太大了",已经对她的权力构成了威胁,必须有所制约。

在慈禧太后的打压下,历经一百零三天的维新变法彻底失败。康有为、粱启超外逃日本,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斩于北京菜市口,光绪帝被囚瀛台,所有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都被废止。

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重新出面训政,多方凌辱折磨关在中南海西苑瀛台内的光绪帝。并欲废掉光绪帝,被迫于外交压力,未能实施。然而光绪皇帝也深知慈禧的险恶用心,日夜提心掉胆,对天长叹道:"我连汉献帝都不如啊!"

十年后,既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在瀛台孤独地死去。第二天慈禧太后也死了,他们先后死去,引起了人们广泛的猜测。他的死因也成了历史谜团。不过随着近年来考古专家对光绪遗骨进行的鉴定,发现其头发中含有砷化物,最终证实光绪皇帝是中毒而死的。

光绪的一生,如此悲惨凄凉。幼年进宫,少年既被钳制束缚,青年有心治国,却无力回天,中年被囚,终日仿偟,生不如死。太想有所做为的他重用一群无权无势的文人变法,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压在一个投机者袁世凯身上。注定是个悲剧。他太急于摆脱慈禧的控制,他太急于掌握政权,来打压朝庭上与他做对的大臣,他太急于变法强国,抵御列强了。然而这个积弱太久的大清帝国,不是一剂猛药能治疗好的。如果历史能让他缓一缓,再给他点时间,让他韬光养晦,隐忍变通……历史能否有另一翻格局……。

光绪"走了",北京的百姓夹道为他们的皇帝送行。他带走了自己一生的苦痛凄凉,百姓们也送走了帝国复兴的最后一点希望光明。


白玉汤1975


爱新觉罗·载湉: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庙号德宗,年号“光绪”。他是大清帝国第十一代皇帝。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年仅十九岁的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驾崩于紫禁城养心殿。慈禧、慈安两宫皇太后在东暖阁召开御前会议。由于惇亲王爱新觉罗·奕誴一句“殊属不可”而导致慈禧太后否决了按照宗法应当继位的爱新觉罗·溥侃和爱新觉罗·溥伦。并且巧妙地把为清穆宗立皇太子(立皇帝)改为为清文宗立嗣,彻底让军机大臣闭嘴。在短暂权衡利弊之后,慈禧太后宣布“嗣皇帝唯幼者乃可教育”,遂传懿旨令醇贤亲王爱新觉罗·奕譞之子,年仅四岁的爱新觉罗·载湉为嗣皇帝,年号光绪,是为清德宗。于是年幼的德宗皇帝就这么接了穆宗的班。

但是,飞来的皇冠带来的不是一国之君的威严和荣耀,而是一辈子的苦难。光绪七年,东太后慈安驾崩。年幼的德宗皇帝失去了在宫中唯一的保护伞,慈禧太后开始一人垂帘听政。太后的严厉促使幼帝“积威日久,胆为之破”。随着德宗皇帝慢慢懂事,他学会了逆来顺受。尽管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上书房生涯,但是毕竟是一国之君,是皇帝啊。他在帝师翁同龢的教导下学习治国之道 ,帝德和帝才都有极大提高,几乎每天都在进步。

但是随着清德宗年满十四岁并且越来越懂得“察纳雅言”的为政之本,慈禧太后担心大权旁落后彻底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皇太后而无法继续操纵国政。于是,慈禧太后借“甲申易枢”换掉了恭忠亲王爱新觉罗·奕訢,让隐居多年的皇帝生父爱新觉罗·奕譞出任首席军机大臣兼总理海军事务大臣。于是皇帝的父亲亲自为后党站台,政治影响力可见一斑。

光绪二十二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适逢慈禧皇太后六十大寿,按例普天同庆。可是,在东方的日本,随着明治维新初见成效,明治天皇睦仁打着“布国威于四方”的军国主义旗号吞并了琉球群岛(琉球是个国家,明朝以来就是中国的附属国。明治天皇命令日本陆军强行登陆,并且闯进那霸王宫把以第二尚氏王朝第十九代国王尚泰为代表的琉球皇族带回东京,并把尚泰软禁至死)。之后,又借“漂流民事件”攻占台湾(没办法此时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事颟顸无能,以“生番为化外之民”告日本驻华公使。于是日本以有机可乘,吞了台湾)。在这种情况下,德宗皇帝忧心如焚,但是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和颐和园修缮工程要耗费大笔白银,于是不得不无视李鸿章和丁汝昌的奏折传圣旨:

停购外洋枪炮船只机器两年,并着各省督抚筹办海防捐以备昆明湖水操(这一点虽未在圣旨中明说是为了颐和园,但是封疆大吏全听得懂)

就这样,清德宗一道上谕彻底断送了北洋舰队的生命线,使得北洋海军彻底落后于日本海军。光绪二十六年,清军战败。德宗皇帝不得不忍痛传圣旨开复李鸿章一切处分并赏还黄马褂,要他东渡日本乞和(临别慈禧皇太后不出面接见,由清德宗负责召见。德宗皇帝只好委李鸿章以“土地商让之权力”)。

《中日马关条约》(日方称之为《日清下关条约》)签订后,清德宗悲愤难忍。于是在吏部主事康有为、军机章京杨锐、刘光第、林旭以及康有为之弟子梁启超辅佐下,诏令翁同龢起草《定国是诏》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这一举动到现在来看都是非常值得称道的。然而由于慈禧太后和整个后党势力太过强大以及皇帝本人操之过急任人非贤等各种因素,变法失败。康有为、梁启超外逃日本,林旭、刘光第、康广仁、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血洒北京菜市口。帝党势力得到了毁灭性打击(帝党灵魂翁同龢被开缺回籍)。同时,清德宗因为“围园杀后”的密谋而导致慈禧太后雷霆大怒,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

后来,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被慈禧太后挟持西逃,一路上战战兢兢风餐露宿,过着“无枷囚徒”的皇帝生活。由于精神上的过度摧残(也可能是韬光养晦以图东山再起),召见地方官也好、朝臣奏对也好不发一言。有时候慈禧太后示意皇帝表态也不过是象征性一两句罢了。

回銮后,照旧囚禁在瀛台。此时因为和慈禧皇太后共患难而地位稳中有升,但是待遇依旧好不到哪去。囚禁期间经常管内务府索要钟表来把玩,并且大量阅读关于西方医学、政治、法律方面(尤其是君主立宪制实行方面)的书籍文刊。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一日,突然驾崩于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年仅三十八岁。

总结:清德宗这一辈子,阴差阳错做了皇帝之后,有名无实。因为长期生活在慈禧太后淫威之下,导致性格过于懦弱,优柔寡断。没有帝王应该有的杀伐决断和刚毅果敢的性情与品质。在戊戌变法中任用非人(如书生出身无治国施政经验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而且没有在手中有有限皇权时插手军界(居然不得不任用正在天津小站练兵的大投机家袁世凯来为新政保驾护航)。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进步,也让国民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不可救药。同时也带给了中国新鲜血液和新的思想风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前,在自身身陷囹圄的情况下,本着对帝国的责任感和文华殿大学士刚毅、端郡王爱新觉罗·载漪等顽固派大臣以及皇族亲贵辩论极力主和,也是有很大勇气的。单凭这一点就胜过清代历朝先帝很多倍。他是个功大于过的皇帝,在他的心里,江山大过一切。而珍妃他他拉氏则是他唯一的红颜知己(可惜也死在八国联军进京前夕)。总体上说,他晚清政坛上的一抹亮色,是曾经出现在中国天空中的一道绚丽而悲情的闪电,他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文儒風


光绪帝的皇位其实捡漏来的,但是这个捡漏来的皇位并没有给他带来荣华富贵,反而白白葬送了自己的人生。正如选他作为同治帝的子嗣时,他爹醇亲王倒地大哭不止,也许醇亲王早就看透后面将要发生的一切。

咸丰帝只有唯一子嗣同治帝,而同治帝没有子嗣就驾崩,这个时候就需要从亲王的子嗣中选一个过继给同治帝,并继承大统。光绪帝的母亲(后来的慈安太后)与后来的慈禧太后是亲姐妹,所以慈禧太后极力推荐选载湉(光绪帝)作为继承人。同时提出垂帘听政的想法,此时的光绪才4岁,清廷的大臣基本没有发言权,而各位亲王看到这个烂摊子,没人愿意接手,所以轻而易举的让慈禧太后的目的实现。


在光绪帝十岁的时候,他的亲母亲就被慈禧太后下毒手害死,因为慈禧太后权利欲望和政治野心太大,从此大权全部落入慈禧太后手中。等到光绪帝十六岁可以亲政的时候,慈禧太后又来了一波训政的操作,一切事物需要慈禧允准,变相的垂帘听政,光绪帝一直被架空。

到了光绪帝十九岁时,慈禧又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光绪帝,也就是后来的隆裕皇后。光绪帝二十五岁时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这次让他深深的受到伤害,在慈禧太和和李鸿章的逼迫下盖了大宝。同年康有为上书变法图强,引起光绪帝的共鸣,也正是这份上书葬送了光绪帝。


光绪帝二十八岁时,也就是1898年正月,在没有充足的准备下被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忽悠下正式开始了戊戌变法运动。光绪帝天真的以为袁世凯会帮助自己,最终被袁世凯出卖,囚禁于中南海瀛台,从此不仅仅失去了皇权,连人身自由都失去了。直到三十八岁时,慈禧太后驾崩前,下令让李连英毒死光绪帝,所以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驾崩。

总体来看,光绪帝幼年即位的情况和康熙帝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康熙帝有孝庄皇太后的大力支持,再加上康熙帝自身的聪明才智以及懂得使用政治手段,才创造了平三藩,灭葛尔丹,收台湾的不世之功。而光绪帝却遇到了一位私心和权利欲望非常重,心狠手辣的慈禧太后,同时自己本身也是没有比较大的作为,遇事没有主见,最终在政治利益pk中惨败,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大清王朝。


小明观世界


皇帝本来应该是至高无上的最高的统治者,但是也有很多例外。

清朝的光绪皇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外,他的一生可以用“幼年登基、少年傀儡、试图反抗、终归毙命”十六个字总结。

1、幼年登基

光绪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九个皇帝,他是上一任皇帝同治的堂弟。

同治皇帝驾崩以后,因为没有后代,所以需要从同宗中关系近的亲属中选择一个人来继承皇位。

因为当时慈禧太后把持朝政大权,为了能够继续“垂帘听政”,所以选择了只有4岁的载湉继位,这就是光绪帝。

4岁的小皇帝能够懂什么?国家的权利有一次牢牢的把握在慈禧太后的手中。

据《满清野史》记载:光绪帝贵为一朝天子,不但每天要面对慈禧太后的训斥,而且一日三餐的饭食放在远处的多日不予更换,甚至都腐臭了,近处的虽未腐臭,也是多次加热的剩饭。

光绪皇帝的童年是悲惨的!

2、少年傀儡

依据清朝祖制,皇帝幼年登基,16岁亲政。光绪亲政后,慈禧并不甘心,采取了多种方法限制光绪的权利,仍然实掌大权。

一方面将自己的侄女立为皇后,利用皇后和大太监李莲英控制、监视光绪。

一方面要求光绪每隔一日要到自己宫里给自己请安,同时汇报政务,听候训示,国家大事小情都要请示。

3、试图反抗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光绪亲政后,一直试图摆脱慈禧的控制,想要有所作为,挽救自己和国家的命运。

援朝抗日是他第一次违背慈禧的意愿,但是战争失败了,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

但正是因为这个,光绪更加渴望通过改革富国强兵,这才有了“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结果还是失败了。

4、终归暴毙

变法失败后,光绪在慈禧的逼迫下写下退位诏书,将权利全部交给慈禧,被慈禧囚禁在瀛台,历经10的囚徒生涯,在慈禧死亡之前,下令用砒霜将光绪毒死。

光绪的一生是屈辱哀怨的一生。


逝去即历史


光绪皇帝(1875年一1908年),道光皇帝第七子醇亲王奕環的儿子载湉,也是慈禧的亲外甥。

道光皇帝没有子嗣,由慈禧作主,把载湉作为皇位继承人。

载湉四岁入宫,1875年1月被立为帝,年号光绪,由慈安和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并由慈禧亲自抚养,十分喜欢疼爱、视为已出。

1889年,光绪帝16岁,慈禧归政于光十绪帝,但大权仍在握。光绪帝19岁大婚,一后二妃,隆裕皇后是慈禧弟弟的女儿,这是一桩政治联姻,目的是为了掌控光绪皇帝。

慈禧跟武则天一样有贪婪的权力欲,只是欠缺武则天的治国才能,更象一个笨拙的驼手,一步步把大清皇朝这艘巨轮驶向深渊!

慈禧的目的只是要把光绪皇帝变成傀儡,完全听命于她,于是她一早就做了致密的布局,使光绪皇帝的帝位有名无实,在很多事务并没有多少的发言权!

直到甲午日战争爆发,北洋水师不堪一击被日本覆灭,清廷被逼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于是,光绪皇帝内心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强烈震撼!认识到要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必须变革!

以康有为、梁启超等少壮派为首的知识分子阶层,视野宽阔,支持光绪帝进行变革!一致认为只有效法西方发展科学文化、改革政治、发展士农工商进行资本主义改良才能救中国!

说干就干,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实施。

变革的理想是很好的,但现实很骨感!清朝积弊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就象一个要死了的病人,用药太猛,效果适得其反!

在不足三个月的时间里,光绪帝就下了两百多道改革诏书,平均每天三四部新法,这明显违反客观规律。对于新事物,下面的官员根本无法学习消化,手足无措,更不要说如何执行了。

而且,历史上所有的变带革必然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是一件高风险的事。必然会带来巨大的阻力!

所以,改革要成功必须有强大的力量作支撑。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理论水平很好,但缺少历练,对变法的客观环境过于乐观,忽视现实的残酷,在政治上还是比较幼稚,不懂得争取地方势力的支持。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其实是天然的盟友,不仅不懂得争取利用,还加以排斥,这不能不说很傻!

吏治改革首先冲击了慈禧太后的势力范围,她扶持的官员遭到排挤,这就引起了慈禧集团的不满,于是后系和帝系进行了激烈的或明或暗的斗争。

事件走向摊牌是光绪帝集团准备暗杀荣禄和慈禧,光绪帝托付袁世凯进行暗杀行动,但老奸巨猾的袁世凯最后选择支持慈禧,并把光绪的计划上告慈禧,都到这份上了,母子关系于是走向破裂!

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康有为和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戊戌六君子被杀,百日维宣告失败!

光绪皇帝很不幸,在慈禧死前二十小时暴亡,殁年38岁,据说是被慈禧命人毒死,一个有宏大抱负的青年皇帝的人生被强逼拉下帷幕!

纵观光绪帝一生,虽贵为帝王,但没有多少幸福可言,四岁入宫,还依偎在母亲怀里的幼童自此被生生隔离,皇宫的规矩不比平常百姓,无比森严,母子自此不能随便相见。思念母爱的痛苦只能由时间慢慢去淡化直至忘记!

他的婚姻也不幸福,不能自已做主,隆裕皇后和另一妃子是慈禧安排的,自己一点都不喜欢,自已喜欢的珍妃不受慈禧喜爱,自已夹在中间也很尴尬。作为一国皇帝,没有多大的权力,甚至找一个知心的人讲话都不容易,内心的空虚和落寂是难以言说的!

但就是长期被压制的一个,也不自甘沉伦,面对天下苍生的困苦,、他还有振臂一呼,试图改变一切的皓然正气…

光绪帝一生始终笼罩在慈禧太后的权力和淫威之下,他的政治生涯实际只经历了一个战争和一个运动,即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

中日战争中,24岁约光绪帝坚决主战,积极备战,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但表现了他的爱国情操!

戊戌变法由于历史的局限虽然失败,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但体现出一个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先驱者,在思想上的前瞻性和一种真正想为国为民做事的爱国情怀!

光绪皇帝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爱国爱民的高贵情操必为后人永远铭记,名垂青史!


夏涌能观察


怎么说呢,光绪帝最悲惨的地方在于,他这辈子从来没为自己活过。

光绪帝本来不是皇帝,他是醇亲王之子,就因为醇王福晋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慈禧比较好控制,所以就被拽到宫里安排当了皇帝。

当上皇帝以后,天天被慈禧逼着读书学习。慈禧经常呵斥光绪帝,搞得后来慈禧只要眉头一皱,光绪帝就吓得跟老鼠见了猫差不多。



后来要大婚了,又被迫娶了叶赫那拉氏,也就是后来的隆裕太后为皇后,因为她是慈禧的侄女,比较能听慈禧的驱使和控制,能帮慈禧监视光绪帝。

忍了十几年,终于慈禧要归政了,但人事任用还是慈禧说了算,上上下下用的人还都是她的人,军国大事还须请懿旨。

你说为啥?怕了呗。小时候被吓破了胆,长大了也还是有心理阴影,渐渐就形成了顺从的习惯,习惯凡事都要听从慈禧的。慈禧权力欲又很强,很早就死了老公死了儿子,孤独寂寞的日子全靠玩权力看奏折打发过来,一下子让她闲下来,她自己都接受不了。



甲午战争败于蕞尔小国日本,给光绪帝特别大的刺激,他决定挽狂澜于既倒,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光绪帝请了懿旨,慈禧说只要不破坏祖宗之法即可,变法遂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怎奈光绪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空有一番壮志,却无一点政治能力。变法过于激进急促,很快涉及到旧官僚的既得利益,被慈禧出手中止,被关到了瀛台。

此后就是漫无天日的圈禁岁月,除了被拉出来上朝,象征性地见见臣工,他也只能在那一方天地里来来回回,盼望着慈禧早点死掉,自己也可早些结束这人不人鬼不鬼的日子。在这一过程中,他甚至险些被慈禧废掉。幸亏各国干涉,大臣们也意见不一,否则等待他的日子只能更惨。



但光绪帝并没有等到这一天,他被毒死在慈禧死前一天。光绪帝这辈子,就连结束生命这个选项,都是别人为他做出的,他从来没为自己活过。

不过,这个世上的芸芸众生,又有几个人能做到一辈子只为自己而活呢?看来,的确是众生皆苦啊,连天子都不能幸免。


达摩说


     先来说说光绪的的出身

光绪帝的父亲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丰异母弟,母亲是慈禧的胞妹。正因为这个关系,他才能当上皇帝。一个傀儡皇帝。

再讲讲他的经历

光绪帝在执政期间签订过好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著名的辛丑条约,马关条约都出自他的时期。

虽然他不是决策者,但当为一国之君,心里有又多痛,有多无奈。作为一个丈夫,保护不了自己的妻子,这又是一种悲剧。

自己的国家签订无数条约,自己只能当作一个替死鬼,被百姓唾弃。直接的妻子被投入井中,没有选择反抗,因为自己反抗不了。

后来,想洗刷自己名声或者是为了振兴中国,来进行改革。自己一个信了两个人,一个是袁世凯,一个是康有为。袁世凯临阵倒戈,谁都明白胳膊拧不过大腿,何况袁世凯呢?

康有为逃亡国外过着奢靡的生活,何时想起振兴中华。

光绪帝,无人可信,无人可用。这又是这么样的心情。或许如果慈禧专政,他可能是一个伟大的帝王。虽然清朝落败已成定局,但我相信他有扭转乾坤的能力。

时势多艰,忧勤尤亟


三天鱼头


1874年,年仅19岁的同治帝驾崩于紫禁城养心殿,因同治皇帝无后且咸丰皇帝仅同治帝一子,遂在同治帝驾崩后咸丰帝一脉绝嗣。

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在同治帝驾崩后不到两个小时,清皇室内部就召开了会议,来商讨新的帝位人选。


为了能够长期把持朝政,年仅四岁的爱新觉罗.载湉被慈禧太后推上了帝位,据说当慈禧宣布载湉为新的帝位继承人后,载湉的父亲醇亲王奕譞瞬间一声哀嚎瘫倒在地,大哭不止。

因为奕譞知道,慈禧太后故意选择年仅四岁的载湉为帝不就是为了长期把控朝政,以便于自己垂帘听政嘛,这样的皇帝,只是一个象征而已,以后的命运,都难以自己做主。

很明显,奕譞的担心是正确的,因为后来的光绪皇帝,确实没有能力来左右自己乃至整个国家的民运。


光绪帝幼时,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在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期间,经历了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日本吞并琉球等事件。

1887年,光绪皇帝亲政,但慈禧并没有完全放手,为了控制光绪,她将自己的侄女嫁给光绪帝做皇后。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光绪帝力主抗战,但由于清王朝的腐朽,甲午战争战败,战败后的光绪帝深感清庭改革图强之必须。

因此开始重用谭嗣同,康有为等改革派进行改革,但维新派的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受到不小的阻力。

光绪帝本希望借助袁世凯的新军来抗衡慈禧太后,没想到被袁世凯出卖,慈禧太后重出江湖,软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持续一百多天的维新变法失败。

最后,戊戌六君子英勇就义,而光绪帝也神秘死亡,年仅38岁。
光绪帝其实是一个想要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他的心中其实是真正的有国有天下的,奈何生不逢时。


Mr茶农姚


四岁登基,懵懂无知,太后听政,唯命是从,帝师教导,勤学谨记,一十三年,开始亲政,名为皇帝,实则傀儡。

甲午主战,尽皆失利,《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康梁维新,光绪推行,慈禧畏惧,镇压新党,戊戌六君,喋血街头。皇帝被囚,瀛台苦叹。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光绪,仓皇西逃,受尽苦难,辗转回京,三十四年,暴病西归。



故土情缘


光绪是一个有大志的皇帝,想挽救穷途末路的清王朝于危亡之中,效仿汉朝光武中兴,但是没有一个可以与之匹配的才华。

他想救民于水火,想实现国富民强,实现清王朝的中兴,但是自己却不具备能够让他实现理想的才华。上天给了他一个万万人之上的皇位,却没有给他相应的实力。

他在与慈禧的斗争中,明显火候欠佳,显得太幼稚了,想想历史上汉武帝与窦太后的斗争,光武帝中兴汉室的战争,光绪与他们比起来,真的是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

失策之一

他想依靠六君子来实现变法图强,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这六君子都是些年轻书生,既没有东方朔、主父偃的那种辅助天子的才华,也没有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将才,既没有政治家的才能也没有军事家的能力,任用这样的人才,跟以慈禧为首的那些旧官僚斗?胜算在哪里

失策之二

他根本没有想过自己掌握一只只效忠于皇帝的现代化军队,而是想依靠袁世凯这样不是自己亲信,而且信任度难以评估的人去扳倒慈禧。

自古以来,国家机器里面,以掌握军队的人实力最为强大,只有军队才是保证一切的前提,光绪在没有自己的卫队的情况下,就敢变法?可以说,他决定开始实施变法的那天起,就注定了失败,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后果,没有考虑会有哪些阻碍,面对这些阻碍,自己有没有实力去清除。

实际上,历史的经验证明了,只有自己掌握了绝对的力量,才能为变法提供保障,光绪手下没有杰出的政治人物,也没有杰出的军事人物,自己也没有控制一部分军队,就敢变法,这是对时局的幼稚的认知。

失策之三

变法过于激进,直接和旧官僚产生直接冲突,自己又没有实力跟人家冲突,还搞得那么激进,变法如果慢慢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力量,并尽量避免与顽固派的直接冲突,等到时机成熟,自己掌握的本钱足够让他跟慈禧翻脸的时候再进行激进式变革,可能成功几率会大一些。

总之,光绪皇帝是一个有心变法图强的皇帝,有着中兴清王朝的大志,但没有与之匹配的才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