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助力,為你傳遞愛和知識

——浙江師範大學第二十一屆研究生支教團在疫情期間為龍州縣學生進行線上教學側記

□ 程夢婕

突如其來的疫情,阻斷了浙江師範大學第二十一屆研究生支教團前往廣西龍州的行程,但支教團卻將支教工作搬上“雲”端,運用互聯網工具,持續為龍州的學生們傳遞愛和知識,力爭特殊時期不讓一名學生掉隊,令人感動。

17名“雲”老師,築起2075名學生的戰“疫”防線

在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之初,浙江師範大學第二十一屆研究生支教團17名支教成員就積極行動起來,運用互聯網工具,針對龍州縣的實際情況開展疫情防控宣傳工作。支教團團長程夢婕帶領成員們梳理疫情時間線,自主製作疫情科學防控宣傳課件,協助當地學校發佈防控信息的相關推文,為學校提供防控宣傳教育資源。此外,還收集疫情防控小貼士與官方政策發佈信息,第一時間轉發給班裡的學生,提高廣大學生與家長的防控意識。

本屆支教團中,黃錫汝、夏子聰是支教地高中的“班主任”,為了確保家長和孩子都能安心在家等待開學,他們每天都會詢問學生情況,如果碰上家長沒有注意消息的,就通過發短信、打電話的方式一一進行確認。在他們看來,疫情當前,雖然每天的工作都是一樣的,也非常繁雜瑣碎,但家長們的每一個“體溫正常”,都是一份放心,而她上報的每一個“無異常”都是一份責任。

支教團成員還非常關注學生的思想狀態。支教團成員凌哲宏與學生定期進行聊天,瞭解到班中一位學生因母親突然離世而深受打擊,凌哲宏認真地傾聽學生的訴說,希望以此排解他內心的自責與悲傷。除此之外,凌哲宏還將《我與地壇》這本書送給了這位學生,“希望書中對母親的懷念以及對人生的感悟,能對他有所啟發。”凌哲宏說。

132節“雲”課堂,2503頁課件讓學生學習不斷檔

停課不停教,隔地不隔愛。疫情當下,支教團成員果斷開啟了網課初體驗課。5個年級,12個科目,132節網課,2503頁課件,17名支教團成員用網絡搭起傳遞愛與知識的橋樑。為了達到良好的課堂效果,支教團成員當起了彼此的“臨時學生”,每天討論最多的話題,就是各個軟件的使用效果、課堂注意事項、課程內容安排。經過幾天的磨合,支教團成員們逐漸在網課中摸索出了符合不同學生需求的教學方案。

支教團成員朱雨春、劉澤嬌在龍州縣高級中學分別教授英語和數學,他們面對的是同樣班級的一群學生。作為主科老師,每天上直播課成為了她們的最優選擇。“前面幾天同學們總是在評論區聊一些與學習無關的話題,後面慢慢適應了上課節奏,投入到課堂中的學生就越來越多了。”朱雨春說道。擔任語文老師的曹慧娜,跨初中和高中兩個學段教學,教學任務重,課業量大,便採取了分塊膠囊錄課的形式,將一節課內容劃分為幾個板塊分別錄製並播放給學生觀看,每個板塊結束後再與學生進行有重點地解讀,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334次“雲”答疑,跨越1800公里距離的關愛不變

雖遠隔千里,但支教團成員們心中對學生的關愛並沒有因距離發生改變。特殊時期,支教團成員們以“致學生們的一封信”的形式,給學生帶來“開學”第一課。“勤洗手,少出門,出門一定要戴口罩,保護好自己……”信中有著對學生的關切囑託;“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信中還有著對學生們的殷殷期盼。

疫情期間,支教團成員還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並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面對面教學變成互聯網教學。同樣的,近距離答疑也靈活變身為網絡“雲”答疑。“複數的除法這題這裡要把i平方換算成-1”“不可數名詞前面的冠詞可不能用a或an只能用the”“唾液澱粉酶能將我們攝入的澱粉消化分解成麥芽糖,所以米飯嚼起來會覺得甜”“西亞地區大部分是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當地比較乾熱”……334次“雲”答疑,讓學生更好地吸收網絡課堂中的知識。擔任歷史老師的齊昕,還為學生精心整理、羅列了一份書籍閱讀清單,讓學生可以在這些經典書籍的閱讀過程中,更全面、深入地瞭解歷史、走近歷史。

截至目前,浙江師範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為支教地龍州的2075名學生量身定製教學課件89套,2503頁,時長74個小時,網絡授課132節,開展線上答疑334次,這樣的“雲端”教學還在不斷地繼續。支教團成員們用愛跨越千里之遙,用心助燃求知火苗,他們和學生一樣期待著在校園重逢的那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