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趙括與明朝李景隆哪位更丟人更“神助攻”?

帝國典故


個人覺得歷史條件下都是悲劇式的。趙括可能實戰經驗不足,但也不像紙上談兵,就憑兩條:1.46天缺糧,軍心未亂,直到死。2.秦朝打完這帳也是損失慘重,也需要修養生息,那是趙國國力不如。至於李,那是因為有個二皇帝,莫傷我皇叔,否則早沒有朱棣什麼事了。


歷史旁觀者系列


我是閱微草堂筆記,我來回答

其實因為太過久遠也不太好考究歷史實情,但是隻從流傳下來的歷史記錄裡面來看,無疑是明朝李景隆比戰國趙括更丟人更“神助攻”。

從兩人的對手來看,李景隆輸趙括一手。

趙括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將領,生平僅有一戰,就是長平之戰。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秦軍和趙軍在長平對峙。當時秦軍主帥是王齕。只有“紙上談兵”經驗的趙括,能率領趙軍以多變靈活的攻擊方式,打得王齕暈頭轉向,幾次被趙軍攻破。之後秦軍暗中調白起代替王齕,採用拉鋸戰的方式,耗時四十多天才最終使趙軍在糧道被堵,突圍無望的情況下潰敗投降。

反觀李景隆的對手,是受封燕王的朱棣。朱棣第一次成為軍隊的主帥,是在統兵遠征北元太尉乃爾不花的時候,其中的亮眼部分是他先命幾小隊輕騎兵隱秘地偵查到了乃爾不花的位置,悄悄進發,然後率領軍隊在突降的大雪中行軍。在到達敵方營地之後,他卻命軍隊做飯紮營,以勢逼迫乃爾不花投降,不費一兵一卒殲滅了北元主力軍。然而有一說一,當時的北元軍隊已經是強弩之末,元軍的敗亡已經是板上釘釘。即使朱棣大獲全勝,也是錦上添花,無法證明其時他的統帥能力有多麼強大。

從雙方的兵力對比來看,李景隆輸第二手

長平之戰的雙方,這裡不深究,以百度百科的數據來看,秦軍出戰約四十餘萬,傷亡二十餘萬;趙國出兵四十五萬,死亡四十五萬,精銳損失殆盡。雙方單從出兵數量上來看應該算是勢均力敵的。

反觀李景隆,其第一次受命頂替耿炳文出戰時,總兵力在五十萬。當時的朱棣起兵之後收攏北方舊部,加上耿炳文的部分潰兵以及自寧王那裡借來的朵顏三衛,總兵力估計在十萬左右。以五十萬擊十萬,攻北平不破,反而在鄭灞被燕王軍大敗。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收攏敗軍並增兵十萬,總兵力約六十萬,雙方又戰於白溝河,結果李景隆再次戰敗,六十萬基本都丟給了朱棣。懸殊如此巨大的兵力還是接連慘敗,不可謂不丟人。


閱微草堂筆記


趙括和李景隆的經歷很像,兩人都是名將之子,還都是被國君賦予厚望,都是第一次上戰場,還是擔任全軍的指揮方面(當然也是最後一次)。但兩人還是有許多不同。

面對的敵人不同

趙括第一次面對的是當時已經成名的名將白起,當然長平之戰是他最出名的一場戰役,而李景隆面對的是常年對付北元的朱棣,他們都是敗於沒有戰場作戰經驗上,但是從宏觀角度來說,白起很顯然比朱棣更有軍事才能,而且趙括敗於白起之手,也跟趙國當時的國力有關係,而李景隆可以算是兵力實力遠超朱棣,最後還是被朱棣數次擊敗。

兩個人所造成的影響不同

趙括因為陷入了秦軍的包圍圈,一直英勇地率領突圍,雖然最後被射殺,導致趙國四十萬大軍被坑殺,但是趙國沒有因此滅亡,這次戰役讓有些諸侯看見秦國的可怕,所以當秦昭王想要進攻邯鄲的時候,三國伐秦,最後擊退了秦軍。

但是李景隆屢戰屢敗以後,大軍有生力量在包圍順天,導致後方南京空虛,最後朱棣長驅直入直撲南京,當然最後李景隆打開金川門,給了建文帝最後一個“助攻”(當然不助攻也會被攻破,但是李景隆想活命啊。)

所以兩人真要論起“助攻”來,還是李景隆更強一些。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


嘴痕


趙括無愧於將軍的稱謂,身先士卒戰死沙場,也沒有給父親馬服君趙奢丟臉,可以說趙括是個合格的將領!反觀李景隆呢,以絕對優勢的兵力,挾王師之名,卻指揮無方,導致大敗後,不顧部下率先逃離戰場!把趙括和李景隆並列提出此問題,就是對趙括的侮辱!下面以具體戰例來加以說明

趙括,出生軍人之家,父親是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自幼熟讀兵書,曾隨父親出征,參加過攻取麥丘之戰。趙奢原來只是趙國的一個基層稅務官員,因為平原君趙勝的門客違法不交稅,被趙奢嚴懲並追收了稅錢,平原君趙勝開始關注底層稅務人員趙奢。平原君趙勝在趙國,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人的人物,即使在天下各諸侯國間,也是響徹天下的名人!平原君關注趙奢,卻不是找他的麻煩,而是一番交談之後,發現趙奢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把趙奢推薦給了趙惠文王。於是底層稅務工作者趙奢光榮高升為趙國國家稅務局局長,總管全國的稅務工作。趙奢是人才,但是平原君趙勝這胸懷也值得稱讚👍👍👍

趙奢的成名之戰,是攻取齊國的麥丘之戰,在此次攻城戰鬥中,趙奢久攻不下,是隨軍參戰的趙括,向父親建議用懷柔離間之策,才讓趙奢順利攻取麥丘城,立下了首次軍功。此後趙括更加苦讀參研兵書,和父親辯論軍事時,趙奢有時還說不過趙括,但趙奢卻認為,兒子趙括只知徒讀死書,不懂臨戰機變,不能擔任軍隊將領指揮戰鬥。

趙奢的經典之戰,是救援韓國閼與而與秦軍展開的閼與之戰,這次戰鬥趙括沒有參加。趙奢在此次戰鬥中,提出了著名的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軍事理論。採取開始示弱於敵,之後突襲奔進直達目標,接著集結重兵拒敵進攻,搶佔有利地形,引誘秦軍進攻,並在秦軍搶攻失敗奔退之際,揮全師趁勢出擊,衝亂秦軍大營,最後秦軍兵敗如山倒,趙奢取得了最終全面的勝利!趙奢因此戰功被封馬服君,秦國士兵更是聞趙奢名而心驚。

趙括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熟讀兵書,也參加過戰鬥,怎麼能說他只會紙上談兵呢?再來看令其身亡的長平之戰,趙國開始是老將廉頗指揮作戰,後來因為久戰不下,趙王雖然一再催促廉頗主動出擊打敗秦軍。但是廉頗堅持自己的防守策略,不為所動。最後趙孝成王因糧食不足,與秦國議和無果,才用趙括換下了老將廉頗,希望年輕氣盛的趙括能主動出擊打敗秦軍。在這樣的背景下接手軍隊,趙括能怎麼做?繼續堅持廉頗的防守戰略?那趙王能答應嗎?換你來是幹嘛的?所以趙括唯一的選擇就只能是主動出擊。之後雖然中了白起的誘敵之計,趙括軍隊被秦軍分割包圍,但是趙括並沒有困守待斃。而是組織軍隊結成戰陣,數次打敗了白起秦軍的進攻。在被圍困的46天裡,趙括以劣勢兵力抵擋住了白起的優勢兵力,且給秦軍造成很大的傷亡!白起向秦王請求援軍和糧草的文書絡繹不絕,就是明證,秦昭襄王親自到河西征兵,令15歲以上男子都要披甲上前線,可見當時戰況之慘烈!當然趙括也是在苦苦咬牙堅持,糧食沒有了,殺馬吃!馬殺光了,那就吃戰死的士兵!最後甚至受傷的士兵都被殺來吃!在求救無望後,趙括集齊了尚有體力戰鬥的士兵,自己帶頭衝向秦軍!希望衝出秦軍包圍,然而趙括首先被秦軍的箭陣射殺!必須重申:趙括是合格的軍人,無愧於將軍的稱謂!

再來看李景隆,同樣是出生軍人之家,父親是明朝初年的名將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自幼就跟隨朱元璋四出征戰,戰鬥經驗豐富,軍事能力在當時明將領排名中,應該在前五名之內,是名符其實的名將!按常理說,李景隆在這樣的家庭和環境中成長,耳聞目睹也該受到薰陶,應該具有一定的軍事能力。而且他還是在職的軍隊將領,當然這軍隊將領的職位也可能是繼承而來的,否則在其後的靖難之役中,也不會表現得讓人驚掉下巴,身率60萬大軍,前往阻止朱棣帶領的10萬兵力,卻一輸再輸,沒有最輸,只有更輸!而且在現場戰況出現不利時,不是第一時間組織士兵反擊,而是不顧部下死活,自己轉頭先逃命去了!即便如此不堪,最後卻沒受任何處罰!這結果讓人無語,也無法評說。

對於這樣的人,配和趙括相提並論嗎?





JSDD


兩位都是悲劇人物,所作所為,實屬無奈。

趙括可能實戰經驗不足,但也不是紙上談兵,就憑兩條:1.46天缺糧,軍心未亂,直到死。2.秦朝打完這仗也是損失慘重,也需要修養生息,那是趙國國力不如。

紙上談兵,試問當時有紙嗎?趙括擊殺秦軍二三十萬,令白起膽寒,秦軍實屬慘勝,趙括雖敗猶榮,卻背鍋兩千年。趙軍敗在國力與外交,非戰之罪也!

至於李,那是因為有個二皇帝,莫傷我皇叔,否則早沒有朱棣什麼事了。

戰國趙括忠君報國、勇猛頑強、最終戰死沙場不失忠烈之名,明初李景隆貪慕富貴、背主忘恩、背叛建文帝臨陣投降明成祖、叛君不忠,人品低劣,因此李景隆更丟人。



當代曹植


李景隆神助攻

趙括的父親是趙奢是戰國名將。李景隆的父親是李文忠,當時天下排名前五的名將。

先說說趙括:趙括長平之戰損失了趙國40萬精銳,改變了戰國的格局,東方六國再也沒有能力單獨對抗秦國。

但是長平之戰我覺得不僅僅是趙括的原因,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國力的較量。

廉頗主守,就是不出戰,想把秦國耗到糧盡退兵,廉頗與秦國對峙三年之久。

秦國咸陽在渭河平原,興修水利之後是非常富庶的,然後又得到巴蜀之地。天府之國,沃野千里,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工程,糧食產量增加不少。

趙國山地多,良田少,糧食上不如秦國儲備多。趙國耗不過秦國,所以趙王想速戰速決。最後秦國用反間計,這就促使了趙王臨陣換將。

另外秦趙兩國對峙,其他各國作壁上觀,三年不施以援手,也提現了外交上,趙國的失利。

如果趙括也打防守,不出擊,那麼也沒問題。可是實在是耗不過了。

秦國也沒好過多少,看見趙國換將,秦國也偷偷啟用了武安君白起。

趙括不知道對面主將換了,如果趙括知道,他也會謹慎的,畢竟那是秦國大良造,武安君,被稱為“人屠”的白起。

長平之戰之後秦國沒得到什麼好處,國家經濟也快崩潰,趙軍傷亡40萬,秦國損失20~30萬,也不過慘勝而已。

說說李景隆,這傢伙就是頭豬,虎父犬子。打的都是敗仗不說,最後還把應天城門給打開了,迎接燕王入主應天(南京)。

趙括最起碼戰死了,李景隆卻投降。二者相比,高下立判。






飛航談歷史


李景隆與趙括對比:

很多人在說到李景隆時,都用趙括來比喻,認為李景隆紈絝子弟,不知兵,只知紙上談兵耳.如在建文帝讓其替換老將耿丙文之後,燕王大喜,對左右說"這就是趙國的趙括啊"高興的不得了.可我認為,李景隆哪裡比得上趙括!他連趙括的一半也比不上!

李景隆:

儀表人才,也很強壯,高大,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大帥哥.可這人的確是不怎麼樣,看看他在整個"靖難"時的表現:耿丙文采取堅守的打法後,建文帝不滿意,讓其代耿丙文為大將軍,合兵五十萬與燕兵交戰。在燕王北上之時圍攻北平多日而不下.燕王收編寧王回來以後,其在鄭村壩被燕王大敗.連夜撤退,但在大部隊撤退之時卻又沒通知圍攻北平的各部.導致整個北平之戰直接死傷二十萬以上.後來因為黃子澄隱瞞的部分真相,帝認為委任他的權力還輕,又讓他統率大軍六十萬,但卻於白溝河復大敗。在燕軍渡過長江,兵臨南京時,他又開門迎降。

趙括:

而對於趙括,大多數人應該知道,趙括雖然成為了紙上談兵的代名詞,可對此趙括可實在有點冤枉.退一萬步來說,即便趙括真的就是紙上談兵,可人家好歹也是殺敵無數,最後戰死於沙場啊.再怎麼說人家趙括也是一條漢子!可這李景隆....我實在是無語.燕王在鄭村壩才和他打了一天,他就害怕了,連夜退兵.但你退兵就認真的退吧,可這小子可能也實在是被燕王嚇呆了,也不通知人家正在圍攻北平的兄弟,這真的是太不厚道了!之後又是接二連三的慘敗,說白了都是因為他的膽小,沒魄力,白白死傷了那麼多的士兵!最可恨的就是他小子最後還要開門投降!我要崩潰了...再怎麼說人家朱建文對你也是恩寵有加啊,最後還捨不得殺你,可你個忘恩負義的...

真的,很多人說你是趙括轉世我還真替趙括感到不值,想你父親如果見到你這樣子,不被氣出血來才怪了.




環球微視頻


個人感覺還是趙括吧,雖然不是他主要造成這個結果的,畢竟秦國使計,說趙括厲害,然後昏庸的皇帝相信了,撤下了大將廉頗,但是趙括太自以為是了,不掂量清楚自己的分量,於是被戰神白起打敗,結果是四十萬趙軍投降後被活埋,這四十萬人的生命就因為他的指揮不當而送命,生命是無辜的,雖說趙括對國家忠誠,但卻是愚忠,從此使趙國陷入了危機之中,導致趙國國力大衰,不久滅國,李景隆只能說是投機主義,見風使舵,但明朝卻沒有危及國家根本的損失,如果他沒有反水,或許朱棣不太可能當皇帝,那麼明朝在建文帝的治理下會是什麼樣,不說會不會倒退,進步不可能與朱棣有所比較,朱棣在位時,明朝的國力在世界上都達到了鼎盛,趙括的作為是使趙國走向滅亡,李景隆的作為使明朝國力到達繁榮昌盛,就損失大小來說還是趙括,但李景隆這種背信棄義,愛慕虛榮,不忠是遭人唾棄的,趙括忠君報國的精神,是應該敬仰的


焦糖瑪奇朵沒有糖


兩位都是名將之子但人品大不樣,戰國趙括雖志大才疏、自負輕敵但忠君報國、勇猛頑強、最終戰死沙場不失忠烈之名,明初李景隆貪慕富貴、背主忘恩、背叛建文帝臨陣投降明成祖、叛君不忠人品低劣,因此李景隆更丟人。


小龍女5505


紙上談兵主要是講的趙括,李景隆沒有話棒,所以不會相提並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