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在歷史上為縣、郡、州治所短期建都,中州門戶徐兗咽喉之稱

亳州


亳州-在歷史上為縣、郡、州治所短期建都,中州門戶徐兗咽喉之稱


一、城市概況

亳州市地處黃淮海平原南端,安徽省西北部。市域北、東北和西北三面與河南省接壤,北連商丘縣、虞城縣,東北鄰永城縣,西接鄲城縣、鹿邑縣,西南面為本省的太和縣,南面為本省的上穎縣、鳳臺縣,東面為淮北市、懷遠縣。地理座標為東經115°53′~116°49′、北緯32°51′~35°05′,全市面積8374平方公里。

亳州全境呈東南西北向斜長形,長約150公里,寬約90公里。轄境與黃河決口扇形地相連,屬平原地帶,地勢平坦, 整個亳州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以1/9000地面自然坡降向東南微傾。西北部譙城區詹樓地勢最高,海拔42.5米;東南以利辛縣展溝南部最低,海拔22米,相對落差20.5米。土壤主要是砂礓黑土,其次是潮土、棕壤土類,並有少量石灰土在渦、蒙兩縣的山丘周圍分佈。

氣候處在暖溫帶南緣,屬於暖溫帶半溫潤氣候區,有明顯的過渡性特徵,主要表現為季風明顯,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適中,無霜期長,四季分明,春溫多變,夏雨集中,秋高氣爽,冬長且幹。因氣候的過渡性,造成冷暖氣團交鋒頻繁,天氣多變,年際降水變化大 ,全市歷年平均氣溫14.7℃,平均日照2320小時,平均無霜期216天,平均年降水量822毫米。亳州市常見的災害性天氣有旱澇、大風、冰雹、乾熱風、低溫、霜凍等。旱澇是最主要的自然災害。

轄區內河流屬淮河水系。主要幹流河道有渦河、西淝河、茨淮新河、北淝河、芡河等。渦河自譙城區安溜鎮入境,東南流經渦陽縣至蒙城縣移村集出境入懷遠縣,境內長173公里,流域面積4039平方公里;西淝河自譙城區淝河鎮入境,東南流經渦陽縣,至利辛縣展溝鎮出境 入鳳台、潁上縣界,境內長123.4公里,流域面積1871平方公里;茨淮新河自利辛縣大李集鎮入境,向東流經利辛縣境南部,至蒙城縣鄒樓出境入懷遠縣,境內長66公里,流域面積1401平方公里。

亳州市位於大華北地震區南部,許昌—淮南地震帶的東段,地震活動屬於中等水平。亳州市地下分佈的斷裂帶有渦河斷裂、王老人集斷裂、宿北斷裂、口孜集-南照斷裂、夏邑-亳州斷裂、太和-五河斷裂、三義—界牌集斷裂等7條斷裂帶。特別是王老人集斷裂和渦河斷裂帶比較活躍,對亳州市地震災害威脅最大,在歷史上曾發生過6級地震。1481年3月5日在渦河斷裂帶上的渦陽境內發生過6級地震,這是在該地區發生的歷史最大地震;1999年12月30日,發生在利辛縣4.2級地震是王老人集斷裂帶活動的結果。

二、歷史沿革

亳州城在歷史上一向為縣、郡、州治所,亦曾短期建都,是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皖西北的一座軍事重鎮,一向有中州門戶,徐兗咽喉之稱。但曠野地勢平坦無險,歷代守禦者皆築城垣,以為屏障。夏末,亳州市北境原為成湯“南亳”屬地;周初,屬譙國;春秋時期改屬陳國,境內有焦、夷二邑;楚平王元年改焦邑為譙城;秦,設譙縣,譙城為其治所。同時設城父縣、隸碭郡;西漢,譙縣。城父縣改隸豫州刺史部之沛郡;東漢、譙縣隸豫州刺史部之沛國,豫州刺史部治於譙;三國時期為魏地,仍為譙郡之屬縣,南北朝宋,僑置陳留郡,改譙縣為小營縣;後周建德六年(577),於小黃縣設總管府。隋開皇初年(606)改小黃縣為譙縣;唐武德七年(624)改譙縣為亳州;北宋(1014)亳州升為集慶軍,置節度使,駐譙縣、譙、城父二縣皆隸之。元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劉福通起義擁韓林兒,國號曰“宋”,以亳州城為郡;清,順治二年(1645),亳州隸江南省鳳陽府。康熙六年(1667),隸安徽佈政便司,雍正二年(1724)亳州升為直隸州,兼轄太和、蒙城二縣;雍正十三年升潁州為府。太和、蒙城歸其直轄,亳州為其屬州,不再轄縣;同治三年(1864)分縣東鄉13保劃歸新設置的渦陽縣;民國元年(1912)改亳州為亳縣,隸安徽省鳳潁六泗道;民國27年(1938)日軍攻陷亳縣城,縣國民政府南遷古城集;民國37年(1948年)8月,亳縣全境解放,同月中共豫皖蘇二地委設亳州市,轄城關及郊區一帶,第二年二月,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在全國解放區行政管轄省縣原邊歸界指示》,撤銷臨時政權建制,建立亳縣(民主)政府,隸屬皖北區行政公署阜陽專員公署。

1950年10月,亳縣縣政府更名為亳縣人民政府。1956年10月,改稱亳縣人民委員會。1968年8月19日,撤銷人民委員會,建立亳縣革命委員會。1980年9月撤銷革命委員會,恢復亳縣人民政府。1986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改亳縣為亳州市(縣級)。同年12月批准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城市。2000年成立地級亳州市。

三、城市特色

1、 老君之地,商湯之邦

老子是著名的“道德經”作者,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道德經”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其不少學說見解與現代科學、哲學的某些理論不謀而合,為國內外學者所重視,已形成“老子熱”,先後召開過三次國際性的道教研究會議。

老子自漢代起即受到歷代皇帝的尊重,漢代推崇“黃老哲學”,曾在宮中立黃老浮屠祠,並派官員到苦縣祭祀老子;唐代時因與皇帝同姓,更受到頂禮膜拜,高宗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到了宋代,真宗又加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據《史記》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周守藏室之史也。”介紹了他的籍貫,姓名和他擔任過周朝掌握管圖書檔案的職務。

關於老子的籍貫,歷史上曾有不同的說法,按上述司馬遷的史記為楚苦縣,近代學者大多解釋苦縣在現河南鹿邑。但東漢邊韶受桓帝之命所寫的“老子銘”卻說老子是相人,近代又有一些學者認為相縣在現安徽渦陽附近。近幾年臺灣道教學會和安徽省一些學者又論證了渦陽東北郊的一處古代道觀----天靜宮為老子出生地,並發現了有關古籍上記載的老子出生地有“九井相通”的“九井”和“流星圓”遺址。經考古部門正式現場發掘出了宋元以來的大規模道觀足跡和文物(其中包括刻有道教始祖的瓦件)。看來鹿邑、渦陽兩地為老子的出生地都有一定的道理。我們認為,不論鹿邑、渦陽,自漢代尊老子以來長期為亳州所轄(見前歷史沿革),且在亳設道德中宮;恰說明亳地是老子活動的中心,說老子是亳州人能蓋兩者之偏。這正如宣紙雖製作於涇縣不說是涇紙而稱宣紙(涇為宣州所轄);宣窯雖在繁昌不說宣窯為繁昌窯而稱為宣窯是同樣道理。歐陽修61歲知亳州時,把亳州稱仙鄉,且很有趣地把自己的稱號醉翁改為仙翁,也說明了這個道理。

商湯曾歷三都,據史籍記載,今商丘南湯曾居此稱南亳,商丘北湯會盟諸候於此稱北亳;今河南偃師縣西為湯克夏後建都之地此稱西亳。因此商丘南當為商湯的邦土和發祥地。唐地理書《括地誌》載:“宋州谷熟縣西南35裡南亳故城,湯所都也。”宋州即今商丘縣,谷熟即今谷熟集。而《史記·貨殖列傳》附唐張守節《正義》說:“亳都在谷熟西南45裡”,為亳州境,因此商都南亳故址應在亳州市轄區內。數千年來歷經倉桑,多次黃泛,湯之故城已渺無蹤跡,然境內多處早期商墟(如牛屎孤堆,兩河口等)可為佐證。城北渦河岸上的成湯王陵為重要標誌,早在曹魏時,文帝曹丕所作的《皇覽》中即稱“渦北鳳頭村叢莽中有成湯故壘”。說明早在東漢末成湯遺蹟在亳州已為人們公認。

2、三曹故里,華佗故鄉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建安七子的重要人物,丕、植均為曹操之子。曹操字孟德,曹氏代漢後,追尊為武帝。《三國志、武帝第一》稱:“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東漢時譙即今之亳州市譙城區。現尚有他屯田時的東觀稼臺;居住過的故里遺址以及曹氏家庭墓群等。曹丕為曹操次子,是曹操託病歸故里時,在譙所生,少年時即為曹操所器重,立為繼承人,操去世後,曹丕成為魏國的第一個皇帝,稱魏文帝。他同時又是曹魏時重要的文學家和文學評論家。曹植為曹操的第三子,是建安文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稱為建安之傑。他的代表作為“洛神賦”,其《豆萁詩》經《三國演義》的故事化,膾炙人口。

華佗為東漢末年名醫,《三國志》記載他亦譙人。據傳城北小華莊就是他的故地。他自幼從父讀書,熟悉經典,不謀仕途,專攻醫學,精通內、外、婦、幼、針炙各科,發明麻沸散,編制五禽戲(保健操),救死扶傷,手到病除,受到家鄉人民的敬仰,現城內的華祖庵是後人為紀念他而建。

3、 名勝遍佈,古蹟眾多

亳州名勝古蹟甚多,譙城轄區現有國家級文物3處,省級11處,市縣級45處。主要有花戲樓、道德中宮、湯王陵、曹操家族墓群、華祖庵、古運兵道、薛閣塔、明王臺、白衣律院,魏武故里、東西觀稼臺、八角臺以及分佈在郊外的牛屎孤堆(商墟)、北曹寺遺址、華佗故里、小明王故里、希夷故里、城父古城遺址、青風嶺、東釣魚臺、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等。其中花戲樓、古運兵道、曹操家族墓群、華祖庵等已成為皖北的重要名勝,慕名前來參觀、旅遊者絡驛不絕。隨著當前“老子熱”的升溫和加強“三子”旅遊的宣傳組織,以及有關名勝景點的保護開發建設,以道德中宮、問禮巷為中心的老子名勝將進一步成為旅遊、學術活動熱點。

4、豫皖商埠,著名藥都

亳州古為南北通衢,東南控泗淮,西北禁豫陝,是中州門戶。在津浦鐵路未修建前,渦水為中原通南方的重要通道,當時桅檣如林,舟楫如梭,是1條繁忙的運輸線,因此亳城商貿雲集,為皖北豫南、魯西南一帶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商業十分繁榮。由於商貿規模很大,因此行、號、棧、店甚多,達數百家。各地客商同鄉立幫,建立會館有30餘處之多,至今尚有山陝會館(花戲樓)、江寧會館、福建會館、古淝公館等。為了適應商貿的需要,許多街道店鋪毗鄰,形成了繁華的商業區,至今尚有各類老商業街數10條。

亳州盛產藥材,為我國古代四大藥都(輝、禹、祁、亳)之一。產中藥材130多種。不僅名醫輩出,藥師濟濟,還具有傳統的中藥培植、泡製技術。安徽的四大著名藥材亳佔其二(白芍、菊花)。近年在亳城召開了數次規模甚大的全國藥材交易會,各省、市藥雲集交易,盛況空前。近幾年已在火車站廣場以南集中興建大型中藥材市場,並逐步擴大規模,已成為全國最大中藥材交易市場。

5、 渦水縈繞,老街縱橫

亳州是一個濱河城市,渦水象綠色綢帶自西北繞向城東,為淮北平原上的這座古城增添了優美的景色和生氣。亳州城區和北關老街保存較完整,城區為縱橫交叉的棋盤式格局;北關地區沿渦水、街道多順河而行。由於城市商業繁榮,人們習慣沿街設市,因此街道也較密集。有羊市街,大小牛市街、白布大街、豬市街、驢市街、乾魚市、竹貨街、姜市街、紙坊街、帽鋪街、席市街等,僅北關地區就有72條街,36條巷之稱。

四、重要文物及歷史文化街區情況

1、花戲樓

位於亳州城北關,渦水南岸,原名大關帝廟,又稱山陝會館,建於清順治十三年,為山西商人王璧、陝西商人朱孔領發起籌建,後經康熙、乾隆共三朝百餘年多次擴建,面積達3163平方米。因這裡主奉關帝,又稱“大關帝廟”;因戲樓遍佈戲文,彩繪鮮麗,俗稱花戲樓。花戲樓有 “三絕”:大關帝廟山門前聳立鐵旗杆一對,直插雲霄,旗杆高16餘米,重兩萬四千斤,因其構思巧妙、鑄造精細被稱為花戲樓一絕;第二絕是山門上鑲嵌的立體水磨磚雕,共雕人物115人,禽鳥33只,走獸67只,玲瓏剔透,琳琅滿目,不僅場面宏大,且雕工細膩;與山門緊緊相連的戲臺上鑲滿大楊木透雕,共刻有十八出三國戲文題材的木雕作品,裡裡外外六百多個人物,因其精湛的雕工和絢麗的彩繪被譽為花戲樓景區一絕。

2、北關歷史文化街區

北關歷史文化街區,東起席市街,西至明清街,南起和平西路,北止於渦河,佔地約34.39公頃,作為典型的古商業和居住區,至今仍保存著比較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較為完整的成片整體風貌,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