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之後,是否會出現報復性消費?

作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消費已連續6年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助推器”。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消費受到較大沖擊。國家統計局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前2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以下簡稱:社零總額)同比下降20.5%。

那麼,疫情結束之後,是否會出現報復性消費? 新京報記者採訪了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及崑崙健康資管首席宏觀研究員張瑋。

新京報:疫情結束之後,是否會出現報復性消費?

趙萍:疫情結束之後消費會有回彈,但到達不了報復性消費的程度。

疫情在世界範圍內蔓延,導致全球經濟衰退,必然會給中國經濟帶來負面影響。雖然目前企業正在有序復工復產,但是今年全年的銷售與利潤若想達到去年的水平,將面臨巨大的挑戰。這種情況會對消費者的收入預期產生負面影響,進而影響疫情結束之後其消費慾望的釋放。因此,消費者在短期內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釋放疫情期間被抑制的消費慾望,屆時消費規模、消費頻次會有所反彈,但很快會恢復到與消費者預期收入相匹配的水平,消費增長步入正常的增長軌道。

付一夫:2003年非典疫情結束後,社會消費迎來明顯反彈,這恰恰說明疫情並未讓人們的需求憑空消失,只是延後而已。等疫情過後,很多人還是有消費意願的,特別是餐飲、旅遊等受影響比較大的領域反彈會很明顯。文藝演出之類的消費,在疫情結束後也會有起色。

不過,今年的旅遊可能要到十一黃金週才能重回正軌。因為即便國家宣佈疫情結束,人們可能一時半會還不會太放心地出門,“十一”是一個比較中和的時間點。

綜合來看,人們的確有一些需求被延後,且大家的經濟實力更強,生活水平、收入水平也比以前更好,因此消費很快能重新回到正軌。

張瑋:不排除疫情結束後人們報復性消費的可能性。不過,並不是所有消費品都會在疫情結束後迎來強勁反彈。畢竟在經歷長時間自我防護之後,人們的防護意識不會突然消失,對於“潛伏期”的警惕會適度保留。所以,類似於電影院類封閉場所的消費,恐怕短時間內不會迎來報復性反彈。對換季服裝和美食的消費意願,則有希望大幅提升。

新京報記者 潘亦純 編輯 王宇 孫勇 校對 陳荻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