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生產力

社會基本矛盾規律中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這對矛盾一直是事業單位考試中歷史唯物主義這章節裡面考察的重要考點,備考中一方面要對基本的知識點有所記憶,另一方面也要通過做題的方式來舉一反三。今天中公教育要給考生講解的是生產力這個知識點進行剖析。

一、知識點

(一)生產力概念

生產力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產力表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的最終決定力量,衡量社會進步最根本的標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

考點提煉:生產力的定義。簡單的案例:比如原始社會人們用石頭打獵,這個過程就體現了人們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這裡的生產力表現的是人和自然的關係。經常把人和自然的關係這個作為考點出現。

生產力的地位。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的最終決定力量,衡量社會進步的最高、最根本的標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這句話在考試裡面也是高頻考點。為什麼說原始社會很落後,那個時候人們改造自然利用石頭,木棍。對自然的改造和利用程度相對較低。生產力水平低決定了社會進步水平。人類經歷三次科技革命,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我們的社會也在進步。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生產力


(二)生產力要素

生產力的實體性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案例解析:農民鋤地。

①勞動者:指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人。勞動者是生產力構成中最重要的要素,在構成生產力的諸實體性要素中起主導作用。這個主導作用是一個高頻考點。農民就是勞動者,起主導作用。

②勞動資料:也稱作勞動手段,是人們用以改造、作用勞動對象的各種物質的、能量的、信息的體系。生產工具是勞動資料的主要內容,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標誌。鋤頭就是勞動資料中的生產工具。

③勞動對象:是生產過程中被加工的東西,是人們將自己的勞動加於其上的一切對象。

土地就是勞動對象。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二者合稱生產資料。

易混淆知識點:勞動資料不等同於生產資料。經常在判斷題裡面出現這樣的考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