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河南四高考生答题卡调包事件中,信阳考生已承认笔迹是自己的?

霍小姐的八卦炉


所谓“河南高考试卷调包”新闻,最后发现是一场乌龙,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其实从新京报最初的报道细节中,就可以看出端倪了。

报道中一位学生的父亲,声称自己平时多么关心孩子的学习,但从他的言谈之中,就可以感觉到他其实属于那种,自以为关心孩子学习、但其实对孩子平时在学校的生活与心理状态毫无了解也缺乏了解的兴趣,只一味地盯着孩子的成绩单,看到成绩略有下滑就大发雷霆,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无时无刻不在给孩子施加巨大的心理压力(比如他在看到孩子的高考准考证尾号是985时,跟孩子说这是她命中注定要上985高校的征兆;可以感觉到他在日常生活中不管说什么都会联系到孩子的成绩上去),的那样一类家长。

这样的家长,确实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为小孩的前途操碎了心(比如觉得原来的学校不够好,就花大钱、走关系,千方百计转校等等),但是由于缺少和孩子真正的沟通,因此小孩只会单方面觉得压力大,在成绩下滑时觉得愧疚,而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和勃然大怒,只好渐渐开始在成绩问题上撒谎,而父母由于对孩子的真实在校生活缺乏兴趣,因此也识别不出孩子的谎言。如此恶性循环下去,最后到了高考这道坎,实在无法再蒙骗下去,孩子只好假称是试卷被调包了。

这样的事情,看似荒唐和不可思议,其实是很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脉络的。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实,青少年的大脑处在不稳定的迅速发育期,其思维模式和成人有很大区别。比如思考问题时更看重短期结果(讨好父母)、不暇考虑长远后果(谎言被揭穿后怎么办),同时也更冲动(不会反复权衡后再行动)和爱面子(被揭穿谎言后不愿承认,而是层层加码)。最后这一点,在这次事件中也有表现。比如尽管有一位学生已经承认试卷的笔迹是自己的,但是其它几位学生仍然拒绝承认,其实就是因为无法面对“说谎被人揭穿”的现实,只好干脆一咬牙继续赖下去。

以上的分析,并不是要谴责这些学生。恰恰相反,我们既然知道了这些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知识,就能够对这些孩子们的荒唐行为有更多的理解和体谅。真正的问题在于,家长们要更主动地去了解这些知识,要抛开功利心理更真诚地和孩子互动,把孩子当成朋友,而不仅仅是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的心理寄托。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不会被过重的期望与负担压垮,而在手足无措之下采取那些荒诞的应对措施。


林三土


除了那位鉴定过笔迹的同学,这位信阳考生李闻天也确认了答题卡上的笔迹,随后决定放弃做笔迹鉴定,并和母亲写了情况说明。

而另一位商丘考生小淇见到了自己的四门答题卡仍坚持做笔迹鉴定,也就是说小淇还是认为自己的答题卡和考卷有问题。

事到如今,答案似乎已经很明显了。

网上也形成了三种声音:

1,认为考生说谎造假。

本来是想骗骗父母,结果父母当了真,事情越闹越大,只得硬着头皮往下编,最终到鉴定笔迹了,瞒不住了,只得承认。话说,如果这几位同学都是靠说谎来实现目的的,真的很悲哀。丢了诚信,他们的人生已经输了一大半。

2,认为不公布考卷是还有隐情。

有考生的家长冒着自毁前途的风险来实名举报,应该不会这么无聊吧。招办这是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即便不公布考卷,也应该请第三方人员来审核调查。公布考卷就可以真相大白,为什么选择最麻烦的办法呢?这样拖时间,不是在做家长和考生的工作吧?

3,调包答题卡的操作难度太大,根本不可能实现,应该对这几位不诚信的考生做出惩罚。

单从犯罪动机来看,调包答题卡的做法风险大难度高,如果谁有这种能量,完全可以选其他途径帮助孩子,没必要这样折腾。这事情不能不了了之,应该对那几位撒谎的学生做出惩戒,这样才能警示后来者:不要因为自己的任性谎言来浪费公众资源。

现在,到底是谁怕公开考卷呢?恐怕很难讲了。

最后,剩下那两位同学是要坚持到底呢?还是也会承认自己撒谎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夜雨如书


直接说答案吧 ,这是一场闹剧!!!

要么考生说了慌,要么家长想闹事,或者两者都有。

首先我们找先不论答题卡是否被调包,先来讨论如果有人调包答题卡需要的成本。

答题卡信息主要有手写的姓名,考号,还有手贴的二维码,既然考试已经完成,证明二维码是完好的。我们先看看考试后答题卡流程。

1 考试结束后,学生考卷,答题卡会被监考老师(至少两位)第一时间(也就是教室)在监控下封存。后与相关人员(负责中间流程的老师或者官员)一起送到收发室(当然在监控下啦)。

2 送到考点收发室,收发室有多位相关人员(抽调老师,监考人员,教育系统官员)而且还有至少两名警察(带武器的)当然也是在监控下完成。

3 收发室完成收集答题卡工作后,第一时间送(过程有警察,有工作人员,有监控)到省里相关部门,统一拆封,之后等待扫码照相。此过程多位工作人员在场,而且也有至少两名警察(带武器的),答题卡到这里会被直接封存,成绩公布3年后才会开封。

4 扫码照相后,阅卷老师电子阅卷,当然顺序是打乱的,没人知道谁阅了谁的试卷。客观题不说了,毕竟答案唯一性,类似主观题,比如语文作文,不止一名老师打分,最终得分要么直接取平均数,要去最高最低再平均。

5 阅卷后加分录分,最终公布分数。

总之一句话,答题卡所有流程中,有多位工作人员,有全程监控,监控实时查看,而且有工作人员专看回放。

流程介绍完了,再说说答题卡信息的唯一性,答题卡上有考生姓名,考号,和二维码。这个二维码是重要信息,因为后期扫码全部依靠这个二维码所带信息,几乎不在依靠手写的信息,而手写姓名,考号只是为了比对,参考,多一层信息保险而已。二维码发放也是随机打乱,考生在考试前无法获知自己的二维码。

了解答题卡流程和考生信息后我们来模拟一下,如果调包答题卡吧。

1 找到一个优生的,最好距离差生越近越好,毕竟离得近调包时间更短。

2 我们需要一些技术准备,准备怎么把二维码也调包,因为答题卡上手写信息可以快速更改,二维码必须互换才行。最直接的的是把两个二维码撕下来,再贴上去。但过程风险大,万一二维码或者答题卡损毁,可以说前功尽弃了,没有相应技术准备不行的。


3 这个答题卡我们已经完成调包了,问题又来了,我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调包。首先你得准备很多钱,毕竟帮你干这事的人,事情败露后,不是开除公职这么简单,以人民和国家对高考作弊的零容忍,而是要去坐牢,没个5年8年估计出不来。人家抛弃安逸的工作,跟你干犯法的事,没有大本钱是不可能的,以目前物价算,一个人要你200万绝对物超所值不多吧,当然这是最低的那个。

不仅如此,收买的人数之多你要有心理准备,能够让你有足够时间调包答题卡,还在监控下。层级越低越好收买和打通关系,如果试卷送到省里,成本就更高了,毕竟省里工作人员,有更高收入,更高地位,和你一起犯法,风险太高,犯不上。当然你能力手眼通天,富可敌国,也不是不可能的。我们这里讨论最低消费。只要买通考点相关人员,并让监控一定程度技术失效,比如在监考老师和工作人员送答题卡到收发室是一个机会。

同考点找到一个优生不困难,同考室的应该不大可能,考生顺利打乱,谁也不知道谁在哪个考室。但知道一个优生在哪个考点还是简单。所以你需要买通的人有差生考室的老师和送答题卡的工作人员,还有优生考室的监考老师和一起送答题卡的工作人员,这里就6个人了,当然还有你得处理一下监控,毕竟留了证据你怎么办,你把考室和收发室之间路程的监控,做做手脚,用一些技术手段让这段监控正常。所以你买通需要管理考点监控的工作人员。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和监考老师,送回答题卡的工作人员都是随机分配的,他们事先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内容。这样的话你得买通该考场分配实际工作的人,当然这个人也不止一个人,而且说话管用,属于领导层。好啦,这样统计下来,最少10个人,有4个监考老师,2个收回答题卡工作人,2个考点监控管理人,2个考点分配具体工作领导。所以最低消费10人,还是理论上。

通过刚刚的极限理论计算,你最少要买通10个人,最低的那个人是200万。其中少一个人都不行,这些人不仅为你拿钱办事,而且面临蹲大狱的危险,可见你能力和关系啊。我相信,在中国,能办成这事之人,绝对是极少数,当官没到省部级,富得身家没5个亿,没这能力和本事。

我说了这么多,无非是告诉大家,想在高考流程(调包答题卡之类)作弊,成本之大,现实中只存在理论可能,而真有能力关系办成此事的人,用得着花这么多成本,去高考作弊么,直接找关系送钱,北大清华不敢保证,上个985绝对来得比高考作弊轻松。更不用说有这能力,国外一流大学随便上,毕竟像哈佛,斯坦福私立名校,你只要你捐够的钱,打通硬关系,你就可以上。

这就是为什么高考作弊,最简单的成本就是找个枪手,花钱少,风险相对小,毕竟体貌特征相似的人很容易莫混过关,而且完全没有后遗症。但是在现在的高考制度下,作弊已经越来越难,作弊成功者寥寥无几。不管如何,努力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只能证明这就是一场闹剧,要么家长故意闹,要么孩子撒谎了,这件事必须有人来负责。这种闹剧本身未免对社会伤害也大

回到事件本身,我个人表示痛心,为何这么显而易见的事件还会被很多人来质疑。甚至上升到对国家,对社会的否定,无非几种人。

1 不明真相而对社会不满的人。一看到答题卡调包就觉得是真的,觉得社会一定是黑暗的,被一些有权有钱的控制,所有东西都用阴谋论来解释。

2 别有用心乱带节奏之人 ,这些人比那些对社会不满人更可恶,那些人只是发泄心中不满,吐槽罢了。而这些人,故意想通过所有事来抹黑政府,抹黑社会,甚至抹黑国家制度等等。其中一部分事被国外所谓的民主自由洗脑自愿的,一部分事西方人养起来的鹰犬。

3 自以为是装圣人。这些人满嘴什么公平,公正,却不思考什么是公平,公正,怎么实现公平,公正,一句话就直接说公开考卷,殊不知这样反而伤害公平。中国人是善良的,但出幺蛾子的也不少。你这里说考卷改了就要公开考卷,我那里估分有问题要公开,是不是我隔壁大妈家她二大姨的侄女和她老公天天吵架影响我学习,考试发挥不好,我也要公开考卷。这样的话,全国成绩公布完,别的什么事都不用做了,都公开考卷去了。这样的又要耗费多少成本和经历,对正常考生影响又有多大。河南招考办做法完全合法合规,考生提出申请,让本人复核分数,复核不满意才可以进行后续工作,比如查看答题卡内容。问题是这么多人,不讲流程,只讲民粹,上来就要公布考卷。

这样的闹剧,必须有人负责,必须以本正源。没有到拘留之上那么严重,至少事件人本身要书面道歉才行。


一直醒鼻涕


信阳考生日前承认答题卡是自己的笔迹,无疑让这起震惊国人的“答题卡调包门”,出现了情节大逆转。与河南省高招办一再自证清白,却引发众说纷纭的猜测质疑相比,再没有考生本人认可笔迹、主动放弃笔迹鉴定,使这起闹腾得沸沸扬扬事件逐渐接近真相,回归平静更有说服力了。



举报不实,甚至诬告他人,是要承担一定法律责任的。而该考生之举,或许可以得到省高招办的谅解,得以从宽处理。

8月8日,信阳考生李某到河南省招生办公室查看自己的答题卡,以检验答案是否为自己所写。通过认真查看高考语文,数学,英语和理科综合答题卡,考生确认是自己的笔迹,没有调包。已经确认放弃笔迹鉴定,并和母亲写了情况说明(见图)。





霍小姐以为,该考生的做法乃是明智之举。在白纸黑字、无可辩驳的铁一般事实面前,幡然悔悟,及时认错,等于亡羊补牢,犹未迟晚。

因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之规定,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如果明知举报不实,却抱有侥幸心理,坚持拒不认错误,给省高招办造成声誉等不良影响,人家是可以采取法律手段,进行维权诉讼的。

“答题卡调包门”事件,抑或能给人们带来一些有益的教训和思考。

1. 考生家长平时要关心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平时在校的学习成绩表现,做到心中有底。

譬如,事件中涉及到的几名学生,经调查,平时的高中学习成绩也只是中等,甚至中等偏下,高考成绩出来之前,却都以较高估分成绩让家长深信不疑。而高考成绩出来之后,因形成了强烈的落差,导致家长误认为学生的答题卡被人为调包,隧酿成了这起轰动一时的答题卡调包门事件。



2. 河南省高招办等教育部门,更要以此为鉴,举一反三,日常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工作,以开放、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理解。

建议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采取恰当的时机,邀请学生和家长代表走进高招办阅卷和录取等现场,耳闻目睹,获得一手的感性认识,消除个中误解;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也可以广泛收集大伙的疑问,进行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开展“招办开放日”、“走进高招办”等活动,以更好拉近距离,消除隔阂,营造和谐有序的高考局面。


霍小姐的八卦炉


事到如今,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上午写的文章还说河南省招生办有点对此事不屑于顾,没成想晚上就收到了新闻,有一名考生承认笔迹是自己所为。


来自信阳的考生李闻天今天在妈妈的陪同下去了招生办看到了自己的答题卡,四科全部放在眼前。经过李闻天的确认,确实是其本人的笔迹。并在妈妈的陪同下写了说明,表明自己确认此事。

如今,李闻天只是想等待看看最终的和分环节有没有纰漏。不过我认为,其头一年高考也仅为200多分,那么复读一年也很难突飞猛进翻倍成他估计的500多分。参加过高考的人都知道,200分基本就是不学习的分数,而500多分,那相当于寒窗苦读了,除非是天赋异禀,不然是比较难达到一年提升两百多分的。

至于说三模考试的分数,我想说我那会三模可以抄,不是特别严,我三模都600来分呢,结果高考才400多…

如今只有一人还觉得事情有很大的欺骗,这个人就是答题卡涂改最严重的小琪。她目前还是不承认答题卡是自己的笔迹,8号上午在招生办做了笔迹的鉴定,相信明天上午估计就会有消息了。

眼前来看,答题卡舞弊的可能信已经微乎其微了。想想也是,有能力这么大张旗鼓的改答题卡,还不如当时交白卷事后填补上去,那么更稳妥,也更安全。从这点出发,答题卡有问题的可能性又降低了很多。

如今这样的情况,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福建的杨婷婷事件,当年她也是因为没有考好,怕父母不开心便撒谎说自己的答题卡有问题,没成想父母竟然这么重视孩子的分数,闹的满城风雨后,鉴定了是其本人的笔迹,而且分数准确无误,那年,杨婷婷的父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孩子没想到,一个谎言需要用更多的谎言来圆。

如果证实真的是谎话的话,这几名孩子估计会承受很大的压力,而其中两名学生家长是公职人员,相信也多多少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毕竟实名举报以后,发现是假的,怎么都会有所惩罚的吧?

事情天亮以后,就会出现很大的戏剧性反转,有苏小琪的同学在8号上午发布了一篇关于她此次考试后的对话,大致上就是苏小琪觉得这次考试不能走上理想的大学,因为第一科就考砸了。但是其父亲让她不管多少,走一个学校就行。苏小琪不同意,没办法就瞎考。可能后来怕其父母伤心,就编造了答题卡的假象,但是没成想父母却相信了她的谎言并克服匆匆阻力实名举报只是为了孩子能证明自己。结果,坑爹了。


同学分析,孩子刚开始怕家长伤心,便编造了一个谎言,结果事情越闹越大,孩子却不敢对父母说实话了。
不管怎么样,此事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由最初质疑公职人员徇私舞弊到如今的反转,我们看到,在某些程度上,高考还是很严格的,很一丝不苟的,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乱,也没有那么多的后门可图,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在这场决定命运的考试当中,一飞冲天!!!


兽医新同学


高考舞弊非同小可,一旦这种行为被证明真实存在并且已经发生,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其影响的不仅是个别考生的命运,更会让公众对于现有的高考体制丧失信心!

发生在河南的这起考生答题卡疑似遭遇调包事件之所以会引发公众如此强烈的关注,其原因一是高考本身与大多数的家庭息息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二是事件的真相目前扑朔迷离,公众好奇心理促使其欲一探究竟。

涉事的考生怀疑自己的答题卡被人调换的依据就是认为试卷中笔迹并非自己所书,而是有他人刻意模仿。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所谓的调包说才有了成立的基础。

人们常说"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一个人从他开始学会写字的那一天开始,他最熟悉的笔迹只能是他自己的。



作为此次调包事件的当事人之一的信阳考生李某,今天上午终于在河南招办见到了自己语文,数学,英语和理科综合四门的答题卡,经其本人确认答题卡中的笔迹正是出自其本人。由此,于他而言所谓的调包说已经根本无法成立。

当然,李某的表现只能代表他个人,并不能代表其他三位考生的态度。比如说商丘考生小淇就坚决否认四门答题卡上的笔迹是其本人所书写的。按照小淇的说法,那么必定是有人模仿了他的笔记并且进行了调包。

一个人的笔迹通常情况下是相对稳定的,突然之间发生改变的可能并不大。因此,与之对应的是想要朝夕之间成功模仿一个人的笔迹的可能性同样也不大。

善于模仿他人笔迹的高手,必须要经过反复的临摹,否则强行改变固有的书写习惯是很容易漏出马脚的。就算是熟悉某人的笔迹能够临摹到高度相似乎的程度,只要进行笔迹鉴定还是能够发现一些端倪的,毕竟这个世界上类似《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圣手书生萧让的存在实在太少。

高考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着考生的前途,考生对于自己的成绩心存疑虑也是正常现象,一切总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从目前来看,我认为信阳的这名考生是明智的,用一种相对委婉的方式承认了自己之前的谎言,既能保全颜面又能借坡下驴。至于其他人的情况我们暂时不便多加评论,一切静待事件的后续发展!

如果说所谓的调包舞弊之举的确存在,那么对于考生们的维权之举我们应当给予舆论上的声援。反之,如果整起事件只是某些人为了一己之私而欺瞒公众陷害他人的恶意之举,那么其行为就是典型的玩火!而玩火的唯一结果只能是自焚!


通城丹妹


纵观此事件,在全国已经闹的沸沸扬扬,我们应该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怀急切焦虑的那几个家长表示一下我们的钦佩,为了子女的美好人生,他们也是拿自己的声誉甚至于仕途来拼了,也正是由于他们的执着,让我们能在不停的质疑和争论以及河南招生办逐步公开的信息中慢慢地接近真相。

首先,我来看看地方,河南。河南人口多,在全国人口排名第三,考生人数也多,同时高等教育资源并不多,每年高考的录取分数线都很高。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各种事情都可能发生,我们不能给这个区域的人去贴什么标签,但之前确实发生过一些事情让本次调包事件有了令人起疑的源头,那就是早在2012年河南就已曝出大量枪手顶替考生参加高考的丑闻,替考在当时的河南甚至已经生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很多中介甚至老师都参与其中牟取巨大利润,此事在当年掀起了轩然大波,各方面整治开始更加严密,次年,中央高考巡视组直接驻扎河南,从考生身份认定,信息二次确认,监控视频,监考老师全方位调动上进行了重点监视。所以说,身为政法系统的家长对这些情况多少有些了解,对于其中的内幕也略知一二,在笃定自己小孩没有撒谎的前提下,他们提出了质疑并要求复核。

其次,我们来看看流程,真的可能有调包操作的空间吗?卷子上有二维码标签,还要试卷扫描,要替换试卷还要精准定位了解考生准确信息(成绩够好),模仿笔迹(不是一天两天搞得定的)等等等等。说枪手替考、招录黑幕、信息作假等可能可信度还高一些,但在教育部都盯上并规范流程的情况下不同的地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包,抛开操作的复杂风险性不说,单凭这个成本代价,不会找别的途径将自己的小孩弄更好的地方去?

再者,我们来看看各方的心路历程:孩子认为自己估分不错(或实或虚)——家长看到成绩心理落差太大——家长找小孩了解、分析并提出质疑——孩子回忆当时情形种种——反复和招办协商要求查阅试卷(同时推动舆论)——调阅考试资料复核——考生指出与回忆不符之处——网络舆论发酵——是否笔迹鉴定。在这些环节中,哪些是关键环节?是孩子的估分和回忆!看看河南省招生办的公开信

第四,根据目前已经看到的情况,一名考生已经确认了是自己的笔迹(等于承认了自己的种种全是自己导演的),还有考生申请了笔迹鉴定(估计也抵抗不了多久了),同时我们联想一下2013年造成轰动的福建惠安一名杨姓学生的所谓“调包事件”,大体估计可以得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了。

诚然,我们不能否认招考过程中没有瑕疵,甚至有一些环节让某些人有机可乘,但在流程越来越透明记录越来越清晰准确可查的今天,要想实现试卷或答题卡调包,是难如登天的,这得是多大的一个窝案啊。所以,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家长的要求我们也可以理解,但更多的应该是对自己孩子有个全面的了解和判断之后,再仔细地分析辨别真伪。高考考生压力大崩盘的有很多,但敢执着地一较高下去深究的家长终不多,巨大心理落差对于心怀期待的家长也是一种考验。


击着长空的鹰


事情能够引起广泛关注,除了高考在我国的重要性,更多背后的原因还是值得人深思的,到了如今的社会还有人认为可以轻易掉包答题卡甚至涂改他人的试卷,关键是有人说了还有很多人相信,家长和子女之间的沟通了解到底缺乏到什么程度了,学生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肯定是清楚的,最终要如此折腾,压力山大的原因值得深究。

其实一开始发生这样的事情,我都是静静观察,作为十多年前经历过高考的人,那种严格和各种检查核对程序,都已经几乎杜绝了可能性,现在更多的摄像头更多的监控设备,能够成功掉包需要多大的能耐,需要掌握信息多么精准。简单从常理分析,即使有人要掉包也要熟悉周围的人,以前一个考场认识的有时才一两个,多数不认识,除了考试时间,真正有多少时间熟悉去想办法。前期监考和外面整理试卷的人每次都是抽签确定的,你如何确定你一定可以帮到人?

看了网上对这几个学生信息的报道,试卷部分内容也曝光了,就如某些网友评价的,作文水平不敢恭维,字迹也扭曲,这样的人能够考到所谓600分?高中学业成绩也公布了,几乎都是一般和及格的b和c等级,要知道这种考试的难度本身极其有限,你都发挥如此差劲,高考能够有巨大的提升才不正常。

再分析家长的沟通问题,估计多数也很少关心学习,以为成绩很好或者欺骗家长说很好,如果你能多几次和老师沟通,孩子到底在学校是什么状况早就一清二楚了,还会自以为家里的是什么优秀苗子了,还会举报什么。一个去年200分的今年能够600分,无论怎么提升都是需要基础的,尤其是某些公职人员子女,我更加怀疑他们的能力,因为印象中这样的娇惯混日子的是多数。

网络舆论压力越来越大,招考部门也要积极想办法应对,很多人都要求公布试卷,其实没有绝对必要性,直接按照目前的办法足以调查清楚,首先自己辨认,直接可以判断到底是谁的责任,仍然否认的笔迹鉴定也是可以的,反正一切都是有据可查,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相信不多久一切都会真相大白,我是不信目前的掉包说法。其实从学生角度来看,也许以前一直没有说实话,这次无法再次隐瞒,找出来这个借口,只是没有想到家长也失去了冷静的头脑,在网络发酵甚至直接举报,最终被打脸的可能就是自己。


孤独1749


这个事件太大!

我不知各位怎么理解。我是一听到这事嘴巴张开不敢说话。现在一个家庭对高考生的付出期待还得了吗?高考对社会国家的影响还得了吗?

答题卡被掉包可能吗?怎么做到的?出于什么动机?如果是真的,这前后就乱套了。

所以,不说话。

静以待之。等待真相。



恬然滋味


这可能是当前最好的结果了,没有调包,没有黑幕,就是考砸了,估分时太自信了,分数出来时记忆模糊了,撒了个小谎,捅了天大的篓子,家长愤怒了,事情闹大了~~招考办、相关学校、老师都被折腾了好几天。

这场闹剧,有一点点正面意义!

整个事情,其实就是这样,这算是最好的结果了罢,因为这个事情本身虽然是场闹剧,但是,也引发了大家对高考(包括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等的试卷是否要公开的大讨论,同时,对于公众舆论事件,相信大家也会更加理智对待,面对一些阴谋论,大家会更谨慎的表态。

但还是闹剧!

目前承认笔记是自己的考生,是信阳考生李文天,直接要求放弃笔记鉴定。

商丘考生小淇均不承认是自己的笔迹。目前她正在招生办做笔迹鉴定。

有个疑问:笔迹鉴定不花钱么?

不,专业的笔记鉴定,是需要成本的。

这笔鉴定的费用谁出呢?如果是招考办出,其实就是国家买单,其实就是所有纳税人买单,也就是你我买单。

你愿意么?如果有合理的理由,我愿意。比如该考生平时成绩优良,高考估分600+,实际成绩300多,那就很奇怪,可以作为申诉、要求公开试卷、笔迹鉴定的理由,不不管结果如何,国家可以承担相关费用。

但如果没有合理的理由,笔者认为从节约国家资源的角度,考生家长也可以申诉,如果最终证明阅卷没问题,相关费用由家长自己承担。

我不愿意。

所以我建议,如果鉴定结果不是招考办责任,那就由相关家长买单吧。


另外,还有一位公开了笔迹的考生是郑州的苏某,

根据媒体报道,她的高考作文开头是:如下图

而她自己在考试结束后公开的笔迹是:如下图

两份字迹,苏某否认前一份是自己的,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的,我们等鉴定。

至于依然有考生不认为是自己的笔迹。那么就等笔记鉴定吧。

我们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