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生产力

社会基本矛盾规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一直是事业单位考试中历史唯物主义这章节里面考察的重要考点,备考中一方面要对基本的知识点有所记忆,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做题的方式来举一反三。今天中公教育要给考生讲解的是生产力这个知识点进行剖析。

一、知识点

(一)生产力概念

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衡量社会进步最根本的标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考点提炼:生产力的定义。简单的案例:比如原始社会人们用石头打猎,这个过程就体现了人们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这里的生产力表现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经常把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个作为考点出现。

生产力的地位。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最根本的标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这句话在考试里面也是高频考点。为什么说原始社会很落后,那个时候人们改造自然利用石头,木棍。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程度相对较低。生产力水平低决定了社会进步水平。人类经历三次科技革命,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我们的社会也在进步。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生产力


(二)生产力要素

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案例解析:农民锄地。

①劳动者: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最重要的要素,在构成生产力的诸实体性要素中起主导作用。这个主导作用是一个高频考点。农民就是劳动者,起主导作用。

②劳动资料:也称作劳动手段,是人们用以改造、作用劳动对象的各种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体系。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锄头就是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

③劳动对象:是生产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是人们将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对象。

土地就是劳动对象。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二者合称生产资料。

易混淆知识点:劳动资料不等同于生产资料。经常在判断题里面出现这样的考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