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不死便无三国,郭嘉到底有多厉害?

用户63955486472


赤壁之战在三国时期的地位有多重要呢?这么说吧,没有赤壁之战,就不会有后来的魏蜀吴三分天下。公元208年,曹操率兵南下,荆州牧刘表病逝,曹操长驱直入,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曹操占领荆州,习练水军,追击刘备,准备一举歼灭刘备这个心腹之患,趁势征伐东吴,大有秋风扫落叶,一统天下之势。

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曹操干掉刘备,剿灭孙权,历史将会是什么样子。唇亡齿寒,刘备如果被曹操歼灭,剩下一个孙权孤掌难鸣,不出一年就曹操定能顺江而下,吞并东吴。解决了南方之患,曹操兵分两路,一路进兵西凉讨伐马超韩遂,一路进兵西川占领成都,两军在汉中汇合,南北包抄占据汉中,天下一统,还有三国什么事儿呢?

历史就是这么诡异。曹操二十万大军,孙刘联军不过区区五万,军力四倍于敌人,用兵如神的曹操在赤壁这个地方稀里糊涂地就败了,而且败得惨不忍睹。周瑜一把火,烧得曹军丢盔弃甲不说,还险些要了曹操一条老命。如果不是跑得快,曹操就要被刘备和周瑜捉住了。至于曹操为什么得以逃脱,无论是演义中的关云长华容道义释曹操,还是史书上刘备周瑜来迟一步,曹操似乎都命不该绝。

曹操在华容道摆脱追兵,曹仁引兵接应,见到自家兵马,大难不死,曹操惊魂甫定。晚上在大帐中汇合将校,大家一块儿喝酒,喝着喝着,曹操放声大哭。哭什么呢?哭一个人——号称曹营中第一谋士的郭嘉。曹操仰天大恸:若郭奉孝不死,孤何至于此!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曹操哭到深处,捶足顿胸,哀哉,痛哉,惜哉不已,啪啪打脸在座的谋士和将校,言下之意:你们这帮废物,还是不如郭嘉一个死人!

这个郭嘉何许人也,这么牛逼!坊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卧龙一出,必致冢虎。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郭嘉死了诸葛亮才敢出山,诸葛亮出山了,为了对付他,曹操不得不启用司马懿。坊间流传都是无稽之谈,不足取信。其实郭嘉并没有那么牛逼,能够在军事上比肩诸葛亮和司马懿。郭嘉之所以被好事之徒奉为“鬼才”之名,郭嘉死后成名,不过是因为曹操赤壁之战惨败后感叹了一下。

在《三国志》中,郭嘉不过区区小吏而已,与程昱、董昭、刘晔、蒋济等人合为一传,因为死的早,功绩也远远不如同传的那几位。郭嘉年轻时候,投奔袁绍,不受重用而离开,后来荀彧向曹操举荐,于是被曹操任用。郭嘉与曹操谈论天下大事,曹操本人很欣赏他。征讨吕布时,曹操因为兵力疲敝想打退堂鼓,郭嘉力谏进兵,因此擒杀吕布。后来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担心孙策袭击许都,郭嘉断言孙策有勇无谋,不久将有杀身之祸,果然孙策被刺杀。郭嘉料定孙策的死,应该是运气成分。

曹操破袁绍,袁绍吐血而死,留下两个儿子争夺继承权,曹操打算一举歼灭袁绍的两个儿子,郭嘉劝谏,不如南征刘表,让袁绍的两个儿子窝里斗,缓缓图之。果然袁绍的两个儿子打起来,曹操回军,将袁绍一门老小斩草除根。

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丸,郭嘉随军,郭嘉进言曹操,兵贵神速,建议曹操抛弃辎重,倍道而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大破匈奴。至此郭嘉名声越来越大,所谓算无遗策,从来没有失过手。曹操很高兴,对众将士说:只有郭嘉最懂我的心。不幸的是,在回军途中,郭嘉因为水土不服,染病而死。曹操很悲痛,对荀攸等人说:你们年纪和我都差不多,只有郭嘉年纪最小,我本来打算百年之后以大事相托,想不到郭嘉英年早逝,这就是命啊!

在《三国演义》中,郭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曹操和袁绍刚刚杠上的时候,曹操两万多人,袁绍十万多人,军力悬殊比赤壁之战还恐怖,袁绍的军力是曹操的五倍不止,于是曹操心里有点虚,犹豫不决。郭嘉出场了,提出了堪比诸葛亮“隆中对”的“十胜十败”之论,曹操有“十胜”,袁绍有“十败”,说白了就是给曹操打鸡血喂鸡汤,总结起来就是袁绍虽然人多,但是都不如丞相你牛逼。

曹操于是抖擞精神,运筹帷幄,烧了袁绍的粮草,袁绍稀里糊涂就败了。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样具有决定性意义,可以说没有官渡之战,就没有后来的曹魏政权。不过郭嘉的“十胜十败”之论和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一样,都是演义虚构而已。

所谓的“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不过是巧合而已。公元207年,郭嘉英年早逝,也就是在这一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联吴抗曹,占领荆州南部,提兵西进,占据巴蜀及汉中,如此,方才有了后来的三国鼎立之势。

如果郭嘉不死,曹操会不会有赤壁之战的惨败?郭嘉改变不了战局,因为曹操之所以败,是因为曹军瘟疫流行,不服水土之故。赤壁之战曹操败在一场大火是演义的夸张,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方来的青州兵因为不习水战,加上疾病流行,战斗力大打折扣导致。

也许郭嘉会奉劝曹操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选择退军,那样刘备还是会占领荆州,还是会进取西川。曹操需要的是打败孙刘联军,但是在那样的形势下,曹操赢不了。

END.

温酒读三国,煮茶看水浒。我是博书君,欢迎关注!


博书


郭嘉若生在当代,一定是最优秀的基金经理。本文将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郭嘉的用谋奇骏及其所谓厉害之处。也希望看完本文,大家会觉得经济学并没有多么高深,是值得普通读者去了解甚至是有趣的。

近年来随着三国热的兴起,郭嘉被推到了更高的地位,被誉为郭嘉不病死,诸葛不敢出,(郭嘉逝世与诸葛亮出山的年份相同)。郭嘉为什么会收获如此巨大的声望,如果单看《三国志》是很难解释的。论官职,郭嘉一直都是司空府的属官——军师祭酒,十一年没有变动过,而和他同时为谋士的人几乎每隔一两年就会升一次。

在荀彧、贾诩、程昱和荀攸这四个人中,因为荀彧出身士族,官居侍中,尚书令,属于大汉帝国有数的高官,所以我们不把荀彧作为比较对象;荀攸是荀彧的侄子,也属于士族,后来当到了魏国的尚书令,故而也不予比较;而贾诩情况特殊,是和张绣一起在曹操就要跟袁绍死磕的时候投降过来的,所以贾诩上来就被曹操高官厚禄养了起来,封为九卿之一的持金吾,遥领冀州牧。记得汉光武帝刘秀年轻时候说过:“仕宦当为持金吾”,可见贾诩刚投奔曹操就已经达到了刘秀当年的人生目标了,所以也不用和贾诩比较。

那么就将程昱的人生轨迹拿来比较一下:

在最初,程昱只是寿张县的县令,后来在征讨吕布的过程中有功,升为东平国的国相,到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迎来汉献帝之后,以程昱为尚书,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过了六年,升振威将军。后因为和李典运粮破敌有功,三年后升为奋威将军,封安国亭侯。

而郭嘉却做了十一年的军师祭酒,除了临死前封了一个侯爵之外,职位一直没有变动过!

仔细研究郭嘉的行为,不难发现,郭嘉给曹操出主意的时候,往往都是其他谋士或者曹操本人不赞同,或者不大敢于做的时候。其中最惊险,也是对曹魏帝国之基业影响很大的,当属平灭袁绍诸子之后的远征乌桓。

当时曹操已经打完了官渡之战 ,平定了河北,袁尚等袁军余部远窜乌桓,曹军大部分的将领和谋士都建议到此为止。因为乌桓偏僻,已经差不多到了现在的内蒙古赤峰市境内,对于建都河南许昌的曹操来说确实过于遥远。尤其是如果主力远征,刘表等中原诸侯趁虚偷袭了大本营,那将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灾难。

但是郭嘉力排众议,坚持认为应该除恶务尽,否则养虎为患,曹操的后院将永无宁日。最终曹操也下定决心进行这次远征。

从河北到内蒙,中间要经过荒凉的戈壁,郭嘉又建议兵贵神速,不如让步兵殿后,曹操率领精锐骑兵,轻装偷袭乌桓单于的王都——柳城。当日夜兼程,疲惫不堪的曹军翻过白狼山的山头,向下一看,却看到了严阵以待、已经集合完毕的乌桓和袁军余部的大军。

正当曹军上下面面相觑的时候,张辽挺身而出,一马当先率领先锋部队直冲单于中军!战斗的过程史书上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但是可想而知,数万大军在漫天黄沙的戈壁中拼死相斗的场面,是何等的惨烈悲壮!

幸而,乌桓的军队终究没有曹军精锐,还被曹军占了地势上的便宜,此战曹操大胜,胡汉降者二十万 ,缴获不计其数。乌桓族就此灭族,终魏之世,北疆宁静 。

事后曹操想起这件事情,也后怕不已,回来以后就重赏了那些劝阻自己北伐的官员,说自己是“乘危以徼幸”,故而“不可以为常”。

通观《三国志•魏书•郭嘉传》,郭嘉所出的主意基本都是这样“非主流”的路数。郭嘉其人也比较不羁,不治行检,经常被怪老头陈群给举报,不过曹操一般都在中间和稀泥。

这种反主流意见的行为,在职业关注类的经济学文献里叫做反抱团现象(Anti-herding),更多是用来形容金融公司里职业操盘手们,有意与其他多数同行选择不同的投资组合,或者赌同一只股票不同涨跌的行为。

这种行为的逻辑是,在迷宫的十字路口,当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向左走的时候,普通人即便自己认为应该向右,最终也只能选择向左,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判断力心知肚明,认为大多数人的意见更可能正确——这也是从众心理的一个经济学解释。

但是,当一个判断力足够强的人出现时,会坚持自己的意见向右,如果最终向右走又恰恰是对的,那这个人必将获得巨大的声望。从事前的角度看,排除“愤青”的可能,只有棋高一着的人才会坚定地坚持着与其他人相反的意见,表现出一定的反抱团倾向,所以“力排众议”本身,其实也是思维敏锐的体现。

(《三国机密》里的郭嘉貌似是影视剧里最帅的郭嘉)

而郭嘉的主意几乎个个如此,聪明固然是聪明,但是用来处理日常庶务,就未免有些格格不入了。

曹操还是很有知人之明的,谋士中的稳健派,比如荀攸和程昱,曹操会放手让他们去做地方实务,或者进入中央系统做行政工作;而郭嘉这样用谋奇峻,反抱团倾向过于明显的人,就一直安排在自己身边做首席军事参议,可谓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而郭嘉也尽心尽力出谋划策,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唯一可惜的是,郭嘉如果生在当代,那会是无数私募基金争抢的基金经理,可惜早生了两千年,在一个没有股票、没有期货的年代,曹操再知人善任,又能如何?


客官请留步,先赞再关注!

————看靠谱的历史,学有趣的经济。 拒绝粘贴复制,从不百度抄袭。关注经史通义,做有深度的你。


经史通义


要了解郭嘉,先了解他的事迹。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谋士。他先在实力较强的袁绍军中出谋划策,后来发现袁绍难成大业,遂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可见史书对其评价之高)

 三国争雄,英雄辈出。对于各路英雄来说,拥有高明的谋士至关重要。众所周知,诸葛亮一出山,刘备就时来运转,从寄人篱下的狼狈状态开始走向成功,最终建立了一方基业。与之相反,曹操集团却因为一个人的早逝而开始走下坡路,并最终导致曹操统一中国的理想没能实现。毛泽东曾对此人大为赞赏,称赞他“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他,就是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郭嘉。郭嘉是曹操最喜爱也是最得力的谋士之一。曹操曾多次讲过,自己百年之后要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郭嘉。只可惜郭嘉英年早逝,否则,他在历史的天空中所留下的光环绝对可与诸葛亮相媲美。

郭嘉早就探查出刘备必是雄主,但就因为曹操未听郭嘉之言而放走了刘备。

 当时,各路诸侯割据一隅,并无鲸吞四海之志。在这种情况下,郭嘉对一个个敌手心理状态的准确判断,便常常成了曹操获胜的关键。197年,当曹操正担心自己不具备与袁绍抗衡的能力之时,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他一连举出十条理由,以证明“公有十胜,绍有十败。”郭嘉的分析很具说服力,不但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同时,郭嘉也正式确立了自己在曹操军事智能团中的核心地位。198年9月,曹操采纳郭嘉之谋出兵攻打虎踞徐州的吕布。曹军先破彭城,再败吕布,最后围困下邳。吕布坚守不出。战役持续了大半年,曹操见士兵疲惫,准备放弃。这时,郭嘉却看出了胜机。他以项羽为例劝谏曹操,提出“有勇无谋者若气衰力竭之时,便不久于败亡”的观点,劝曹操急攻。曹操依郭嘉计策而行,一面攻城,一面决堤水掩下邳,果然于同年月攻克下邳,擒杀吕布。

  一般情况下,曹操对郭嘉是言听计从的。但只有一次,他没有听从郭嘉的意见,结果犯了一个不可弥补的错误,那就是在199年放走了刘备。刘备投靠曹操后众人一开始都建议杀掉他,以绝后患。唯有郭嘉同曹操意见一致,认为刘备不能杀。郭嘉的本意是让曹操对刘备实施软禁。因为如果杀了刘备,必然给曹操带来不好的影响,断绝人才之路。虽然不能杀,但也绝不可以放。但曹操对郭嘉的意思理解得一知半解,以致铸成大错。在曹刘煮酒论英雄之后,刘备担心曹操猜忌,便想伺机脱离曹操的控制。刘备假称趁袁术溃败,主动向曹操请求前去截击。这时,恰好郭嘉不在身边,曹操就同意了刘备的请求。待郭嘉回来,得知此事后马上说“ 备不可遗也”。曹操当时也后悔了,立即派人去追,但已来不及。果然,后来刘备踞有徐州,开始对抗曹操。

 

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大军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曹操担心刘备突然发难,在背后捅上一刀。正面的强敌已难于应付,曹军还能不能分出兵马迎击刘备呢?郭嘉偏偏说“可以”,而且事不宜迟。郭嘉分析道“袁绍向来优柔寡断,不会迅速作出反应。刘备人心未归,立足未稳,迅速进攻,他必败无疑。然后再回师对付袁绍,这是改变腹背受敌的最好机会,决不能失去。”于是,曹操举师东征,大破刘备,俘虏了刘备的妻子,擒了关羽。情况正如郭嘉所料,袁绍果然还没有作出反应,刘备就已被击败。也是在曹操与袁绍相持官渡之时,又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传到曹营:江东豪杰孙策,准备发兵偷袭曹操位于许都的根据地。孙策骁勇善战的名声当时正在中原大地上档档作响,这位将门虎子艺高胆大,完全继承了其父孙坚的好斗气质。此前,他以所向披靡之势,在富饶的江东四面作战,一举莫定了雄厚的基业。与袁绍相持中已经处于劣势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卫许都。而一旦许都失守,曹操阵营将立刻分崩离析。这是曹营中人心最为动乱的时期,不少人开始暗中向袁绍献媚,准备为自己留条后路。当时,曹军中与袁绍私下有书信往来者很多,官渡之战后,在袁营中就搜出了不少通敌竹简。在此紧急关头郭嘉居然提出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见解“明公曹操根本没必要抽出兵力去保卫许都,因为孙策来不了。”郭嘉说“孙策刚刚吞并江东,所杀的都是英雄豪杰。而孙策本人又轻率疏于防备,虽然拥有百万之众,但和孤家寡人无异。我看他必然死于刺客之手。”后来孙策果然因三名刺客为主人报仇,中毒箭而亡。这或许是巧合,但确实为郭嘉的神机妙算添上了一笔。

郭嘉

  203年,官渡之战大败而归的袁绍病逝,曹操进攻他的两个儿子,连战连捷。曹军诸将都想乘胜攻破二袁,可就在此时,先前力主北进的郭嘉却力排众议,独进奇策,建议退兵。他为曹操分析了袁氏两兄弟之间的矛盾“ 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虽是长子,但袁绍更喜欢袁尚。袁绍一直为传位给哪个而犹豫,以至于在撒手人寰之际才草草决定让三子袁尚接位,长子袁谭对此一直心存不满。如果我们攻打,他们一定会联合抗击,如果暂缓用兵,他们一定会爆发内讧。”郭嘉建议曹操装作向南攻击刘表之势,“以待其变”。果然,曹军刚回到许昌,袁军生变的消息就已传来。曹操乘机回军北上,将袁谭、袁尚各个击破,二袁一死一逃。因为郭嘉的妙计,这一仗赢得既轻松又顺利。


淘战史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句话非常有名,它是对三国态势的一种假设。意思是说,如果郭嘉要是不英年早逝的话,曹操很可能就实现了统一,三国的局面就不会形成了,就没有诸葛亮的表演舞台了。

(郭嘉,影视配图)

让人们产生这样一种想法,是因为郭嘉在曹操实现北方统一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是无人替代的作用。比如袁绍与曹操相争时,大家都认为曹操会败,很多曹操阵营的人甚至暗中和袁绍眉来眼去。而郭嘉却做出了“公有十胜,绍有十败”的著名论断,大大地安抚了民心,为曹操打败袁绍做了很好的舆论准备。比如当刘备来投奔曹操的时候,大家都劝曹操杀掉刘备,只有郭嘉劝曹操留下刘备这个竞争对手,以吸纳人才。这一招果然有用,天下人才都云集到曹操那里。再比如后来刘备离开曹操,曹操准备与刘备作战的时候,曹操担心袁绍会在背后偷袭,郭嘉说不会,袁绍这个人有谋少断,结果袁绍果然并没有出手。又比如官渡之战后,曹操想乘胜追击,这时候郭嘉说袁绍两个儿子有矛盾,不用打,他们都会自相残杀,劝他抓进机会进攻刘表。果然袁绍的两个儿子互相打起来,一死一逃。这时候,郭嘉又劝曹操先停止进攻刘表,先把袁绍的儿子袁尚干掉,否则的话,他和胡人联合起来,会尾大不掉,让北方不稳。

正是在郭嘉的帮助下,曹操平定了北方。可这时候郭嘉去世了。

那么,郭嘉如果活着,他能不能帮助曹操统一南方呢?我觉得就算他活着,难度也是很大的。为什么呢?

(曹操,影视配图)

一是曹操面对的对手不同。之前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面对的对手是袁绍、吕布、马腾、北方少数民族等。这些人,无论个人眼光和能力都无法和曹操面对的南方对手刘备和孙权同日而语。曹操在打北方诸侯的时候,这些诸侯严格地说,都是一些混世魔王,比如曹操和刘备开战的时候,最担心的是袁绍从后面主动出击打他。但袁绍偏偏不听田丰的话,就是不出兵,这才给曹操以机会。然后袁绍的两个儿子没有趁曹操南下的机会,偷袭曹操的大后方,反而在一边内讧,这再次给了曹操机会。可以说,郭嘉之所以成功,是他非常了解袁绍、袁绍儿子、吕布这些人的弱点,知道他们不会打仗,因此让曹操打时间差,曹操因此打赢了。

可是当曹操面对刘备、孙权这样的对手的时候,这两个人身边的周瑜、诸葛亮又都是会打仗的,郭嘉还能给曹操出什么更好的主意呢?

我们可以特别注意一下,郭嘉当初建议曹操不杀刘备,但是后来他又建议曹操要限制刘备。究竟要怎么限制,他也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案。可见,郭嘉其实对刘备也是没有更好办法的。

(孙权画像)

二是曹操赤壁之战的失败,并不是战略的失败,而是战术的失败。郭嘉是一个战略大师,他给曹操出的主意,都是战略主意。但是,当曹操打刘备和孙权的时候,却并非是战略错误。他该不该发动赤壁大战。不战,孙刘会坐大。尤其是刘备,肯定就直取益州了。因此,即便郭嘉活着,也肯定是主张曹操战的。

曹操赤壁大战失败,是没有水军,不会水战。是不耐南方的天气,瘟疫等流行病爆发。是粮草不足,后勤保障跟不上。这些都是战术问题,战备问题,郭嘉应该也是没办法解决的。因为从来没有他解决这种问题的历史记载。

三是郭嘉如果活着,唯一能够起到的作用是分化瓦解孙刘的人才。当初能统一北方,郭嘉一直提醒曹操吸纳人才。不杀刘备就是吸纳人才的表现,也是曹操能够获得支持的表现。但是孙刘这边的人才,能够被曹操吸纳过去吗?当初孙策打江东的时候,拼的是武力,人心不附。但孙权做主以后,他就特别开明,特别礼贤下士。所以江东的人才都很愿意跟着孙权干。曹操打下来的时候,张昭等人建议投降,但他们从来没有主动去投降的。

刘备更是一个会吸纳人才的人,而且刘备有皇叔的身份,他的人才几乎没有去曹操那里的。刘表的人才去了不少,但他们去了也没用。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所谓“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实在有些夸大其词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路过太多这样的题目,看到很多小伙伴沉醉于“郭嘉遗计定辽东”的鬼才之谋,乃至于对郭嘉的赞誉尤其是智谋上的期待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个人感觉还是要客观看待。

郭嘉到底有多强

郭嘉的确是曹魏阵营顶尖的谋士,梳理曹魏前期发展轨迹,郭嘉在追随曹操平定北方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官渡之战,以及劝曹操东征吕布、刘备,乃至奠定曹魏一统北方的格局,而他死后曹操在局部作战上却是败多胜少,以至于曹操赤壁大败哭奉孝,引得众谋士自惭形秽,郭嘉在行军作战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其生前官职军师祭酒,是曹操专为郭嘉设立,相当于首席军师或首席参谋。郭嘉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非常年轻,有史料表明曹操是有想法要郭嘉作为托孤重臣,如果郭嘉不死,也极有可能像刘备托孤诸葛亮一样辅佐后主。

另外郭嘉对人的判断也极为准确,早前郭图推荐郭嘉追随袁绍,郭嘉认为袁绍 “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转而投靠曹操,也准确料定孙策死于非命“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

郭嘉在三国谋士中的地位

1、从计策上

我把三国的计策分为三档:势、略、谋。

“势”,是对天下形势的判断,对国家发展路径和国家关系上的理解和规划,这一级别的计策以荀彧“挟天子以令不臣”、诸葛亮“隆中对”以及鲁肃“榻上策”为代表。

“挟天子以令不臣”让曹魏在防御袁绍讨伐时有正义性,是官渡获胜的奠基之策,可以说从形势上奠定了任何地方势力不能与曹魏中央政权代表相抗衡的局面,“隆中对”和“榻上策”之所以都判断曹魏不可与之抗衡,要鼎足而立而不是直接统一天下,就在于此计策的政治正确。

“隆中对”和“榻上策”让蜀、吴两方在群雄并起的乱世中,能鼎足而立,是立国之策。“隆中对”大家都比较熟悉了,鲁肃的“榻上策”可以说是最早对东汉末年形势的正确判断,鲁肃很早就看到了东汉必亡,这一点甚至比诸葛亮和荀彧力图匡扶汉室的决定还要有可行性。同时“榻上策”也是决定了吴国后期必须和蜀国结盟的外交准则,可以说是吴国发展的根本战略。

“略”,是对战略和战役的总体设计,以周瑜赤壁之战火攻曹营、陆逊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为代表,作为战役的总指挥,都是在“略”上决定正确,影响了战役的走势,以弱胜强。

“谋”,是在局部战争中的具体计策,以庞统连环计为代表,另官渡渡之战刘晔用霹雳车破箭塔、荀攸分兵偷袭白马、许攸奔袭乌巢断粮,都是谋的代表。

从这三个层面,郭嘉更多的是对战役总体走势的研判,和对将领特点的判断,属于“略”中的的顶级谋士,以“十胜十败”为例,是对双方主公和掌握资源的分析,虽然准确,但在层次上,与势还有一定差距。“略”和“谋”在三国中都有非常精彩的案例,在此不再具体列举三个层次的谋士,大家可以对照分析。

2、从对局势的影响

分为左右国家局势和战役局势,在国家局势上,诸葛亮、鲁肃、荀彧都是国策奠基之人,李儒和贾诩也算是不错的谋士,但他们更多算顺势而为,只有诸葛亮在国家形势上逆势而为,可以说扭转了刘备集团的颓势,让刘备逆天改命,在明知曹魏最强蜀汉最弱(益州疲弊)时还要北伐,确实与一般的顺势谋臣有天壤之别。

在战役局势上,郭嘉除了官渡之战的以弱胜强,基本都是顺风局,可以说没有遗计定辽东,曹操也可以扫平东北,在这一层次上,还没法与周瑜、陆逊左右战争胜败相较,更何况周瑜、陆逊是战役的总指挥,郭嘉只是参谋。

3、从管理的范畴

郭嘉没有兵权,可能也没有行政权,而在谋臣中,荀彧相当于萧何的角色,在内政上有很大权利,而另外两个阵营也有三国史上唯二出将入相之人:诸葛亮、陆逊。

综上,郭嘉的确是很好的谋士,但“郭嘉不死便无三国”的确言重了。

郭嘉VS诸葛亮

记得以前和小伙伴讨论三国人物,有个同学认为郭嘉智谋胜于诸葛亮,甚至居三国谋士之冠,理由无非就是“遗计定辽东”。我回答如果论死后遗策,诸葛亮也有“死诸葛吓走活司马”,以及入川险道留一千人寨的先见之谋,引得邓艾慨叹“诸葛武侯真乃神人也”,且生前二人并未有直接或间接的交锋,不好评判二人在军事上的高下。

现在盛行“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论调,认为郭嘉胜于诸葛亮,从计策的级别和管理的范畴上,刚才已经分析了,卧龙之策是蜀汉立国之本,有了卧龙蜀汉集团才能立足,而蜀汉内部的其他谋士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后期诸葛亮更可以说是蜀汉政权实际上的领导人,而郭嘉更多是锦上添花,毕竟曹操的能力已经很强,曹魏集团又不乏良将谋臣,换位思考,很难说郭嘉能像诸葛亮一样以一己之力改变刘备集团命运。

从选择主公上,郭嘉是主动选择更有潜力的曹操而放弃袁绍,而诸葛亮是选择了未知数极大,一没人二没地的刘备,要知道诸葛亮完全可以选择刘表,一方面荆州有争天下的资本,一方面诸葛亮是刘表的亲戚(诸葛亮是刘表的内侄女婿)。

另外,诸葛亮除去三国演义中夸张的桥段,其实更多的能力在从政,可以说亮的政治才能高于军事才能,而军事才能中治军的才能要高于行军打仗的才能。如果说周瑜、陆逊有统帅之才,那么诸葛亮和司马懿是有管理国家的能力的,而郭嘉作为军师祭酒是没有兵权的,换句话说只出计策,是纯谋士。

有人说郭嘉死的早,要是寿终正寝也许更有作为,那么我们不比后期,比前期,诸葛亮出山时28岁左右,当时刘备基本要被曹操灭掉了,而这时候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接受羸弱的刘备集团作为联盟(当时只有两万人左右,一万人还是刘琦的),而不是投奔东吴,在没有任何资本的情况下展示出的能力,不是一般的谋士能比的。

为什么那么多人捧郭嘉

可以说郭嘉的确有过人之处,否则裴松之,毛主席也不会都对郭嘉十分推崇。

而现在的年轻人捧郭嘉,恐怕并不是真的因为郭嘉之才,二是他们以郭嘉来证明自己的才学和独到的眼光,毕竟郭嘉不如刘关张、诸葛亮那么有名,而小众往往显出品味,如同一般的富二代都开宝马出门,你不拘一格开沃尔沃一样,所以现在有那么多人去找到郭嘉、贾诩、荀彧,冉闵,这样的人物,来证明自己的品位。


悠云掩月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东汉末年曹操手下的重要谋士,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人”。郭嘉最开始在袁绍手下,后来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大功。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对于郭嘉有如下记载:

年少有识,袁氏难兴

郭嘉出生于颍川,少年时就很有见识,预见到东汉末年将天下大乱,便在自己弱冠之年,选择了隐居,结交天下豪杰,不与世俗之人交往,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郭嘉的存在。


在二十一岁的时候,郭嘉去见“四世三公”的袁绍,他对袁绍身边谋士郭图和辛评说:“明智的人都能够谨慎周全的衡量他的主人,凡事都有周全的谋划,从而可以扬名于世。我看袁公只是想效仿周公礼贤下士,但是不懂得如何使用人才;喜欢思考很多方面,但是抓不住重点;喜欢谋划事情,但是不能决断;想要和这样的人同心同德,挽救国家危难,成就霸业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说完之后,郭嘉就离开了袁绍,一直在家赋闲了六年之久。

明主能臣,相得益彰

建安元年,曹操的重要谋士戏志才去世,曹操便写信给荀彧,让他为自己推荐谋士,荀彧就把自己的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


曹操和郭嘉秉烛长谈,讨论完之后,曹操大喜说:“能帮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也十分兴奋的说:“直到今天,我才遇到自己真正的主人!”从此,郭嘉成为了曹操的军师祭酒,为曹操出谋献策,忠心辅佐明主成就霸业。

郭嘉善于利用人性的弱点,通过对于天下群雄的分析,准确的找到他们的弱点,为曹操实行精准打击奠定了基础,往往达到一击必中的效果。

十胜十败,立论有据

建安二年,曹操在宛城为张绣击败,袁绍写信羞辱曹操,曹操正担心自己的实力,不足以与袁绍争雄的时候。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郭嘉一连举出了十个理由,以证明“公有十胜,绍有十败”。郭嘉的分析有理有据,不仅振奋了曹军士气,同时也为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同时,郭嘉也确立了自己在曹操的智囊团里的核心地位。




不杀不放,操控有度

建安三年,刘备为吕布所破,投靠了曹操,程昱建议曹操杀死刘备以绝后患。曹操犹豫不决,便去问郭嘉的看法,郭嘉说:“您首创义兵,以有道伐无道,招揽天下英雄,切不可因为杀刘备一人,而寒了天下英雄之心,刘备末路时投靠您,你如果杀了他,就会背负不义之名,危害您在四海之内的声望,明公不能不查!” 曹操也很以为然,因此就不杀害刘备。


但是,郭嘉也认为刘备有大志,且关羽、张飞皆万人敌,必然不会久居人下,因此建议曹操软禁刘备,但是曹操也没有采纳郭嘉的建议,为了让刘备归附于自己,对刘备更加亲近。

一鼓作气,剿灭吕布

同年九月,曹操攻打盘踞徐州的吕布,曹军先攻破了彭城,而后击败吕布,将他困在了下邳。吕布坚守不出,曹操打了大半年也不能攻克,便打算退兵回去。 这个时候郭嘉用项羽的例子,去劝谏曹操说:“有勇无谋的人,在气竭力衰的时候,很快就会灭亡!”曹操于是加紧进攻,并决堤水淹下邳,擒杀了吕布,消灭了自己的心腹大患。


心腹之患,无谋之人

建安四年,刘备趁袁术北投袁绍,向曹操请令去截击袁术。这个时候,恰逢郭嘉和程昱都不在曹操身边,曹操便派刘备出征。郭嘉回来后,对曹操说:“放走刘备,会生出变数!”果然刘备夺取下邳后,便举兵对抗曹操,曹操才悔恨自己不听郭嘉之言。

建安五年,曹操为了避免自己以后和袁绍决战时腹背受敌,决定先对付在徐州立足未稳的刘备。 大家都担心袁绍会趁机来犯,只有郭嘉说袁绍其人多谋无断,不用担心。现在刘备在徐州立足未稳,正是击败他,解除腹背受敌的最好机会!曹操因而坚定了信心,一举击败了刘备,还俘虏了关羽以及刘备的家眷。果不出郭嘉所料,刘备被击败的时候,袁绍还没有任何反应。

无防不备,孙策授首

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入关键时刻时,传来了孙策准备偷袭许都的消息。此时,曹操在与袁绍的对峙中处于劣势,根本没有办法分兵对抗孙策,因此十分忧虑。 郭嘉说不用担心,孙策这个人虽有百万之众,但是轻率不善于防备,必然为刺客所害。不久之后,就传来了孙策尚未渡江,就被许贡门客刺杀的消息,和郭嘉所言完全一致。

退兵为饵,离间之谋

建安七年,官渡之战大败而归的袁绍去世,曹操率军进攻其子袁谭、袁尚,连战连捷。诸将均表示要继续进攻,彻底将其消灭。而在此时,郭嘉却力排众议出了一条奇谋,指出袁谭、袁尚貌合神离,如现在停止进攻,其必然发生内乱,为我所破。 曹操于是撤军作出进攻荆州的样子,果然不久之后,袁尚、袁谭互相攻伐,曹操立刻挥军攻击,结果一死一伤。

兵贵神速,借刀杀人

建安十二年,袁尚、袁熙逃入乌桓,此时,诸将皆说刘备的荆州做大不可不防,建议放弃追击以防刘备。而郭嘉却说,刘备尽管势头很好,但是有刘表牵制,并没有大的作为。袁尚、袁熙才是心腹大患,此时应该穷追猛打,不给其喘息之机,一举消除北方的隐患,从而奠定明公北方霸主的地位。

兵贵神速,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精兵简从,以最快的速度奇袭乌桓,一举击杀蹋顿,袁尚、袁熙投奔了辽东的公孙康。 曹操采纳郭嘉的谋略,终于彻底平定北方,占据黄河以北的全部地区。但在从柳城返回的途中,郭嘉染病不久去世。不过利用郭嘉临终前的奇谋,曹操假借公孙康之手,除掉了袁尚和袁熙,彻底平定了北方。



郭嘉作为曹操的重要谋士,算无不中,谋无不应,因为年纪很轻,曹操曾一度想将自己身后之事托付给郭嘉,认为其是自己身后的托孤之臣,可惜郭嘉英年早逝,让曹操不胜惋惜。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郭嘉的主要成就

择明主而事

郭嘉从小胸怀大志,在二十岁时就已经敏锐的感觉到天下即将大乱,于是隐居以待时日,另一方面偷偷的和有才识之人保持交往。郭嘉最初出隐,是和田丰等北上依附当时势力最强大的袁绍。袁绍对郭嘉等人极为敬重,更是厚礼待之。但是数十日一过,郭嘉便看出袁绍优柔寡断,用人不善,非成大事之人,遂只有一人的毅然而去。恰逢曹操招贤纳士之时,荀彧,程昱共举郭嘉!曹操招见郭嘉,问计袁绍。郭嘉说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并献计乘袁绍攻击公孙瓒之时一举攻克吕布。这能使曹军扩大实力,又可以避免以后袁曹决战时,吕布从侧翼威胁曹军。曹操听完感叹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对曹操的才能抱负更是留下了深刻印象。当他离开曹操营帐后,大喜过望的说;“真吾主也。”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参谋军事之官——军师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   

计吕刘而破

二月,曹操便采纳郭嘉之谋出兵吕布。曹军先破彭城,再败吕布,最后大军围困下邳。而吕布却坚守下邳不出。曹操久攻不下,便思退军。郭嘉劝说曹操继续攻城,分析道;“吕布虽勇而无谋,现在其三战皆败,锐气已衰,三军将为首,将衰则军衰。陈宫有谋却反应迟钝。现在正应该乘吕布锐气未复,陈宫计谋未定之时,进军急攻,必能彻底打垮吕布。”曹操依计而行,一面攻城,一面决沂、泗之水灌淹下邳,同年十二月果然就攻克下邳,擒杀吕布,陈宫。 建安四年,曹操派刘备去攻击进犯的袁术。郭嘉一听说就大吃一惊阻止道:“决不能让刘备率军而出,出则必反。”曹操后悔不已。刘备果然马上就杀了徐州刺史车胄,聚沛反曹。曹军两面受敌。曹操想迅速挥兵灭刘而向袁。众将却无一不怕袁绍乘机从背后攻来。曹操沉咛不决,又是郭嘉分析道:“袁绍向来优柔寡断,必不能迅速做出反应。刘备刚叛不久,众心未归,立足未稳,迅速进攻,其必败无疑。然后回师对付袁绍,这是改变决战前夕腹背受敌的最好机会,决不能失去。”曹操终于坚定信心,从官渡回师击刘,一战而破并“获其妻子”,擒其大将关羽,夺会了下邳。情况正如郭嘉所料,袁绍果然还没有作出反应,刘备以被击败。   

离二袁而胜

官渡之战后其二子,连战连捷。将领无不主张趁势彻底扫荡二袁。而郭嘉却力排众议,独建奇策。为曹操分析了二袁兄弟之见的矛盾,如果攻之则力合,缓之则必哄。建议曹操回军装做南向攻击刘表之势,“以待其变”。果然二袁为争夺地盘而大打出手。曹操乘机回军北攻各个击破。二袁一死一逃。因为郭嘉的妙计,这一仗赢的既轻松又顺利并大获全胜。

这时袁尚逃入乌恒,曹军将领都认为不值得为了袁尚而远攻乌恒,致使许昌空虚,为刘备偷袭。在众议一致的反对声中,郭嘉再次独具慧眼,精辟的分析了平乌恒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郭嘉首先说出了征乌恒对巩固曹军刚攻占的黄河以北地区具有重大的意义。更说出了刘表,刘备之间的矛盾,指出刘表必不回让刘备偷袭许都。曹操从其言而迅速率军出征。郭嘉又进言兵贵神速,加以轻装前进,以奇攻之。果然曹军逼近到离乌恒君长所居柳城一百多里处,才被发现,结果张辽突阵,一战斩乌恒君长。袁尚又逃奔入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献其首级而降。曹操根据郭嘉的计策终于彻底平定北方,统一整个黄河流域!   

君臣相知

曹操几乎每次出征,郭嘉都是随从参谋军机,行军时以曹操是并肩而行,议事时也是和曹操同席而坐。每逢军国大事议论纷纷时,郭嘉的计策总是正确的,并且他的策略从无失算,真正达到了算无遗策。郭嘉向不遵守礼法,而以其超群的智谋被曹操重用,也只有曹操这种雄才大略,才敢于使用郭嘉这类藐视礼法的人。并把小己二十多岁的郭嘉引为“知己”。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 当郭嘉因为病重卧床时,曹操不断派人探视,“问疾者交错。”当郭嘉病逝时,曹操亲至灵堂,悲痛万分。更有诗一般的精练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无限哀伤和惋惜:“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本传《傅子》)后更表奏朝廷说:“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 262年,因功而受到曹奂于曹操庙庭祭祀的礼遇。

总结

郭嘉是曹操最喜爱也是最得力的谋士,其深具通晓事理,足智多谋的资质。应该说,曹操之所以用兵如神,“仿佛孙吴”。其中因为有郭嘉为其运筹帷幄,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用曹操的话来说。便是:“平定天下,谋功为高!”


十项全能斜杠青年


郭嘉被史书称为奇佐之才,他21岁选择的主子是袁绍,因为得不到重用,他选择另择贤主。后在好友荀彧的推荐下,他投奔了曹操。


曹操对才华横溢的郭嘉格外器重,为郭嘉另外专门设立“军师祭酒”一职,后把他列为众军师之首。郭嘉也不负所望,屡献奇谋。

他献的第一大计是建议“软禁”当时还依附曹操的刘备,以绝祸患。 结果,曹操没有采纳而留下终生遗憾的祸患。


他献的第二大计是剿灭吕布。曹操征伐枭雄吕布时久攻不下,想放弃时,郭嘉力劝曹操急攻吕布,可获奇效。 曹操釆纳后,果然攻克下邳擒杀了吕布,剪除了一个难缠的死对手。

他献的第三大计是全力击溃袁氏集团。曹操和袁绍为争夺中原一哥而战,官渡之战前,曹军有畏战情绪,郭嘉提出十胜十败之策论,给众人打了一针强心剂。处于迷惘中的曹操打了一剂定心丸。官渡之战中,郭嘉献出"奇袭粮草、速战速决"之计,曹操听从后,大获全胜。



袁绍败亡后,郭嘉建议曹操不要"直线追击"袁军残余势力,而是"放养",让其内部相残。曹操釆纳后,袁谭、袁尚果然因为争权夺利而展开内讧。曹操趁机出兵干净利落的收拾了袁氏残余势力,成功统一北方。

据不完全统计,郭嘉的计策每次都没失算,可以说是算无遗策,这才是郭嘉最厉害的地方。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郭嘉不是早死,曹操岂会脆败于赤壁,自然不会有什么三国了。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诸葛亮的隆中对,未出茅庐便天下三分,你觉得是诸葛亮一人之功吗?

是天下大势,诸葛亮促成三足鼎立

那是顺势而为。

也正如三国杀里的诸葛亮的那句话

知天易,逆天难。

诸葛亮近乎全才,精于内政,军事方面更是把十倍于自己的魏国,当世名将司马懿打的左支右绌。

顺便兼职发明家和外交。

就这样,最后也只能出师未捷身先死,五丈原上将星陨落。

郭嘉,不会带兵,只会出谋划策。

一个谋士,在三国这样名臣大将多如狗的年代里,想要逆转乾坤,你觉得可能吗?

郭嘉,历史上并没有令多少人因为他的早死而扼腕叹息,反而如今各种吹郭嘉。

说到底,还是沾了《三国演义》的光,和早死的便宜,还有曹操的那句:

“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如果没有《三国演义》,不能单独列传的郭嘉,不过是史书上的寥寥数笔罢了,周世宗比他厉害了多少,也没见多少人为他扼腕叹息,为什么?

因为没听说过啊。

因为早死,所以在这个网文盛行的年代里,他可以有大笔的空间可以去挥洒,当然宇宙战神郭奉孝就这些作者笔下勾勒出来了。

在当今一言不合就屠城的曹操,成了英雄,而一生仁义的刘备却成了虚伪君子。

可真是,好人九九八十一难方成佛,恶人立夏屠刀便是佛。

因此曹操的一句话,便让郭嘉扶摇直上,南打大汉丞相诸葛村夫,北踹粉红女孩司马懿,可真是算无遗策郭奉孝。

厉害厉害!

最后,什么叫英年早逝天妒英才?

霍去病这样的,及冠之年便封狼居胥的一代军神算的上。

火烧赤壁周郎名震天下的周公瑾算得上。

能接手汉武帝穷兵黩武的烂摊子,并把西汉王朝推向顶峰的汉昭帝刘弗陵算一个。

军功赫赫的有为之君周世宗柴荣算一个。

郭嘉?


以上。


木剑温不胜


这个问题,不能这样子说;

毕竟郭嘉死了。

郭嘉出生于颍川,少年时已有远见,见汉末天下将会大乱,于弱冠(二十岁)后便隐居,秘密结交英杰,不与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

21岁时,郭嘉北行去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能审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举措都很周全,从而可以立功扬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想和他共同拯救国家危难,建立称王称霸的大业,实在很难啊!”于是从此离开了袁绍。就这样,郭嘉一直赋闲了六年。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颇为器重的一位谋士戏志才去世。伤心之余,曹操写信给荀彧,让他给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戏志才的谋士。于是,荀彧就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曹操召见郭嘉,共论天下大事,讨论完后,曹操说:“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离开营帐后,也大喜过望地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参谋军事之官—军师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


郭嘉原先是袁绍的谋士,因为清楚袁绍的能力,才脱离。然后失业了6年。

曹操遇上郭嘉的时候国家27岁。而国家死的时候37岁。

换句话而言郭嘉就辅助了曹操10年的时间。

曹操的成绩是讨吕布,平张绣,灭袁术,破袁绍,平乌丸。

如果说诸葛亮的《隆中对》证明诸葛亮的战略眼光的话。

那么郭嘉的十胜论已经证明了郭嘉的眼光,以及预判孙策的死,换句话而言郭嘉的战略眼光十分独到。

郭嘉的遗计平辽东更是神化了这个人物的形象。

其实就军事策略上而言,郭嘉的战略方针,是三国谋士里面很难难以媲美的。

有很多人说诸葛亮到了刘备正营,刘备才白手起家,然也,非也。

刘备白手起家的转折点是赤壁,曹操败北后,孙权主攻曹操欲一统北方,曹操留下曹仁据守南郡抵抗了孙权大军。


换句话而言两大军阀相争,而刘备在夹缝中生存,才获得发展的机会。

而刘备进攻西川,主要的军师是庞统,法正,等。诸葛亮是后援。

其实很多人会质疑郭嘉的能力,在曹操时期,谋士如云,郭嘉无论官阶的高低,郭嘉死时曹操痛哭是不争的事实。

郭嘉死后曹操再无功绩也是真的。

郭嘉不死,赤壁会怎样?郭嘉对上周瑜,无疑是三国最闪亮的一个对决。

赤壁真实概括:

赤壁之战远没官渡的难打,可以说是实力差距不大的一场战役

曹操南征荆州时,从十五六万北方军人中抽调出步兵八万人、骑兵一万余人,但调集来南征的军队没有全部都参战。旱路运输限制了出战的兵力。在一条线上,上限兵力只能是五六万,超过此数,后勤无法保障。不仅道路拥塞,夫役本身也要消耗粮食及其他物资,牲畜也要消耗粮草。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将所统大约三万五千兵力没有从征至赤壁。南进到达江汉间的北兵数量应当是不满六万人。还原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还原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

至于荆州兵,总数或许可达七八万,但长沙、桂阳、零陵、武陵等南四郡仅仅被抚定,曹军从来没到过那里,所能动用的就是集结在襄阳等地的二万余人。这样,江汉间的曹操水、步、骑诸军,包括北兵和新附的荆州兵在内,共约八万人

随后,曹操又留徐晃驻扎樊城,令曹仁镇守江陵。襄、樊新附,留徐晃驻此是绝对必要的。江陵南连长沙等郡,西与刘璋为邻,派曹仁坐镇是不可或缺的部署。如此算来,东征进抵赤壁的曹军总兵力约七万人。由于长江水运仰仗舟楫之便,更兼江陵军需储备丰富,后勤没问题,所以曹军东进兵力不受限制。


对于孙权方面,基本一致按照《三国志》的明确记载,是孙权给了周瑜三万人马参战,这个没有争议。而对于刘备方面,则多数以诸葛亮自己说刘备一万加刘琦一万合计二万为准。大致上均认为是孙刘联军五万人参战。

以五万抵抗七万兵力,人们普遍认为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属实,但双方兵力对比并不十分悬殊。还原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还


这个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赤壁之战”,应该称为“赤壁—乌林之战”。在赤壁的两军相遇,只是一个序战;在乌林的大烧大杀,才是决战。曹军的船与军营是在北岸,黄盖的大火烧的是长江北岸的乌林,不是长江南岸的赤壁。还原历史上真

这一战,没有什么孔明草船借箭,没有周瑜打黄盖,也没有蔡瑁,张弘中反间计,更加没有借东风。

周瑜是实打实赢下这一场战役。

如果郭嘉在世,主打的就不该是东吴,曹操军队以骑兵为主。

曹操军的人员都是北方人,不熟悉水性。

其实赤壁之战,换谁来结果都一样,毕竟要在水上面打赢周瑜,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