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兩次北伐,中原百姓不僅沒有幫助,而且還協助金國攻打南宋,這是為何?

鄔斯大人


如果真的把自己置身於歷史中,反而會被很多問題所困惑。就像題主所說的,中原地區原本是宋朝的領土,但是南宋北伐之時中原人卻不願意幫助南宋克復中原,反而是幫助金國打南宋。這個問題可能不需要太多的歷史知識,僅憑我們現在的一些常識或者經驗就可以解答。

第一,中原地區雖然曾經是北宋的領土,但是南宋時期就不是了啊。中原百姓曾經是北宋的子民,但是南宋時期就不是了啊。A曾經是B的下屬子公司,但是現在已經被別的公司收購,那A還有什麼義務繼續替B服務嗎?如果真的替B服務,那A居心何在?

第二,金國的統治民族女真族雖然曾經是漁獵民族,但是他們崛起之後就迅速地吸收先進的漢族文明,已經逐漸被漢化。即便是沒有漢化,他們也會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宋和金是兩個軍事對峙的政權,互為敵國。老百姓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情況,是兩個政權首先要杜絕的。

第三、金國滅北宋之後扶植了偽楚和偽齊兩個政權(主要是偽齊),這兩個政權的統治者也都是漢人。

第四、且不論民族大義,在戰爭年代,大部分老百姓都是隻要能夠吃飽穿暖,過安穩日子,誰又願意刀頭舔血呢?

第五、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講到,南宋建立初期,有很多中原人組織義兵抵抗金國,他們有的堅守中原,“南望王師又一年”;有的率兵南渡投奔南宋,卻“身世浮沉雨打萍”。更為令人寒心的是,南宋曾經迫於各方面的壓力而下政策,拒絕接受歸正人,秦檜甚至提出“南自南,北自北”。既然金國嚴禁叛國,南宋拒絕接受,何去何從應該就很清楚了。


國史通論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金國佔據中原的過程,就如同後來的日本鬼子,總而言之,一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再總而言之,中原的百姓都是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歐冠,日夜盼著南宋的北伐大軍過來解救他們。

換句話說,只要南宋的北伐大軍一到,中原人民就會都拿著美酒牛肉來歡迎,甚至幫助他們一起打金國鬼子。但其實,這不過是南宋方面史書的政治宣稱而而已,再金國征服中原的整個過程,顯然是充滿了各種政治攻勢。

這一套流程,簡單點來說,就是啟動各種輿論造勢,不斷告訴中原的百姓,大宋皇帝昏暈殘暴,大宋官員貪汙腐敗,在他們的統治下,你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現在,我們大金國是特意來來解救你們,總而言之,開城門,迎金軍,金軍來了不納糧。

當然,金國並不是口頭上說說,他們的軍隊在出徵前,大金皇帝也會反覆告誡各級將領:遇到敢抵抗大金軍隊的,自然一律格殺勿論,但是有人敢不顧大金國征服天下的戰略,為了自己私利,就隨便燒殺搶劫的,也一律嚴懲不貸。



所以,從金國的宣傳上來看,那也是要解放大宋人民於水火之中,所以走到哪裡,也得表現出王者之師的樣子。當然,金國的真正目的,那是放長線釣大魚。

因為,只要中原地區給征服,以後就可以躺在家裡當公僕,到時子孫後代都享福。 相反,如果真奉行搶光、殺光和燒光的政策,那不是飲鳩止渴嗎?為了眼前的一點小利益,而放棄後面無盡的長遠利益,實在得不償失?更何況,弄得大宋人民都起來反抗,那損失就更大。

從這層意義上說,金國統治下的中原,和北宋統治下的中原,本質不會有任何區別。所以對於廣大百姓來說,不管是金國統治還是北宋統治,他們都是幹種地和交稅的事情,既然如此,那他們管你狼吃狽還是狽吃狼。



當時,在南宋進行北伐時,中原已經被金國統治近七八年,說句不好聽的,當地的百姓早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而且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生活,誰願意再打戰?所以從內心裡,當地的百姓並不願意看到南宋軍隊又跑到北方來打戰,因為這意味著他們又要經歷戰亂之苦。

與此同時,中原地區的軍政長官,豪強大戶,都曾有過親金的歷史,因為他們畢竟在金國統治下存在了七八年。如果大宋收復了中原了,中原地區的軍政長官、豪強大戶,都多多少少都有漢奸的嫌疑,可能會受到大宋各種形式的打壓。

所以基於他們這群人的利益,顯然不希望南宋政府收復這篇土地,否則他們將來搞不好會被清算。也正因為此,在宋金開戰時,這些人的政治可靠性,那是非常差勁的。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北伐那是需要巨大的錢糧支持,一旦北伐開始,又是多收稅,又是多徵丁,尤其是當南宋的北伐軍進入中原地區後,應該如何解決後勤問題呢?



如果從江南運糧過來,恐怕北伐還沒有什麼結果,大後方就會亂了套。想當年,宋徽宗收復幽雲後,就是這種結果,因為帝國收復了大片國土,老百姓什麼現實利益也沒有見到,就是看到多了一大筆沉重的賦稅。於是,一時間叛亂遍地都是。

而且,江南距離中原路途遙遠,一時間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如果僅靠江南來供給北伐軍的後勤,顯然是支持不起軍隊長時間作戰。在這種背景下,北伐軍就免不了只能就地取糧,要求當地百姓交錢交糧交壯丁。

這樣一來,當地百姓還會積極擁戴南宋的北伐嗎?因為,這不就是傳說中的,想中央盼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嗎?總而言之,南方軍隊過來解放我們,見面就是為了北伐大業,讓大家勒緊褲腰帶,把家裡的餘糧都獻出來,你說當地老百姓真會歡迎他們嗎?

事實上,當時南宋軍隊在中原地區的群眾基礎非常糟糕,對此我們只需要看一件事,那就是劉琦在打順昌大捷時,都不敢讓順昌本地軍民參與戰鬥,因為害怕當地軍民背後打黑槍。更主要的是,在開戰前,為堅壁清野,劉琦把順昌城外幾千戶民房都燒燬了,更拆當地人房屋的門板做工事。

面對這種內容,如果你事生活在順昌的百姓,會怎麼看待來解放自己的宋軍?恐怕拿刀砍他們的心都有了吧!也正因為此,南宋的二次北伐,中原百姓不僅沒有幫助,而且還協助金國攻打南宋,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南宋才是侵略者。


我是趙帥鍋


雖然在很多人眼裡,中原原來是宋朝的國土,所以在中原的人應該忠於宋朝,在南宋反攻的時候幫助南宋才對。但事實上卻並不是這樣,因為這些人很多反而站在金國那一邊,幫助金國打南宋,我想這是有很多原因的。


因為首先趙宋江山統治100多年,積累了大量的民怨。

在北宋的100多年裡面出了幾個昏君,他們對國家的統治可謂是毫無意義,讓黎明百姓受了很多苦,所以黎民百姓對他們很失望,連帶著對宋朝也有了很多的怨恨之心。尤其是北宋的末代皇帝宋徽宗,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並且搞花石綱、生辰綱之類的東西,給老百姓們增加了很多的負擔。北宋末年的方臘起義,也說明老百姓對趙宋江山相當的不滿,所以連帶著對趙構建立的南宋也有一定的不滿情緒。

其次是宋高宗趙構建立的南宋政權安心做偏居一隅的小朝廷,而不管中原百姓。

北宋滅亡,南宋建立後,趙溝開始的時候也確實勵精圖治了,一度讓中原人民看到了一定的希望,當時中原人民確實支持南宋來光復故土。但是後來趙構的所作所為卻讓人感到無比的失望,他安心於做偏居東南一隅的小王朝,不願意再去過多的北伐,並且斬殺了支持北伐的岳飛等人,並且重用秦檜等奸臣和金國議和。看到南宋的如此作為,令中原人民感到無比的寒心,所以漸漸的就不再認可他們了。

還有經過幾十年的統治,中原新一代出生的人也漸漸認可金國了。

因為在老一輩忠於宋朝的臣民中,他們很多都已經往南方去投奔南宋了,其他很多在與金國的抗爭中被殺。最後留在中原的那些人民,基本上都是最終不得不服從金國的統治,而在他們後面出生的那些人,由於自小就是在金國土地上長大,接受金國的宣傳教育,所以也就認為自己是金國的黎民百姓,而在南方的宋朝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存在。

正是因為上述諸多原因,在中原的很多人都接受了金國的統治,認為自己是金國的老百姓,而對於偏居一遇的南宋,沒有多少感情。而南宋北伐的時候,他們不僅不幫助南宋,反而幫助金國去打南宋。


平安讀歷史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想說明這個問題,就不能光看兩次北伐,得把岳飛的第三次北伐加進去,前後對比,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了。

岳飛實際上北上打過三次仗,但是前兩次都是和偽齊在作戰,只有第三次是和金人作戰。

紹興十年,金兀朮率四路大軍伐宋,其主力被劉琦擊潰後岳飛趁勢北伐,於郾城、穎昌大敗金兀朮。一舉收復中原,金兀朮不得不放棄開封北返,當然大家都知道,這次北伐最終被一紙合約叫停,之後岳飛也因莫須有的罪名被殺。

但是守仁君要說的是此次北伐岳家軍所到之處百姓無不簞食壺漿勞軍,北地各地義軍也全力配合岳家軍作戰。可以說當時的淪陷區人民是非常希望宋朝恢復統治的。



但是到了隆興北伐和開禧北伐的時候形式就大不一樣了。

首先北地人民被傷透了心,北宋覆滅,南宋建立之處,在金人的控制區域內出現了大量的義軍,最著名的就是太行山八字軍。

這支軍隊人數最多時有十多萬人,遊蕩在太行兩側抗擊金軍,多次給金軍造成重創,後來主將王彥精選萬人南下,這一萬多人是八字軍裡的幸運兒,他們到南邊後很快被收入正式編制,並多次擊敗金軍,更是在劉琦的帶領下於順昌大破金兀朮主力,揚名立萬。但是留在太行山的八字軍就慘了。一部分樹倒猢猻散,更多堅持抗金的人則逐漸被金軍消滅,朝廷對其完全棄置不顧,也是南宋朝廷的這種做法,涼了北地老百姓的心。



第二時間也將仇恨淡化。

說實話,古代只有家國概念,沒有國家觀念,在大部分老百姓看來,無論是宋朝還是金朝,僅僅只是皇帝換了個姓而已,況且金朝在前期做的也算不錯,等那批留戀舊主的人消失後,新生代對宋朝的印象怕是隻能存在於故事中了。

第三金朝的漢化程度讓人們感覺不到區別,金朝是塞北三朝(遼、金、西夏)中漢化最徹底的朝代,在金國,該種地的還是種地,該經商的還經商,讀書人還是能夠通過科舉做官,一切變化並不大。第二點和第三點結合,使人們迅速忘記了仇恨。

第四,南宋對歸化人的態度。

有時候不是人家不熱情,反倒是人家多次熱臉貼你的冷屁股,再熱的臉也讓你的屁股給冷卻了,南宋曾多次遣返南逃的漢人,即使不遣返,留在南宋境內也得不到人們的正視和信任。辛棄疾就是很好的例子,辛棄疾文武雙全,一心報國,但是因為其歸化人的身份卻始終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只能鬱鬱而終。

綜上所述也就導致了隆興北伐和開禧北伐北方漢人反響平平,甚至出現了吳曦帶著整個四川投降金國的扯淡事,一方面是金國的努力,另一方面是時間的打磨,更多的則是南宋自己在作死。


守仁讀仁


扯歷史,從邏輯和心理上演繹一下,歡迎大家來噴,應該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心裡的狠,咬牙切齒的狠。金人入侵中原,燒殺淫掠壞事幹盡,生靈塗炭,少數幸運的人逃到江南得以倖免於難,大多數百姓遭到滅頂之災。中原百姓是多麼希望南宋能夠出兵收拾舊山河,還百姓以太平盛世。可是南宋苟延殘喘偏安一隅,召回岳飛莫須有加害,中原百姓完全失去了對宋朝的信任。一狠為何姍姍來遲,幾十年過去了才來收復,早幹嘛去了,二狠宋朝腐敗無能,從心裡鄙視宋朝,宋朝在中原百姓心中徹底失去正統地位。


二是過安穩日子,幾十年過去了,曾經的北宋遺民非死即老,在金朝統治下的新漢人跟北宋沒啥感情,在金朝的規則下生活的還算安穩。南宋主動發起戰爭,再次把百姓帶到生死邊緣,肯定仇視南宋加以抵抗,此時的中原漢人完全是大金子民了。不知道金朝政策怎麼樣,可能比起腐敗的北宋末期政府還要強一些吧。

百姓自古任人魚肉,每有改朝換代和戰爭,人口就大幅度減少,戰爭禍害的終究是百姓,至於是趙皇帝還是完顏皇帝,對百姓來說沒區別,對他們好一點就行!


小義老師扯歷史


土地不會有什麼改變,不論你是畜牧業還是農業甚至漁產品,土地不會變化。但是,在土地上生活的人會改變。對於這一問題,我想對宋朝、南宋針對的幽雲十六州、中原進行全面評述。因為,北宋、南宋在這一問題上都是一個問題:自私自利、只顧自己的位子。

(1)南宋作為北宋的繼承者,也繼承了北宋統治者的邏輯。掌權者要求弱者“無條件死亡”的思想導致中原地區漢人失去對南宋的好感,同時“歧視”也使人們失去了對故國的期待:我們夢裡多少次夢到王師北伐,其結果如何呢

在北宋統治者眼裡,幽雲十六州地區的漢人是“無父無君無忠誠”的,怎麼能在遼國統治下安穩生活呢?你應該反抗。因此,他們蔑稱幽雲十六州地區的漢人為“漢兒”。在戰爭中,凡是漢兒被抓比對待蕃人還要兇狠。理由很簡單:見到漢人的軍隊,你們就應該“舉起義旗”幫著我們把槍口對外。

但問題是,北宋統治者拋棄了他們,《澶淵之盟》的簽訂就代表宋遼和平的到來,那麼,既然是和平,幽雲地區自然也就被送了,不去收復了。有人說,這個不賴宋朝,應該賴石敬瑭,但問題是,石敬瑭是沙陀族人。對於幽雲這一從商朝就是漢人主要統治地區的地方,作為漢人的統治者北宋的皇帝們沒有責任嗎?

南宋作為北宋的繼承者,在這點上比北宋還有“無恥”。北宋放棄了收復幽雲十六州,南宋更是放棄了整個中原地區。從朝代自我弱化為政權。

在南宋統治者嚴重,中原地區的百姓也應該不計後果的為他們效忠到死。因此,宋高宗年間,穿著類似金人衣服、沒事兒高興了唱唱金人歌曲的逃入南宋的中原人,無論政府還是百姓都極端仇視,為此,經常發生械鬥。更有甚者,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為了和遼、金取得和平,不止一次出賣過幽雲地區、中原地區的義軍。這是不可原諒的。

宋高宗

這些情況很多時候都有,例如朱元璋在反元過程中,曾痛罵山陝等地區的百姓認賊作父,反對北伐,跟隨元朝反抗自己。離我們並不遙遠的是後,東三省和東南一省的人也曾遇到過類似歧視。

(2)遼國、金國在“儒家化”問題上做得還可以,統治時間久了、熟悉了,無論什麼民族都會有忠於所在統治者的心理習慣

遼國、金國在起初入主漢人聚居地、中原的時候,因為民族習慣和征服民族的高高在上心理,都會對被統治民族有一定的壓迫甚至廣泛的歧視與壓榨。但隨著統治階層的擴容,特別是漢人精英地加入,漢人的主體文化思想——儒家的思想就會深入。因此,統治就相對柔化,自然會減輕抵抗思想。

辛棄疾

例如蕭太后與韓德讓對儒家化的引入和推廣,遼國在統治上的“儒家化”是比較成功的。《澶淵之盟》簽訂37年後,遼國大舉進攻北宋,結果北宋再次“花錢買太平”,出現了“慶曆增幣”(重熙增幣),每年貢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的基礎上各增加10萬。最終如何?遼國在耶律洪基時期,把“增幣”的錢用於對幽雲地區的減稅工作。

再例如金世宗完顏雍在位期間,對儒家化問題比較重視,勤政節儉、選賢治吏、輕賦重農、尊崇儒學,其統治被稱為“大定盛世”,雖然言過其實,但也足以證明“小堯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可。

綜上所述:土地不會變,你丟了如果還不捫心自問、洗心革面、臥金嘗膽地收回去,那麼,那塊土地上的人的人心就會變化。這怨不得別人,只能願你無能。


坐古談今


早在南宋衣冠南渡,建康立都之日起,南宋政權就確定了放棄北方,偏安南方的國策。對於趙宋皇室的南逃,北方的宋人已經心灰意冷,於是就有了後來南宋北伐不予幫助,反而抵抗情況的發生。



第一,兩宋政府對百姓盤剝嚴重,民心動搖。

從北宋晚期開始,由於宋朝政府理財不善,再加上戰爭高額支出,導致了國家經濟狀況不良,宋朝政府試圖通過金融手段挽救財政,結果政府濫發紙幣,造成了惡性通貨膨脹,朝廷將民間財富抽空的同時,還加徵稅賦,以至民不聊生,以此來滿足達官顯貴的窮奢極欲。

到了南宋時期,百姓的賦稅依然很高,老百姓生活艱難,從北宋到南宋過渡期間,雖然宋朝內部沒有發生連片的大規模起義,但是山東、江南、四川等地都出現了此起彼伏的區域性反抗,可見,宋朝地區的民心已經發生了動搖。



第二,南宋政府拋棄了整個北方的百姓,民心失去。

也不僅僅是中原的百姓,在汴京保衛戰激烈時期,北宋政府就曾多次為了皇室安全,簽訂過喪權辱國的一系列割地賠款條約,以政治交易的方式,將前線尚在抵抗的河北、山西之地割讓給金人,傷了河北、山西父老的愛國心。

接著就是河南、陝西、山東的失陷,南宋政府非但沒有做誓死抵抗的準備,反而還不戰自潰,將大片北方土地拱手相讓。南宋君主還念念不忘衣冠南渡,從揚州跑到南京,從南京逃到杭州,皇帝去哪兒都還是皇帝,一樣富貴顯達,但是兵荒馬亂之際,老百姓能逃到哪裡去呢?多數平民還是留在了自己的家鄉,等待著金人鐵騎的蹂躪,所以多數北方百姓,對南宋政府的拋棄十分憤怒,民心漸失。



第三,經過數十年的變遷,新生一代對宋朝認同感不強。

從北宋滅國的靖康之恥,到南宋第一次隆興北伐,時隔三十多年,到南宋第二次開禧北伐,時隔七十多年。在這段時間裡,淪陷區中的宋人早已淡忘了宋朝的國家概念,而且多數前朝的老人也已經死去,中原的新生一代成長在金人的統治之下,自然對金國的國家概念更為認同。

再加上南宋早先不收復中原,而是在幾十年後中原百姓生活穩定了再出兵,讓他們再次蒙受戰爭傷害,所以新生一代對南宋朝廷更為厭棄,不僅不會認為中原是宋朝的故土,反而會認為自己的國家遭受到宋國的侵略,怎麼會不反抗呢?


納蘭談史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而且這也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為什麼中原百姓不幫助南宋打金國反而還幫助金國打南宋呢?這之中的關係和為什麼宋高宗趙構從一個主戰派變成主和派有著直接的關係。

從宋徽宗時期的“海上之盟”開始說起。原本宋朝和金聯盟共同攻打遼國。雙打協定滅遼之後宋朝拿回燕雲十八州的領地。而且宋朝把原本上貢給遼國的歲幣上貢給金國。所以雙方達成的合作意向。但遼國滅亡後由於宋朝現在中間沒有了遼國的阻隔使得金國領土直面宋朝。並且在後開金國開始反悔把燕雲十八州歸還宋朝了,所以雙方又爆發了一系列的衝突。最終在強大金國攻勢下北宋不敵金國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變”,隨即北宋滅亡。


宋徽宗,宋欽宗被金國擄走之後康王趙構僥倖逃脫一劫所以得到了北宋殘餘勢力的擁護。而金國在滅亡北宋之後並沒有直接佔領統治。而是把北宋將領張邦昌扶上位建立了“偽楚”政權。單北宋雖然亡了,但老百姓也不接受張邦昌的統治。而宋朝殘餘勢力的代表也要求張邦昌退位。所以張邦昌無奈之下退位擁立康王趙構為帝。趙構稱帝后建立了南宋政權。趙構也就是後來的宋高宗。

趙構剛繼位的第二年金國眼看著傀儡張邦昌被殺,所以又派遣大軍來犯。而當時的趙構是一個堅決的主戰派,所以趙構一方面把權力中心難移,另一方面又派遣大將宗澤,韓世忠,岳飛吳玠等將領北上抗擊金國。而此時的北方百姓是不願意在打仗的。從北宋時期就連年戰亂不休,整個北方百姓深受戰爭之苦。因為戰爭他們流離失所,而且因為戰爭北宋的經濟體系也面臨著奔潰。實際上在古代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他們根本不明白什麼民族大義什麼家國天下。在老百姓心中沒有戰爭能吃飽穿暖誰當皇帝都一樣。所以在南宋再次北上作戰的時候並沒有得到百姓的支持。雖然北方百姓沒有幫助金國進攻南宋的軍隊。但是很明顯可以看出他們厭惡戰爭,厭惡南宋。



之後隨著戰爭的不斷僵持下去,不僅北方的百姓厭惡戰爭,連南方的百姓也開始厭惡戰爭了。本身宋朝就連年戰亂國家經濟奔潰。所以趙構實際上是沒有錢去打仗的。但實際情況又是不得不打。所以趙構為了打仗抗擊金國就只能對百姓徵收賦稅。而百姓們又常年遭受戰亂,連自己吃飯都困難再多交賦稅的話那就是死。所以裡外都是死那還不如造反。所以南宋時期朝廷不僅得應付金國軍隊,還得平息國內叛亂。最後就形成了惡性循環。越是打仗叛亂就越多。最後整個南宋都內外交困民不聊生了。可能就是因為百姓造反讓人誤以為是在幫助金國。



後來趙構也感到繼續打仗對國家百姓都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趙構開始轉變思想,從一個主戰派變成主和派。之後南宋與金國於書面達成《紹興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南宋放棄黃淮地區,並割讓之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進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來換取和平。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淮河以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表面上看趙構此舉喪權辱國。但實際上相比起國家滅亡百姓遭受無休止的戰亂來看,趙構的議和之舉就顯得十分的正確了。而後代史學家也把趙構評價為宋朝的中興之主,和漢朝光武帝劉秀同等的地位。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小小小百科全書


主要問題在南宋。宋朝根本就沒把淪陷區的百姓當子民對待,淪陷區的百姓又憑什麼對宋朝有好感呢?當然,中原漢人對南宋的感情是隨地域和時間的推移,慢慢改變的。不能把整個北方百姓都一概而論。

一、幽雲

由於割讓的時間早,幽雲地區的人對宋朝的感情最淡。用南宋抗金將領馬擴的話說:燕雲漢人隨事俯仰,契丹至則順契丹,夏國至則順夏國,金人至則順金人,王師至則順王師,但營免殺戮而已。(誰來都是爺)

另據元祐四年(1089)出使遼國的蘇轍在回國後寫給皇帝奏章《二論北朝政事大略》中的記載,早在遼國中後期,幽雲地區的漢人就已經習慣了契丹的統治,對北宋沒有特別感情。是宋與還是遼,幽雲漢人無所謂。

更有意思的是,在幽雲以北,曾被契丹人擄掠過去的漢人,由於常年和異族雜居,居然還胡化了,變得跟契丹人一樣了。

虜中多掠燕、薊之人,雜居番界,皆削頂垂髮,以從其(契丹)俗。唯中衫稍異,以別番漢耳 。——蘇頌

後來金滅遼,北宋趁機收復幽雲十六州。這本來是宋朝改變幽雲地區習俗,讓幽雲百姓對大宋重拾信心的大好機會。但是由於宋徽宗實在太昏庸了,徹底傷了漢人的心(塞外漢人逃到宋朝境內,金人向宋朝要人,宋朝直接就把人遣送回去了),因而幽雲老百姓對宋朝皇帝氣的是咬牙切齒。

金滅宋後,幽雲變成了金國領地。由於統制者依然是胡人,並且幽雲漢人也習慣了胡人的統治,因此在整個金朝統治期,幽雲漢人倍受信任,多人擔任過宰相,擔任地方大員的幽雲漢人更多。至於對南宋,則沒有特殊感情。(對漢人同胞還是有感情的,但對南宋朝廷則完全沒感情)

二、山西、河北

再說山西和河北的漢人。由於這兩個地方被宋朝統治了一百年多年,並且還是被宋朝直接割讓給了野蠻的金國,因此南宋初年,這兩個地方的漢人對宋朝抱有好感,對金國統治十分厭惡,抵抗的很激烈。

比如,南宋初年活躍在太行山區的八字軍就是由河東和河北漢人組成的抗金義軍。

還比如岳飛北伐時,被岳飛派去河北招兵買馬的部將趙雲、牛皋等人只要振臂一呼,立馬就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不過,由於宋高宗無心收復故土,他一方面打壓岳飛、韓世忠等主戰派,一方面切斷南宋對北方義軍的支援,最終導致起義軍被鎮壓。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晉冀兩省的百姓也對南宋也沒什麼感情了。(皇帝都不要他們了,他們對趙宋還能有什麼感情?)



三、河南、山東、陝西

河南、山東、陝西的宋人與山西、河北的宋人類似,但他們拋棄南宋的心理過程比較複雜。

北宋滅亡初期,由於金軍撤走,宋高宗也南逃了,這幾個地區變成了沒有皇帝管理的無主之地。當時這幾個地區的漢人很迷茫,不知道向誰效忠。(金朝、南宋都不把他們當子民看)

後來金國扶持劉豫,建立偽齊政權,統治這幾個地區。由於偽齊是漢人政權,且偽齊政府也鼓勵生產(賦稅甚至略低於南宋,不過要當兵和服勞役),老百姓的日子還能過得去,因而百姓便逐漸接受了偽齊的統治。

再後來,劉豫為了取悅金國,橫徵暴斂,逼得老百姓活不下去,於是三地百姓便紛紛轉投南宋,支持南宋的北伐。(劉豫的偽齊軍隊連劉光世都打不贏,這不單單是戰鬥力的問題,更多的是劉豫不得民心)

金國權臣完顏昌意識到劉豫不能再留,否則河南、陝西、山東危矣。於是,完顏昌就廢黜了劉豫(劉豫得罪了完顏昌),並組織了第一次紹興合議,把河南、陝西主動還給了南宋。此舉相當於以退為進,拿河南、陝西換取南宋對金國控制河北、山東、山西的官方承認。



百姓聽說後非常高興,認為迴歸宋室,日子就不會那麼苦了。可是豈不料南宋根本沒有收復失地的想法,只是派了幾個代表作為中央的代理人去接受二地。至於偽齊官員,則一個不動。老百姓對此是看在眼裡,傷在心裡,認為偽齊和南宋統治,對自己的生活沒有區別。

並且當時只要金朝說句話,千辛萬苦逃到南方的中原漢人就被南宋遣送了回去,簡直傷透了百姓的心,進一步的加深了北方漢人對南宋的不信任。(跟北宋是一模一樣)

一年後,完顏宗弼和岳飛大戰於河南,宋高宗在宋軍佔有優勢的情況下叫停戰爭,並令宋軍南撤,又把河南、陝西拱手送給了金國人。金國恢復對陝、豫二省的統治後,偽齊官員一樣留任,並賦稅降低,以降低陝豫二省老百姓的恐慌感。

隨後,宋金進行第二次紹興和議。這次宋高宗大出血,他不僅在官方上承認了金國對幽雲地區、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河南的統治合法性,同時還一口氣割讓了宋金邊境的四個州給金國。

這四個州是唐州、鄧州、商州、秦州,此四州的百姓完全是莫名其妙啊!莫名其妙的就被皇帝給賣給了金國人。



紹興第二次和議後,宋金雙方維持了二十年和平。在這期間,北方百姓逐漸習慣了金國的統治,對宋朝的感情也越來越淡(不習慣也沒辦法,北人若是大規模南逃,只要金國抗議,南宋就會遣返)。

用當時宋朝赴金歸國使臣的話說,靖康之變後出生的北方人,完全不知道有宋朝,他們完全認可了自己是金國人的身份。

1161年,金國海陵王完顏亮侵宋,由於這次是金國背盟,不守信用,因此南宋便也不遵守協議,開始招攬北方漢人到江南效力。比如著名的辛棄疾就是在北方長大,趁著海陵王侵宋戰爭期間投奔到南宋的北方人。

事後,雖然宋金和解,但至此之後南宋就開始陸陸續續的招攬北人投奔江南。(不一定要求是漢人,契丹人、渤海人,甚至是女真人都可以投宋)

不過就總體而言,北方人投奔南宋的數量並不多。


蒙古人崛起後,猛攻金國。金軍在與蒙古大軍多次交戰受挫後,契丹人和不少北方漢人紛紛揭竿而起,反抗金國。比如當時山東的紅襖軍就是北方漢人組成的義軍。不過紅襖軍主要是因為土地矛盾才造反的,與民族矛盾沒有太大的關係。

總的來說,中國的古代,皇權不下鄉,換朝廷不換地主。對農民來說,誰當皇帝其實都無所謂。只不過有的人念舊,當了一輩子宋人,突然讓他們改做金人,他們心裡面自然是非常不樂意。而對於北宋滅亡後出身的北人來說,他們生在金國,長在金國,他們就是標準的金國人。至於宋朝,對他們來說那是外國。

並且,宋朝皇帝對北方百姓也不咋地,八字軍在太行山堅持抵抗那麼久,皇帝根本就不管不問。北方百姓背井離鄉南遷,皇帝居然還把給人家遣送回去。既然如此,那也怪不得老百姓對宋室沒好感了。


Mer86


宋朝不是一個值得尊敬的王朝,以山西舉例,說說北宋有多麼荒唐。

在戰爭年代,山西的地理環境和位置,就提有多重要了。襟四塞,控五原,西有黃河之險,東有太行之固,據雁門關可阻大漠,出娘子關可窺幽燕。三晉不穩,中原難安。

看看北宋是如何破壞山西的?

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用了將近20年,才將割據山西中北部的北漢搞定。晉陽城,這座千年著名的雄關巨城,出了名的易守難攻。原本憑藉晉陽城,北宋進可作為進攻契丹的前進基地,退可作為防守要塞,趙光義卻是一把火燒了!

原本三晉大地,當時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在北方名列前茅。但是,北宋對山西中部南部進行了大破壞——多次強制遷出人口,破壞了當地經濟生產,也讓人們流離失所。

看看遼朝和金朝是如何建設山西的?

與北宋不同的是,處於遼國(後來是金國)統治下的山西北部,遼國和金國,都對雲州(大同)進行了大建設——大同被遼朝和金朝的列為西都,經濟繁榮,人口繁衍,是北方著名的政治軍事和經濟文化中心。

1125年,金朝發動兩路大軍,東路河北南下、西路山西南下。北宋做了什麼?為了議和,竟然要將太原割讓。太原百姓和當地官員自發抗擊的情況下,北宋只是勉強派兵進行了有限的增援。可惜太原在北宋屬於後孃養的,城小民寡,物質匱乏,掙扎幾個月還是淪陷。

等到1126年,金朝再次進攻開封時候,太原已經成為金國的前進基地。從太原南下的西路軍,與河北南下的東路軍,會師合圍開封,“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宋朝的“破鞋”到金朝的“金疙瘩”

山西在北宋手裡是“破鞋”,可以隨時丟棄。在金朝手裡,卻是個“金疙瘩”。在金朝,山西重新煥發生機,發展為北方最繁華的地方。在金朝時,山西是北方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看看金朝多麼厚待山西——金朝科舉考試的十個考點,有三個就設置在山西。

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看看北宋和金朝,對於山西的不同待遇,誰是得民心者,一目瞭然。南宋北伐中原,心已經寒透的山西人,會支持南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