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新消费专题报道:百货业"云购物" 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按下加速键

编者按: 近期不少行业因疫情受到影响,但也有一些行业逆势而行,走出自己的突围之路。 抗击疫情期间,长江商报记者发现,传统消费方式虽然受到冲击,但是百货、生鲜、餐饮等依托线上平台,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互动消费。从此前的 “线下体验—线上买单—线下消费”模式逐步演变为“线上买单—线上体验—线下消费”模式,不仅拓展了自身的发展渠道,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居家生活服务。 百货业"云购物" 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按下加速键

长江商报新消费专题报道:百货业

长江商报记者 陈妮希

“门店上班一天,不如家里工作一小时。”这是来自百货导购的真实感概。

以银泰百货、王府井百货、天虹商场、西单大悦城、文峰大世界等龙头百货为代表,利用微商城、品牌微信群、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开展线上营销推广, “云购物” 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在线购物。

业内分析认为,在电商和新零售的冲击下,线下的百货业也要顺应信息化社会消费变化的大趋势,加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为消费者提供其更需要的商品和更便捷的渠道。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已有多家百货商场将“云购物”列入了长期战略,银泰百货甚至发起了“云柜姐计划”,鼓励门店导购转型线上直播。未来,各门店恢复正常营业后,导购直播将进入到柜台直播与在家直播结合的新阶段,每天直播的场次也将达到100场。

多家百货商场“云”复工

2月7日,银泰百货联合淘宝推出导购在家直播计划。首批试点的银泰导购累计观看量超过10万人次,西湖银泰兰蔻专柜导购直播3小时服务的消费者人数,相当于复工6个月服务的客流。

对于实体零售业而言,客流量是检验商场人气最重要的指标。对比单个导购在线下接待的顾客数目,一场直播下来围观人数就有1.5万人,远超一天客流量。线上复工以来,武林银泰的销售额已接近去年同期的五成,且全部来自线上。

银泰率先启动“云复工”,为百货业拓展新零售提供了可借鉴样本。2月24日晚间,蚌埠百货大楼尝试了成立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网上直播,开播不足3小时即吸引10万+人次观看,商场经理、品牌店长和员工们化身时尚达人直播带货。尝到甜头的商家,紧接着两天后又开了第二场、第三场……

王府井百货则选择了借助小程序服务商有赞的技术支持,低成本、高效率启动直播卖货。根据王府井集团发布的2月份线上经营业绩盘点,其单场直播销售额已突破200万元,2月份还实现了单店单月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浏览量突破500万人次。

品牌自愿加入“云销售”队伍

与此同时,商场“云复工”得到众多品牌积极响应。

银泰百货开播超过300场,有1000位导购完成注册,并且得到众多品牌的支持,雅诗兰黛、兰蔻、科颜氏等50多个品牌专柜率先加入“导购在家直播”。

也有些门店主动加入直播新赛道,越来越多的导购从在家做直播到在店做直播,移动直播间打破传统零售业的时空限制,成为门店增长的利器。美妆品牌植村秀的“彩妆师天团”,在哈尔滨、深圳、武汉等全国多地门店直播,首场直播就吸引了超过22万人次互动。雪花秀天猫官方旗舰店通过导购线下直播,销售额同比大涨731%,访客数同比涨了648%。宝岛眼镜线下门店的导购,已有300多人变身成为主播,还带动了旗舰店新品的销售。

“直播几乎给我们带来了疫情期间所有的营业额,让我们能活下去。”银饰品牌Skyfall总经理黄超表示,多一条出路对中小品牌来说至关重要,“这次真正体会到新零售线上线下结合的作用,让一个门店的导购可以面对全国的消费者。”

百货业线上线下融合成大势所趋

然而,与超市不同,百货业毕竟有很多需要体验的商品,例如衣服、鞋子等。

宅家期间,消费者不能出门购物,只能选择网络下单,“云复工”刚好满足了这一心理需求。消费者在家里一样可以逛街、购物,既满足了消费需求,也满足了商场盈利的需求,供需关系刚好匹配,达成了一种双赢。

对于疫情过后,市民是否还会热衷于“云下单”,业内认为,百货业能不能打造用户长期线上消费习惯,还需要观察。

有业内分析认为,实体商场的服务范围是有限的,但新零售不同,直播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加之物流的愈加发达,致使新零售的服务范围相较于传统实体商场有了很大的提升。

除此之外,新零售还可以创造全新的消费需求,抓住顾客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将成为直播与零售业结合的重中之重。新零售的这种优势,在与直播打通后将会更加明显。

在电商和新零售的冲击下,传统零售商场如果不能及时转型升级,难免会走下坡路。未来,能否协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将会成为百货业优胜略汰的重要关卡。从数据来看,百货零售业也存在盈利压力,2019年已有多家百货零售店出现关门、停止运营的情况,行业正在加速洗牌期。

未来,线上线下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必将不断扩大,只有通过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场景搭建以及服务方式,才能更好地提升消费体验。

新消费:线上生鲜三种打法“整体作战”实现共赢 生鲜类APP平均日活同比增107%

长江商报记者 吴婷

民以食为天,宅家后吃饭买菜成为普通民众面对的首要问题。

在此情形之下,社区团购、线上买菜成为两种主要的购买渠道。从全国范围来看,线上买菜是市民的首选。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目前线上生鲜市场主要分三种“打法”,一种是由社区与商超联系组织的社区团购;第二种为商超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实现线上交易;第三种是商超自营线上平台交易。

其中,天猫超市、京东超市、京东到家、苏宁小店、盒马鲜生等一批新零售业态表现强势,为生鲜新零售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数据显示,宅家期间,生鲜类APP的平均日活同比增幅为107.17%。截至目前,京东到家全平台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约370%;盒马鲜生网上订单同比增220%。

零售业分析师王源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零售巨头的“整体作战”在未来仍是主流,海量商品与物流、平台流量优势相结合,快速送达会加速线上生鲜的发展。

社区生鲜:小程序团购成为主流

2月中旬起,武汉商超仅面对社区团购,新的运营方式促成商超线上订单的增长。而在社区团购中,小程序接龙团购则成了武汉市民新的“宅式云购菜”方式。

“活了一辈子,没想到还可以这样买菜。”白沙洲某社区一位七旬王爹爹拿着手机向长江商报记者展示:宅在家中50余天,已经通过小程序参加了社区8次团购,其中包括蔬菜、肉品,还有粮油等。老人最欣慰的是,在此期间,很难买的降压药、心脏病、糖尿病等药物,都通过药店的小程序成功下单,并通过顺丰送达。

长江商报记者粗略统计发现,宅家时期,武汉市民每个家庭平均使用了5—8次小程序团购。社区工作人员也表示,小程序是此次工作中的重要工具。

武汉市白沙洲一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与商超合作过程中,先由商超推出套餐,社区联系志愿者作为团长组织开团,居民通过微信群在团长指导下,通过小程序选择套餐、付款下单,志愿者进行订单汇总再上传给商超。

“对于不善于使用APP的老年用户来说,此次小程序表现颇为亮眼。如何更好服务社区新零售、降低运营成本,这次小程序提供了比较好的样本。”零售业分析师王源分析认为,在往常消费场景中,新零售对标的多是个体,强调个性化服务,而在人们宅家期间,团体消费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种由团长组织而成的团购方式,可以成为个体新零售的重要补充。

商超与第三方平台“整体作战”实现共赢

纵观目前线上生鲜消费市场,小程序服务了社区团购,商超与第三方平台的联手则成为了线上生鲜模式的主流。

家乐福华中区公共事务总监陈文瑾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家乐福已同多个外卖平台合作,后来又与苏宁、顺丰、京东物流合作;过去门店日平均订单量可达3000—4000单,随着疫情缓解,线上订单出现回升。

货源、物流、交易平台,是线上交易能顺利实现的关键。

陈文瑾介绍,在此次疫情期间,供应链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封城前5天,家乐福在供应商、进货渠道上提前做了筹划,因此货源十分充足。”

作为达达集团旗下最大的即时零售平台之一,抗击疫情期间,京东到家线上蔬菜生鲜品订单出现暴增。京东到家相关负责人提供给长江商报记者的数据显示,在此期间,全平台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约370%。除夕至大年初九,粮油副食商品销售额同比去年春节增长了740%,肉品同比增长了710%,休闲食品增长了530%,蔬菜增长了440%,水果增长了380%。

达达集团工作人员透露,目前京东到家平台上,永旺、中百超市、中商、北京华联、沃尔玛、武商、绿地等连锁超市已逐步恢复正常营业,京东到家也在沟通更多连锁商超加速门店线上营业恢复,保障各类民生商品供给。

京东生鲜也表示,抗击疫情期间紧急调用全国超30个仓库,来自采销、物流、仓库等部门超5万员工共同战“疫”,推动除夕至初九的销售额同比增长215%。

在货源、物流的前端,第三方平台推出的新零售模式,也成为当下线上生鲜的亮点。直播、商家帮扶计划,让诸多商家和消费者都得到实惠。

相关数据显示,宅家期间,生鲜类APP的平均日活同比增幅为107.17%,其中七天长假和在家办公期间分别达到了108.46%和108.55%。

自营模式:盒马鲜生网上订单同比增220%

除了上述两种线上生鲜模式外,商超自营的线上平台成绩增长也较为明显。盒马鲜生作为国内生鲜行业中的头部企业,业绩也颇为亮眼。

资料显示,抗击疫情期间,全国228家盒马鲜生坚持开业,向95城发放4000万份食安封签、6000家农贸市场免费“云”卖菜。盒马鲜生的网上订单数量相较去年同期激增220%。

零售业分析师王源认为,未来线上生鲜消费行业市场将会细分得更加明显,不过从商业模式看,零售巨头的“整体作战”仍是主流。海量商品与物流、平台流量优势相结合,快速送达会加速线上生鲜的发展。而随着线上交易的增加,自营的生鲜电商平台高成本、配送等短板也会凸显出来。

财报数据显示,加入阿里系零售板块后,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走出业绩低谷。截至2019年年末,高鑫零售实现营收1018.68亿元,同比增幅为0.5%;集团经营溢利48.90亿元,同比增幅为4.1%;权益股东应占溢利28.34亿元,同比增幅为14.4%。在年报中,电商业务作为亮点被高鑫零售重点提及,集团O2O业务(在线到线下业务)的总销售营收较去年增长近90%。

京东的物流、商效的仓配能力,使得去年业绩也颇为亮眼。3月2日晚间,京东集团发布的财报显示,2019年全年净收入为5769亿元,同比增长24.9%。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抗击疫情期间,许多新用户的即时消费需求,经过短期高频下单的培养,已经形成消费习惯,认可手机下单、1小时到家这种消费方式的便捷,线上消费习惯将会得到延续。从行业格局整体看,生鲜消费市场仍会是线上和线下共同发展,不同的是细分市场玩法会有更多创新。

新消费:“宅经济”撑起方便速食市场 休闲零食巨头2020年发力布局

长江商报记者 张璐

“宅在家的特殊时期,可以不玩游戏、不出门,但不能没有吃的。”市民马先生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自从快递和外卖相继正常运营后,为了减少不必要出行,自己都是从网上下单购各种食品。

与马先生一样,今年来全国消费者几乎同时开启了“宅”模式,电商因此成为主要消费渠道,见证了“宅经济”的快速崛起。

天猫平台数据显示,自2月以来,“方便食品”整体销量同比增长700%;1月24日至2月2日,京东平台的方便食品成交金额增长3.5倍,苏宁的自嗨锅品类销量同比大增370.27%。2月3日至17日,螺蛳粉、火鸡面、方便面、自嗨锅、自热小火锅、酸辣粉等速食食品进入淘宝热销榜单前十。

值得一提的是,主攻坚果产品的三只松鼠也跨界获得了“机会窗口期”。三只松鼠尝试推出了三养火鸡面、重庆酸辣粉、素食小火锅等方便速食系列产品。据三只松鼠品牌公关总监殷翔介绍,方便食品的消费者以中青年居多。

目前,我国休闲零食行业六大巨头——洽洽食品、盐津铺子、好想你、来伊份、三只松鼠、良品铺子齐聚A股。此外,百草味被好想你宣布转手给百事。可以看到,整个休闲零食行业在2020年开春就已进入竞争高潮。

自热食品销量上涨300%

近两个月,消费者纷纷开启囤货模式,其中带有自热功能、滚烫火辣的自热火锅就迅速成为吃货们的新宠,甚至在网上一度脱销。

据淘宝2月底发布的“吃货宅家吃什么”Top20榜单,自嗨锅和自热小火锅分别排名第五和第七,并且自嗨锅在京东超市、天猫超市等平台的线上订单量增加了300%。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除了专注自热方便食品领域的新品牌自嗨锅、筷时尚、莫小仙等,传统线下火锅品牌海底捞、德庄、小龙坎等也接连布局该领域,甚至统一、康师傅、三全食品、良品铺子、三只松鼠、卫龙等也都纷纷入局,自热方便食品赛道一度出现塞车现象。

淘宝发布的《懒人消费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人为偷懒花了160亿元,同比增长70%,其中95后的懒需求增长最快。和速冻水饺等传统速食比,自热食品更方便、不用刷锅,因此格外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当下,方便食品正在成为不少进不了馆子的人最快的速解馋方式。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3月1日,在售罄下架半个月之后,休闲零食品牌百草味所售的酸辣粉在其天猫旗舰店重新上架。

据了解,2月以来,百草味线上几十款方便速食单品中,螺蛳粉、酸辣粉、自热小火锅、冻干面、冻干皮蛋瘦肉粥等15款单品均被抢购一空。数据显示,今年1—2月,百草味线上方便速食销售业绩同比增长超过100%。可以看出,休闲零食因为其便捷、场景性功能强等原因,正在渗透正餐的主角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主攻坚果产品的三只松鼠也跨界获得了“机会窗口期”。三只松鼠尝试推出了三养火鸡面、重庆酸辣粉、素食小火锅等方便速食系列产品。

据三只松鼠品牌公关总监殷翔介绍,方便食品的消费者以中青年居多,三只松鼠的酸辣粉、热干面、葱油面、小面、担担面、台式牛肉面等方便食品销量均比2019年同期翻了一番,一些产品的增长率高达1900%。

对此,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商平台的销售火爆,说明了方便速食需求旺盛。目前,自热食品及其他方便速食目前已经身处风口之中,正在高速增长,行业日益壮大,产品愈加丰富。”

在朱丹蓬看来,“消费者宅居在家的这种契机扩大了自热和方便食品的受众规模,迅速打开了全国消费者对自热食品的认知,使其品类在‘宅经济’带动之下迎来高光时刻,但未来能不能抓住机会还要看主要品牌和企业能否突破其普适性,挽留住消费者。”

各大品牌发力抢占市场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2019休闲食品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休闲食品销量近2000万吨,市场规模破万亿,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破15000亿元。实际上,近几年,随着消费升级,休闲零食市场发展越来越好,而各大品牌也都在争夺市场。

2月24日,良品铺子作为上交所首家举办线上上市仪式的企业,成功挂牌A股。而就在前一天,2百草味母公司好想你发布公告,以7.05亿美金(折合人民币49.35亿)出售百草味给百事饮料(香港)有限公司,成为行业热议话题。截至3月16日,三只松鼠市值为256.7亿元,刚上市的良品铺子市值245.6亿元。

从当下来看,中国休闲食品电商市场头部企业相对稳定,三只松鼠、百草味、良品铺子连续三年成为TOP3企业。一方面,三大品牌的产品形态相似度较高;另一方面,依托互联网的线上渠道都是三大品牌的重要核心竞争力。

从线上平台休闲食品热销榜单来看,坚果和零食大礼包品类销售火爆。数据显示,2019年12月,阿里系休闲食品热销榜排名第一为三只松鼠产品。2019年12月,三只松鼠、百草味、良品铺子热销榜单TOP3都为年货坚果大礼包,销售额分别为2.32亿元、1.67亿元、1.07亿元。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近期良品铺子、三只松鼠、好想你、盐津铺子等多家零食企业均发布了2019年业绩快报。其中三只松鼠营收最高,达到101.94亿元,同比增长45.61%;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7.8%。

良品铺子预计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77.2亿元,同比增长21.05%;预计实现净利润3.47亿元,同比增长39.93%。目前良品铺子以高端零食产品为主,在全国15个省、98个城市拥有2300多家门店,在多家电商平台都有销售布局,线上线下发展较为均衡。

事实上,随着我国居民消费升级,消费者对于消费品质量、服务以及体验有了更高的诉求,这直接推动了高端零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居民消费升级的窗口期,高端零食市场将成为拉动整个零食行业增长的重要引擎,以健康导向进行配料和添加剂改良,已经成为国内主要零食企业升级的方向。在朱丹蓬看来,“随着良品铺子上市,6朵金花已经齐聚资本市场,在资本市场不断的加持之下,整个中国零食也进入了竞争的下半场,这对提升中国零食的整个产业结构提供了很好的支撑。未来对于休闲零食企业来说,相信会在品质、品牌、服务体系、产业链这四个维度展开新一轮的竞争。”

新消费:电商直播成品牌营销和复工首选 淘宝新开直播商家环比增719%

长江商报记者 陈妮希

“1、2、3,开始。”只要镜头开启,张辉感觉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力量。毕业于一所体育学院的张辉(化名),因为性格外向、口才流利,从一家运动时装店的销售人员被招到一家食品企业做直播专员。

和他一样,从其他职业走上直播带货的人近期大幅增加,有的连老板和老板娘都亲自上阵做起了“主播”。

长江商报记者获悉,2月份淘宝直播商家获得的订单总量,平均每周都以20%的速度增长,成交金额比去年翻倍。过去的这个2月,淘宝新开直播的商家数环比劲增719%。

种种迹象来看,电商直播特有的高黏性和高转化率,将成为备受追捧的行业新宠。

多行业涌入直播卖货

“做这一行,看似风光其实也很辛苦。”镜头前看似简单的商品解说,实际上背后都需要做大量的功课。“哪款食品有什么特点,好吃在哪里,适合什么样的人群,在什么环境下吃最有意思,搭配什么样的东西一起吃最有嗨或者最有营养……”诸如此类的问题是作为一个食品主播要记住的基本事项。

“而且食品行业上新速度很快,经常有新产品问世,也有部分产品被淘汰,不做直播的时候,也需要不断积累新知识。”早上7点,张辉就从家出门来到了直播间,有时候一场直播近5个小时,期间需要不停的试吃,到了正餐的时候就吃不下去了;中午简单休息下,就进入下一场直播。“也经常一场直播下来都凌晨了,回到家才记起来又忘了吃晚餐。”张辉说。

工作虽然辛苦,但直播已经成为商家新营销手段。张辉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他所在的食品企业一场直播下来不仅能带动直播产品销量,而且引流基本都在千人以上,对品牌提升成交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以李佳琦为例,他曾15分钟卖掉15000支口红,直接让该口红成为当季爆品。

尤其是近期受疫情影响,门店销售受到冲击,直播带货成为品牌营销和复工的首选。3月8日晚,有内衣界劳斯莱斯之称的顶级内衣大牌Laperla在聚划算百亿补贴进行新品“云首发”,吸引了23万人观看,点赞数高达161.7万。直播带动了店铺销量的爆发,当晚成交量较日常增长幅度达到23倍。

根据淘宝数据显示,3月2日“38”会场上线,开播账号数较去年同期增长108%。包括联合利华、欧莱雅、居然之家、慕思家居等多家品牌总裁都走进直播间,门店导购也纷纷做起直播,“38”节期间导购每天开播场次近5000场,其中3月5日首日仅27分钟,美妆行业通过淘宝直播销售成交额破亿元。

不仅是零售业,就连卖房、旅游等行业也通过电商直播迎来暖春。3月10日,阿里拍卖数据显示,半个月来“线上售楼处”在淘宝直播间里迎来成交高峰,有房产机构一天卖出9套房。

直播成电商平台新增长驱动

回顾这些年的电商发展,这种热火朝天景象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

电商直播最早从2016年开始,淘宝、蘑菇街、苏宁、京东相继试水直播,时至今日,直播业务几乎成为了电商平台的标配。

不同于传统的游戏、音乐等依靠粉丝打赏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直播形式,电商直播的目的性更强,以商品销售为核心,以订单转化率和成交量为最主要的衡量指标。这也就造成了电商直播与其他直播形式最大的不同——前者归于内容电商,核心基础是电商业务,而后者更多是社交属性。

作为一种销售手段,直播在电商平台遭遇增长瓶颈时期的作用无外乎两点:提升用户黏性和促进成交。在电商传统业务形式接近天花板的情况下,直播业务成为电商平台新的增长驱动。

从最早入局直播业务的蘑菇街和淘宝两家电商平台的数据来看,这种趋势已经较为明显。

蘑菇街直播业务成为GMV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近日,蘑菇街公布了2020财年第三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数据显示,报告期内蘑菇街GMV为62.99亿元,同比增长8.0%。其中,直播业务GMV达33.52亿元,同比增长99.5%;直播业务GMV占平台总GMV的比重首次过半,已达53.2%。

阿里巴巴集团公布的截至2019年12月31日的2020财年第三季度财报,首次公布了淘宝直播业务数据。2019年12月,观看淘宝直播的月活跃用户和淘宝直播带动的GMV,都同比增长超过一倍。

风口之下,快手与抖音两大短视频/直播平台也从2019年开始投入大量资源参与到直播电商行业中。3月初,一汽-大众销售公司管理团队携手经销商团队开启“云看车”直播,一汽-大众多名高管在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车型介绍及相关知识讲解。

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马振山认为,作为品牌商,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工作层,和客户或潜客的接触都很少,大都是经销商和C端才能接触到客户,有了直播的方式很容易就能触达客户,了解客户需求,找准品牌发展方向。

刚在A股创新上市的良品铺子一直是休闲零食行业率先运用各种新工具的代表企业。继成为中国首家“云上市”的企业后,良品铺子于今年3月18日,也借助“云旅游”抢推新品。

良品铺子品牌中心负责人段文认为:“直播带货对于品牌而言实际上是多了一种渠道运营,网红主播带货对于企业来说就是营销工具;通过直播引流过来的用户不仅带动销量增长,还会浏览其他零食,一定程度上提升品牌知名度,带动长期销量增长。尤其是近几年内容变现已经成为营销的大势所趋,其衍生的直播带货形式拉近品牌和顾客的距离,将会成为电商营销4.0时代的最显著特征。”

根据产业调研及数据测算,预计直播电商在2019年或将达到4400亿元的成交规模,同比增长214%。另外从行业格局角度看:淘宝直播2018年实现GMV1000亿元,2019年预计GMV超过2500亿元,是目前最大的直播电商平台;预计快手2019年实现GMV250亿;抖音2019年预计实现GMV400亿元。

新消费:复工率过半 餐饮业花式突围

长江商报记者 江楚雅

随着疫情逐步缓解,全国各地的餐饮也开始复苏,不少餐厅陆续开放堂食。根据一在线外卖平台大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餐饮商户复工率已超过55%。

长江商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线上接单、开发简餐、外送团餐、直播卖货……餐饮企业变换招式展开突围。

同时,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为餐饮业提供金融支持,缓解其资金压力,助力其复工复产。

餐饮企业花式复工复产

“在家宅了两个月厨艺长进不少,不过还是很怀念烧烤火锅烤肉!”居家隔离54天的王女士向长江商报记者吐露心声。

随着疫情逐步控制,餐饮企业也通过不同方式吸引顾客,满足消费者需求。

疫情期间,原本只做堂食的太二酸菜鱼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国18个城市开通了外卖服务。“为提升顾客用餐体验,外卖的米饭、冰粉、虾仁娃娃菜的菜量比堂食增加了10%。”太二酸菜鱼母公司九毛九集团CFO李灼光说。

为更加适应食客的个性化需求,一些餐企还开发新菜品,推出简餐。原本人均消费为80—100元的西贝莜面村,近期面向企业推出29元、39元和59元三档价位套餐。此外,西贝莜面村福州泰和广场店主打线上外卖业务,并短暂试水“共享员工”,让员工到沃尔玛等处兼职。文儒闽菜馆为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家属等赠送新鲜食材和半成品菜、优惠券。

除了线上卖菜品、半成品、新鲜蔬菜,大厨变身主播的直播卖货也成为餐企主攻的营销渠道。2月27日发布的《淘宝经济暖报》显示,2月有16万家线下食品、餐饮企业入驻淘宝、饿了么,其中淘宝直播同比增长121%。

根据一在线外卖平台大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餐饮商户复工率已超过55%。复工两周(2月17日-3月1日)以来,全国主要城市餐饮外卖交易额和订单量两个主要数据呈现大幅增长态势,数据表明疫情期间明显受到抑制的消费需求在外卖平台进一步释放,外卖经济率先复苏。

相比线上的“热闹”,线下餐饮则下滑明显。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2020年2月1日-3月12日,全国新增餐饮企业仅53129家,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64.9%(2019年2月1日-3月12日,全国新增餐饮企业15.13万家)。

对此,产业时评人张书乐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餐饮行业并没有真正的分化,疫情期间餐饮行业更多选择通过外卖或其他无接触场景进行一定程度的复工,同时部分餐饮企业选择和外卖、生鲜平台的合作,大多也是权宜之计,餐饮行业并没有真正出现分化。

系列扶持政策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一位在广州经营连锁品牌餐厅的商户向长江商报记者坦言,订单量只有以前的百分之二十,业绩下滑。

为了缓解餐饮企业流动性困难,相关部门日前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包括对疫情防控期间住宿餐饮企业等生活服务收入免征增值税等。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金融政策帮助餐饮企业渡过难关。

其中,昆明出实招支持餐饮企业复工复产,最高提供1000万元融资金额产品;四川出台九条金融措施支持餐饮企业复工复产,给予部分中小微餐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最长可延至今年6月30日;北京银行北京分行在“京诚贷”产品项下针对文旅、餐饮企业正式出台“文旅餐饮振兴扶持专项计划”,旨在帮助支持文旅、餐饮企业恢复经营,北京银行表示扶持专项资金整体不少于100亿元,首批北京地区支持资金50亿元。

根据商务部对4000多家生活服务企业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截至2月25日有22%的企业表示已经享受到支持政策,一些大型住宿餐饮企业得到了银行的贷款支持,明显缓解了资金压力。

目前,餐饮企业仍面临复工成本高企、消费信心不足和防护物资缺乏等难题。业内人士建议,针对餐饮业复工难问题,还需多方合力,提供“服务套餐”,降低经营成本。国家可出台更多精准扶持政策,包括减税、减免垃圾处理费、租金、水电费等费用,给予专项补贴资金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