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焦山北固山,钟灵毓秀“寿丘山”

金山焦山北固山,钟灵毓秀“寿丘山”


镇江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襟山带水,江山如画,有着诗一般的美妙意境。这座古城自南朝起,就流传着城内有“三山五岭八大寺”的说法。一座滨江城市内竟然神奇地崛起三座山、五道岭,氤氲着八座佛寺的香烟,而且承载着丰富而绚丽的人文典故和历史文化,实在令人心驰神往。


说起镇江城内的“三山”,很多人会脱口而出:金山、焦山、北固山。其实不然,这里所说的“三山”,指的是镇江城内的“小三山”——日精山、月华山和寿丘山。


金山焦山北固山,钟灵毓秀“寿丘山”

北固山


谈及寿丘山,虽东西长百余米,高不过20米左右,貌不惊人,也算不上险竣雄伟,但却是一座钟灵毓秀之山,翻检他的历史文化,还真正不能小觑。在一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寿丘山山上及其周边留下了丹徒宫、慈和寺、普照寺、云台寺、积善寺、延庆寺、僧伽塔、寄奴井、圣像冢、文庙、宋宗忠简公祠、寿丘司徒庙、范文正读书处等诸多历史痕迹,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金山焦山北固山,钟灵毓秀“寿丘山”

焦山


据史料记载,寿丘山坐落于镇江朝阳门仁安坊附近,即现正东路梦溪园巷现江苏大学的京江学院校区内,因古时山上生长药用植物何首乌,何首乌历来被称为长寿、长生之果,故名寿丘山。古代,寿丘山曾建过书院,旧时又是县学所在地,因此镇江人习惯称之为“大学山”、“ 县学山”。“康熙十一年(1672年),教谕谈志避圣讳,改寿丘山为圣像山。”《光绪丹徒县志》载:“一名圣像山,在县儒学后,又名县学山。其山由东向北而西,纵长九十九丈七尺有奇。面向西南,顶宽十八丈九尺,高五丈七尺有奇。”据镇江名城研究会专家考定,寿丘山系南朝年间开挖城内漕渠时取土垒就。

寿丘山是南朝开国皇帝刘裕的故宅,刘宋崛兴,殆甲东南。南朝宋武帝刘裕,也就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讴歌“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寄奴。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读通鉴论》“宋武帝(刘裕)”条品评中国古代皇帝曰:“汉之后,唐之前,唯刘氏犹可以为中国主也。”刘裕(363—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生于斯长于斯的京口旧地,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中所说“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的地方,就是寿丘山。宋《嘉定镇江志》曰:寿丘山在城中,宋武帝潜龙旧宅基也。”


金山焦山北固山,钟灵毓秀“寿丘山”

刘裕雕塑


刘裕称帝后,不忘在京口的耕牧渔猎的贫困岁月,在他的故宅建造了丹徒宫,将用过的农具、穿过的衲衣置于宫中,“以示子孙”,愿毋忘其本。《光绪丹徒县志》载:“宋丹徒宫在城南,宋武帝微时故宅,后改为太尉留府,受禅后称为丹徒宫。”《舆地志》曰:“武帝耕丹徒及受命,农具犹有存者,皆命藏之,以留于后。”文帝幸丹徒宫时,寿丘山、鹤林寺周边原刘裕在时的父老乡亲都来了,他们怀念刘裕,共同瞻仰丹徒宫。元嘉二十六年(449年)二月,文帝于丹徒宫宴请乡亲父老。宋孝武帝幸丹徒宫,作丹徒宫颂。南朝诗人鲍照亦作丹徒故宫颂。沈约也作有丹徒旧宫颂。北宋诗人苏轼诗云:“刘裕宅边霜竹老,戴公山下野梅香。”曾巩亦有“禅方寿丘山,平昔宋公宅” 之诗句。


金山焦山北固山,钟灵毓秀“寿丘山”


之后萧齐代宋,刘宋末代皇帝13岁的宋顺帝刘准被迫禅位,齐帝萧道成将他“封汝阴王”,使“居丹徒宫”,并派“齐兵卫之”,软禁在寿丘山。最终萧道成还是放心不过,设阴谋将其杀害。“建元元年(479年)五月己未,帝闻外府驰马者,惧乱作。竖人杀王而以疾赴。”寿丘山培育了一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开国皇帝,也目睹了一位亡国之君的悲残结局。

因关河从寿丘山下流过,寿丘山一带又因山水相依,风光秀美,成为建宅修园的首选之地,曾经甲第如云,人文荟萃。


金山焦山北固山,钟灵毓秀“寿丘山”

梦溪园

隔河东望,有宋代著名科学家、翰林学士、三司使沈括的“梦溪园”,梦溪园中花丛翠竹环绕,亭台楼阁点点,有梦溪泉、百花堆、壳轩、岸老堂、萧萧堂、远亭、苍峡亭、竹坞、杏嘴、深斋等景点,十分雅致。沈括于此完成了千古不朽之作《梦溪笔谈》,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科学座标”。


梦溪园的南边,便是清风桥,桥身高耸,造型典雅飘逸,横跨于关河之上,是北宋景祐年间润州太守范仲淹所建,又称“范公桥”。清风桥东边,有过一个宋代私家名园,名曰“藏春坞”,园内筑有“万松岗”。园主刁约系天圣年间进士,做过扬州剌史、主判三司盐铁院。苏东坡、欧阳修、司马光等名家都到过藏春坞作客并题诗咏赋。苏东坡有《刁景纯藏春坞》诗云:“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年抛造物陶甄外,春在先生杖屦中。杨柳长齐低户暗,樱桃烂熟滴阶红。何时却与徐元直, 共访襄阳庞德公。”藏春坞南面不远柳林处,便是北宋哲宗丞相苏颂宅第,苏颂葬父苏绅于京岘山,以便守孝。


金山焦山北固山,钟灵毓秀“寿丘山”

梦溪园

跨过清风桥稍南,有南唐镇海军节度使、润州刺史林仁肇宅园及故相鲁国公曾布宅园,沈括称其园“极为宏壮”;还有北宋故相秀国公陈升之的宅园,宅园既华丽又静幽,颇有品位,只可惜宅园建成后,主人已病重,只能由家人用轿抬着一览而已。后人曾趣谈陈升之的宅园“三不得”, 即住不得、修不得、卖不得。陈升死后,宅园渐成酒库,形成巷道后,遂取名“酒海街”。与酒海街相邻的千石墟巷(现为古通巷)内有北宋徽宗丞相曾布宅第,曾布曾任镇江知府。曾布母亲病故,为纪念其母,曾布在金山寺建造了两座宝塔,曰荐慈塔、荐寿塔。


金山焦山北固山,钟灵毓秀“寿丘山”

金山慈寿塔


寿丘山南麓的石头巷内沈德潜宅“小山楼”,沈曾任清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乾隆常与其切磋诗艺,称其为“天子门生更故人”, 命给三代封典。沈德潜死后,发现故举人徐述夔一柱楼集有“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之悖逆语,沈为徐写传,乾隆便夺沈德潜赠官,罢祠削谥,仆其墓碑。


寿丘山西麓的观音桥一带,住有明代大学士杨一清,正德十五年(1520年)闰八月,明武宗南巡路经镇江,特地临幸杨一清家。杨一清于茂祉堂设盛宴款待武宗帝,君臣欢饮两昼夜,武宗乘着酒兴制诗12章,杨一清赋诗赓和。宋相苏颂于元祐八年(1093年)告老,退居于镇江关河畔。


金山焦山北固山,钟灵毓秀“寿丘山”

镇江茅以升雕像


寿丘山东北麓有茅氏宗祠,桥梁学家茅以升就出生在其左近的草巷。相邻未远,历史学家唐邦治留下了繁富的撰著。镇江光复时的镇江首任地方民政长杨邦彦也与他们比邻而居。继任的民政长张鹏则住在寿丘山西麓,其故宅至今尚存。清代中叶寿丘山山西的吴先生巷内居住过京江画派的领军人物


寿丘山不仅人文荟萃,而且崇学兴教,是五百年学府,教化之山。


镇江始建于宋代的著名的淮海书院,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迁学于寿丘山麓。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知县郑一岳在寿丘山下创建香山书院。清顺治五年(1648年),知府赵士冕增修香山书院楼舍,更名三山书院。顺治十三年(1656年),知县张晋又在寿丘山创建杏坛书院,缭垣植杏树数百株。


金山焦山北固山,钟灵毓秀“寿丘山”


《镇江市志》载:“明嘉靖元年(1522年),提学御史肖鸣凤因县学占地狭窄,屋宇拥挤,遂迁建县学于朝阳门仁安坊寿丘山南麓,即今镇江市正东路镇江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康熙八年(1669年)、雍正七年(1729年)相继修葺。咸丰二年(1852年)毁于兵火。同治四年(1865年 )于故址重建,至光绪元年(1875年)竣工。”五百年来,寿丘山书声朗朗,弦歌不绝,成了镇江最著名的孔门圣殿。


清代在寿丘山建有文庙,大成殿内供奉着孔子圣像,圣像头戴冠冕,身着朝服,手捧笏板,两旁立有孔夫子得意弟子七十二贤人塑像。新中国成立后,大成殿、廊庑等文庙建筑陆续拆除。如今除了一个碑座、几只柱础、“万仞宫墙”的几个残字和一株枝繁叶茂的五针松,见证着文庙的历史及变迁。


金山焦山北固山,钟灵毓秀“寿丘山”


民国时期的镇江是江苏省省会。民国十九年(1930年)9月14日,江苏省教育厅正式成立了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并在我国率先实施电化教育,每逢节日和纪念日为民众放映电影。同时开发首创了一种新颖别致的教育工具——电化教学巡回施教车,成为江苏省名震遐迩的民众教育机构。


民众教育馆建于寿丘山脚下,由县学宫改建而成,有教室、民众阅览室、教导部等办公及生活用房90间。常设机构有总务部、教导部、展览部和推广委员会四个部门。另外设城市、乡村实验区及农艺场。教导部设有补习教育、职业指导、电化教学、视觉教学、康乐指导五个股。民众教育馆坐北朝南,面对正东路,正面一直拐到梳儿巷口是一溜顺的高大围墙。大门朝南,系一道可伸缩的铁栅拉门,一侧墙上挂了一块“江苏省镇江民众教育馆” 的牌子。门前植有4株古银杏树,每到深秋树上结满了白果,树叶也变成了金黄色,每当秋风吹过,白果便被吹落一地,成为城东一景。抗战中民众教育馆遭日机炸毁,馆产损失过半。1946年2月,江苏省立镇江师范学校易址于寿丘山复校。民众教育馆四分之三馆舍划归省立镇江师范学校。


金山焦山北固山,钟灵毓秀“寿丘山”

江苏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得到长足发展,成为镇江地区培养中等师资的中坚力量。2001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了以工科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江苏大学。寿丘山见证了镇江的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金山焦山北固山,钟灵毓秀“寿丘山”

潘春华,笔名秋实、春晓,男,1945年生,江苏镇江人,镇江市委宣传部新闻评论员、镇江市政协文史委重点作者、镇江市作家协会会员,《群众》《上海企业》《食品与健康》《养生月刊》等期刊专栏撰稿人。40多年来,发表各类作品累计达400余万字,30多次获全国、省、市征文奖、优秀作品奖。曾获得“镇江市润州区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镇江市委优秀党的宣传工作者”称号。

长按下图二维码,阅读最新“方志江苏”文章

金山焦山北固山,钟灵毓秀“寿丘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