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西藏

前情回顾: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的色达天葬(审核未通过,因里面有部分在色达拍摄的天葬照片,如果想看的话,不敢做广告,怎么办,我好慌!!!)

系列文章之:27)再见,西藏

10月16日,我们从甘孜出发,目的地是江达县。途经大名鼎鼎的德格印经院,她的雕版印刷技艺作为传统技艺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产业,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称号,但游客对她知之甚少。德格印经院的全名叫“西藏文化宝库德格扎西果芒大法宝库印经院”,也称“德格吉祥聚慧印经院”。据藏文《德格世德颂》记载,印经院系德格四十二世土司却吉·丹巴泽仁(1689~1750)创建,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至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

印经院构造独特,红墙高耸,绿树婆娑,幽静壮观。靠大门一侧为一楼一底,正房则为二楼、三楼,参差有致,是典型的藏式建筑风格。院内分藏版库、纸库、晒经楼、洗版平台、裁纸齐书室及佛殿、经堂等。藏版库大小共6间,约占整个建筑面积的一半,印书操作也在其中。藏版库中排列着整齐的版架,书版分门别类地插满了版架,每版有一手柄,这是“德格巴尔康”的特色之一。书版规格有许多种,最大的长110多厘米,宽70厘米,厚约5厘米;最小的长约33厘米,宽仅约6厘米。到18世纪80年代末,全院有书版21.75万块,每块刻两面。大、中、小版平均若每面各以600个音节计算,其字数总计约2.6亿字,规模宏大。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德格印经院以藏书丰富,门类齐全,各教派兼容并蓄著称于世。创始人丹巴泽仁虽信奉红教,但他并不排斥其他教派的经典。这使德格印经院超过其他几个印经院,形成特色。最初搜集书稿时,在司徒·却吉穷乃帮助下,派出大批有学问的人到西藏的桑耶、钦普、纳塘、夏鲁、萨迦、拉萨、阿里等地寻遍手抄本或木刻印本,然后延请著名学者曲格旺曲等人认真分类校勘定稿。定稿后,由精于藏文(楷体)书法的数十人缮写书版,并由几位学者核审;然后由数百名经过培训、挑选出来的能工巧匠刻版,再由学者校对。经过4次反复校对,确认无误后,又经过对经版的复杂细致的防腐、防裂等技术处理,一块经版才算制作完毕。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规定十分细致、严密,完成的经版字迹清晰准确,经久不变。航拍时能清晰的看到山坡上有成片正在晾晒的经卷。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德格印经院没多远就是川藏第一高、第一险的雀儿山了,到达垭口时可以看到无限风光,但脚下却经常是烂泥塌方。这曾是川藏北线的一大伤痛,让人又爱又恨。

再见,西藏

因为地理条件的原因,雀儿山隧道施工难度非常高。近几年一直听说当地政府在修建雀儿山隧道,我们也是想在雀儿山隧道完工之前领略一下她的风采。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像是开玩笑似的,雀儿山隧道在我们到达的前一天已经具备了通车条件,而老路已经封闭,以后想走老路几乎是不可能了,很遗憾。隧道限速40迈,因为部分还在施工。

再见,西藏

转天从江达县出发,老公不想经过昌都,第一个原因是有些绕远,第二个原因是我们走这条路的两个途经点已经走完(色达和雀儿山)。

我们在一个三岔路口停下,因为看地图有一条路线可以直通芒康县,如果可以,这将少走两百多公里的路程,但藏区县道真心不敢轻易尝试,经常是前几公里路况像高速,过几公里就变土路和搓板路了。未知的路况和荒无人烟的环境,分分钟就能陷入绝境,这点我们是深有体会的,所以不敢贸然进入。三岔路口处有个警局,想着问问警察看能不能得到一些信息。民警告诉我们这条路路况非常好,是去年修好的,让我们把心放到肚子里。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道路稍有些窄,不过车辆很少,加上两边的景色很好,一路上开的很舒服。不过中途还是遇到了堵车,堵了大概两小时吧,期间我兴冲冲的跑到了山顶和大自然亲密接触,感觉棒极了。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10月18日从芒康出发,正式进入滇藏线。一改高原草甸的风景,两旁开始出现成片的森林,雪山也从脚下抽离到了远方。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路上经过千年盐田,本来是打算看一下的,但好不容易找到景区大门后,就开始怀疑这景区是否还在营业了。

大门有些破败,进了大门后有个大下坡,下去后的平台就是售票处了。景区冷冷清清,很多门脸都已经上了锁。进了售票处,问了门票要90元一人,我们拿了张宣传单就出来了,因为我们要考虑下再决定是否买票,毕竟门票有些贵。出来后,偌大的广场我们只看到了一个大爷,他是检票兼看守进出入车辆栏杆的。我们过去跟大爷问了下路况,大爷说里面的路都是土路,只允许单车通过,到盐井还要3、4公里的样子,大巴车的话只能停到停车场,游客要走着过去的。听了这个,再看看宣传单,见过世面的我们当即决定不看了 。

这里除了千年古盐田之外,还有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井盐加加面。在吃这方面,我们从不吝啬(除在藏区外,藏区物价贵的吓人,一碗普通的面要20元。)。每每问老公开车累不累的时候,他总是说不累,但能看出来他的疲惫,所以一定要吃好,补充好体力。

其实加加面味道一般,主要是吃法特别。正如“加”的字面意思,店家会夹一筷子的面到碗里,吃完后再夹一筷子面,就这样一筷子加一筷子,期间用石子作为计数。但我们去的这家店并不是传统吃法,而是把面事先盛好,一次性端上来,大概有十碗左右,都是用的小碗,每碗的量很少,大概有一两筷子。桌子上有个大碗装着石头,碗旁边有个铁质的碟子,店家说你也可以感受传统的吃法,每吃一碗就从碗里拿一个石子放到碟子里。有些游客就是专门为了感受这种方式过来的,所以他们虽然已经不再用石子计数了,但仍然会把石子摆在旁边,以供慕名而来的人体验。

再见,西藏

当晚入住德钦县,晚上还出了个小插曲。我们找了一家酒店要了一间大床房,结果发现电热毯是单人的。十月份的云南晚上阴冷,没有电热毯的晚上很难熬,我们便找前台要求换一个双人的电热毯,没想到老板态度极其恶劣,竟然还要动手。见过大风大浪的我们特别鄙视他,直接报警,等警察来了我们才知道,这家酒店已经被警告过好多回了,经常收到投诉,我们最终的处理结果是警告商家并让他向我们道歉和退房费。看来大众点评上的差评有的时候还真得走下心。当天我们折腾到很晚,又换了一家酒店,环境及条件比之前那家要好很多,恨自己为什么不多看几家酒店。

第二天出发前往香格里拉,路过了大名鼎鼎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儿。本打算看一眼的,结果发现已经成了景区,收费30元每人,倒是不贵,不过对于我们来说就完全没必要进去了。首先靠边停车,然后打开箱子取出无人机,启动无人机,升高无人机,大拐弯儿立刻呈现在眼前了。

再见,西藏

逃票后继续出发。不过自从进入滇藏线后,我已经没那么兴奋了,景色变得一般,腿上也没了负担,不用再探头到窗外,端起一斤多重的相机屏住呼吸,尽量让身体不受车体晃动的不停按下快门了。

到达香格里拉时天还亮着,吃了晚饭后我们商量在香格里拉停留一天,算是一个休整吧。晚上搜索餐食的时候发现一个希尔顿的自助餐团购,评价不错,价格也很诱惑,关键有生鲜,而且就在酒店旁边,这对我们来说来的很及时,我们已经馋了好一阵子了。

再见,西藏

第二天不到开饭时间我们就出发了。不愧是希尔顿,一进餐厅,就感觉这次要赚了。我们坐到了离生鲜最近的位置,没一会儿邻座来了几个生意人,后来听他们聊天才知道其中一人是酒店的管理人员,这次的活动就是他组织的。

那人说这海鲜是早上刚打捞上来的,从青岛空运过来,4、5点钟刚刚到了香格里拉,以供这三天的活动,今天是活动第一天,生鲜是最新鲜的。我们听了这些首先想的是这得多少钱啊,一个人才一百块钱,还生鲜不限量,这能挣回来么?当然了,为了不辜负这刚刚打上来的海鲜,我们不停的取刺身,什么生蚝、三文鱼、大螺,全都不限量,我们虽然表面吃的优雅,但内心其实已是狂热状态了。

由于当天来的人并没有预计的那么多,原本的抽奖环节取消了,服务员看我们有些失望,竟然直接送了我们一提香格里拉精酿啤酒。拿着啤酒,有些兴奋,这是我们头一次吃自助吃回本,也是头一次吃刺身吃到撑,这感觉实在太爽了,只是胃有些抗议,其次就是心里一直有个疑问,这活动能赚到钱么?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离开香格里拉,我们要去一个不出名却可媲美土耳其棉花堡的地方。通向那里只有一条县道,狭窄的铺装路面,加上一路上淅淅沥沥的小雨,我们开的很慢。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由于不出名,景区周边设施发展不起来,售票点就在县道旁边,也没有停车场,县道的另一边则是几家农家乐,每家都有很大的院子,我们把车开了进去,刚停好就出来个人招呼着我们进去吃饭。

白水台,中国最大的华泉台,是泉水中的碳酸氢钙经太阳光照(加热)后分解产生的白色碳酸钙,常年以往的沉淀而形成。

我们到时雨停了,趁着没雨赶紧拿出无人机。自打有了无人机,相机就用的少了,好像用了无人机就已经把所有景色都带走了一样。还好我们飞的及时,在拍了几个镜头后,又下起了雨,我们紧急返航后打着伞收了无人机。本来是要进景区的,可雨下的密集,也没有要停的意思,虽然有些扫兴,但无遗憾,带上航拍素材我们又出发了。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再见,西藏

这条县道会途经虎跳峡,半路上,工作人员把我们拦住,问我们是否去虎跳峡,不去的话是需要登记的。下车登记了车牌号,继续往里开。

这条道路是依峡谷而建的,道路相对较窄,狭窄的道路和谷底的巨大落差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再加上谷底湍急的河水,令人紧张刺激。

到达束河古镇时已经黑天,我们找了家评价较高的古城内客栈。由于下雨,空气里透着寒意,客栈是仿古木制阁楼,屋子里的设施也都是木制,在这种阴雨天气里显得格外冰凉。窗子的木框由于潮湿和雨水的原因胀了起来,只能与另一扇窗斜抵着,算是挡住了窗外的雨。作为北方的我们,这一夜只能熬着度过这阴冷的雨夜了。

在路上的第177天,夜宿束河古镇。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