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窮人的救星”——羥基氯喹,臨床研究證明療效顯著

法國科學家Didier Raoulta的團隊在今天被同行評審的科學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接受發表的一篇臨床研究論文中顯示硫酸羥基氯喹對於治療COVID-2019病人有顯著療效。在一項36人COVID-2019病人(6例無症狀,22例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8例有下呼吸道感染症狀)參與的臨床實驗中,第6天患者鼻咽拭子病毒轉陰率:接受羥氯喹和阿奇黴素聯合治療的為100%;而僅接受羥氯喹單藥治療的患者為57.1%;對照組為12.5%(p <0.001),並且與無症狀的的患者相比,具有症狀的患者的藥物療效更顯著。

2020年,硫酸羥基氯喹在美國一個月的治療批發價約為25美元。阿奇黴素專利保護也到期,一個療程的批發價約為4美元。所以這個治療可以說是真正的“人民的希望“和“窮人的救星”

磷酸氯喹和硫酸羥基氯喹之前被中國科學家(Wang M, et al.. Cell Res 2020;10-0282;Yao X,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20 Mar 9. pii: ciaa237. doi: 10.1093/cid/ciaa237)發現擁有體外抑制新冠病毒活性。在一個與瑞德西韋的對比實驗中(Vero E6 cell),氯喹的活性發現要比瑞德西韋弱一些,它的EC50和EC90分別為1.13和 6.90 uM,而瑞德西韋分別為0.77 和1.76 uM。再另一個實驗中(Vero cell),羥基氯喹的活性要比氯喹高7倍以上,EC50分別為0.72和5.47 uM。對比這兩個實驗我們可以推斷羥基氯喹的活性應該比瑞德西韋高一些。

磷酸氯喹和硫酸羥基氯喹一直被中國醫生用來治療COVID-2019患者,並被收納在第7版COVID-2019治療方案中。這次臨床實驗與之前最大的改進是發現與大環內脂抗菌素阿奇黴素聯合用藥時對消除病毒的效率明顯更高,甚至在入組後第3天就開始轉陰,第6天完全轉陰,比之前文獻中報道的轉陰時間大大縮短(COVID-19中國患者的平均病毒轉陰時間為20天,最長持續時間甚至為37天)。硫酸羥基氯喹的劑量是口服200mg每天3次,連續10天;阿奇黴素的劑量是第一天口服500mg ,之後第2到第4天每天250mg。

阿奇黴素的作用機制通過干擾細菌的蛋白質合成來防止細菌的生長,它與細菌核糖體的50S亞基結合,從而抑制mRNA的翻譯。阿奇黴素增強COVID-2019療效的作用機制還不是很清楚,但是阿奇黴素之前被證明在體外可以抑制塞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並且在給病毒感染患者服用後可預防嚴重的呼吸道感染。

氯喹和羥基氯喹都是用了65年以上的抗瘧疾藥物。它們的特點是口服吸收好,吸收後組織濃度比血漿濃度高很多,尤其是在視網膜裡面的濃度最高。羥基氯喹的長期使用安全性優於氯喹(每天600 mg ,持續12到18個月安全),日劑量可以更高,而且對藥物相互作用的擔憂更小。

儘管樣這次的COVID-2019病人數目很小,但是證明了羥基氯喹和阿奇黴素的組合具有協同作用。與對照組相比,在治療第6天后鼻腔病毒完全轉陰,比文獻中報道的平均轉陰時間縮短很多。 接下來需要加緊臨床試驗,看看這種組合對於重症患者是否有效。這種組合的另一個優點是既可以作為針對SARS-CoV-2的抗病毒療法,又可以防止細菌的交叉感染。

考慮到新冠病毒早起主要在鼻腔裡和上呼吸道繁殖,建議在口服的基礎上,硫酸羥基氯喹可以做成口鼻噴霧劑同時使用,除了增加鼻腔和上呼吸道的局部濃度外,這樣還可以防止視網膜藥物濃度過高。

最後,從分子結構可以看出,羥基氯喹含有一個手性中心,值得分離出兩個不同的手性異構體,看看兩個異構體活性,DMPK和副作用是不是有區別。

希望中國醫生和全世界的醫生儘快採用這個有效的治療方案,既用硫酸羥基氯喹和阿奇黴素聯合用藥來治療COVID-2019。

新冠病毒“窮人的救星”——羥基氯喹,臨床研究證明療效顯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