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相半的均衡、東方智慧的溫情——春分


陰陽相半的均衡、東方智慧的溫情——春分

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

《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明日春分,一個庸場而又普通的日子,也是一個氣度不凡的節氣,自有其智慧和溫情。

源自節氣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們的先民自古以來就對時空輪轉有著自己的儀式感

每十五天,按照月曆的節氣,莫不是關於天地萬物的敬拜和一種與環境共生的敬畏。

順意天時,應節而動一直是我們從古到今所不能失去的堅持。

記得曾經一位上司問我:“你怎麼看“”這個字?”我說這是一種機會吧,他微笑著搖了搖頭。

後來有一點感悟,即大勢所致是誰也無法改變的,對於我這種資質平平的人,如何順應時勢改變自己才是最應該做。

節氣的智慧和此密不可分,祖先們學習順應萬物的規律和變化,才創造了和萬物和諧共生、兼容幷包的中華文明。


陰陽相半的均衡、東方智慧的溫情——春分

關於春分

明日春分,一個陰陽相半,晝夜等長的日子。

  • 春分——“均等”

對於一個喜歡“中”字的國家,似乎對春、秋分這樣的節氣最是推崇——認為它們具有均衡的美感、平和的韻律,代表著天地的盛德。

就像孔老夫子說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公平、公正——一家之主如此,大智賢者如是,優秀的為政者莫不如斯:

就像陽光,無論何處都可以照到;就像流水,從不選擇自己流經的地方。

《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若水,不選擇,幾近於道。無分別心,才能跳出自我,迴歸本真和獲得智慧。


陰陽相半的均衡、東方智慧的溫情——春分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 春分——“溫情”

東方式的智慧如水,無論處於什麼環境,都能在逆境中奮力求生!

此次疫情中——以中國式速度解決問題,為民眾生命護航,不顧一切保障生命的舉措讓大家感懷,可以看到在各種留言評論中,“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在中華家”的感慨早已深入人心,沒入骨髓!

除了對於國民生命的守護,我國在疫情好轉後用經驗和物資回哺世界,甚至派專家團隊千里趕赴他國,努力地幫助其他遭受疫情的國家,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好評!

來自於國際社會很多溫情的鼓勵和幫助也那樣讓人感動,“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讓大家覺得莫逆於心。

正像人民日報的標題——“你若滴答滴答,我必嘩啦嘩啦”。

質樸內斂的中國人,從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

不論是對於國民還是外邦,東方式的溫情總是安靜,但一定會被感受到——因為我們深知雪中送炭更勝錦上添花,就像默默支持幫助你的友人,在你危難困頓之時施以援手,但是在你鮮花著錦之時他們只是站在人群中微笑,為你鼓掌。


陰陽相半的均衡、東方智慧的溫情——春分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 春分——“守中”
  • 《老子》中:“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水,平和無爭,這種東方式的智慧看似柔弱卻充滿著無窮的潛力。
  • 正如老子所說,守中才是應和天地大道的長久之法。

    鄙人以為,守中、不偏不倚——才能成就不離不棄的心性和不卑不亢的正氣。

    無論你到達怎樣的境界,擁有敬畏心、謙遜、平和,才有可能時刻保持空杯心態,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也許這就是國人從古至今為何推崇謙虛,思慕翠竹的高風亮節。

    縱使你擁有萬貫家財,無敵智慧,終有一別:對待無常的方法也許就是可以擁有內心的一方安靜和心靈的空間,不悲不喜很難,但能夠泰然於生活所施加的一切,也許就是在這人間最好的修煉吧!

    願大家一起討論春分的智慧,在紛亂中保有自己的堅定,無懼改變,安受內心,我們下個節氣再見!



    歡迎閱讀無塵的春分姊妹篇《溪邊風物已春分,畫堂煙雨黃昏——雨夜,走過有你的春分》,其中有關於春分的景物和人事,有想聽節氣的其他,可以私信我哦!


    陰陽相半的均衡、東方智慧的溫情——春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