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的曹爽是怎样一个人?

一个人的历史


司马懿曾经给曹爽下过一个评价:

驽马恋栈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曹爽像一匹劣马,贪恋槽中的豆料,没有什么志向,非千里马可比。这句话可谓是经典至极,曹爽在关键时刻马失前蹄,被司马懿所擒,最后被杀,可悲可叹。那么正史上曹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曹爽是大司马曹真之子,典型的官二代。身体肥胖,行事谨慎,为人也很低调。那么后来为什么会变成一个飞扬跋扈的人呢?这跟当时的形势有关。

曹爽自小就与曹叡交情甚好,曹叡当上皇帝后逐步提拔他为武卫将军,专门负责保卫皇帝寝宫的安全。武卫将军属于禁军的一支,跟皇帝亲近,但权力不算特别大。曹叡临死前,曹爽作为中间派,阴差阳错的成为了托孤重臣。到底怎么回事呢?

曹叡病危,原本定的托孤大臣为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这五人共同辅政。其中燕王曹宇资格最老,曹宇跟曹丕是一辈,算是曹芳的爷爷辈。

领军将军夏侯献和屯骑校尉曹肇对曹叡身边的宠臣刘放、孙资早就不满,曾经放话:看这两个小人还能得意多久,而此时两人正守在曹叡的身边。刘放和孙资一看夏侯献和曹肇要成为托孤大臣,担心自己性命不保,于是开始找机会劝曹叡更改决定。

这时正好曹宇喊曹肇出去商量事情,夏侯献和秦朗也都不在,只有曹爽一个人在皇帝内室。于是两人劝魏明帝曹叡说:先帝曹丕曾经有言,籓王不得辅政。曹肇、秦朗看到您患病,在外面嘻嘻哈哈,洋洋自得。这些人都是佞臣赵高之流,怎么能辅政呢?

曹叡这时已经奄奄一息,口不能言,皱眉问道:那么谁可以让人放心呢?于是两人赶紧推荐眼前的曹爽和老臣司马懿。曹叡答应,这时曹肇进入,听说皇帝改变了主意,于是磕头哭泣劝曹叡改变主意,曹叡也答应了。曹肇出去后,刘放和孙资又回来劝说曹叡坚持刚才的意见,并且说要手写诏书才算数。最后两人握着曹叡的手起草了诏书,随后就拿到殿外宣旨,勒令燕王等人立即离开洛阳,不得有误。

其实无论哪一派获胜,曹爽都能成为托孤之臣,只是这一次很意外,他成为仅剩的托孤重臣之一,另外一个是资格甚老的司马懿。

刚开始曹爽对司马懿非常的尊敬,无论什么事情都要请教他。司马懿也对曹爽礼让三分。按照这个形式是不会发生高平陵之变的,曹爽的态度转变不在于他个人,而在于他身边的人。谁呢?人称台中三狗何晏、邓飏、丁谧。

此三人由于为人轻浮,人品极差历来被曹丕和曹叡所不重用,等到曹爽辅政,这三人凭借着跟曹爽的关系迅速上位,而且三人极力劝说曹爽独权专政。

在这三人的蛊惑下,曹爽内心的邪恶意念开始苏醒,渐渐的一发不可收拾。曹爽在三人的建议下,幽禁了郭太后,架空了司马懿,从此挟持了8岁的曹芳,开始专权

曹爽纳了先帝曹叡的两位才人,把自己的兄弟都提拔到关键位置上。其中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何晏、邓飏、丁谧更是凭借手中的权利控制了文官和武将的升迁,渐渐的凡是不和他们结为一个联盟的官员都被以各种理由打压。

司马懿为了躲避曹爽的锋芒,于是装病。但是暗地里却在积攒实力和联络朝臣,希望能有机会扳回一局。很快的机会来了。

公元249年,曹爽三兄弟带着曹芳前去高平陵拜祭魏明帝曹叡,尽管事前谋士桓范提醒曹爽要把曹羲和曹训留下,以掌握禁军,防止有人搞政变。但是自大的曹爽听不进去,没有理会。

随后,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孚、司徒高柔、太尉蒋济、太仆王观等人联合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司马懿领军夺取武库,司马师率军控制司马门,司马昭领军营救出被幽禁的郭太后,并从郭太后处领取了免除曹爽大将军职位的诏书。

紧接着司马懿率军驻扎在洛水浮桥,上书皇帝曹芳,目的是清君侧。大将军曹爽祸乱朝政,应该立即免职。曹爽知道政变后,手足无措。只能被动的扎营固守。

后来,司马懿向曹爽最信任的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指着洛水发誓:政变只是为了让曹爽交出权利,其他概不追究。后来太尉蒋济又给曹爽写信,以自己的人格保证曹爽的人身安全。最后,迫于形势,曹爽投降。

曹爽投降后被司马懿派兵幽禁起来,后来更是在朝议中借众人的力量判了曹爽谋反之罪,最后根据魏律处斩,并且夷三族。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曹爽的一生是很戏剧的一生,曹爽本人原本低调谦虚,胸无大志,只想享受自己世袭的荣华富贵而已。后来在魏明帝托孤时阴差阳错的成为两大托孤重臣之一。怪只怪自己用人不当,致使台中三狗飞扬跋扈,自己也变得贪婪、霸权而不可收拾。成于权利之争,也败于权利之争,最后更是死于权利之争,可悲可叹!


每日趣评


曹爽,字昭伯,沛国谯县人,大司马曹真长子,三国时期魏国宗室、权臣。


托孤之臣,共辅幼主

景初三年,魏明帝曹叡去世,齐王曹芳继位,年八岁,大赦天下。尊皇后为皇太后,加曹爽、司马懿侍中,都督中外诸军,总领尚书事。之前明朝时期正在建造的宫室,都因遗诏停止。

曹操、司马懿各领兵三千轮流在宫廷内值班,曹爽因为司马懿年纪和地位都比自己高,所以像对待长辈那样对待他,每每碰到事情都向他咨询请教,不敢独断专行。

培植党羽,专权乱政

当初并州刺史东平毕轨和邓飏、李胜、何晏、丁谧都是有才名而急于求富贵的人,趋炎附势,明帝曹叡厌恶这种浮华的作风,因此压制他们不加重用。曹爽向来和他们关系不错,等到自己辅政之后,骤然提拔他们视为心腹。

何晏是何进的孙子,丁谧是丁斐的儿子。 何晏等人共拥戴曹爽,认为大权不可以交托给别人。丁谧为曹爽谋划,让曹爽禀告天子下诏,将司马懿转任太傅。对外以名号尊宠他,却没有实际的权力,尚书奏事都要先通过自己,以此控制大权。



曹爽接受了建议,二月丁丑,任命司马懿为太傅,任命曹爽弟弟曹義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侍讲,其余诸弟都成为列侯担任皇帝侍从,出入宫禁,贵宠无比。

祸乱朝纲,党同伐异

曹爽对太傅的态度,仅保存着表面的礼貌,真正要进行的事务很少再跟司马懿商量。曹爽将吏部尚书卢毓调任仆射,让何晏取代这个位置,任命丁谧、邓飏为尚书,毕轨为司隶校尉。



何晏等人仗着势力处理事物,依附于他们的就加以升迁,违逆他们的则加以罢免,内外望风,官员没有敢违抗他们意旨的。

横行无忌,不纳忠言

正始八年,大将军曹爽用何晏、邓飏、丁谧的计策,将太后迁居到永宁宫,独自把持朝政,树立亲信党羽,屡次更改制度。太傅司马懿不能阻止,与曹爽之间开始有了嫌隙。五月,司马懿开始称病,不参与政事。


大将军曹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都和皇帝类似,家中充斥着宫廷才有的珍玩。又私自讲明帝的才人当做歌姬使用,在地下营造窖室,四壁装满雕饰花纹的窗户,经常和何晏等人在此饮酒纵欲。曹義非常忧虑,屡屡流泪劝戒,曹爽不听。

曹爽兄弟屡次一起出游,大司农沛国人桓范对他们说:“你们兄弟总揽大权,掌管禁兵,不宜一起出城。万一发生变乱,有人关闭了城门,你们谁又能进城呢?”曹爽说:“谁敢做这种事情?”在曹爽的心目之中,司马懿早就不是威胁。

韬光养晦,隐忍不言

原先清河国和平原国为了地界争论不休,历时八年都不能解决。冀州刺史孙礼请求朝廷用所藏的明帝封平原王时的地图比对,来判定边界。曹爽相信的清河国的说法,说地图已经不能用。孙礼上述辩解、言辞直率而激烈,曹爽大怒,弹劾孙礼心怀怨恨,判了他五年徒刑。


后来孙礼任并州刺史,去拜见太傅司马懿,神情愤怒,不说话。 司马懿说:“你是嫌官职低?还是生气处理地界的事情?”孙礼说:“明公怎么说这么奇怪的话?你虽然不屑,难道会把官职和往事放在心上,我本以为明公你是伊尹、吕尚一样的人物,可以辅佐天子,上报明帝托孤重托,建立万世功勋。如今社稷就快要处于危难之中了,朝廷都骚动不安,这才是我不高兴的理由。”

孙礼边说边涕泪横流,司马懿说道:“先别这样,要忍耐别人忍受不了的事。”

无谋难断,危机已生

冬季,河南尹李胜出任荆州刺史,去向太傅司马懿辞行。司马懿叫两名婢女服侍自己,他用手拿衣服,却拿不住衣服脱落。司马懿指着嘴巴说口渴,婢女进粥,司马懿拿杯子直接饮用,结果粥都流出来洒在胸口上。

李胜说:“大家都说明公旧病发作,没想到身体已经这样了!”司马懿装作半天才缓过气来的样子说:“年老病重,生死不过是早晚的事,委屈你到并州为官,那里靠近蛮夷之地,要做好防备。这一别恐怕不能再相见,就把小儿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托付给你了。”

李胜说:“我是回到本州,不是并州。”司马懿故意听错,说:“你是到并州?”李胜又说:“是荆州。”司马懿说:“我老而不明,听不清你的话,如今你回到家乡为官,德高壮烈,望好好为官建立功勋。”

太傅司马懿暗中与其子中护军司马师,散骑常侍司马昭,谋划如何除掉曹爽。

众叛亲离,洛水之盟

嘉平元年正月,皇帝谒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与其兄弟都随侍在侧。太傅司马懿以皇太后名义下令关闭城门,带兵占领武库,派遣军队驻扎在洛水浮桥。令司徒高柔持节代理大将军的职务,占据曹爽营寨,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占领曹義营寨,然后向皇帝上奏曹爽罪恶。


曹爽看到了司马懿的奏章,并没有转交给皇帝,处境窘迫不知所措,安排皇帝的车驾夜宿伊水南,伐木制成鹿角以作防御,争发屯田兵数千人护卫。 司马懿派侍中高阳、许允及尚书陈泰劝说曹爽,应当及早回来认罪,又派他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对他说,不过免官而已,并以洛水为誓。

智囊桓范、愚者曹爽

桓范到了曹爽那里,劝曹爽兄弟带天子至许昌,征调四方的军队,增强自己的实力。曹爽迟疑未决,桓范对曹義说:“此事昭然若揭,你是读书人还不明白吗?今日的形势下,你们曹家这样的门户,即使只求平安度日,还能做到吗?况且平民百姓抓了一个人为人质,还想以此为条件试图活下来,你们现在和天子在一起,挟天子号令天下,谁敢不从!”



大家都默不作声,桓范又对曹義说:“你的一支军队就近在城南,洛阳屯田的部队也在城外,立刻可以招致。现在启程去许昌的话,不过半夜就到了,许昌的武库足可以装备士兵,只有粮食让人担忧,而我身上就带着大司农印章。” 曹爽兄弟并不听从桓范的主张,犹豫了一夜之后,曹爽说道:“就做个富翁好了。”桓范大哭道:“曹真何等英雄,却生出这种蠢猪一样的后代,今天我竟被他们连累的要灭族了。”

无权难安,无位难保

曹爽于是把司马懿的奏章转交给皇帝,请皇帝下诏罢免自己的官职,然后奉送皇帝回宫。曹爽兄弟回到家里,司马懿立即派出洛阳官吏和兵士将曹家团团围住,在宅院四角建起高楼,让人在楼上监视曹氏兄弟举动。曹爽带了弹弓到后院中,楼上边有人大喊:“前大将军往东南去了。”曹爽愁闷的不知所措。

有人举报说:“宦官张当私自将皇帝的才人送给曹爽,怀疑他们之间有勾结。”收捕张当,交付廷尉审讯。张当说曹爽与尚书何晏、荆州刺史李胜等人阴谋造反,到三月中旬就会起事。



于是抓捕曹爽及其党羽,包括李胜、桓范一起入狱,弹劾他们大逆不道,与张当等都被夷灭三族。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曹爽这人,德行浅薄,沉溺于放纵,且无所顾忌,从未听说他对君主有过什么匡正(矫正)的谏言,也没有为朝廷推荐过什么出类拔萃的人才,说白了就是正事不干。

骄奢跋扈,独断专行,于君主不忠,做人有严重问题。

反复无常,智商低下,唯有武功尚可,也无非一武夫而已,行军作战、兵法布阵那是不行。

曹爽与曹睿交情不错。曹睿当皇帝后:

散骑侍郎;

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

武卫将军;

其父曹真死后,曹爽继承了邵陵侯的爵位。

由此可见,曹睿真没亏待他,不愧是发小。

将司马懿排挤出核心势力集团后,曹爽大肆征伐蜀汉,最终铩羽而归;

废除魏国太后垂帘听政的权利;

“专擅朝政,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引起了魏国上下的不满。

智商欠费,曹爽居然相信了司马懿“交出兵权,便可保留爵位,仍然享受荣华富贵”的誓言,主动放弃抵抗,请皇帝罢免自己,并向司马懿认罪投降。

曹爽和何晏密谋在三月篡权夺位;

曹爽集团的骨干都被逮捕;

桓范以诬告司马懿谋反的罪名下狱;

桓范与曹爽等人一并被处死,并且三族也被夷灭

司马懿通过高平陵政变,不但将曹爽集团势力消灭,而且牢牢把持住了朝政大权。曹操用一生的艰辛打下来的江山自此又转到了司马氏集团的手上


古今通史


曹叡最失败的地方就是听了刘放和孙资的话,让曹爽和司马懿两个人来辅政。曹睿最开始定的辅政大臣不是这两个人,而是大将军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

其中曹宇是曹操的儿子,曹冲的同母弟弟,夏侯献是夏侯霸的儿子,夏侯渊的孙子,曹肇是曹休的儿子,曹爽是曹真的儿子,秦朗是秦宜禄的儿子,曹操的养子。

曹睿最开始的安排是合理的,这样可以避免曹爽专权,另外没让司马懿成为辅佐大臣,那么就不会形成曹爽与司马懿的两人的斗争,而曹爽的能力完全不够,根本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所以曹叡的这个安排是司马代魏的一个很大原因。

那曹叡为什么会改变想法呢?因为刘放与孙资和夏侯献,曹肇有矛盾,如果夏侯献,曹肇成为辅政大臣,那么曹睿死后,两人肯定不会放过刘放与孙资的。

还有曹宇这个人性格过于温和谦虚,在曹睿任命的时候,他是推辞的,所以曹睿就问刘放孙资两人,燕王曹宇一直是这样的吗?孙资刘放当然不希望曹宇来辅佐,所以就说曹宇是知道自己能力,所以才这样推辞的。

曹睿就这样相信了,但其实,以曹宇这样的性格,更适合八岁的曹芳。曹睿继续问:那你们觉得谁合适。孙资和刘放和曹爽的关系好,所以就说,曹爽很合适,他们也知道只有曹爽可能不够,就说,还可以叫司马懿一起来。

曹爽听了曹睿的话,十分的紧张,汗流浃背,刘放就暗中踩了他的脚,提醒他,这是个好机会,还不赶快表态。

曹睿先是听了,后来又改变想法了,觉得这样的安排不好,还是原来的方案好,刘放和孙资就继续劝说曹睿,曹睿说他累了,不能写,刘放就按着曹叡的手在那边写,最后还是由曹爽和司马懿来辅政了。

曹爽的能力确实有限,他之所以能辅政,一方面是他是大司马曹真的儿子,另外一方面,他从小就和曹睿的关系好,曹爽一掌权后,就升司马懿为太傅,这样就削去了司马懿的兵权。

曹爽为了提高威望,和他的父亲曹真一样伐蜀,结果也和他父亲一样,徒劳无功。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为什么会输呢,因为他相信司马懿会放过他,能让他做个富家翁,曹爽归根到底,还是能力不足,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曹爽才是真正扶不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