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高平陵之变中,曹爽如果没有选择投降,而是以皇帝号令天下勤王胜算有多大?

小何看历史


如果各位是一个忠于“曹魏”(注意我说的是曹魏!)的军区司令,手握大军。又不偏不倚为人公正。那么突然听说首都发生兵变!同时接到两道诏书:一曰:“司马懿私养死士发动兵变,已占据帝都,挟迫太后!诏天下各路兵马速速勤王!”二曰:“曹爽素怀不轨之心,今趁天子年幼诱其出猎,竞挟持天子以令天下!诏天下各路兵马共讨逆贼!”大家这个时候如果既不是曹家人也和司马家没关系,会选择相信8岁天子的诏书呢还是相信太后的诏书?


曹爽不抵抗的结果历史已经给出了,身首异处夷灭三族,如果曹爽听从桓范的建议护送皇帝到许昌诏天下军士勤王,司马懿必定死无葬身之地,曹爽虽是草包,但手下的文臣武将能人不少,天下未必不能安定,曹爽的结局肯定是另外一个结果。

如果,刘邦当年疑人不用,陈平迟早会取而代之,看看刘邦有哪个儿子中用的,还有陈平在运用政治这方面手段,我敢说初汉三杰加起来都不是他对手…… 其实,司马懿跟陈平一样,不过彼此遇到的待遇不一样。曹操的缺点就是疑人不用,看看五大谋臣的下场,司马懿也是被逼出来的,约逼越狠,最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了,一能坐拥天下,二能保全司马家,司马懿觉得如果他再不动手,以后就再无机会了,曹家迟早要司马家绝户……

曹爽并不是没有军队,还有忠于曹氏的后代,还有一个夏侯霸,虽然外姓将领多,但是愿意踩着别人尸体上去的还有很多,皇帝不是摆设,魏国皇帝在当时是很有号召力的,司马懿也是穷尽三代才消除皇帝的巨大影响力,所以曹爽真听恒范的话,移驾许昌旧都,召天下将领勤王,司马懿必死,然后进行一次封赏,则天下可定,曹爽是做权臣还是做名臣就看他自己了。

第一,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实在太强,曹爽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对手。第二,虽然曹爽手上有曹芳,但是司马懿手上有郭太后,可以用郭太后的名义另立一个皇帝。第三,司马代魏,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曹魏的大士族战胜了寒族,这也就是为什么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有那么多重臣支持。

曹爽智谋不行,但曹爽的手下有高人,比如大司农桓范就很有智谋,如果曹爽听桓范的建议,司马懿一定完蛋。曹爽成功机率99%,但曹爽放弃了,气的桓范说,曹子丹一世英雄,怎么他的儿子蠢的跟猪没有区别。如果是曹家其他人或者是夏侯家的人辅政,司马懿根本就不敢发动政变。

只要用人的本性去分析,司马懿谋反,必灭九族!只需要看一样:实力!司马懿3000死士,洛阳一城!不要和我谈关系,这种实力造反,什么关系都是在扯蛋,关系再好没人愿意陪你去灭九族!况且对方还有皇帝在手!一道圣旨就玩完!司马懿占据洛阳的时候,手里握着一张王牌,就是曹爽的家人。如果曹爽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家,他就应该有政治家的厚黑,不应该管家人的死活,置死地才能后生!作为一名普通人,如果你的父母妻儿,你最爱的女人生命握在别人手里,我相信你也是方寸大乱!如果强行从别处调兵镇压,对手很可能鱼死网破,把你的亲人,把你最爱的女人,当着你的面像宰小鸡一样一个一个杀了。因为绝大部分人心不够厚黑,所以你无法忍受这样的结果,所以你很可能就受制于人,你会寄希望于对手放过你的家人一马,所以你就妥协了!

当时支持司马懿是魏国元勋,他们向曹爽保证只要兵权不要性命,这些人曹爽是信的,一个世家公子耳根子软是正常的,但是万没想到,司马懿居然出尔反尔,一拿到兵权,转身就把曹爽杀了! 曹爽自然是完全想不到:诸位老元勋万无一失的担保,也可能失效?司马懿居然可以如此狠毒,如此不要脸?保人们也愣了,这么一闹,把我们当什么?这么狠毒。这几位后来下场最后也是很不好啊!


司马懿成功是因为士大夫集团的默许,从曹操时期颍系士族就与曹氏宗族不怎么对路,士大夫在曹爽掌权这些年里一直需要一个机会削弱曹氏的权利,而司马懿就是一个契机。但是士大夫本身不是想要改朝换代的,这一点曹爽也是看的很明白,同时他身居高位那么多年,一直压制司马懿,早就对司马懿放松了警惕,所以他只能选择相信司马懿。从士大夫集团看来,司马懿帮他们除掉了曹爽,但是没想到葬送了曹氏的皇权。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晋朝无疑是士大夫阶层最喜欢的一个朝代,家族权利极大,但是魏晋两个朝代的制度也无疑是五胡乱华的主要原因。


历史深度揭秘


许多人认为,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政变时深得人心,只要大旗一挥,曹爽立刻就会束手就擒。因此,即使曹爽挟持皇帝去了许都,也难有胜算的可能。事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曹爽输就输在没有看清楚形势上,如果曹爽听从谋士劝说,以皇帝号令天下勤王,果断与司马懿对抗,司马懿必死无疑,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我们看一下高平陵政变时真正的形势是怎么样的?当时曹爽带领弟弟曹羲、曹训、曹彦陪同皇帝曹芳去拜祭魏明帝之墓,三人中曹曦和曹训是最重要的,曹曦为中领军,直接统管中垒、中坚两营校尉,而曹训是武卫将军,统领禁军武卫营,两人几乎掌控了所有禁军。

曹爽带走这两个人,直接导致了禁军首领暂时空缺的局面,所以当司马懿和司马师以三千死士攻击洛阳时,遇到的抵抗是很微弱的,为什么呢?

司马师曾经担当过中护军,对禁军部队相当了解,因此,当他领兵出现时,洛阳京师大门很快沦陷。这时双方形势开始泾渭分明,本来不占优势的司马懿开始拥有一定的实力,什么实力呢?

司马懿联络了当时朝廷德高望重的司徒高柔和太尉蒋济,这使他在稳定群臣上有了一定的优势。为了取得道义上的支持,司马懿搬出被曹爽抛弃的郭太后,以郭太后的名义发布诏书,说曹爽祸乱朝纲,免去曹爽、曹羲、曹训的官职和兵权,特令他们立刻离开皇帝,不得滞留。

从表面看,司马懿颇占优势,一来笼络住了群臣,二来有皇太后撑腰,还掌握了禁军,似乎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事实上,司马懿胆战心惊,生怕曹爽带着皇帝逃跑,为什么呢?

我们看看曹爽有什么实力?曹爽当时拥有一部分屯田士兵用来警卫,还挟持了皇帝,而皇帝是最重要的。那么曹爽缺什么呢?缺谋士。曹爽的心腹丁谧、何晏、邓飏此刻都被司马懿围困在洛阳城,无法外出。那么有其他人帮曹爽吗?还真的有。

当时时任大司农的恒范跑了出来,他见到曹爽后立刻说道:司马太傅要谋反,赶紧带领皇帝前往许都,然后号令各地部队勤王。那么当时朝廷各地的部队会来勤王吗?我们逐一看一看就知道了。

范又谓羲曰:“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

首先说北方,当时的镇北大将军是吕昭,此人是先帝曹叡的旧部,跟司马懿不亲,跟曹爽也不亲,但是吕昭听皇帝的,这就是曹爽的优势,听皇帝就是听自己,因为他在皇帝身边。

再看南方,当时督管荆州、扬州军事的是王凌,王凌是司徒王允之侄,在王允被杀后逃出,被曹操所救,因此他对皇室极度忠诚。在曹叡时期,王凌是兖州刺史。等到曹爽当了大将军,为了笼络王凌,他升王凌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军事。换句话说,王凌是曹爽的人。你说曹爽出事了,他会站到那一边呢?

再看离洛阳最近的青州和徐州二地,很巧,恒范曾经担任过征虏将军,持节都督青、徐诸军事。即使被免官了,但是朝廷并没有派新的将领。所以,如果曹爽当机立断,让恒范再次持节去青、徐二州领兵,也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事情。

最后就是西部关中地区,当时夏侯玄任征西将军,镇守长安,统管关中几万军队。而夏侯玄是曹爽的表弟,如果曹爽让他勤王,他肯定跑的最快。

综合起来就是,以许都为中心,东方的青、徐二州,南方的荆、扬二州,西方的关中地区都是曹爽的势力,而北方的幽州、冀州持中立态度,肯定听皇帝的。而皇帝此刻在曹爽身边,因此,如果曹爽挟持皇帝去了许都,一声令下,四周的部队就会立刻前来勤王。而且曹爽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什么呢?

恒范不但带来了计谋,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大司农印,而大司农掌管天下钱粮漕运。因此,四方勤王之师来到,有了兵。拥有大司农印,又有了粮,有军又有粮,还怕他司马懿做什么?

司马懿有什么?太尉、司徒、太傅虽然都站在司马懿这一边,但是他们都是闲职,并不掌兵权。而被司马懿临时拉来的郭太后也早被曹爽软禁在后宫,没什么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在曹丕时期就曾经有过明确规定:太后不得干政。所以,司马懿看起来挺占优势,其实他心里最清楚自己的实力。

正是因为这样,司马懿才焦急的派尚书陈泰(陈群的儿子)前去劝说曹爽赶紧投降,见曹爽没有反应,又让太尉蒋济给曹爽写信,担保曹爽不会失去性命,只是解除军职罢了。

两人都没有奏效的情况下,司马懿找到曹爽的心腹中校尉尹大目,当着尹大目的面指着洛水发誓,如果伤害曹爽性命,人神共愤,天诛地灭。

于是,在众人接二连三的劝说下,本就惶惶无主的曹爽终于下定决心投降。投降的理由很天真:即使回去,我也仍然可以做一个富家翁,继续快活的生活。可惜,曹爽还是太嫩,被奸猾的司马懿所骗。政变结束后,司马懿就将曹爽交给廷尉,判了处斩,并夷三族。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高平陵之变中,如果曹爽挟持皇帝去了许都,然后号令天下勤王,那么西边的夏侯玄、南边的王凌、北边的吕昭和东边的青、徐二州肯定会立刻响应,因为他们都是曹爽的人。所以,司马懿害怕夜长梦多,派了三波人轮番劝说曹爽。而曹爽太嫩,无应变能力。没有听恒范的劝告,投降了司马懿。最后落了一个被处斩、夷三族的下场,怨谁呢?明明一副好牌让他自己打烂了。你觉得呢?


每日趣评


应该说胜算还是很大的。

桓范逃出洛阳之后,对曹爽说的一席话很有代表性:现在皇帝在我们手里,军队、粮草也触手可得。大司农印信在我手里,可以调集天下粮草。只要我们护送皇帝到许昌,以圣旨召集军队勤王,司马懿岂有不死之理?


桓范的计划,的确有很强的可行性。因为当时的司马懿,说实话真没有什么力量。之所以能够发动兵变,靠的就是自己养的几千死士。洛阳的驻军在太尉蒋济的劝说下没有反抗,但是他们对司马懿显然是没什么忠诚度的。

司马懿靠的,也就是一个时间差,在曹爽犹豫的那一段时间中击垮他的心理防线。如果曹爽犹豫个十天半个月,司马懿形势就大大不利了。

但是桓范的计划,真的就一点瑕疵都没有吗?

显然不是。

桓范的计划,是当年何进故事的重演。

大家不要忘记,东汉是怎么垮的?

黄巾大起义,没有动摇东汉的根本。东汉乱政的直接原因是——皇帝年幼,何进跟十常侍火并,何进力量不足,召董卓入京勤王,结果请神容易送神难,董卓来了就不想走,开启了东汉大乱的时代。

而高平陵之变的形势,与当年的形势如出一辙——皇帝年幼,曹爽与司马懿火并,曹爽力量不足,召天下诸侯入京勤王,结果……

可以肯定的是,曹爽的确可以召开诸侯干死司马懿,但是干死司马懿之后,天下也不可能是他曹爽的了。



在曹真死后,一群草包的曹家就没有能够统治大军的将领了。高平陵之变时,曹魏的三大军事集团:雍凉、荆州、淮南集团,都掌握在外姓人手里。

雍凉是司马懿的根据地,不支持司马懿就不错了。淮南素来不爽司马家族,后来司马家掌权之后还反了三次。荆州刺史是曹爽新任命的心腹,但根基不深,荆州集团的态度很难说。

可以肯定的是,就算这些人夹枪带棍的来勤王,灭了司马懿之后,曹爽怎么奖赏他们?这些大将本来就已经位极人臣,带着几万大军跑这么一趟,总不能加个官赏点钱就打发了吧?

而且你曹爽昏庸无能,本来就没啥功劳,全国的门阀都看你不顺眼,现在闹出这么大的乱子,你又不是皇帝,你这个位子是不是要让出来?

私以为,这才是曹爽最终投降的真正原因。按照司马懿答应的,他还可以长享富贵。但是如果各路诸侯进京,他能不能继续活命就很难说了。

如果桓范的计划执行不好,搞不好又是一次天下大乱。

桓范的计划很有可能导致曹魏内战。

司马懿之所以赢得这么顺利,跟洛阳的世家大族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司马懿在当时不代表他自己,而是整个门阀集团的代理人。如果曹爽真的铁了心的跟洛阳火拼,那么他就是在跟所有门阀决战。

前面说司马懿的实力只有几千死士,那是在曹爽犹豫的时间。如果把时间延长的几个月,那么洛阳门阀们能调动的力量显然不止几千人。

或者再畅想一下,如果支持司马懿的雍凉集团与支持曹爽的淮南集团爆发一场内战,那将是怎样的图景?

别忘了,那是三国时代而不是西晋,东吴和蜀汉都有一口气呢,连孙权都还没死。大敌当前搞内斗,搞不好落得个玉石俱焚的下场。

所以说,曹爽如果真的去许昌调动天下诸侯勤王,的确有胜算,有可能灭掉司马懿。但是很可能是要捎带上曹魏的整个江山社稷,顺便还终结了他本人的政治生命,很有可能把自己的小命也搭进去。

所以,懦弱的曹爽怂了,他选择了放弃。不过这种选择也并不能算是明智,如果当时的情况换做他爹曹真,司马懿早就被灭的连影子都没了。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真是一个像曹真一样的人掌权,司马懿又怎么敢反呢?


小约翰


从单纯的纸面实力上说,曹爽如果采纳桓范的策略,拥天子反抗,局势尚有可为。不过,个人能力上的差距,注定了曹爽依然是要败的。

双方的的基本盘对比

合法性:曹爽占优。

曹爽手中的天子,是合法天子(而非曹爽废立)。曹爽是正宗的辅政大臣(先帝遗诏)。

与挟持天子的董卓不同,曹爽既是曹氏宗亲,又是先帝留下的辅政大臣,他和天子的合法性依然具有权威!

而司马懿手中的郭太后,她原本就与天子没有直接血缘关系,地位一直不太高。

因此,司马懿可以趁天子外出,以太后的名义控制禁军,但在天子能够发布命令的情况下,太后之令显然合法性要弱一些。

直接军事力量:司马懿占优。

司马懿政变后,迅速派亲信高柔、王观控制了曹爽、曹羲等人掌控的禁军。而曹爽所能调集的,仅只有数千屯田兵。

因此,曹爽想直接打回洛阳不可能了,如果要对抗,只有去外地找支援。

需要强调的是:曹魏的禁军不仅仅只是一支宿卫的力量,也是战略机动部队,十分精锐。当年名震天下的虎豹骑、许褚虎卫都是这只禁军的班底。

因此,即便只以禁军之力,司马懿就已经非常强大了。

外围力量立场分析

当时外军的实力派,一共有以下几股。

1、东线,扬州都督区。

该区的实力派人物:王凌、毋丘检、诸葛诞、文钦等。

不必多说了,这些人都是淮南三叛的主角。

他们或者早已防备司马懿(老朋友王凌),或与曹爽、夏侯玄亲密。

显然这些人会站在曹爽一边。而且,很可能不会像后来淮南三叛时一样“分时段依次造反”,而是一起拥护。

2、北线,河北都督区。

该区此时的实力派人物是:镇北将军程喜、并州刺史孙礼。

镇北将军程喜的立场暂时判断不了。他似乎与两派都关系不太大。

但是,并州刺史孙礼是司马懿的绝对拥护者!

孙礼甚至曾对司马懿迟迟不“管一管曹爽”感到失望,要说干曹爽,他是双手支持的!

因此,该区的立场略微倾向于司马懿。

3、南线,荆州都督区。

该区的领导人是:王昶。

该区是司马懿的绝对地盘。

前任都督司马懿,现任都督王昶,都是司马懿的人!

即使在曹爽掌权期间,司马懿依然可以指挥该方向的对吴战争。

高平陵之变后,王昶更是直接提出了改革的建议,看来,他对曹爽、夏侯玄的政治方针早已不满!

4、西线,雍凉都督区。

该区的实力派人物是:夏侯玄、夏侯霸、郭淮。

该区的情况比较复杂。

该区的都督是夏侯玄(曹爽派),但此前司马懿在这里当了12年都督,司马懿之前,曹真(曹爽的父亲)又在这里管了4年。

但总的来说,该区的将领们与司马懿的关系略微密切一些。尤其是骆谷之战后,曹爽、夏侯玄等人在该区的威信大幅度下降。

在曹爽主动投降的前提下,夏侯玄与夏侯霸只能考虑“入朝还是逃走”,但是,曹爽不降,夺权战争全面展开的情况下,就难说了。

如果曹爽与司马懿公然对抗,该区的立场比较微妙,但略微倾向于曹爽。

毕竟:夏侯玄好歹是都督,上面又有天子诏书,郭淮们还不至于能翻天。

更重要的是,该区的经济凋敝,粮草依赖中原补给,而大司农印在曹爽手中!


从这些立场看,四大军区中,明显倾向于司马懿的一个(荆州),明显倾向于曹爽的一个(扬州),略微倾向于司马懿的一个(北线),略微倾向于曹爽的一个(雍凉)。

双方基本是平手。

但是,毕竟曹爽手中的天子诏书更有合法性,因此,总体局势对曹爽略微有利。

桓范的建议,可以给司马懿制造麻烦,但改不了大局

桓范给曹爽的建议是:带天子到许昌,发天下兵来讨伐司马懿。同时,以大司农印来调集天下粮草。

从“合法”的角度来看,桓范的建议,看到了点子。

兵马调动,粮草先行。

试想,如果行此策,所有持中立态度的后勤体系官员都只得听曹爽的安排了。而支持司马懿的军队,连粮草都得不到。

但是,权力斗争到了这样的地步,只有你死我活,哪还有什么合法不合法呢?

如果曹爽采纳桓范的举措,确实有可能在争取外军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但是,许昌距洛阳不远,司马懿怎么可能坐视曹爽、桓范慢条斯理地调集力量呢?

司马懿极可能像当年平定孟达一样,迅速发兵,闪电战解决问题,迎回天子。

因此,我认为:如果曹爽举兵反抗,在道义上将占据优势,在全国军事力量的争取上,也将取得优势。

但是,以司马懿与曹爽个人才能上的差异,曹爽没有机会翻盘。

无非,也就是让司马懿再麻烦一点罢了!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逝,他的儿子曹芳此时只有8岁。

曹叡原本计划建立一个由皇族成员构成的辅政班子,成员是曹宇、曹爽、曹肇、夏侯献和秦朗。曹宇是曹操的儿子,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曹肇是曹休的儿子,夏侯献应该是夏侯渊或夏侯惇的子孙,秦朗是曹操的养子。

这个辅政名单一公布,就受到豪门士族各种形式的反对。五个辅政大臣全是皇族成员,如果这个方案得以顺利实施,帝国权力中枢就没有豪门士族的位置了。曹叡最后也妥协了,因为从力量对比看,曹魏的皇族力量不足以在权力中枢抢占这么多重要席位;从理论上讲,魏文帝时代明令禁止诸王辅政。

于是曹叡拟定了第二套辅政方案,就是皇族和豪门士族各派一个代表辅政,相互制约共同捍卫皇权。曹叡的本意是由燕王曹宇出面,代表皇族出任辅政大臣的职务。但曹宇认为皇族衰弱,自己没有能力率领衰弱的皇族与豪门士族抗衡。而曹宇的理由是:我是燕王,既然陛下说过禁止诸王辅政的话,那就不要破例。于是孙资和刘放建议曹叡让曹爽出任辅政大臣。皇族方面的人选确定了,豪门士族那边根本不用选,必须是司马懿。因为司马懿地位太高,如果不用司马懿,别人也不敢出任辅政大臣。

确定司马懿辅政之后,曹叡对司马懿做了一套虚伪的表演。他指着司马懿,对自己8岁的儿子说:我把你托付给这个爷爷了,我死以后,你要把他当作自己的亲爷爷来看待。而司马懿则是感动得热泪盈眶,大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架势。

不得不说,曹叡和司马懿都是实力派影帝。曹叡一开始本不打算让司马懿辅政,即使安排司马懿辅政,也要在司马懿的头上安排一个曹爽。司马懿明知道曹叡不信任自己,却依然表现得赤胆忠心,好一副君臣和谐的模样。

从理论上,这个辅政方案并没有太明显的错误。但在实际操作中,它是难以实现平衡的。这个方案想要成功执行,就要求首席执政官有着过人的勇气和智慧,而曹爽显然欠缺相关的素质。

首席执政官如果没有过人的勇气和智慧,就难以克服恐惧和贪婪的困扰。只要看一下刘禅与曹爽的差别,就可以知道曹爽所欠缺的是什么了。

处于刘禅的位置上,无为而治似乎很简单,实际上太难了。因为成年皇帝与辅政权臣之间的矛盾几乎是无可避免的。刘禅如果无法克服恐惧,肯定会想办法削弱诸葛亮的权力,因为诸葛亮的权力太大。面对刘禅的步步紧逼,如果诸葛亮被动接受,那诸葛亮一定早已从实权派变成了一个荣誉高官;如果诸葛亮主动抗争,那诸葛亮和刘禅之间一定会有一场龙争虎斗。但不管诸葛亮如何选择,后世对于诸葛亮的评价肯定都不会像现在这样高了。

几乎所有的政变,都是因为君臣陷入了囚徒困境。说得具体点就是:谁也不敢相信对方是否决定对自己动手,所以干脆先下手为强。虽然大家都明白,互相合作是最好的选择,但依然会选择抢先动手。这并不是单纯的利益驱动,而是当事人双方无法克服恐惧。

如果提着全家人的脑袋赌博,就可以让自己的事业和财富更上一层楼,很多事业有成的大人物并不会做这种事情,因为代价太大。可如果不提着全家人的脑袋赌博,就有可能让全家人都提前掉脑袋,很多事业有成的大人物也会选择行险一搏。不是因为利欲熏心,而是为了保命。

曹爽和司马懿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一直明争暗斗,表面上看,曹爽一直处于上风;而实际上,曹爽逐步把自己的权力基础掏空了。

高平陵之变的整个过程,就好像两党在竞选拉票。最初,司马懿以太后的名义控制了洛阳城;曹爽以皇帝的名义,随时可以到许昌另立中央。两人胜负的关键在于,谁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已经拉开了贵族政治的序幕,但并没有建立起议会和元老院那种权力机构,所以整个投票的过程非常微妙。

对于豪门士族而言,无论谁获胜,都必须尊重自己的利益。否则,无论候选人有什么身份背景,都休想获得一张选票。曹爽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他获得的选票太少了。

曹爽获得了几票?真正有效的只有一票,还有三张人情票。

真正有效的一票是九卿之一,大司农桓范投的,可是当恒范投出这一票之后就傻眼了。因为桓范发现除了自己以外,竟然没有人跟投,于是桓范当时就急红眼了,撺掇曹爽一定要抗争到底。

桓范为什么如此强硬?因为这一票是以全家人头为赌注的,桓范怎么可能不强硬呢?但是曹爽并不敢强硬,很多人说是因为曹爽愚蠢窝囊,其实并不是这样,而是曹爽当时有一种说不出的绝望。混了这么多年,在紧要关头竟然只获得了一票,凭借这种人缘,曹爽怎么敢和司马懿对赌呢?如果投降司马懿就是九死一生,如果不投降司马懿就是十死无生,你让曹爽怎么选择?

如果当时有许多人像桓范一样支持曹爽抗争到底,曹爽肯定也敢跟司马懿对赌的。但现在这种状况,如果曹爽敢壮着胆子高呼一声:我要和司马懿玩命到底,底下肯定也是一片“冲动是魔鬼”的劝说。如果曹爽再不听劝,底下肯定是通过各种渠道向司马懿卖好,甚至直接逃回洛阳城,曹爽更是看不到一点希望。

人心的向背,决定了事件的成败。

除了恒范的一张有效票,曹爽还获得了三张人情票,分别是辛敞、鲁芝和杨综投给他的。

可这三票并没有什么用,因为辛敞是曹爽的参军,鲁芝是曹爽的司马,杨综是曹爽的主簿。他们作为曹爽的属员,如果当时什么表示也没有,恐怕以后就没法在江湖上混了。所以他们只能把票投给曹爽,但是他们心里怎么想的,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听说司马懿和曹爽开始拉票时,辛敞不知道该把票投给谁,他的姐姐告诉他,你是曹爽的属员,曹爽有难的时候,你一定要支持曹爽,否则你以后还怎么在江湖上混呢?所以,你应该把票投给曹爽。但你千万记住,绝不可以出风头,只要随大流就可以了。

鲁芝与杨综的心态如何,史书上没有详细记录。但是从情理上分析,他们投票给曹爽的的动机应该和辛敞差不多。因为在高平陵之变结束后,司马懿并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还认为他们忠于职属,并对他们进行了一定的表彰。如果他们也像恒范一样,把全家人头压在曹爽身上,估计不会这么轻巧地过关。

而在辛敞把票投给曹爽时,辛氏家族的大姐大(辛宪英)显然是心向司马懿的。鲁芝与杨综把票投给曹爽时,他们家族的重要成员恐怕也和辛宪英一样。从这层意义上讲,曹爽得到的这三票就只是人情票。这三个人站在他身后,只是为了证明他们是讲义气的人。却并不代表他们会拿着全家人头来支持曹爽。

分析完曹爽,我们再来看看司马懿得了多少票。

司马孚是度支尚书、司马师是中护军,这两位省军级的高官都把票投给了司马懿。因为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师是司马懿的儿子。在司马懿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站了出来。而曹爽的弟弟曹羲和曹训,却在曹爽最需要他们的时候装聋作哑。

除了司马氏的自己人以外,司徒高柔和太尉蒋济也把票投给了司马懿。高柔接受太后的懿旨(其实也就是司马懿的命令),以代理大将军之职进入曹爽军营,接管了曹爽的直属军队;蒋济紧跟司马懿,共同指挥军队驻扎在洛阳城外。

大家要明白,所谓的高平陵之变,就是司马懿把皇帝堵在了洛阳城外,并拿着太后的懿旨罢免大将军。这种事情如果失败了,那肯定是抄家灭族的下场。而司徒高柔和太尉蒋济敢在这个时候听从司马懿的安排,就等于是以全家人头为赌注,投票给司马懿。

除此之外,身为九卿之一的太仆王观以代理中领军之职进入曹羲的军营,接管了曹羲的直属军队。也是以全家人头为赌注,投票给司马懿。

曹爽一方拥有一位九卿级官员的一张选票;司马懿一方拥有两位三公级官员和三位九卿级官员的五张选票,实力悬殊一望可知。

高平陵之变持续了差不多一天的时间。在此过程中,司马懿并没有率军进攻曹爽,只是拉开架式,强迫大家开始站队。

曹爽一直拖到第二天早晨才率众投降,因为曹爽等了一天,却没有等到期盼中的选票,所以曹爽越等压力越大,越等越绝望。而尚书陈泰以中立的态度对曹爽说,我回洛阳城替你打探消息。等陈泰回来以后就劝解曹爽,现在投降还能当个富家翁;顽抗到底一定凶多吉少。

陈泰是陈群的儿子,也是九卿级官员。陈泰说出这样的话,就意味着陈氏家族不会支持曹爽抗争到底。而陈泰从洛阳城里兜了一圈出来,就证明洛阳城里的豪门士族并不支持曹爽。否则,陈泰绝不会这么痛快地来做说客。

曹爽也许在反思,为什么我获得的选票这么少?

使用权力的过程是一种享受,而积累权力的过程则是一种苦修。如果肆意滥用手中的权力,就如同肆意滥用钱财一样,早晚会透支一切。一个人的人缘有多好,不在于有多少酒肉朋友,而在于有多少生死之交。一个人的权力有多大,不在于平时能够如何耀武扬威,而在于关键时刻是否有人愿意继续听从你的号令。

如果你把自己的权力,编织成一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大网,那在你遇到危险的时候,自然会有许多利益相关人员为你出头,甚至为你拼命。如果你的权力仅仅局限于一个极小的范围,那在你遇到危险的时候,没人落井下石你就该感恩了。因为大多数时候,落井下石才是常态,至于雪中送炭?想也别想。

从某种意义上讲,选举和站队是一样的。

整个高平陵一片沉默,大家都在等着曹爽做出决定。司马懿守候在洛水边,他在等曹爽,他相信曹爽一定会回来。


顾道惊城


不少人替曹爽惋惜。

高平陵之变中,假如曹爽坚决不投降,而是听桓范的话,带着少帝曹芳来到许昌,然后以少帝名义号令天下勤王,到底胜算有多少呢?


桓范逃出洛阳之后,对曹爽有过一番劝谏:“咱们有皇帝在手,军队、粮草啥的都不成问题,况且我偷出了大司农印信,只要有了这个,就可以调动天下粮草了。”

曹爽疑虑不定。后来,司马懿派来了特使,对曹爽一个劲地安抚道:“只是免了你的官职而已,福利待遇一概不变,你可以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美女、美食、美酒管够。”并指了洛水为誓。

此时曹爽的一家老小都在洛阳城,倘若他“造反”,那么一家老小必定惨遭屠戮,权衡再三,曹爽终于痛下决定,投降了。

然而,等待曹爽的不是荣华富贵,而是诛灭三族。相信政治家的嘴,不如相信鬼,二选一,曹爽选错了。


倘若曹爽不投降,而是按照桓范的建议与司马懿死磕到底,胜算有多大呢?

我认为胜算不大。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司马懿发动政变之时,虽然只有区区三千死士,但利用郭太后的名义下了诏令,关闭了城门,占领了武器库,并派兵守住了洛水浮桥,等于控制住了整个洛阳城。

二、少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祖的时候,曹氏子弟几乎都去了,如曹爽、曹羲、曹训等等,曹爽的亲信也去了,留在洛阳的没有曹爽的亲信了,所以没人肯冒着杀头风险反抗司马懿的。


三、曹爽的性格优柔寡断,根本不是做大事的料,蒋济曾对曹爽有过一语中的评价:“曹爽就是一匹“劣马”,属于典型的才不配位之人,根本不能干大事。”

四、司马懿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群人,他是士族门阀的代言人,他的背后有实力雄厚、背景深厚的士族门阀鼎力支持,要钱给钱,要粮给粮。

五、桓范偷出来的大司农印信到底效用多大?这是要打个问号的,倘若司马懿以郭太后的名义发一道诏令,宣布大司农印信无效,那么这个大司农印信根本就是废纸一张。


六、曹魏不缺皇帝,倘若曹爽带着曹芳去了许昌,司马懿大可再立一个姓曹的皇帝,那么曹芳政权合法性就不存在了,何谈什么政治优势?

综合来看,就算曹爽不投降,和司马懿对着干,也依然胜算不大,除非他像夏侯霸一样投降刘备,或许能安度余生。


一半秋色


曹爽的胜算并不大。

从实力来说:

曹爽如果听从桓范的建议把皇帝迁到许昌,调外地军队和司马懿对抗,可以说有兵有粮,有皇帝这个人质,实力还是很强大的。

而司马懿有太后,同时掌握了洛阳城及武器库,可以说二者是势均力敌的。

从个人谋略来说:

司马懿非常工于心计,在其起事前,就懂得隐忍,主动放权,并谎称生病,告老还乡,放松了曹爽警惕心,谋定后动,行事机密,非常顺利的发动了政变。

而曹爽较为优柔寡断、耽于享受,高平陵之变时桓范投奔曹爽,为其出谋划策,从入夜劝到五更天,说得口干舌燥,但曹氏兄弟只是默默不从,始终鼓不起劲来。后来还下定决心说即便投降他也能做一个富翁,天真的以为司马懿会留他性命,于是就投降了,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曹爽是一个较为软弱和贪生怕死之辈。

因此综上司马懿还是胜过曹爽。就算曹爽勤王逃到许昌,凭他的才智,和不听人劝的性格,最终也不能成事。如果说胜算有多大,我觉得有三成,一成是有恒范这个谋士,一成是因许昌有军备库,一成是皇帝在他手中。


刀匠


公元249年,注定是三国历史上十分不平凡的一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真正执掌曹魏大权。而之前掌握10年大权的曹爽,却选择了束手就擒,而不是天下勤王,最后功败身死,让后来的人十分遗憾。

公元249年,三国已经进入后三国时代,曹魏经过长达近30年的休养生息,其综合国力远超吴蜀两国。这一年,蜀汉的诸葛亮已经去世了15年,后继乏人,自守有余而无进取之心,后主刘禅只愿安享偏安之福。东吴的孙权也行将就木,虽然君明臣强,但早已没了席卷天下之心。曹魏面临的外部环境是非常不错的,曹魏碾压吴蜀的时代才真正来临,人才辈出,钟会、邓艾、夏侯玄以及司马兄弟,皆是人中龙凤。而曹仁、曹洪、曹真、曹休、曹彰等战神级的人物早已去世,经过曹丕、曹叡两代清洗,曹魏宗室暗弱,给司马懿剪除了最大威胁。

高平陵政变后,摆在曹爽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投降,一条勤王。后来人反对曹爽投降,因为我们知道曹爽投降后的结果就是司马懿背信弃义、抄家灭族。当时的曹爽基本没有勤王的魄力,反而生出很大的侥幸心理,司马懿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不断派人去劝说投降。如果曹爽迁都许昌,公布司马懿造反,号召天下兵马起兵勤王;司马懿立即会公布曹爽造反,挟持天子,大逆不道。有没有人起兵勤王,答案是有,起兵勤王后,有没有曹爽啥事,答案是没有。一旦起兵勤王,各地诸侯会拥兵自立,坐镇长安的夏侯玄会出兵,坐镇寿春的王凌会出兵,李丰、张缉、毋丘俭、诸葛瞻等可能都会起兵。一旦中原大地烽烟四起,魏武帝曹操创下的基业会重回群雄割据时代,五胡乱华只会提前到来,行将就木的司马懿占不到便宜,至于司马师和司马昭,就看他们在群雄割据中能不能占据一席之地,如此,吴国会乘势北伐收复淮南或荆州北部,而蜀国姜维会出兵关中,后三国时代就变成了东汉末年。

为什么会天下大乱,因为司马懿和曹爽在政治上势均力敌,甚至曹爽更占优势。司马懿手里只有个太后,他不敢另立新帝,因为魏帝曹芳已经在位10年,是曹叡的合法继承人,有巨大的政治影响。这种格局跟司马家族执掌曹魏大权后,挟天子令诸侯平定淮南三叛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如果曹爽短时间在军事上打不过司马懿,而司马懿在短时间内没有足够兵权导致不敢离开洛阳老巢,结局只会群雄并起、天下重新大乱。

所以,曹爽若选择天下勤王之策,曹爽和司马懿都占不到便宜。如果曹爽像当年贾诩“文和乱武”一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和司马懿死磕到底、玉石俱焚,也不是不可以。至于司马懿和诸葛亮,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千古流芳为万人敬仰,而司马懿的曾孙晋惠帝一句“何不食肉糜”,导致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司马家族成了历史罪人,至今无法翻案。



笑傲江湖149553812


胜算极大,完全可以剿灭谋逆作乱的司马懿父子。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主要靠的是其手上3000亲兵。尽管洛阳九门尽在司马懿父子手中,但曹爽手上有魏帝曹芳这张王牌,打倒司马懿很容易。




高平陵事变,是司马懿的生死一搏,胜则曹魏政权尽归司马家之手,败则司马懿父子全家族灭。胜败一念之间,是何因促使司马懿在没有万全把握的情况下冒这个险发动高平陵事变,我分析有一下原因:一,司马懿从魏文帝曹丕病逝后就是辅政大臣,但分权太厉害,司马懿几乎处于极为尴尬的地位。魏文帝去世,以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遗命共同辅佐后来的明帝曹睿,由此可见曹丕并非完全信任司马懿,他的父亲曹操在世的时候就当他面说过一句话“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司马懿虽然才智出众,但也不得不防。二:魏明帝曹叡于景初三年(239年)病逝后,遗命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佐年仅6岁的齐王曹芳继位,实际上也是做了两手准备,那就是分权,防止司马懿做大。果然不久之后,曹爽极力排斥司马懿,明为晋升其为太傅实则剥夺其军权。司马懿被架空之后,曹爽与何宴、邓飏、李胜等人把持朝政,司马懿过的就更加郁郁不乐了。




在高平陵事变发生之后,最最清醒的人要属有“智囊”之称的大司农桓范,他当时坚决反对曹爽向司马懿投降,早在曹爽兄弟陪魏帝曹芳出城谒祖的时候桓范就力劝曹爽“吾等兄弟总揽兵权、禁军听候指挥,诸君执马同行,若城门尽闭,何为?”可惜,可惜曹爽兄弟没有听进去,执意要陪魏帝出郊祭祖,曹氏兄弟没有留下一个人留守洛阳以不变应万变,最终让司马懿有机可乘。




但即便在50里之外的高平陵,曹爽兄弟当得知司马懿在洛阳发动高平陵事变的时候,却慌不择路求生怕死乱成一团。事情本不应该如此,在当时严峻情况下主动权依然在他们这里。曹爽是魏国宗室,他是大司马曹真之子、只要振臂一呼,其号召力完全不亚于当年四世三公的河北袁绍发起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曹爽是顾命大臣,魏帝曹芳又在他手上牢牢控制中,再来一次“挟天子以令诸侯”完全有可能,可悲的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富贵荣华、身家性命,曹爽没有这么做。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类似于后来的明朝燕王朱棣的“倾君侧”,他意在曹爽,却至指曹芳。曹爽志在架空司马家,而司马懿却要夷灭其三族。一盘好棋打的稀烂,难怪“智囊”桓范会痛哭流涕对着曹爽兄弟说一句:“曹子丹一向以多智自信。可他现在这三个儿子,简直是蠢猪!”曹爽与司马懿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这个问题我还是一句话,如果有可能,如果像题主提的那样,曹爽兄弟当断则断,区区洛阳城,何惧哉。天底下所有的优势都在曹氏兄弟这里,任你司马懿父子困守洛阳城,名不正言不顺、谋逆作乱必败无疑。


曹爽兄弟既被夷灭三族,后人只剩唏嘘感慨:一代枭雄曹子丹(曹真)何以生了这几个庸碌无能的儿子,魏帝曹芳在手,完全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打倒司马懿父子,稳赢的事情却最终酿成大祸,断送曹魏江山,曹爽兄弟其责难逃也。


大国布衣


很多人都仅从曹爽和司马懿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却忽略了最有决定权的曹芳,这个存在感不强的大魏天子。在洛阳的时候,曹爽大权在握,可以不考虑天子。出洛阳的时候,京师一片祥和,仍旧可以不考虑天子。但是当司马懿摆明车马,将弹劾曹爽的奏疏送到曹芳面前时,还能无视这个天子吗?

仅从逻辑上推理分析,第一,当司马懿奏请懿旨,上疏天子的那一刻起,曹芳的地位就变得史无前例的重要起来。第二,自己的皇位和生命可以得到保障,曹爽不能也不敢废立或者弑君。

既然自己皇位无虞,而司马懿又把弹劾曹爽的奏章交给了自己(陈志《三少帝纪》:太傅司马宣王奏免大将军曹爽、爽弟中领军羲、武卫将军训、散骑常侍彦官,以侯就第。 ),是不是就表明,自己有了做决策的权力,可以不再当傀儡了。

那么曹芳是如何看待曹爽和司马懿二人的呢?先说司马懿,四朝老臣,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先帝托孤,哪怕被曹爽排挤,也没有露出反心。

再看曹爽,同样是托孤的辅政大臣。先是兄弟并掌禁军,曹芳心里会不会想昭伯叔不是我不信你,但是这样子朕很没有安全感啊。然后饮食,车马和衣服都是违禁品,这也是小事情。软禁太后,虽说不是亲生母亲,但是太后乃一国之母,朕这个一国之君如何自处?纳先帝才人做妾,已经17岁的曹芳心里会怎么想,谁也不知道。但谁也不可能会认为曹爽把先帝的六、七个才人带回宅府是当菩萨供起来。昭伯叔你这是要当王莽,当我的先祖曹操啊!

最后再从曹爽的角度看这个小皇帝如何?只有一个词形容,烫手山芋。现在在洛水边,由自己的亲兵控制住,可保无事。但是一旦到了长安,到了许昌,小皇帝总归要跟大臣接触。而彼时还有个摆明车马,得百官信赖的司马懿在洛阳摇旗,自己的权力已然受到了动摇。夏侯玄会帮自己吗?打个问号先,他是帮大魏的,不是自己的门下走狗。曹芳就有借此机会亲政的危险。那么是投降司马懿好,还是让曹芳(只是有这个可能,但是几率不低)亲政好。如果他是王莽,那就好了,可惜他做不到谦恭。如果他是曹操,那就更好了,可惜他没有曹操那样控制住大魏的一整套班子。他的权力来源就是这个小皇帝。他就只能是窦宪,是董卓。小皇帝亲政之后,第一个杀的肯定是自己。偏偏此时司马懿的弹劾到了,他要的只是权力,而不是自己的性命。而且蒋济指着洛水为誓,司马懿身居太傅,信誉还是可靠的。如果投降司马懿,不失为一个富家翁。

所以司马懿赢了。

以上绝不是以后来结果推理前因,绝不因后来司马懿杀了曹爽一家,而忽略当时他在朝中的威望。绝不因司马师废了曹芳,而忽略当时经过司马八达的经营,苦苦维持起来的司马氏族的信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