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两次北伐,中原百姓不仅没有帮助,而且还协助金国攻打南宋,这是为何?

邬斯大人


如果真的把自己置身于历史中,反而会被很多问题所困惑。就像题主所说的,中原地区原本是宋朝的领土,但是南宋北伐之时中原人却不愿意帮助南宋克复中原,反而是帮助金国打南宋。这个问题可能不需要太多的历史知识,仅凭我们现在的一些常识或者经验就可以解答。

第一,中原地区虽然曾经是北宋的领土,但是南宋时期就不是了啊。中原百姓曾经是北宋的子民,但是南宋时期就不是了啊。A曾经是B的下属子公司,但是现在已经被别的公司收购,那A还有什么义务继续替B服务吗?如果真的替B服务,那A居心何在?

第二,金国的统治民族女真族虽然曾经是渔猎民族,但是他们崛起之后就迅速地吸收先进的汉族文明,已经逐渐被汉化。即便是没有汉化,他们也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宋和金是两个军事对峙的政权,互为敌国。老百姓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是两个政权首先要杜绝的。

第三、金国灭北宋之后扶植了伪楚和伪齐两个政权(主要是伪齐),这两个政权的统治者也都是汉人。

第四、且不论民族大义,在战争年代,大部分老百姓都是只要能够吃饱穿暖,过安稳日子,谁又愿意刀头舔血呢?

第五、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讲到,南宋建立初期,有很多中原人组织义兵抵抗金国,他们有的坚守中原,“南望王师又一年”;有的率兵南渡投奔南宋,却“身世浮沉雨打萍”。更为令人寒心的是,南宋曾经迫于各方面的压力而下政策,拒绝接受归正人,秦桧甚至提出“南自南,北自北”。既然金国严禁叛国,南宋拒绝接受,何去何从应该就很清楚了。


国史通论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金国占据中原的过程,就如同后来的日本鬼子,总而言之,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再总而言之,中原的百姓都是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欧冠,日夜盼着南宋的北伐大军过来解救他们。

换句话说,只要南宋的北伐大军一到,中原人民就会都拿着美酒牛肉来欢迎,甚至帮助他们一起打金国鬼子。但其实,这不过是南宋方面史书的政治宣称而而已,再金国征服中原的整个过程,显然是充满了各种政治攻势。

这一套流程,简单点来说,就是启动各种舆论造势,不断告诉中原的百姓,大宋皇帝昏晕残暴,大宋官员贪污腐败,在他们的统治下,你们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现在,我们大金国是特意来来解救你们,总而言之,开城门,迎金军,金军来了不纳粮。

当然,金国并不是口头上说说,他们的军队在出征前,大金皇帝也会反复告诫各级将领:遇到敢抵抗大金军队的,自然一律格杀勿论,但是有人敢不顾大金国征服天下的战略,为了自己私利,就随便烧杀抢劫的,也一律严惩不贷。



所以,从金国的宣传上来看,那也是要解放大宋人民于水火之中,所以走到哪里,也得表现出王者之师的样子。当然,金国的真正目的,那是放长线钓大鱼。

因为,只要中原地区给征服,以后就可以躺在家里当公仆,到时子孙后代都享福。 相反,如果真奉行抢光、杀光和烧光的政策,那不是饮鸠止渴吗?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益,而放弃后面无尽的长远利益,实在得不偿失?更何况,弄得大宋人民都起来反抗,那损失就更大。

从这层意义上说,金国统治下的中原,和北宋统治下的中原,本质不会有任何区别。所以对于广大百姓来说,不管是金国统治还是北宋统治,他们都是干种地和交税的事情,既然如此,那他们管你狼吃狈还是狈吃狼。



当时,在南宋进行北伐时,中原已经被金国统治近七八年,说句不好听的,当地的百姓早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而且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生活,谁愿意再打战?所以从内心里,当地的百姓并不愿意看到南宋军队又跑到北方来打战,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又要经历战乱之苦。

与此同时,中原地区的军政长官,豪强大户,都曾有过亲金的历史,因为他们毕竟在金国统治下存在了七八年。如果大宋收复了中原了,中原地区的军政长官、豪强大户,都多多少少都有汉奸的嫌疑,可能会受到大宋各种形式的打压。

所以基于他们这群人的利益,显然不希望南宋政府收复这篇土地,否则他们将来搞不好会被清算。也正因为此,在宋金开战时,这些人的政治可靠性,那是非常差劲的。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北伐那是需要巨大的钱粮支持,一旦北伐开始,又是多收税,又是多征丁,尤其是当南宋的北伐军进入中原地区后,应该如何解决后勤问题呢?



如果从江南运粮过来,恐怕北伐还没有什么结果,大后方就会乱了套。想当年,宋徽宗收复幽云后,就是这种结果,因为帝国收复了大片国土,老百姓什么现实利益也没有见到,就是看到多了一大笔沉重的赋税。于是,一时间叛乱遍地都是。

而且,江南距离中原路途遥远,一时间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如果仅靠江南来供给北伐军的后勤,显然是支持不起军队长时间作战。在这种背景下,北伐军就免不了只能就地取粮,要求当地百姓交钱交粮交壮丁。

这样一来,当地百姓还会积极拥戴南宋的北伐吗?因为,这不就是传说中的,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吗?总而言之,南方军队过来解放我们,见面就是为了北伐大业,让大家勒紧裤腰带,把家里的余粮都献出来,你说当地老百姓真会欢迎他们吗?

事实上,当时南宋军队在中原地区的群众基础非常糟糕,对此我们只需要看一件事,那就是刘琦在打顺昌大捷时,都不敢让顺昌本地军民参与战斗,因为害怕当地军民背后打黑枪。更主要的是,在开战前,为坚壁清野,刘琦把顺昌城外几千户民房都烧毁了,更拆当地人房屋的门板做工事。

面对这种内容,如果你事生活在顺昌的百姓,会怎么看待来解放自己的宋军?恐怕拿刀砍他们的心都有了吧!也正因为此,南宋的二次北伐,中原百姓不仅没有帮助,而且还协助金国攻打南宋,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南宋才是侵略者。


我是赵帅锅


虽然在很多人眼里,中原原来是宋朝的国土,所以在中原的人应该忠于宋朝,在南宋反攻的时候帮助南宋才对。但事实上却并不是这样,因为这些人很多反而站在金国那一边,帮助金国打南宋,我想这是有很多原因的。


因为首先赵宋江山统治100多年,积累了大量的民怨。

在北宋的100多年里面出了几个昏君,他们对国家的统治可谓是毫无意义,让黎明百姓受了很多苦,所以黎民百姓对他们很失望,连带着对宋朝也有了很多的怨恨之心。尤其是北宋的末代皇帝宋徽宗,重用蔡京、童贯等奸臣,并且搞花石纲、生辰纲之类的东西,给老百姓们增加了很多的负担。北宋末年的方腊起义,也说明老百姓对赵宋江山相当的不满,所以连带着对赵构建立的南宋也有一定的不满情绪。

其次是宋高宗赵构建立的南宋政权安心做偏居一隅的小朝廷,而不管中原百姓。

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后,赵沟开始的时候也确实励精图治了,一度让中原人民看到了一定的希望,当时中原人民确实支持南宋来光复故土。但是后来赵构的所作所为却让人感到无比的失望,他安心于做偏居东南一隅的小王朝,不愿意再去过多的北伐,并且斩杀了支持北伐的岳飞等人,并且重用秦桧等奸臣和金国议和。看到南宋的如此作为,令中原人民感到无比的寒心,所以渐渐的就不再认可他们了。

还有经过几十年的统治,中原新一代出生的人也渐渐认可金国了。

因为在老一辈忠于宋朝的臣民中,他们很多都已经往南方去投奔南宋了,其他很多在与金国的抗争中被杀。最后留在中原的那些人民,基本上都是最终不得不服从金国的统治,而在他们后面出生的那些人,由于自小就是在金国土地上长大,接受金国的宣传教育,所以也就认为自己是金国的黎民百姓,而在南方的宋朝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存在。

正是因为上述诸多原因,在中原的很多人都接受了金国的统治,认为自己是金国的老百姓,而对于偏居一遇的南宋,没有多少感情。而南宋北伐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帮助南宋,反而帮助金国去打南宋。


平安读历史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想说明这个问题,就不能光看两次北伐,得把岳飞的第三次北伐加进去,前后对比,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岳飞实际上北上打过三次仗,但是前两次都是和伪齐在作战,只有第三次是和金人作战。

绍兴十年,金兀术率四路大军伐宋,其主力被刘琦击溃后岳飞趁势北伐,于郾城、颖昌大败金兀术。一举收复中原,金兀术不得不放弃开封北返,当然大家都知道,这次北伐最终被一纸合约叫停,之后岳飞也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杀。

但是守仁君要说的是此次北伐岳家军所到之处百姓无不箪食壶浆劳军,北地各地义军也全力配合岳家军作战。可以说当时的沦陷区人民是非常希望宋朝恢复统治的。



但是到了隆兴北伐和开禧北伐的时候形式就大不一样了。

首先北地人民被伤透了心,北宋覆灭,南宋建立之处,在金人的控制区域内出现了大量的义军,最著名的就是太行山八字军。

这支军队人数最多时有十多万人,游荡在太行两侧抗击金军,多次给金军造成重创,后来主将王彦精选万人南下,这一万多人是八字军里的幸运儿,他们到南边后很快被收入正式编制,并多次击败金军,更是在刘琦的带领下于顺昌大破金兀术主力,扬名立万。但是留在太行山的八字军就惨了。一部分树倒猢狲散,更多坚持抗金的人则逐渐被金军消灭,朝廷对其完全弃置不顾,也是南宋朝廷的这种做法,凉了北地老百姓的心。



第二时间也将仇恨淡化。

说实话,古代只有家国概念,没有国家观念,在大部分老百姓看来,无论是宋朝还是金朝,仅仅只是皇帝换了个姓而已,况且金朝在前期做的也算不错,等那批留恋旧主的人消失后,新生代对宋朝的印象怕是只能存在于故事中了。

第三金朝的汉化程度让人们感觉不到区别,金朝是塞北三朝(辽、金、西夏)中汉化最彻底的朝代,在金国,该种地的还是种地,该经商的还经商,读书人还是能够通过科举做官,一切变化并不大。第二点和第三点结合,使人们迅速忘记了仇恨。

第四,南宋对归化人的态度。

有时候不是人家不热情,反倒是人家多次热脸贴你的冷屁股,再热的脸也让你的屁股给冷却了,南宋曾多次遣返南逃的汉人,即使不遣返,留在南宋境内也得不到人们的正视和信任。辛弃疾就是很好的例子,辛弃疾文武双全,一心报国,但是因为其归化人的身份却始终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只能郁郁而终。

综上所述也就导致了隆兴北伐和开禧北伐北方汉人反响平平,甚至出现了吴曦带着整个四川投降金国的扯淡事,一方面是金国的努力,另一方面是时间的打磨,更多的则是南宋自己在作死。


守仁读仁


扯历史,从逻辑和心理上演绎一下,欢迎大家来喷,应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心里的狠,咬牙切齿的狠。金人入侵中原,烧杀淫掠坏事干尽,生灵涂炭,少数幸运的人逃到江南得以幸免于难,大多数百姓遭到灭顶之灾。中原百姓是多么希望南宋能够出兵收拾旧山河,还百姓以太平盛世。可是南宋苟延残喘偏安一隅,召回岳飞莫须有加害,中原百姓完全失去了对宋朝的信任。一狠为何姗姗来迟,几十年过去了才来收复,早干嘛去了,二狠宋朝腐败无能,从心里鄙视宋朝,宋朝在中原百姓心中彻底失去正统地位。


二是过安稳日子,几十年过去了,曾经的北宋遗民非死即老,在金朝统治下的新汉人跟北宋没啥感情,在金朝的规则下生活的还算安稳。南宋主动发起战争,再次把百姓带到生死边缘,肯定仇视南宋加以抵抗,此时的中原汉人完全是大金子民了。不知道金朝政策怎么样,可能比起腐败的北宋末期政府还要强一些吧。

百姓自古任人鱼肉,每有改朝换代和战争,人口就大幅度减少,战争祸害的终究是百姓,至于是赵皇帝还是完颜皇帝,对百姓来说没区别,对他们好一点就行!


小义老师扯历史


土地不会有什么改变,不论你是畜牧业还是农业甚至渔产品,土地不会变化。但是,在土地上生活的人会改变。对于这一问题,我想对宋朝、南宋针对的幽云十六州、中原进行全面评述。因为,北宋、南宋在这一问题上都是一个问题:自私自利、只顾自己的位子。

(1)南宋作为北宋的继承者,也继承了北宋统治者的逻辑。掌权者要求弱者“无条件死亡”的思想导致中原地区汉人失去对南宋的好感,同时“歧视”也使人们失去了对故国的期待:我们梦里多少次梦到王师北伐,其结果如何呢

在北宋统治者眼里,幽云十六州地区的汉人是“无父无君无忠诚”的,怎么能在辽国统治下安稳生活呢?你应该反抗。因此,他们蔑称幽云十六州地区的汉人为“汉儿”。在战争中,凡是汉儿被抓比对待蕃人还要凶狠。理由很简单:见到汉人的军队,你们就应该“举起义旗”帮着我们把枪口对外。

但问题是,北宋统治者抛弃了他们,《澶渊之盟》的签订就代表宋辽和平的到来,那么,既然是和平,幽云地区自然也就被送了,不去收复了。有人说,这个不赖宋朝,应该赖石敬瑭,但问题是,石敬瑭是沙陀族人。对于幽云这一从商朝就是汉人主要统治地区的地方,作为汉人的统治者北宋的皇帝们没有责任吗?

南宋作为北宋的继承者,在这点上比北宋还有“无耻”。北宋放弃了收复幽云十六州,南宋更是放弃了整个中原地区。从朝代自我弱化为政权。

在南宋统治者严重,中原地区的百姓也应该不计后果的为他们效忠到死。因此,宋高宗年间,穿着类似金人衣服、没事儿高兴了唱唱金人歌曲的逃入南宋的中原人,无论政府还是百姓都极端仇视,为此,经常发生械斗。更有甚者,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为了和辽、金取得和平,不止一次出卖过幽云地区、中原地区的义军。这是不可原谅的。

宋高宗

这些情况很多时候都有,例如朱元璋在反元过程中,曾痛骂山陕等地区的百姓认贼作父,反对北伐,跟随元朝反抗自己。离我们并不遥远的是后,东三省和东南一省的人也曾遇到过类似歧视。

(2)辽国、金国在“儒家化”问题上做得还可以,统治时间久了、熟悉了,无论什么民族都会有忠于所在统治者的心理习惯

辽国、金国在起初入主汉人聚居地、中原的时候,因为民族习惯和征服民族的高高在上心理,都会对被统治民族有一定的压迫甚至广泛的歧视与压榨。但随着统治阶层的扩容,特别是汉人精英地加入,汉人的主体文化思想——儒家的思想就会深入。因此,统治就相对柔化,自然会减轻抵抗思想。

辛弃疾

例如萧太后与韩德让对儒家化的引入和推广,辽国在统治上的“儒家化”是比较成功的。《澶渊之盟》签订37年后,辽国大举进攻北宋,结果北宋再次“花钱买太平”,出现了“庆历增币”(重熙增币),每年贡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的基础上各增加10万。最终如何?辽国在耶律洪基时期,把“增币”的钱用于对幽云地区的减税工作。

再例如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期间,对儒家化问题比较重视,勤政节俭、选贤治吏、轻赋重农、尊崇儒学,其统治被称为“大定盛世”,虽然言过其实,但也足以证明“小尧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

综上所述:土地不会变,你丢了如果还不扪心自问、洗心革面、卧金尝胆地收回去,那么,那块土地上的人的人心就会变化。这怨不得别人,只能愿你无能。


坐古谈今


早在南宋衣冠南渡,建康立都之日起,南宋政权就确定了放弃北方,偏安南方的国策。对于赵宋皇室的南逃,北方的宋人已经心灰意冷,于是就有了后来南宋北伐不予帮助,反而抵抗情况的发生。



第一,两宋政府对百姓盘剥严重,民心动摇。

从北宋晚期开始,由于宋朝政府理财不善,再加上战争高额支出,导致了国家经济状况不良,宋朝政府试图通过金融手段挽救财政,结果政府滥发纸币,造成了恶性通货膨胀,朝廷将民间财富抽空的同时,还加征税赋,以至民不聊生,以此来满足达官显贵的穷奢极欲。

到了南宋时期,百姓的赋税依然很高,老百姓生活艰难,从北宋到南宋过渡期间,虽然宋朝内部没有发生连片的大规模起义,但是山东、江南、四川等地都出现了此起彼伏的区域性反抗,可见,宋朝地区的民心已经发生了动摇。



第二,南宋政府抛弃了整个北方的百姓,民心失去。

也不仅仅是中原的百姓,在汴京保卫战激烈时期,北宋政府就曾多次为了皇室安全,签订过丧权辱国的一系列割地赔款条约,以政治交易的方式,将前线尚在抵抗的河北、山西之地割让给金人,伤了河北、山西父老的爱国心。

接着就是河南、陕西、山东的失陷,南宋政府非但没有做誓死抵抗的准备,反而还不战自溃,将大片北方土地拱手相让。南宋君主还念念不忘衣冠南渡,从扬州跑到南京,从南京逃到杭州,皇帝去哪儿都还是皇帝,一样富贵显达,但是兵荒马乱之际,老百姓能逃到哪里去呢?多数平民还是留在了自己的家乡,等待着金人铁骑的蹂躏,所以多数北方百姓,对南宋政府的抛弃十分愤怒,民心渐失。



第三,经过数十年的变迁,新生一代对宋朝认同感不强。

从北宋灭国的靖康之耻,到南宋第一次隆兴北伐,时隔三十多年,到南宋第二次开禧北伐,时隔七十多年。在这段时间里,沦陷区中的宋人早已淡忘了宋朝的国家概念,而且多数前朝的老人也已经死去,中原的新生一代成长在金人的统治之下,自然对金国的国家概念更为认同。

再加上南宋早先不收复中原,而是在几十年后中原百姓生活稳定了再出兵,让他们再次蒙受战争伤害,所以新生一代对南宋朝廷更为厌弃,不仅不会认为中原是宋朝的故土,反而会认为自己的国家遭受到宋国的侵略,怎么会不反抗呢?


纳兰谈史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而且这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为什么中原百姓不帮助南宋打金国反而还帮助金国打南宋呢?这之中的关系和为什么宋高宗赵构从一个主战派变成主和派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宋徽宗时期的“海上之盟”开始说起。原本宋朝和金联盟共同攻打辽国。双打协定灭辽之后宋朝拿回燕云十八州的领地。而且宋朝把原本上贡给辽国的岁币上贡给金国。所以双方达成的合作意向。但辽国灭亡后由于宋朝现在中间没有了辽国的阻隔使得金国领土直面宋朝。并且在后开金国开始反悔把燕云十八州归还宋朝了,所以双方又爆发了一系列的冲突。最终在强大金国攻势下北宋不敌金国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随即北宋灭亡。


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国掳走之后康王赵构侥幸逃脱一劫所以得到了北宋残余势力的拥护。而金国在灭亡北宋之后并没有直接占领统治。而是把北宋将领张邦昌扶上位建立了“伪楚”政权。单北宋虽然亡了,但老百姓也不接受张邦昌的统治。而宋朝残余势力的代表也要求张邦昌退位。所以张邦昌无奈之下退位拥立康王赵构为帝。赵构称帝后建立了南宋政权。赵构也就是后来的宋高宗。

赵构刚继位的第二年金国眼看着傀儡张邦昌被杀,所以又派遣大军来犯。而当时的赵构是一个坚决的主战派,所以赵构一方面把权力中心难移,另一方面又派遣大将宗泽,韩世忠,岳飞吴玠等将领北上抗击金国。而此时的北方百姓是不愿意在打仗的。从北宋时期就连年战乱不休,整个北方百姓深受战争之苦。因为战争他们流离失所,而且因为战争北宋的经济体系也面临着奔溃。实际上在古代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他们根本不明白什么民族大义什么家国天下。在老百姓心中没有战争能吃饱穿暖谁当皇帝都一样。所以在南宋再次北上作战的时候并没有得到百姓的支持。虽然北方百姓没有帮助金国进攻南宋的军队。但是很明显可以看出他们厌恶战争,厌恶南宋。



之后随着战争的不断僵持下去,不仅北方的百姓厌恶战争,连南方的百姓也开始厌恶战争了。本身宋朝就连年战乱国家经济奔溃。所以赵构实际上是没有钱去打仗的。但实际情况又是不得不打。所以赵构为了打仗抗击金国就只能对百姓征收赋税。而百姓们又常年遭受战乱,连自己吃饭都困难再多交赋税的话那就是死。所以里外都是死那还不如造反。所以南宋时期朝廷不仅得应付金国军队,还得平息国内叛乱。最后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是打仗叛乱就越多。最后整个南宋都内外交困民不聊生了。可能就是因为百姓造反让人误以为是在帮助金国。



后来赵构也感到继续打仗对国家百姓都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赵构开始转变思想,从一个主战派变成主和派。之后南宋与金国于书面达成《绍兴和议》,两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南宋放弃黄淮地区,并割让之前被岳飞收复的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进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来换取和平。宋高宗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淮河以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表面上看赵构此举丧权辱国。但实际上相比起国家灭亡百姓遭受无休止的战乱来看,赵构的议和之举就显得十分的正确了。而后代史学家也把赵构评价为宋朝的中兴之主,和汉朝光武帝刘秀同等的地位。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小小小百科全书


主要问题在南宋。宋朝根本就没把沦陷区的百姓当子民对待,沦陷区的百姓又凭什么对宋朝有好感呢?当然,中原汉人对南宋的感情是随地域和时间的推移,慢慢改变的。不能把整个北方百姓都一概而论。

一、幽云

由于割让的时间早,幽云地区的人对宋朝的感情最淡。用南宋抗金将领马扩的话说:燕云汉人随事俯仰,契丹至则顺契丹,夏国至则顺夏国,金人至则顺金人,王师至则顺王师,但营免杀戮而已。(谁来都是爷)

另据元祐四年(1089)出使辽国的苏辙在回国后写给皇帝奏章《二论北朝政事大略》中的记载,早在辽国中后期,幽云地区的汉人就已经习惯了契丹的统治,对北宋没有特别感情。是宋与还是辽,幽云汉人无所谓。

更有意思的是,在幽云以北,曾被契丹人掳掠过去的汉人,由于常年和异族杂居,居然还胡化了,变得跟契丹人一样了。

虏中多掠燕、蓟之人,杂居番界,皆削顶垂发,以从其(契丹)俗。唯中衫稍异,以别番汉耳 。——苏颂

后来金灭辽,北宋趁机收复幽云十六州。这本来是宋朝改变幽云地区习俗,让幽云百姓对大宋重拾信心的大好机会。但是由于宋徽宗实在太昏庸了,彻底伤了汉人的心(塞外汉人逃到宋朝境内,金人向宋朝要人,宋朝直接就把人遣送回去了),因而幽云老百姓对宋朝皇帝气的是咬牙切齿。

金灭宋后,幽云变成了金国领地。由于统制者依然是胡人,并且幽云汉人也习惯了胡人的统治,因此在整个金朝统治期,幽云汉人倍受信任,多人担任过宰相,担任地方大员的幽云汉人更多。至于对南宋,则没有特殊感情。(对汉人同胞还是有感情的,但对南宋朝廷则完全没感情)

二、山西、河北

再说山西和河北的汉人。由于这两个地方被宋朝统治了一百年多年,并且还是被宋朝直接割让给了野蛮的金国,因此南宋初年,这两个地方的汉人对宋朝抱有好感,对金国统治十分厌恶,抵抗的很激烈。

比如,南宋初年活跃在太行山区的八字军就是由河东和河北汉人组成的抗金义军。

还比如岳飞北伐时,被岳飞派去河北招兵买马的部将赵云、牛皋等人只要振臂一呼,立马就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不过,由于宋高宗无心收复故土,他一方面打压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一方面切断南宋对北方义军的支援,最终导致起义军被镇压。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晋冀两省的百姓也对南宋也没什么感情了。(皇帝都不要他们了,他们对赵宋还能有什么感情?)



三、河南、山东、陕西

河南、山东、陕西的宋人与山西、河北的宋人类似,但他们抛弃南宋的心理过程比较复杂。

北宋灭亡初期,由于金军撤走,宋高宗也南逃了,这几个地区变成了没有皇帝管理的无主之地。当时这几个地区的汉人很迷茫,不知道向谁效忠。(金朝、南宋都不把他们当子民看)

后来金国扶持刘豫,建立伪齐政权,统治这几个地区。由于伪齐是汉人政权,且伪齐政府也鼓励生产(赋税甚至略低于南宋,不过要当兵和服劳役),老百姓的日子还能过得去,因而百姓便逐渐接受了伪齐的统治。

再后来,刘豫为了取悦金国,横征暴敛,逼得老百姓活不下去,于是三地百姓便纷纷转投南宋,支持南宋的北伐。(刘豫的伪齐军队连刘光世都打不赢,这不单单是战斗力的问题,更多的是刘豫不得民心)

金国权臣完颜昌意识到刘豫不能再留,否则河南、陕西、山东危矣。于是,完颜昌就废黜了刘豫(刘豫得罪了完颜昌),并组织了第一次绍兴合议,把河南、陕西主动还给了南宋。此举相当于以退为进,拿河南、陕西换取南宋对金国控制河北、山东、山西的官方承认。



百姓听说后非常高兴,认为回归宋室,日子就不会那么苦了。可是岂不料南宋根本没有收复失地的想法,只是派了几个代表作为中央的代理人去接受二地。至于伪齐官员,则一个不动。老百姓对此是看在眼里,伤在心里,认为伪齐和南宋统治,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区别。

并且当时只要金朝说句话,千辛万苦逃到南方的中原汉人就被南宋遣送了回去,简直伤透了百姓的心,进一步的加深了北方汉人对南宋的不信任。(跟北宋是一模一样)

一年后,完颜宗弼和岳飞大战于河南,宋高宗在宋军占有优势的情况下叫停战争,并令宋军南撤,又把河南、陕西拱手送给了金国人。金国恢复对陕、豫二省的统治后,伪齐官员一样留任,并赋税降低,以降低陕豫二省老百姓的恐慌感。

随后,宋金进行第二次绍兴和议。这次宋高宗大出血,他不仅在官方上承认了金国对幽云地区、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的统治合法性,同时还一口气割让了宋金边境的四个州给金国。

这四个州是唐州、邓州、商州、秦州,此四州的百姓完全是莫名其妙啊!莫名其妙的就被皇帝给卖给了金国人。



绍兴第二次和议后,宋金双方维持了二十年和平。在这期间,北方百姓逐渐习惯了金国的统治,对宋朝的感情也越来越淡(不习惯也没办法,北人若是大规模南逃,只要金国抗议,南宋就会遣返)。

用当时宋朝赴金归国使臣的话说,靖康之变后出生的北方人,完全不知道有宋朝,他们完全认可了自己是金国人的身份。

1161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侵宋,由于这次是金国背盟,不守信用,因此南宋便也不遵守协议,开始招揽北方汉人到江南效力。比如著名的辛弃疾就是在北方长大,趁着海陵王侵宋战争期间投奔到南宋的北方人。

事后,虽然宋金和解,但至此之后南宋就开始陆陆续续的招揽北人投奔江南。(不一定要求是汉人,契丹人、渤海人,甚至是女真人都可以投宋)

不过就总体而言,北方人投奔南宋的数量并不多。


蒙古人崛起后,猛攻金国。金军在与蒙古大军多次交战受挫后,契丹人和不少北方汉人纷纷揭竿而起,反抗金国。比如当时山东的红袄军就是北方汉人组成的义军。不过红袄军主要是因为土地矛盾才造反的,与民族矛盾没有太大的关系。

总的来说,中国的古代,皇权不下乡,换朝廷不换地主。对农民来说,谁当皇帝其实都无所谓。只不过有的人念旧,当了一辈子宋人,突然让他们改做金人,他们心里面自然是非常不乐意。而对于北宋灭亡后出身的北人来说,他们生在金国,长在金国,他们就是标准的金国人。至于宋朝,对他们来说那是外国。

并且,宋朝皇帝对北方百姓也不咋地,八字军在太行山坚持抵抗那么久,皇帝根本就不管不问。北方百姓背井离乡南迁,皇帝居然还把给人家遣送回去。既然如此,那也怪不得老百姓对宋室没好感了。


Mer86


宋朝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王朝,以山西举例,说说北宋有多么荒唐。

在战争年代,山西的地理环境和位置,就提有多重要了。襟四塞,控五原,西有黄河之险,东有太行之固,据雁门关可阻大漠,出娘子关可窥幽燕。三晋不稳,中原难安。

看看北宋是如何破坏山西的?

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用了将近20年,才将割据山西中北部的北汉搞定。晋阳城,这座千年著名的雄关巨城,出了名的易守难攻。原本凭借晋阳城,北宋进可作为进攻契丹的前进基地,退可作为防守要塞,赵光义却是一把火烧了!

原本三晋大地,当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在北方名列前茅。但是,北宋对山西中部南部进行了大破坏——多次强制迁出人口,破坏了当地经济生产,也让人们流离失所。

看看辽朝和金朝是如何建设山西的?

与北宋不同的是,处于辽国(后来是金国)统治下的山西北部,辽国和金国,都对云州(大同)进行了大建设——大同被辽朝和金朝的列为西都,经济繁荣,人口繁衍,是北方著名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文化中心。

1125年,金朝发动两路大军,东路河北南下、西路山西南下。北宋做了什么?为了议和,竟然要将太原割让。太原百姓和当地官员自发抗击的情况下,北宋只是勉强派兵进行了有限的增援。可惜太原在北宋属于后娘养的,城小民寡,物质匮乏,挣扎几个月还是沦陷。

等到1126年,金朝再次进攻开封时候,太原已经成为金国的前进基地。从太原南下的西路军,与河北南下的东路军,会师合围开封,“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宋朝的“破鞋”到金朝的“金疙瘩”

山西在北宋手里是“破鞋”,可以随时丢弃。在金朝手里,却是个“金疙瘩”。在金朝,山西重新焕发生机,发展为北方最繁华的地方。在金朝时,山西是北方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看看金朝多么厚待山西——金朝科举考试的十个考点,有三个就设置在山西。

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看看北宋和金朝,对于山西的不同待遇,谁是得民心者,一目了然。南宋北伐中原,心已经寒透的山西人,会支持南宋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