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美-人體結構考究(鼻旁竇)

人體經過上萬年的進化,已經進化為集實用性、力學、美學的完美“藝術品”,今天開始我將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相關知識,帶領大家共同認識我們的身體結構。

鼻旁竇

鼻旁竇(parannasal sinuses)又稱副鼻竇或鼻竇,是鼻腔周圍顱骨(額骨、蝶骨、上頜骨、篩骨)內的含氣空腔,均有竇口與鼻腔相通。鼻竇左右成對,共四對,分別稱為額竇、上頜竇、蝶竇和篩竇。

生命之美-人體結構考究(鼻旁竇)

額竇

額竇位於額骨眉弓的深部,左右各一個,底朝下,尖朝上,呈三稜椎體形。額竇大小不一,多有中隔,常偏於一側。中國人其高平均3.2cm,寬2.6cm,前後深度為1.8cm。額竇口在竇底部通篩漏斗,並開口於中鼻道。

篩竇

篩竇是指位於鼻腔外側壁上部與兩眶之間篩骨迷路內的小氣房,沒測3-18個。按部位將其分為前篩竇、中篩竇、後篩竇。前篩竇、中篩竇均開口於中鼻道;後篩竇位於篩骨迷路後部,開口於上鼻道。因其與視神經管相鄰,感染可向周圍蔓延,引起視神經炎

生命之美-人體結構考究(鼻旁竇)

蝶竇

蝶竇位於蝶骨體內,容積平均為7.5ml,被中隔分為左右二腔,竇口直徑2-3mm,分別開口於左右蝶篩隱窩。

上頜竇

上頜竇(maxillary sinus)為上頜體內的錐形空腔,骨本身作為竇的壁,大部為薄的密質骨板,內稍有松質骨,最薄的地方只成自密質骨。骨的內面直接被覆蓋上頜竇粘膜,到牙齒及牙周組織的血管、神經,通行於骨內牙槽管之中或粘膜下。

上頜竇的形狀基本上與上頜體一致,可以分為一底、一尖及前、後、上、下四個壁。其底即上頜體的鼻面,尖深入上頜骨的顴突,前壁為上頜體的前面,後壁即上頜體的顳下面,上壁為上頜體眶面,下壁為牙槽突。位於上頜骨體內,開口於中鼻道半月裂孔處。

鼻旁竇有溫暖、溼潤空氣及對發音產生共鳴,還有減輕頭顱的重量的作用。由於鼻旁竇黏膜與鼻腔黏膜相續,故鼻腔炎症可蔓延至鼻旁竇引起鼻竇炎。

參考文獻:《系統解剖學》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七版醫學教材.柏樹令主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