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成名“三戰”:兩戰對飆大財團,一戰硬剛英資,戰戰狠辣!

對於李嘉誠,想必大家都是不陌生的,多年連任香港首富、旗下資產遍及各大行業,因為有獨到的眼光和敏感的商業頭腦,使他逐漸成為了中國商業界的一個“神話”。

李嘉誠成名“三戰”:兩戰對飆大財團,一戰硬剛英資,戰戰狠辣!

如果從1950年,22歲的李嘉誠創業算起,直到他90歲退休,李嘉誠的商業生涯持續了整整68年。

其時,李嘉誠白手起家,進軍房地產,對抗英資洋行,曾上演過多場教科書般的激烈商戰,其眼光之獨到、財技之高超,留下 “超人”之名。

今天,小編梳理了李嘉誠商業生涯前期的三大商戰,從中可以一窺這位以儒商自稱的商業鉅子高超的運籌技術和獨特的處事哲學。

商戰一:連續猜到香港地鐵公司的“心”,對飆各大財團中標

1977年1月14日,香港迎來了開埠以來最浩大的一個公共工程,那一天,香港地鐵公司正式宣佈:公開接受郵政總局原址發展權招標競投。

對於這一大工程,當時的地產商莫不“垂涎欲滴”。在香港地鐵公司發佈了公告之後,參加競投的地產公司共30家,不乏香港置地、長江實業、太古地產、日澳財團、霍英東集團等大財團。

李嘉誠成名“三戰”:兩戰對飆大財團,一戰硬剛英資,戰戰狠辣!

在所有的大財團中,中標呼聲最高的並不是長江實業,而是香港置地,這是當時香港實力十分雄厚的一個地產商,無論是資金實力還是經營能力都很強大。而就在人們覺得香港置地能取得這場競標的最終勝利的時候,誰也沒有想到,1977年4月5日,李嘉誠的長江實業擊敗置地中標。對此,地鐵公司透露,主要是因為長江所提交的建議書內列舉之條件異常優厚終能脫穎而出。然而,公開招標為各公司提供一個平等機會,投標書內容則屬機密。

那麼,李嘉誠到底是如何猜到了地鐵公司的心?

原來,競標期間,李嘉誠通過各種渠道獲知,港府將以估價的原價批予地鐵公司,由地鐵公司發展地產,彌補地鐵興建經費的不足。地鐵公司為購舊中區郵政總局原址地皮,曾與港府多次商談。地鐵公司的意向是:用部分現金,部分地鐵股票支付購地款。而港府堅持要全部用現金支付。

地鐵公司與港府在購地支付問題上產生分歧,李嘉誠敏銳發現地鐵公司現金嚴重匱乏。這使得他首先明確一點,競投車站口蓋發展權,必須以現金支付為條件。地鐵公司以高息貸款支付地皮,現在急需現金迴流以償還貸款,並指望獲得更大的盈利。

之後,李嘉誠使出“克敵”之法:首先,滿足地鐵公司急需現金的需求,由長江實業公司一方提供現金做建築費;其次,商廈建成後全部出售,利益由地鐵公司與長江實業分享。最重要的是,李嘉誠為了表示誠意,很巧妙地避開了“對半分”的模式,而是讓地鐵公司佔51%,長江實業佔49%。正是看出地鐵公司缺現金的敏銳觀察力和這1%的“誠意”,讓李嘉誠在所有大財團中脫穎而出。

當然,當時長江實業要想拿出那麼多現金也是有很大壓力的,李嘉誠決定破釜沉舟。1976年冬,長實通過發行新股,集資1.1億港元,大通銀行應允長實隨時取得2億港元的貸款,再加上年盈利儲備,李嘉誠可資調動的現金約4億港元。最終長實打敗了包括香港置業在內的所有財團,一舉中標。而李嘉誠的這一戰,也被譽為“長江實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從此,地產新秀李嘉誠“一鳴驚人,一飛沖天”。

李嘉誠成名“三戰”:兩戰對飆大財團,一戰硬剛英資,戰戰狠辣!

商戰二:以退為進暗助船王收購九龍倉,兩頭兼顧搞好“關係”

1978 年是長實集團取得多項重要進展的一年。“長實”越來越擁有雄厚資金,顯示了巨大的競爭實力,這也引起在港英資金融巨頭匯豐銀行的重視。正是這一年,李嘉誠把主攻目標移到英資者牌怡和系的臺柱企業九龍倉身上。

九龍倉這家財團,當時主要是擁有並控制九龍尖沙咀繁華商業區的物業,葵涌及荃灣的貨櫃碼頭運輸業和天星小輪、電車公司等。確定目標之後,李嘉誠首先採取“暗渡陳倉”的方式,悄悄地用分散形式購入九龍倉股票。在1978年9月間他手頭已掌握了九龍倉18%的股票,幾與怡和系財團對等(怡和財團控制有九龍倉20%股票)。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另一華資集團香港船王包玉剛也在籌劃爭奪九龍倉的控股權。面對這個激烈競爭的局勢,李嘉誠考慮到,一方面,既要照顧好與匯豐銀行與怡和財團之間的關係,又必須妥善地處理好“長實”與“船王”的關係;既要做到努力避免劍拔弩張的局面,又能為“長實”的股東牟利,還要為未來的長遠關係及發展留下回旋餘地。

幾經思考,李嘉誠終下決心,在中環文華閣約見了船王包玉剛。雙方經過20 分鐘的商議,李嘉誠將已掌握的9000 萬股九龍倉股票轉賣給了包玉剛,滿足了包玉剛的願望。但從轉讓中李嘉誠也贏得了純利5000 萬港元。而讓包玉剛動用30 億港元即贏得價值98 億港元的九龍倉控股權。

這一事件,在當年香港商界中曾被看成是一個尚未解開的“謎”團。但從事實的客觀情勢及後果來看,李嘉誠當時的這一高“招”,也即是“以和為貴”“以退為進”“以讓為盈”的經營策略。他這樣做,既使到香港船王包王剛滿意,得到英資金融巨頭匯豐銀行大財主的首肯,也使到“長實”股東下得了“樓梯”。李嘉誠暫時的局部有利的“退讓”,有效地調整了“長實”與“船王”與“匯豐”之間的關係,併為不久之後“長實”贏得事業上“質”的飛躍埋下了一個很大的“伏筆”。可謂 “一箭三雕”。

李嘉誠成名“三戰”:兩戰對飆大財團,一戰硬剛英資,戰戰狠辣!

▲李嘉誠與包玉剛

商戰三:聯合華商,硬剛英資

在李嘉誠事業的上升期,怡和洋行作為19世紀香港四大洋行之一,是實力最為雄厚的英資財團,一直由凱瑟克家族控制,怡和旗下的香港置地是當時香港最大的地產商。早在包玉剛收購怡和系的九龍倉,怡和高層對華資的覬覦已有防備。怡和專門打造了“連環船結構”,核心是怡和與置地互控,即怡和控股和怡和證券控制置地四成股權,置地反過來控制怡和控股的四成股權。以此,強化抵禦外敵的能力。

不過,連環船結構也有頗大破綻。敵手若控得一船,就可與另一隻連鎖的船展開貼身肉搏戰了。一損俱損,後果更可怕。

此後接任怡和大班的西門·凱瑟克上臺後不久,請英國拯救破產公司而聞名的戴偉思主理置地的業務。到1986年,他又從美國請來投資銀行家包偉士,重組怡置繫結構。

包偉士登場後,設計了怡置脫鉤的計劃。1986年10月,重組計劃出臺,置地宣佈將全資附屬公司牛奶國際分拆上市,爾後又宣佈將另一間全資附屬公司文華東方分拆上市。1987年2月,怡和控股宣佈成立怡和策略(怡策)。改組後的怡和系控股結構為:怡和控股與怡和策略互控,怡控佔有怡策19%股權,怡策控26%怡控。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分別控置地11%和15%股權;分別控牛奶國際9%和27%股權。怡和策略控35%文華東方。凱瑟克家族控有怡和控股的股權,據傳在10%-15%之間。

這樣,凱瑟克家族的大本營怡和如銅牆鐵壁;同時又擊碎了覬覦者欲借收購怡和而達到控制置地的企圖。但同時,怡和也放鬆了對置地的控股權。

李嘉誠成名“三戰”:兩戰對飆大財團,一戰硬剛英資,戰戰狠辣!

1988年4月初,李嘉誠首次向輿論披露長實持有置地股份,華南虎吞併老獅子的現代寓言充斥市場,愈發甚囂塵上。

4月底,以李嘉誠為首的華資新財團草擬函件致置地,要求在6月6日的置地股東年會上,增加一項委任新世界主席鄭裕彤、恆基兆業主席李兆基為董事的議案。華資新財團已捏有王牌—合持股權已直逼置地的控股公司怡和。

凱瑟克與包偉士急謀對策,佈置反收購。4月28日,怡和策略與所控的文華東方發佈聯合聲明,由文華東方按每股4.15元的價格,發行10%新股予怡策,使怡策所持文華東方股權,由略低於35%增至41%。

精明的李嘉誠亦意識到事態的嚴峻,怡策與文華東方股權的變化,雖與置地無直接關係,卻是怡和拋出的反撲信號。其後,怡和將會隨機拋出一系列的反收購措施。

素有耐心的李嘉誠不得不先出一招。5月4日傍晚,股市收市後。李嘉誠、鄭裕彤、李兆基等,赴怡和大廈與西門·凱瑟克、包偉士談判。雖是短兵相接,雙方仍彬彬有禮。李嘉誠開門見山地說明收購置地的誠意,提出以12元/股的價格,收購怡和所持的25.3%置地股權。但是凱瑟克並不同意,提出必須每股17元。說這是之前約定的。李嘉誠對此表現得很平靜,說道:“這17元並非雙方敲定的成交價,之前都表示繼續談判重新議價。現在置地的市價才八元多一點,我們以高出市價近四成的價格收購,怎麼能說收購價下跌了呢?”

最終,協商未能達成統一意見。1988年5月6日,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及置地三間公司宣佈停牌。同日,怡策宣佈以每股8.95元,購入長江實業、新世界發展、恆基兆業及香港中信所持的置地股份,合佔置地發行總股份的8.2%,所涉資金18.34億港元。這樣,怡和所持的置地股權,由略過25%增至33%多,控股權已相當牢固。

喧鬧數年之久的置地收購戰就以這種結果落下大幕,這也是李嘉誠為數不多的收購受挫。雖然未能與英商達成協議,但是這種不退步的商業精神得到了很多人的稱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