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問答62章:兩個“道”字暴露了王弼本的修改真相

用竹簡本和帛書本與王弼本進行比較,就會發現,我們一直誦讀的《道德經》其實是被嚴重修改過的注水版。也可能有讀者認為,帛書本與王弼本文字上有差異,是因為流傳的版本不同,如果認真分析一下,這種說法就站不住腳了。我們看一下本章這兩句話:帛本:“不善坐而進此”,王本:“不如坐進此道”;帛本:“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王本:“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可以發現,兩者文字大致相同,不同的是王弼本在帛書本的基礎上添加了兩個“道”字,“此”和“此道”一樣嗎?這兩個“道”字應不應該出現在文章中?王弼到底懂不懂“道”?只有解決這個問題,才能學到老子的真經。

文|楊吉德

道者,萬物之注也。(王弼本:道者萬物之奧。)

問:王弼本此句為:“道者萬物之奧”,“奧”傳統解為蔭庇或藏。帛書本奧字寫作“注”,釋為“主”,學者便將兩者互通,把奧訓為主,是否有道理呢?

答:奧訓為主確實早有此說,但都站不住腳,如《禮記·禮運》:“人情以為田.故人以為奧也。”鄭玄注:“奧猶主也。”人情豈能為人生之主?這種註釋有失偏頗。還有如高明《帛書老子校注》舉《左傳·昭公十三年》為例:“國有奧主”,釋為“即謂國之主也”,據此以奧即為主。以為奧、主相通,此則大繆,奧為內,主為依靠,兩字完全不同義。所以把“注”釋為“主”,再將主通“奧”的訓詁之法,就是貼著“訓詁”標籤的一個漏洞百出的文字遊戲。

問:如果注不能釋為主,那“道”和“注”又是怎麼產生關聯的呢?

答:這是一個關鍵問題。凡注本,包括王弼注本,只解釋“奧”的含義,而不解釋“道”的含義,為什麼呢?無非是把這個“道”與其它道一樣,通解為自然、無為。其實,《道德經》每一章的主題是不同的,每章的“道”皆概指本章的主題,所以不同章節中的“道”字內涵是不同的。

按照順序,本章與《周易》豐卦相對應,即第六十二章是對豐卦的闡釋和發揮。卦辭:“豐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豐·彖》:“豐,大也。”“大”為豐的內涵,也為本章道的內涵。那麼“大”又如何理解呢?請看一下卦符,卦象三個陰爻居尊貴之位,象徵著貧賤之人獲得了高官厚祿;三個陽爻皆在從屬之位,陽爻為君子,不屑與陰爻爭權奪利。但出人頭地、光宗耀祖是普遍的社會心態,是豐大的社會體現,即豐大為本章之“道”。

“注”為集中、歸結。“萬物之注”,將萬物擬人化,指萬物的生長都歸結於追求豐大的意念。植物、動物都要從小生長至大至高,是自然規律,也是世界萬物共同的歸結。可以說,“萬物之注”非常準確的表達了此“道”的普世概念。

《道德經》問答62章:兩個“道”字暴露了王弼本的修改真相

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王弼本: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問:“善人”和“不善人”,一般理解,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好人和壞人,是這樣嗎?

答:如果把“善”字解為善良,善與道的關係就說不清了。本章之“善”應指善於;擅長。如二十七章所言:“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有擅長技能者是沒有技能者的老師。善人就是擅長道的人,本章之道指豐大、功名,“善人”就是善於保持功名、能夠嫻熟駕馭權力的人;“不善人”就是不善於為官之人。善人守豐大之道,不善人追求豐大之道。

問:帛書本有兩個“葆”字,王弼本寫為“寶”和“保”。“葆”如何理解呢?

答:“寶”和“保”應該屬於葆字的錯改。“葆”在古代指有鳥羽裝飾的一種儀仗。《禮記·雜記下》:“匠人執羽葆御柩。”孔穎達疏:“羽葆者以鳥羽注於柄頭,如蓋,謂之羽葆。葆謂蓋也。”葆字帛書本寫為艹玉呆三個部首,玉旁體現的是一種高貴,所以“葆”(帛本)字應該理解為榮耀。“善人之葆也”,善於運用權力的人把地位看作是一種榮耀。“所”為被動詞;“之”為到達、實現。“不善人之所葆也”,不善於為官的人也希望得到這種榮耀。之所以這麼講,是因為榮耀代表了人的最高尊嚴。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人。(王弼本: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通行本為: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問:“市”字怎講?

答:“市”的本義是市場貿易。這裡寫“市”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在公共場合換取利益;一是指民眾活動的場所,是民眾的互動行為。“美言可以市”,意思是美好的語言可以換取他人好的回應。作為一般人可能沒有對地位和榮耀的期望,但總會希望得到人們善意的對待和尊重,使生活過的更快樂。這是普通人體現出來的道。

問:“尊行”有何含義?

答:“尊”作為名詞講指尊貴之人;作為動詞講指受到人們尊重的行為。“尊行”是站在貴族的角度講的。賀是讚許,賀人是被人讚許。“尊行可以賀人”,一個領導者,把受到人們尊敬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才會得到廣泛的讚許和追隨。這是尊貴之人體現出來的道。

問:這些詞句無疑是圍繞著“道”來表述的,而論述的角度完全可以更緊湊一些,能不能談談老子選擇素材的思路是什麼?

答:一般認為老子的語言飄忽不定,晦澀難懂或是正言若反,其實並不是這樣。《道德經》每一章的主題和題材都是從《周易》卦爻辭中來,即七十章所講的“言有宗,事有君。”《周易》豐卦初九爻辭:“初九遇其配主,雖旬無咎,往有尚。”初九是下層民眾,又為有素養的君子,其“往有尚”,你走出去闖世界,才會實現自己的理想。老子寫為“美言可以市,”作為普通民眾,你走出去,用美好的語言與人交流,才能換來別人相同的回應,而這一點恰恰是下層樸實民眾所缺乏的。六五爻辭:“六五來章,有慶譽,吉。”六五為尊貴之人,多做些有益於人民的事,就會換來更大的收穫和慶譽。老子寫為“尊行可以賀人,”作為領導者,以獲得民眾的尊敬為宗旨,才會獲得民眾的擁戴,這一點也是權貴們所缺乏的。一下一上,與豐卦爻辭完全呼應。由此看出,老子並不是自己組織素材去論證道,而是沿襲《豐》卦的思路結合時事予以發揮。

《道德經》問答62章:兩個“道”字暴露了王弼本的修改真相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問:帛書本“棄之”二字空缺。如按“何棄之有”解讀,似乎很難講清楚,到底是“棄”什麼呢?

答:一般的解釋是:不善的人為什麼要拋棄道呢?但這樣就沒法解釋“有”字了,有能代表道嗎?其實這句話是從《豐》卦上六爻來的:“上六豐其屋,蔀其家。闚其戶,闃其無人。三歲不覿,兇。”上六為尊貴之位。說一個家族空無一人,躲藏了起來,三年不與人相見。躲藏起來不願為官即為“不善”,即不善於做官,也不追求功名利祿。偌大的房屋為房主的所“有”;庭院中只有茂盛的草,卻被人捨棄不住,為“棄之”。“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意思是作為一個人,即使不去追求功名利祿,也不能拋棄自己最基本的生存條件而走向極端。這樣說是有實例的,晉國義士介子推追隨晉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且有割股救君之功,但重耳即位晉國國君後,他恥於像眾人一樣居功求祿,選擇捨棄市井之宅,負母隱居於綿山之中,寧死不受封賞。從此句也可看出,老子是不贊成懷才之人隱身不仕的。

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惟)有共之璧。(王弼本: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

問:關於這裡為什麼要寫“立天子,置三卿,”應該引起足夠重視。陳鼓應在《老子註譯及評介》中說:“本章在於闡揚道的重要性。天子三公,擁有拱璧駟馬,但仍不如守道為要。”這是學界普遍的認識。把道凌駕於王和三公之上,這樣理解有沒有道理?

答:只有世外之人才會這樣想,可惜老子是有官職的世俗高人,不會這麼想的。天子才是最高的信奉,是人生榮耀的賜予者,就連春秋五霸都要借周天子的虛名來統領諸國。而道只是實現榮耀的途徑,怎麼會反過來想呢!如果道為至高,就會寫成“天子三卿,雖有拱璧”了。之所以寫“立天子,置三卿,”是為了樹立本章之道的中心點,即天子三卿才是道的最高體現者。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考慮,三卿是王任命的,那天子又是誰“立”的呢?立和道有什麼關係?三公馬車之前拱璧,天子出行還需要在馬前拱璧嗎?這些問題解釋不清,本章就變成了一筆糊塗賬。

問:傳本都是將“雖有拱璧”和“以先駟馬”連為一個句子,為什麼這裡要分開呢?

答:這樣分句,是基於對帛書本的分析。一是王弼本為“拱璧”,帛書本寫為“共之璧”,王弼改了一個字,減了一個字。拱璧是動賓詞組;共之璧是定賓詞組,共顯然不能通假為拱。共亦通供,《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共即通供。璧是王卿祭祀中不可或缺的禮器,屬於貴族階級禮制專用,不可僭越,此句意在強調王卿地位的傳承性和高貴性。

二是“雖”字恐非原字。如第三十二章王弼本:“樸雖小”;帛書本:“樸唯小”;竹簡本:“僕唯妻”。帛本和簡本一樣都是“唯”,而王本則改為“雖”。可見隨著時代的延進,字的改動是比較大的,意義也隨之產生了較大的偏差。“雖有共之璧”帛本和王本都是“雖”,簡本本章缺省,但可以斷定,此字原本應該是“惟”或近似惟的字,意在強調璧所代表的特權。而且“共之璧”和“先四馬”不屬於一個主體,不應該連為一個句子,而把惟改為雖後就變成了一段句子。

《道德經》問答62章:兩個“道”字暴露了王弼本的修改真相

以先四馬,不善坐而進此(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問:帛書本為“四馬”,傳本皆寫為“駟馬”,是不是四駟通用?

答:四馬即為駟,四駟不能通用。如《論語·季氏》:“齊景公有馬千駟。”《禮記·卷三十六》:“若駟之過隙”。《孟子·萬章章句上》:“繫馬千駟”。都沒有駟馬之說,王弼將四馬改為駟馬實為錯改。春秋戰國時戰車為一車四馬,稱為駟,是個標準配置單位。後來出現騎兵,一人一馬或一車一馬,才用“駟馬”加以區別,所以我們應該恢復“四馬”原文。

問:“以先四馬”句子的主體是誰呢?

答:句子的主體是“不善”,故“以先四馬,不善坐而進此”應連為一段,是“不善”坐在四馬拉的車上。以,用。先,前面。四馬,四匹馬拉車。以先四馬,用前面的四匹馬來顯示自己地位的尊崇,說明坐車的人原先是不配四馬規格的。

問:帛本“不善坐而進此”,王本改為“不如坐進此道”,將“不善”改成了“不如”,“此”改成了“此道”,對此應該如何分析?

答:這是王弼的大敗筆,他直接顛覆了老子的本義。原文中沒有“道”,王弼為什麼要加上個道字呢?因為他不明白“此”代表何意,更不明白章首的“道者”之“道”為何意,便在“此”的後面添加上了自己理解的“道”字,以達到“文從字順”。其實,“此”代指三卿,“坐而進此”是坐著四馬拉的大車晉升為三卿的地位。“此”為什麼只能代指三卿而不能代指天子呢?因為天子是“立”的,是無法替代的;而三卿是“置”的,是可以被天子更換的,故只能進以三卿為代表的煊赫之位。這個“不善”因為有三卿作對比,故與前面的“不善”有所區別,指不在執政者行列的人,即不善於當官的人。春秋末戰國初這段時期,列國為了強國,紛紛打破原有的選拔體制,讓一些有學識的平民階層之人執掌國政。那些由“不善”而被委以重任的人,為了顯示自己的榮耀,坐著四駕馬車招搖過市,即是“以先四馬,不善坐而進此。”

由此看,帛本之“此”和王本之“此道”是完全相反的概念,王弼為了圓其說,又把“不善”改成了“不如”,使這句話的主體憑空消失了,硬生生把老子思想改成了王弼思想,如果不是漢帛本重現於世,這種錯解將會繼續傳承下去。

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王弼本: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

問:帛本“貴此者”,王本寫為“貴此道者”,這是王弼添加的第二個“道”,他解釋為:“以求則得求,以免則得免。”但他並沒有講清楚“古之”道是什麼意思,說明他的註釋不著邊際。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呢?

答:此“古”字指的是“立天子,置三卿。”是上古時期就建立的國家體制,也非商周所創。“貴此”就是尊崇這些身居尊位之人的思想。我們所耳熟能詳的上古之人,無非都是創立了盛德大業的人,並被授予尊貴職位。人們尊崇三卿,就是具有榮譽感,具有豐大的追求意識。這句話意在提示人們生來具有的榮譽感的意義,意思是:上古時人們就敬仰尊貴之人是為了什麼呢?

問:不謂,不會說。求以得,希望得到這種榮譽。“有罪以免與”從何談起呢?

答:這句話與豐卦象辭有關,“象曰:雷電皆至,豐。君子以折獄致刑。”(注:象辭應為周公所寫。)說君子犯了罪要根據訟辯來宣判刑罰。平民犯了罪要訴諸刑罰,而貴族則不受刑罰,故有“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之說。“有罪以免與”的意思是:難道晉身於高位就是為了犯了罪後得以赦免嗎?同樣都是疑問,“古之所以貴此者何”,是以古時人們尊崇權貴的主觀意識,來質疑現時的“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的新貴作風,認為他們重權在握便趾高氣揚,飛揚跋扈,對國家和民眾缺乏真正的責任感。

故為天下貴。

問:這句話具體有何指向呢?

答:章尾都是照應章首的。首句:“道者,萬物之注也。”結尾:“故為天下貴。”貴應道;天下應萬物。本句重在理解“為”字,為是動詞,應理解為作為、躬身施為。“為天下”是經營天下。本章有“善人”和“不善人”之別;有“古之”和現時之別。古時的三卿為善人;現時的“坐而進此”為不善人。“為天下”是古之三卿出於責任心而經營天子的天下;而現時的新貴是為了炫耀自己而“進此”並沒有為國家做多少實事。所以講,同樣是地位尊崇,苦心經營天下者才真正的高貴;而為了私利追求高官的人,只能是出於“有罪以免與”為目的的低賤思想。

老子凡是稱為“道”的,都是貫穿於古今的某一理念,而非放之萬物而皆準的唯一理念。本章的“道者”是追求豐大尊崇的思想,萬物都在遵循這一理念成長,但老子同時又寫了“善人”和“不善人”,卻耐人尋味。說明凡事都要講規則,有界限,符合傳統體制上位的三卿為“善人”;而一旦體制被打破,超越界限上位的平民三卿,往往難用平常心看待地位的劇變,作出許多出格的行為,被稱為“不善人”。三卿是道的體驗者,“此”則是三卿所代表的尊崇,善人居此和不善人居此就得出不同的評價。其根本原因,是破舊而未立新的大變革時代,新派人物推動了歷史的進步,卻沒有最終形成體制化,上位的人尚未進入“為天下”狀態,便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老子也只是就現實而發議論,歷史的歸結到底如何,他也是看不到的。而王弼沒有體會到這種深層次的含義,便妄自添加兩個“道”,學《老》者不可不辨。本解讀為個人觀點,乞望方家不吝賜教!

《道德經》問答62章:兩個“道”字暴露了王弼本的修改真相

今譯

追求豐大的意念,是萬物生長的共同體現。

善於運用權力的人把地位看作是一種榮耀,不善於為官的人也希望得到這種榮耀。

美好的語言可以換取他人好的回應;而一個領導者,把受到人們尊敬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才會得到廣泛的讚許和追隨。

作為一個人,即使不去追求功名利祿,也不能拋棄自己最基本的生存條件而走向極端。

所以國家要設立天子尊位,設置三卿職位,只有他們享有祭祀專用的玉璧。

現在那些用四匹馬在前面拉著大車的,不善於為官的人坐在上面,昂然晉身三卿之位。

而古代的三卿是怎樣珍貴自己的位置呢?不會說:祈求得到這個位置,是為了犯了罪可以免於刑罰?

所以能夠一心經營天下的才值得尊崇。

附:《周易》豐卦卦爻辭

豐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

初九遇其配主,雖旬無咎,往有尚。

六二豐其蔀,日中見鬥。往得疑疾,有孚發若吉。

九三豐其沛,日中見沬。折其右肱,無咎。

九四豐其蔀,日中見鬥。遇其夷主吉。

六五來章,有慶譽,吉。

上六豐其屋,蔀其家。闚其戶,闃其無人。三歲不覿,兇。

象曰:雷電皆至,豐。君子以折獄致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