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末伏?为什么又叫秋老虎?

芹菜的日常


“三伏”

民谚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可见,伏天的炎热程度。

“三伏”是整个夏季气温最高、最炎热的一段时间,古人确定这段时间的标准为“夏至二庚数头伏,第四庚日数中伏,秋后庚口数末伏”。也就是说,从夏至(阳历6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第一天,立秋(阳历8月7日或8日)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

那么,什么是“庚日”呢?庚日的说法与古代流行的“干支纪日法”有关,即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个字结合而得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组的不同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的日子叫“庚日”。

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一般为10天,有的年份20天。这样,我们就可以推算出伏天大概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下旬。

“秋老虎”

关于“秋老虎”的时间,气象学上没有严格的界定,民间指立秋或处暑后短期回热的天气,一般发生在8月9月之间,持续时间为7-15天。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是天气由热转凉的开始 。但有时立秋后南移后的副热带高压又北抬,再度控制江淮及附近地区,造成日照强烈,气温回升,因此立秋并没有马上让人感到秋天的凉爽反而更加炎热难受,仿佛炎热仍在发威,所以称为“秋老虎”。

“末伏”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即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而“秋老虎”是立秋以后短期回热天气,因此,这二者基本重合。



字本论


末伏通常也指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共十天)的一段时间,进入末伏后也就离秋天不远。

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强烈,气温回升。这种回热天气欧洲称之为“老妇夏”天气,北美人称之为“印第安夏”天气。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秋老虎”的表现略有所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来得迟,一般推迟2-4个节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二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

末伏清补,以健脾利湿为主,可适量多吃祛湿热、健脾和胃的食物。



欧埋雷


末伏指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俗称秋老虎。末伏早晚较凉快,白天阳光依然剧烈。

民间有这样一句谚语:“立秋不落雨,二十四只秋老虎。”古时科技不发达,古人便会在立秋当天观察天气。若是立秋当天无雨,那么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天就是晴天,人们依然会感到无比炎热,立秋后这种短期的回热天气,就像一只老虎一样蛮横霸道,所以民间称这段时间为“秋老虎”。

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以上高温,一般发生在每年的八月至九月之间。此时的天气特征是早晚清凉、午后高温暴晒。所谓“火烧七月半,八月木樨蒸”,“秋老虎”颇凶。





以宁静而致远


要了解“末伏”和“秋老虎”🐯,先要知道啥叫“伏”。所谓“伏”,是一年里天气最热的时段,要隐伏起来,不要到天底下暴晒之意。末伏,是三伏中最后一伏,由于天气炎热,故也称“秋老虎”,时间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这时段,早晚比较凉,白天还是很热。


讴歌胜利


据生活常识上说,末伏有两层含义:一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最后的一伏;另一层含义是指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共十天)的一段时间,也被称为三伏。末伏早晚较凉快,白天阳光依然剧烈。

伏天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

“三伏”,据说是古代秦德公最先提出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伏”是隐伏起来避暑的意思。三伏是一年里最热的时期。

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以上的天气。一般发生在8月至9月之间。天气特征是早晚清凉、午后高温暴晒。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秋老虎"的表现略有所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来得迟,一般推迟2-4个节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二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


用户72094801931


末伏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mò fú,指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俗称秋老虎。末伏早晚较凉快,白天阳光依然剧烈。

释义:

1、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最后的一伏。

2、通常也指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共十天)的一段时间。

|| 也作终伏、三伏。

到末伏的第10天为止.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这天是这年的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比如201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