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止咳平喘藥講解系列一:溫化寒痰藥

止咳化痰平喘是以止咳化痰平喘藥為主組成的方劑。咳嗽、氣喘與痰涎在病機上常有密切關係,咳喘多挾痰,痰多常致咳喘。因此,臨床上止咳化痰平喘藥常相互配伍使用。由於止咳化痰平喘藥的不同性能,可分為溫化寒痰、清化熱痰及止咳平喘藥三類。

今天小編先為大家梳理溫化寒痰藥的知識點,文後附有快速記憶歌訣哦!

溫化寒痰藥多溫燥,有溫肺祛痰、燥溼化痰的功效。可治寒痰、溼痰所導致的咳嗽氣喘,溼痰所導致眩暈,肢體麻木,陰疽流注等病患。溫化寒痰藥包括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皂莢、旋覆花、白前、貓爪草等。

【半夏】

化痰止咳平喘藥講解系列一:溫化寒痰藥

性辛,溫,有毒。歸脾、胃經。

功能主治: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治溼痰冷飲,嘔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脹滿,痰厥頭痛,頭暈不眠。外消癰腫。

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內痰眩暈、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症;生用外治癰腫痰核。姜半夏多用於降逆止嘔。

用法用量:煎服,3~10g,一般宜制過用。炮製品中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其中姜半夏長於降逆止嘔,法半夏長於燥溼且溫性較弱,半夏曲則有化痰消食之功,竹瀝半夏,能清化熱痰,主治熱痰、風痰之證。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不宜於烏頭類藥材同用。其性溫燥,陰虛燥咳,血證,熱痰,燥痰應慎用。

古籍摘要:

1.《名醫別錄》:“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墮胎。”

2.《醫學啟源》:“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飲食。治太陰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要》雲:燥胃溼,化痰,益脾胃氣,消腫散結,除胸中痰涎。”

3.《本經逢原》:“半夏同甘蒼朮、茯苓治溼痰;同瓜蔞、黃芩治熱痰;同前胡治風痰;同芥子、薑汁治寒痰。惟燥痰宜瓜蔞、貝母,非半夏所能治也。”

【天南星】

化痰止咳平喘藥講解系列一:溫化寒痰藥

性苦、辛,溫。有毒。歸肺、肝、脾經。

功能主治:燥溼化痰,祛風解痙;外用散結消腫。

用於溼痰,寒痰證;風痰眩暈、中風、癲癇、破傷風;癰疽腫痛,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多制用。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陰虛燥痰及孕婦忌用。

古籍摘要:

1.《開寶本草》:“主中風,麻痺,除痰,下氣,破堅積,消癰腫,利胸膈,散血墮胎。”

2.《本草綱目》:“治驚癇,口眼喎斜,喉痺,口舌瘡糜,結核,解顱。”

3.《本經逢原》:“南星、半夏皆治痰藥也。然南星專走經絡,故中風、麻痺以之為導;半夏專走腸胃,故嘔吐、洩瀉以之為嚮導。”

【白附子】

化痰止咳平喘藥講解系列一:溫化寒痰藥

性辛、甘,溫。有毒。歸胃、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痰,止痙,止痛,解毒散結。

用於中風痰壅,口眼喎斜、驚風癲癇、破傷風;痰厥頭痛、眩暈;瘰癧痰核,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煎服,3~5克;研末服0.5~1克,宜炮製後用。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溫燥烈,陰虛血虛動風或熱盛動風者、孕婦均不宜用。生品一般不內服。

古籍摘要:《本草綱目》

1.《聖惠方》:“偏墜疝氣∶白附子一個,為末,津調填臍上,以艾灸三壯或五壯,即愈。”

2.《濟生方》:“赤白汗斑∶白附子、硫黃等分,為末,薑汁調稀,茄蒂蘸擦,日數次。”

3.《簡便方》:“ 面上∶白附子為末,臥時漿水洗面,以白蜜和塗紙上,貼之。久久自落。”

【白芥子】

化痰止咳平喘藥講解系列一:溫化寒痰藥

性辛,溫。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溫肺化痰,利氣,散結消腫。

用於寒痰喘咳,懸飲;陰疽流注,肢體麻木,關節腫痛。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作發泡用。

使用注意:本品辛溫走散,耗氣傷陰,久咳肺虛及陰虛火旺者忌用;消化道潰瘍、出血者及皮膚過敏者忌用。用量不宜過大。

古籍摘要:

1.《本草綱目》:“利氣豁痰,除寒暖中,散腫止痛。治喘嗽反胃,痺木腳氣,筋骨腰節諸痛。”

2.《本草經疏》:“白芥子味極辛,氣溫。能搜剔內外痰結,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

3.《藥品化義》:“白芥子……橫行甚捷,……通行甚銳,專開結痰,痰屬熱者能解,屬寒者能散。痰在皮裡膜外,非此不達,在四肢兩脅,非此不通。若結胸證,痰涎邪熱固結胸中及咳嗽失音,以此同蘇子、枳實、瓜蔞、杏仁、芩連為解熱下痰湯,誠利氣寬胸神劑。”

【旋覆花】

化痰止咳平喘藥講解系列一:溫化寒痰藥

性苦、辛、鹹,微溫。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降氣行水化痰,降逆止嘔。

用於咳喘痰多,痰飲蓄結,胸膈痞滿;噫氣,嘔吐。

用法用量:煎服,3~10g;布包。

使用注意:陰虛勞嗽,津傷燥咳者忌用;又因本品有絨毛,易刺激咽喉作癢而致嗆咳嘔吐,故須布包入煎。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五臟間寒熱,補中,下氣。

2.《藥性論》:“主肋脅氣,下寒熱水腫,主治膀胱宿水,去逐大腹,開胃,止嘔逆不下食。”

3.《本草匯言》:“旋覆花,消痰逐水,利氣下行之藥也。主心肺結氣,脅下虛滿,胸中結痰,嘔吐,痞堅噫氣,或心脾伏飲,膀胱留飲,宿水等證。大抵此劑微成以軟堅散痞,性利下氣行痰水,實消伐之藥也。”

【皂莢】

化痰止咳平喘藥講解系列一:溫化寒痰藥

性辛、鹹,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

功能主治:祛頑痰,通竅開閉,祛風殺蟲。

用於頑痰阻肺,咳喘痰多;中風、痰厥、癲癇、喉痺痰盛。

用法用量:研末服,1~1.5g;亦可入湯劑,1.5~5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內服劑量不宜過大,以免引起嘔吐、腹瀉。辛散走竄之性強,非頑疾證實體壯者慎用。孕婦、氣虛陰虧及有出血傾向者忌用。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風痺死肌,邪氣;風頭淚出,下水。利九竅。”

2.《本草綱目》:“通肺及大腸氣,治咽喉痺塞,痰氣喘咳,民癘濟癬。”“其味辛而性燥,氣浮而散。吹之異之,則通上下諸竅;服之則治風溼痰喘腫滿,殺蟲;塗之則散腫消毒,搜風治瘡。”

3.《本經逢原》:“大小二皂,所治稍有不同,用治風痰,牙皂最勝,若治溼痰,大皂力優。”

【白前】

化痰止咳平喘藥講解系列一:溫化寒痰藥

性能:辛、苦,微溫。歸肺經。

功能主治:降氣化痰。

用於咳嗽痰多,氣喘。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

古籍摘要:

1.《名醫別錄》:“主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

2.《本草綱目》:“手太陰藥也。長於降氣,肺氣壅實而有痰者宜之。”

3.《本草匯言》:“白前洩肺氣,定喘嗽之藥也,療喉間喘呼,為治咳之首劑;寬膈之滿悶,為降氣之上品。前人又主奔豚及腎氣,然則性味功力,三因並施,臟腑鹹入,腠裡皮毛,靡不前至,蓋以功力為名也。”

【貓爪草】

化痰止咳平喘藥講解系列一:溫化寒痰藥

性甘、辛,微溫。歸肝、肺經。

功能主治:化痰散結,解毒消腫。

用於瘰癧痰核;疔瘡,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


第一節 溫化寒痰藥,快速記憶歌訣

半夏和胃烏頭反,止痙散結天南星。解毒止痛禹白附,白芥利氣經絡通。

降逆止嘔旋覆花,皂莢開竅殺害蟲。白前寬膈降肺氣,貓爪消腫散結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