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尾联中为什么说“花重”?

萌女娇娇


在《春夜喜雨》中感受杜甫的诗意与心境!

正值春日,窗外细雨朦胧,细细品读杜甫的《春夜喜雨》,感受诗人的“喜”和春雨的“好”。

杜甫被世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称为“诗史”,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

诗歌鉴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春夜喜雨”,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更是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

一生流浪的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流浪的地方多,流浪的线路长,构成了一幅饱含深情,让人难忘的杜甫地图。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至四川。同年七月,太子李亨在遥远的甘肃灵武即位,准备反攻安禄山。

杜甫想,自己的官职虽小、灵武这个地方虽远,但也要赶去参与皇帝的平叛。他把家人安置在陕西富县的美村,自己则与一些人投入到了漫漫的荒原,准备步行到甘肃,那可是太远太远了。但是他们很快被叛军的马队追上了,押回长安当作俘房,四禁了起来。

杜甫在四禁八个月之后,有一天在草木的掩映下又逃了出去。这时候他听说皇帝已经从灵武到了凤翔,那就近的多了。他很快找到了朝廷和皇帝,皇帝见到这位大诗人,脚穿麻鞋,衣衫槛楼,有点感动,就留在身边做谏官,叫做“左拾遗”。所谓谏官也就是提意见的官。没想到,杜甫卷入了房党事件,所谓房党是指一个姓房的高官--房馆的党羽。这个房谆在唐玄宗和新皇帝交接的过程当中立了大功,但是有人向新皇帝挑拨,说他更忠于老皇帝,这就碰到了新皇帝内心的死穴。正好房馆进攻长安失败,这就遭到了贬斥。

于是杜甫站出来了,杜甫上书说,房馆这个人是自己奋斗出来的,现在已经成了很好的高官,很有大臣的体面,希望皇帝从大处着眼。皇帝一听很生气,觉得杜甫就是房党。下令治罪“交三司推问”。在当时那么紧张的局势当中,皇帝下令“交三司推问”,肯定是凶多吉少。

杜甫在这件事情上的遭遇与司马迁几乎一样,也就是为别人讲话而遭罪。这想起来实在是让人不能不后怕,想到在朝廷的集权之下,中国文化有可能在顷刻之间失去《史记》、失去杜甫,只不过有时也会出现偶然因素,让这种悲剧稍稍停步。

杜甫那天遇到的偶然因素是,有人提醒皇上杜甫的职务是谏官,也就是专门用来提意见的。皇帝一想也对,那就放过了,却再也不再信任杜甫。后来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到华州一看,什么也干不了,就带着家属到甘肃去投靠一个远方亲戚,但在那又过不下去,只得回来到处流浪。在成都草堂住的时间比较长,后来又继续流浪。

他不可能向任何机构领取任何薪傣、生活,只能找熟人接济,经常有很多天没有吃的。他患有严重的肺病、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后来耳朵也聋了,连牙齿还掉了一半。公元770年冬天,他病死在洞庭湖的一条船上。那年他58岁。

在流浪的过程当中,再小的村落、再穷的家庭、再苦的场面,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他静静地观看、细细地倾听、长长地叹息、默默地流泪,但他既无钱又无力,能给的帮助只是那些关心的笔墨,但是他一关心奇迹就发生了。

因为天下的苦难只要受到了关心,就不再是彻底的苦难。杜甫第一次告诉人们,苦难的存在的方位和形态,因此他成了中国文化史上最完整的同情语法的创建者。后来的中国文人面对苦难时表达的种种同情,至少有一半与他有关。中国文化因杜甫而增添了善的成分。

当然作为一个诗人,他又把善融化成了美。人世对他那么冷酷、那么音音、那么荒凉,而他对人世却完全相反,竟然是那么热情、那么慷慨、那么丰美。

这就是杜甫!


迪湫


《春夜喜雨》我们要知道“花重”首先,要知道它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写作背景交代,心情是愉悦的,生活是安定的。花重,也就没有隐身的含义,

其次,从标题可以看出,“春夜喜雨”说明作者是描写的“春雨”,而且是很喜欢的,既然下过雨就不难理解花重。

最后要联系上下文,诗的上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两句是诗人想象的情景。

天亮时,能看到被雨水打湿的鲜花,所以下句才有“花重”

除了雨水的浇灌,个人仿佛还能看到花团锦簇的画面,因为花开的多,所以雨水一打湿,就更重了。

诗人用字之准确,不得不佩服!





晨阳芹语


感谢您的提问!

大家好以下是我的分享与观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首先,《春夜喜雨》尾联中为什么说“花重”,现在多数人认为是读作zhong,四声。形容成都的早晨,花朵经过一夜的雨,显得沉甸甸的,格外湿重鲜艳。

另外,有人认为此处“重”读作重复的重,chong,二声。意思是花朵经过春雨浇灌,再次出现,再次开花,或者是重重叠叠,形容花朵很多的意思。

2:杜甫上元二年(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3:这是杜甫住在成都时留下的佳作,当时成都多木芙蓉,花朵肥硕。此诗尾联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红花都湿了,带着雨水,自然比平时在风中摇曳时要重一些,因此说“花重”。花重作两解,一是花儿被雨水压着,在风中摇曳显得雨水很重,二是花儿重重叠叠开满了锦官城的意思。

4:首句中“好雨知时节”的“知”表示春雨按时到来,好象知道时令节气。尾句中“花重锦官城”的“重”,形容一夜春雨后。

早晨起来看到花瓣上的雨珠,就像增加了花的重量,这是一种比喻。

5:但是以我看到的樱花经过春雨后,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这句诗,真的绝妙。只读诗,也会有很强的画面感。

不管是梨花带雨、桃花带雨、还是樱花带雨,或者其他什么花带雨,我想都能极为巧妙的描绘花朵怯懦又欣喜的感受。

以上是我的个人分享与观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感谢您的阅读与观看!





彼一如我263


《春夜喜雨》尾联中为什么说“花重”,当前多数教材上读作zhong,四声。

首先,《春夜喜雨》尾联中为什么说“花重”,现在多数人认为是读作zhong,四声。形容成都的早晨,花朵经过一夜的雨,显得沉甸甸的,格外湿重鲜艳。另外,有人认为此处“重”读作重复的重,chong,二声。意思是花朵经过春雨浇灌,再次出现,再次开花,或者是重重叠叠,形容花朵很多的意思。甚至也有人自认为读作chong于音律不合,但是杜甫是河南人,可能会读作chong的四声,如果这样考虑,为什么其他的字不来同样来解释?这就是牵强过度,为了解释而解释了。

其次,表明我的态度,从韵律上还是从意思上,我支持第一种,读作重量的重,zhong,四声。其实我不知道,当年诗圣想象的或者看见的是什么花,会不会真的有沉甸甸往下垂的感觉。但是以我看到的樱花经过春雨后,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这句诗,真的绝妙。只读诗,也会有很强的画面感。不管是梨花带雨、桃花带雨、还是樱花带雨,或者其他什么花带雨,我想都能极为巧妙的描绘花朵怯懦又欣喜的感受。

所以,我认为此处“重”还是读作zhong,四声,与上一句的“晓看红湿”是因果关系,而不是像有些人说的“上一句说了红湿,这句再说重量,重复了”。





秋阳读线装经典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写此诗时的杜甫,颠沛流离之后在成都的浣花溪畔的草堂刚刚定居下来。可在这苟活的两年里又发生了多年不遇的旱灾,难民们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安史之乱中的他们不但需要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而更需要一个支持他们

眼下生活的年景啊!

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天佑良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不但一个“好"字,充分表露了作者当时的欣喜之情,而且是“潜入夜"的惊喜和“润物细无声”的熨贴,给了流浪后暫寓的人们一个极大的安慰和希望!

下雨了,一年的衣食有了希望;几年的平叛,战争也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和平的生活也有了希望。“朝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个“重”字,无论读zhong,还是chong,都从不同方面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喜悦之情。

两年后,公元763年,平定了安史之乱,杜甫又一名著诞生:“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归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花重",份量足,数量多,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喜悦和向往。





王兆林0309




渔樵之人W


《春夜喜雨》是唐诗名篇之一,是杜甫上元二年(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首句中“好雨知时节”的“知”表示春雨按时到来,好象知道时令节气。尾句中“花重锦官城”的“重”,形容一夜春雨后,早晨起来看到花瓣上的雨珠,就像增加了花的重量,这是一种比喻。



人文世界


这个是作者杜甫的联想,由于长时间的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终于在成都浣花溪畔有了居住的草堂,生活逐渐安定下来,每日还可种菜养花,与草堂附近农民多有交往,对春雨很有期盼之情,所以才写下了《春夜喜雨》这样脍炙人口的詩篇。原詩是这样写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雨好像知道了节气似的,春天下了起来,随着风悄悄的下在夜晚,无声的润泽着万物,小路都黑着,江船上的渔火显得很亮,由此詩人推想,等到早上起来看到雨打湿了的花草,那一定是经过雨的滋润,清新饱满厚重茁壮,开遍了锦官城,所以用了"重"字。

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不在此作过多的阐述。

谢谢悟空问答平台!谢谢大家对我的鼓励支持!





封护胜463


啊!同道中人。

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居然有人探讨《春夜喜雨》中的"花重"。

我是这样认为的:

"花重"这俩个字,充分体现了汉语言无以复加的绝妙。我不懂外语,不知外语中是否也有这样的绝妙之处?"花重"这俩个字,要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的"重",同时有两种读音,一是"zhong",一是"chong",读前一个读音时,给我们的印象是,鲜花被春雨浸润后,沉甸甸的样子。读后一种读音时,给我们的印象是,春雨后,鲜花盛开,层层叠叠的景象。

根据不同的读音,现象一下动态画面吧:

春雨后,锦官城里千姿百态的鲜花,有不胜娇羞,敛眉低首的,有不惧风雨摧残的,依旧争奇斗艳的,它们层层叠叠的点染着我们的生活。


露西他爹


《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佳作,诗文如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此诗题目一个“喜”字突出表现出诗人对这场雨的感情绝不等同与“夜来风雨声”中的雨,是一种“春雨贵如油”的欣喜,这个“喜”其实是和尾联的“花重”呼应的,“喜”很大程度上因为“花重”。而为什么“花重”或者为什么用“花重”这个词,其实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这里的“重”,读第四声,对应前句中的“红湿”。一般都解释为“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显得花朵沉甸甸的。

另一方面,因为春雨,一切植物会生长的很茂盛,所以这里“花重”又有花朵层层叠叠,繁茂的感觉。

“花重”是一种很形象的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看到锦官城雨后满是茂盛而娇艳花朵的景象,花香加上春雨的清新,让人感到一阵春意扑面而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