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止咳平喘药讲解系列一:温化寒痰药

止咳化痰平喘是以止咳化痰平喘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咳嗽、气喘与痰涎在病机上常有密切关系,咳喘多挟痰,痰多常致咳喘。因此,临床上止咳化痰平喘药常相互配伍使用。由于止咳化痰平喘药的不同性能,可分为温化寒痰、清化热痰及止咳平喘药三类。

今天小编先为大家梳理温化寒痰药的知识点,文后附有快速记忆歌诀哦!

温化寒痰药多温燥,有温肺祛痰、燥湿化痰的功效。可治寒痰、湿痰所导致的咳嗽气喘,湿痰所导致眩晕,肢体麻木,阴疽流注等病患。温化寒痰药包括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皂荚、旋覆花、白前、猫爪草等。

【半夏】

化痰止咳平喘药讲解系列一:温化寒痰药

性辛,温,有毒。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外消痈肿。

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内痰眩晕、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症;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

用法用量:煎服,3~10g,一般宜制过用。炮制品中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其中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竹沥半夏,能清化热痰,主治热痰、风痰之证。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不宜于乌头类药材同用。其性温燥,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应慎用。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

2.《医学启源》:“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治太阴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要》云: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消肿散结,除胸中痰涎。”

3.《本经逢原》:“半夏同甘苍术、茯苓治湿痰;同瓜蒌、黄芩治热痰;同前胡治风痰;同芥子、姜汁治寒痰。惟燥痰宜瓜蒌、贝母,非半夏所能治也。”

【天南星】

化痰止咳平喘药讲解系列一:温化寒痰药

性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散结消肿。

用于湿痰,寒痰证;风痰眩晕、中风、癫痫、破伤风;痈疽肿痛,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多制用。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阴虚燥痰及孕妇忌用。

古籍摘要:

1.《开宝本草》:“主中风,麻痹,除痰,下气,破坚积,消痈肿,利胸膈,散血堕胎。”

2.《本草纲目》:“治惊痫,口眼喎斜,喉痹,口舌疮糜,结核,解颅。”

3.《本经逢原》:“南星、半夏皆治痰药也。然南星专走经络,故中风、麻痹以之为导;半夏专走肠胃,故呕吐、泄泻以之为向导。”

【白附子】

化痰止咳平喘药讲解系列一:温化寒痰药

性辛、甘,温。有毒。归胃、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痰,止痉,止痛,解毒散结。

用于中风痰壅,口眼喎斜、惊风癫痫、破伤风;痰厥头痛、眩晕;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3~5克;研末服0.5~1克,宜炮制后用。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燥烈,阴虚血虚动风或热盛动风者、孕妇均不宜用。生品一般不内服。

古籍摘要:《本草纲目》

1.《圣惠方》:“偏坠疝气∶白附子一个,为末,津调填脐上,以艾灸三壮或五壮,即愈。”

2.《济生方》:“赤白汗斑∶白附子、硫黄等分,为末,姜汁调稀,茄蒂蘸擦,日数次。”

3.《简便方》:“ 面上∶白附子为末,卧时浆水洗面,以白蜜和涂纸上,贴之。久久自落。”

【白芥子】

化痰止咳平喘药讲解系列一:温化寒痰药

性辛,温。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

用于寒痰喘咳,悬饮;阴疽流注,肢体麻木,关节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作发泡用。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走散,耗气伤阴,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忌用;消化道溃疡、出血者及皮肤过敏者忌用。用量不宜过大。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2.《本草经疏》:“白芥子味极辛,气温。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

3.《药品化义》:“白芥子……横行甚捷,……通行甚锐,专开结痰,痰属热者能解,属寒者能散。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达,在四肢两胁,非此不通。若结胸证,痰涎邪热固结胸中及咳嗽失音,以此同苏子、枳实、瓜蒌、杏仁、芩连为解热下痰汤,诚利气宽胸神剂。”

【旋覆花】

化痰止咳平喘药讲解系列一:温化寒痰药

性苦、辛、咸,微温。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降气行水化痰,降逆止呕。

用于咳喘痰多,痰饮蓄结,胸膈痞满;噫气,呕吐。

用法用量:煎服,3~10g;布包。

使用注意:阴虚劳嗽,津伤燥咳者忌用;又因本品有绒毛,易刺激咽喉作痒而致呛咳呕吐,故须布包入煎。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

2.《药性论》:“主肋胁气,下寒热水肿,主治膀胱宿水,去逐大腹,开胃,止呕逆不下食。”

3.《本草汇言》:“旋覆花,消痰逐水,利气下行之药也。主心肺结气,胁下虚满,胸中结痰,呕吐,痞坚噫气,或心脾伏饮,膀胱留饮,宿水等证。大抵此剂微成以软坚散痞,性利下气行痰水,实消伐之药也。”

【皂荚】

化痰止咳平喘药讲解系列一:温化寒痰药

性辛、咸,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祛顽痰,通窍开闭,祛风杀虫。

用于顽痰阻肺,咳喘痰多;中风、痰厥、癫痫、喉痹痰盛。

用法用量:研末服,1~1.5g;亦可入汤剂,1.5~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内服剂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呕吐、腹泻。辛散走窜之性强,非顽疾证实体壮者慎用。孕妇、气虚阴亏及有出血倾向者忌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下水。利九窍。”

2.《本草纲目》:“通肺及大肠气,治咽喉痹塞,痰气喘咳,民疠济癣。”“其味辛而性燥,气浮而散。吹之异之,则通上下诸窍;服之则治风湿痰喘肿满,杀虫;涂之则散肿消毒,搜风治疮。”

3.《本经逢原》:“大小二皂,所治稍有不同,用治风痰,牙皂最胜,若治湿痰,大皂力优。”

【白前】

化痰止咳平喘药讲解系列一:温化寒痰药

性能:辛、苦,微温。归肺经。

功能主治:降气化痰。

用于咳嗽痰多,气喘。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

2.《本草纲目》:“手太阴药也。长于降气,肺气壅实而有痰者宜之。”

3.《本草汇言》:“白前泄肺气,定喘嗽之药也,疗喉间喘呼,为治咳之首剂;宽膈之满闷,为降气之上品。前人又主奔豚及肾气,然则性味功力,三因并施,脏腑咸入,腠里皮毛,靡不前至,盖以功力为名也。”

【猫爪草】

化痰止咳平喘药讲解系列一:温化寒痰药

性甘、辛,微温。归肝、肺经。

功能主治:化痰散结,解毒消肿。

用于瘰疬痰核;疔疮,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快速记忆歌诀

半夏和胃乌头反,止痉散结天南星。解毒止痛禹白附,白芥利气经络通。

降逆止呕旋覆花,皂荚开窍杀害虫。白前宽膈降肺气,猫爪消肿散结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