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技術跳出傳統學科概念 專門“修理”人體“管道”

以前,一提到可能會導致血管破裂的血管瘤,首先想到的就是開腹手術,感受到的是一系列的驚心動魄;現在,同樣的危險性極高的病例,但治療上已看不到刀口,也看不到鮮血,呈現的畫面是在影像學顯示器下,醫者們聚精會神、有條不紊的操作著……這就是介入技術的魅力。

在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大醫一院”)介入治療室中,躺著兩位“危重病患”病人,一位是常年高血壓導致的夾層主動脈瘤患者,一位是重度糖尿病足險些要截肢的患者。大醫一院介入治療科主任王峰是大連最早開展介入治療的權威專家,他把介入工作比喻成“處理人體血管‘跑冒滴漏’”,王主任介紹,這兩位患者都是不同情況的血管問題,只要壞死或者被破壞的血管被修復了,再嚴重的病情都可以轉危為安。

技術 | 介入技術跳出傳統學科概念 專門“修理”人體“管道”

技術 | 介入技術跳出傳統學科概念 專門“修理”人體“管道”

血管瘤破裂是要命的病

今年37歲的小張年齡不大,但塊頭不小,自認為身體強壯很多的“不在乎”讓他在血壓200多的情況下,也沒有采取任何降壓措施。就在前幾天在跟朋友聚會的時候,突然劇烈的胸痛,在120的護送下來到大醫一院急診室。王峰主任介紹,類似這樣的情況很多,主動脈是人體最粗的那根血管,長期血壓高就會在這根血管上形成血管瘤,張勇的血管瘤相當於主動脈夾層,在發病的時候血管壓力太大,已經把血管內膜撕破了,造成胸主動脈夾層。這種情況已經稱得上是急性病。因為胸主動脈夾層,已經撕裂到腎動脈,影響到腎臟的功能,當時醫生判斷,通過介入技術將夾層破口堵住了,腎臟的供血改善了,腎臟功能就能夠得到恢復。醫生介紹,以前主動脈夾層患者手術創傷非常大,大切口,術中心臟要停跳一定時間,而且要進行人工血管替換。手術難度大,圍手術期的併發症比較高。現在介入治療只需要用一個覆膜支架,把夾層的破口封堵上,把正常血管通路留出來,破損的血管得到加固,手術操作很快,2個小時就完成了手術,術後併發症極低。

七旬老人重度糖尿病足險些截肢

經常有老年人說腿疼,很多人以為是骨質增生或者腰間盤突出等問題,有一些情況跟骨關節無關,病因其實是下肢動脈狹窄引起的閉塞性病變。躺在治療床上的患者是今年69歲的張大爺,反覆下肢疼痛已有半年時間,就在兩週前病情越發嚴重,右腳發涼發黑,走路50米腿就很疼,間歇性跛行,做超聲發現下肢股動脈嚴重狹窄閉塞。臨床診斷: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跟高血壓和糖尿病都有關係。醫生介紹,張大爺來的時候腳部顏色已經變黑了,腳部也是冰涼,如果不盡早治療,就只能截肢。介入治療小組用導管和導絲把閉塞的血管開通,然後用特殊的器械把新鮮的血栓抽出來,在用球囊和支架把管腔支撐起來,這樣保證下肢通脈供血、血流通暢,避免了腳部因為缺血而壞死甚至截肢。血流通過打開的血管,供血問題得到解決,患者的腳保住了。

下肢動脈閉塞開通,是介入治療的一大強項。對於高血壓病人因動脈硬化造成動脈狹窄遠端血管缺血,以及糖尿病足晚期下肢缺血的病人,介入治療都是絕佳的治療手段。據瞭解,大醫一院每年挽救下肢缺血患者不下300餘例,介入技術在沒有讓患者遭罪的情況下挽救了患肢,給眾多的家庭帶來了福音。

介入放射學又稱介入治療學,是近年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融合了影像診斷和臨床治療於一體的新興學科。它是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CT、超聲和磁共振等影像設備的引導和監視下,利用穿刺針、導管及其他介入器材,通過人體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創口將特定的器械導入人體病變部位進行微創治療的一系列技術的總稱。目前已經成為與傳統的內科、外科並列的臨床三大支柱性學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