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將軍辛棄疾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 ,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文人將軍辛棄疾

辛棄疾的那首《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詞中渲染閱兵的浩大聲勢,主帥的莊嚴裝束和颯爽英姿,陣容的雄壯氣氛,戰爭的速戰速決,氣勢磅礴,充分顯示出作者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和英雄韜略。末句"可憐白髮生",一語點破幻景,由夢境回到現實。這就把作者夢寐以求的"了卻君王天下事"的理想,以及悶飲酒、醉撫劍、白髮生而北伐無期的現實,作了尖銳的對比。既抒發了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又反映了他的理想和抱負。鬥爭錘鍊了他的民族意識,陶冶了他的豪邁性格。在鬥爭中,他剛正不阿,豪放不羈,"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賀新郎》"甚矣吾衰矣")。他"持論勁直,不為迎合"。在主和派得勢的當時,他的處境很困難,這從1179年他上奏宋孝宗的《論盜賊札子》中可以看出:"臣孤危一身久矣,荷陛下保全","臣生平則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

文人將軍辛棄疾

很顯然,這裡所說的"眾人",便是那些不思恢復、一味主和、屈膝求讓一類的權奸佞臣。正如黃勉齋《與辛稼軒侍郎書》中所指出的,南宋統治集團是"黑白雜糅,賢不肖混淆,佞諛滿前"的,是一個最沒有生氣、最腐敗的集團。趙宋王朝弄到國破家亡、民不聊生的地步,正是這幫傢伙左右了政局的結果。辛棄疾對投降派恨之入骨,多年來,他幻想著除掉他們。1174年中秋節,他寫了一首別具風格的《太常引》詞。這首詞汲取了與月亮有關的民間故事,採用想象的手法,創造了一個理想的意境:"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文人將軍辛棄疾

在一箇中秋之夜,他幻想乘風高翔,巡視祖國萬里江山。這正是作者"整頓乾坤"這種抱負的藝術體現。為實現這一宏大抱負,他提出要砍去枝葉婆娑的月中桂,抹掉那遮蔽清光的陰影。"桂婆娑"可能就是作者對盤根錯節的投降勢力的藝術概括。在他寫的另一首中秋詞《滿江紅》中,他關切地詢問月中嫦娥,是不是她也愁白了髮髻?詩人急切地呼喚人們:"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表現了詩人嚮往光明、擔心陰暗勢力猖獗的心情。辛棄疾筆下的桂影、浮雲等象徵的是某種政治勢力,正如《文心雕龍·辨騷》指出的:"虯龍以喻君子,雲蛻(霓)以譬讒邪。"辛棄疾憎惡這些陰暗勢力,幻想將其掃除,以便實現自已抗金復國的夙願。

文人將軍辛棄疾

辛棄疾詞的豪壯,可以說是詩人和時代相結合的必然結果。這就應該就是"有其人必有其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