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發展過程中,如何化危為機?

華為的發展歷程中, 遇到過諸多突發事件,從供應商的斷貨、思科知識產權的訴訟,到美國的斷供,華為從不缺少挑戰。

危與機的並存

在1962年,美國經歷了一場非常嚴重的危機——古巴導彈危機和 俄羅斯的核戰,在這樣一種 大的危機面前,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找到中國的一個大學者問到: 聽說,中文裡對危機有不同的理解, 能不能介紹一下?

華為發展過程中,如何化危為機?

大學者說到:中文裡的危機有兩個解釋, 危是危險的意思,機是機遇的意思, 危險中 包含著機遇,機遇中蘊含著危險。


意識到這一點,實際上對企業的發展 非常重要。


供應商的斷貨

90年左右,為華為供貨的企業被 另外的企業收購了, 開始不給華為公司供貨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任正非做出了 自我研發的決策。於是,我們開始自己組裝, 做了第1代產品, 到了第2年,我們就開發了自有知識產權的用戶交換機,產品型號BH03。


所以是斷貨,讓華為走上了自我研發之路, 到了93年 ,在鄭寶用帶領下,華為開發了第一代面向郵電系統的數字程控交換機,產品名稱CC08,這也決定了華為公司的發展道路從農村逐步走向城市。


華為發展過程中,如何化危為機?

思科的知識產權訴訟

1994年年底, 華為首次參加在北京舉辦的國際通訊展, 第2年 華為 就開始了海外拓展之路。


到了2000年,華為在海外的業務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到了2003年, 已經開始對思科形成了一定的威脅。


2003年元旦後, 思科在美國發起了對華為的知識產權訴訟,這對華為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但是, 2004年中,這場官司被華為成功化解。


商場如戰場, 誰能夠幫助你呢?

任正非在部隊的時候是學毛選的標兵,毛主席說 敵人的敵人 就是朋友,當華為面對思科的訴訟時,我們的第一反應 就是, 思科的敵人是誰? 最後,我們成功跟思科的最大的競爭對手, ——3Com走到了一起。


歷時一年半, 這場官司自然的就被華為化解了。


思科的總裁錢伯斯說:我要去看一下, 華為憑什麼跟我思科握手言和? 當年的思科是業界的巨無霸, 華為公司還非常的弱小。但是錢伯斯離開華為前的最後一句話是:華為是最強硬的競爭對手,我非常尊敬華為。


當然這是其中的一場官司,很多的企業認為這場官司打了就結束了, 但是在華為沒有結束, 因為,思科對你發起了知識產權的訴訟,但它不會是最後一個,將來還會有更多的公司會 起訴你。


正因為考慮到這個問題,我們做了兩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首先主動的跟西方公司溝通知識產權, 主動的交錢, 同時 加大研發投入, 2018年 華為公司 研發投入達到1000億人民幣,現在在知識產權方面,華為公司是中國第一,全球第一。


很多的企業 都想獲得高新技術的資格,想通過這個完成領導交辦的任務,或者 為了方便資本運作,但 實際上華為從來這麼沒有想過, 華為投這麼多錢 只有兩個目的:保證華為公司在全球暢通無阻和成為與西方公司交換的砝碼。


全球暢通無阻還沒有完全實現,因為美國就進不去,經過了多年的努力, 好幾任的總裁都在美國倒下。 所以知識產權是為了提升核心競爭力,而不是為了50萬、100萬。


法國的阿爾斯通帶來的啟示

這家外國的企業深深地影響了華為公司。


阿爾斯通是世界500強,在 全球涉足的領域非常廣,包括能源、配電、運輸等,但是自2000年開始 ,這家企業連續做了三個 決策錯誤, 導致它的現金流出現短缺。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阿爾斯通決定把自己的能源業務賣掉,當時有兩家公司具備購買能力, 最早接觸的是美國的通用電氣,後來德國的西門子也介入進來,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 德國的西門子越來越佔優勢。


這時, 美國政府突然出手,開始展開對法國阿爾斯通的調查, 到了2014年判決結果終於出來了—— 阿爾斯通認罪。


這件事對華為的啟示是什麼?華為公司2006年成為行業老三, 2009年成為行業的老二, 2013年成為行業的老大, 原來在通訊世界有若干的大企業可以跟華為抗衡, 但是, 到了2013年這些企業已經不足以與華為抗衡了。


這時,任正非的壓力非常大, 當國外的企業不足以抗衡中國企業的時候,外國的 政府會做什麼呢? 阿爾斯通事件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案例。


容災與補洞

2011年, 任正非就認識到這個問題 :華為即將成為行業的老大,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如何能夠更長遠的生存下去?


華為發展過程中,如何化危為機?


那一年,有一部非常火的災難電影《2012》,任正非也看了,他想: “當華為公司的災難來臨, 誰能拯救你呢?”。於是,華為開始建造自己的諾亞方舟——2012實驗室。


2012實驗室規模非常大,從此,華為公司開啟了 兩個非常重要的路——把研究和開發分離, 研究是花錢把不知道的變成知道的, 開發是想辦法 把知識變成錢,既然不一樣,我們從組織上就要進行隔離。


2012實驗室就是華為公司打造面向未來的諾亞方舟, 公司要創新,創新得有目標, 華為要活下去。


2012年, 任正非跟2012實驗室的幹部專家進行座談時, 有人就提出來了:現在的手機操作系統已經三分天下了,我們華為公司哪有機會再進入操作系統這個領域呢?


任正非說:“ 正常情況下,我們是沒有必要這樣做的,進去這個市場也非常難, 但是, 一旦哪一天安卓系統 不讓你使用了, 或者讓你使用, 但是每一臺手機 收費100美金的時候, 該怎麼辦呢?”


這件事情, 真的像他預測的那樣,2018年 安卓就在歐洲開始收費了, 這就是任正非的遠見。


後來,我們的操作系統做出來後, 有人又提出: 我們現在做出來了,為什麼不投入商用呢? 任正非說:“現在還沒有必要商用,安卓是免費的,我們為什麼要用自己的東西呢?華為做的這些產品都是為了容災,哪一天真正不行了,我們再投入商用。”


1991年華為就開始了 芯片的開發之路, 到了2004年,我們正式成立了華為海思, 聚焦芯片的開發上面。


在芯片開發上重要的戰略點也是容災,對於一個企業來說,一定要想到你的戰略控制點究竟是什麼,如果沒有戰略控制點, 你就會被別人死死地掐住脖子。


實際上,現在也是華為公司最困難的時候, 2019年華為的心聲社區專門評選的華為熱詞中有一個是——補洞。


任正非說: 華為有4000多個洞,因為早年開發產品時, 我們都沒有想過 美國不供貨的時候究竟是什麼樣子。


所以,從2019年年初開始, 擺在華為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 補洞。


任正非在誓師大會上發表了一個講話,他說:“極端困難的外部條件, 把我們 逼向世界第一。敢戰方有前途, 善戰才有勝利,面對困難要 有心有驚雷而面不改色的定力。”


到了下半年,華為 運營商的補洞工作終於完成了,然後又對負責消費者業務的同事們 說:“我曾經講過鋼鐵是怎麼煉成的,當前華為的狀態就是在鍊鋼,過去我們是為了賺點小錢,現在是為了戰勝美國。”


應對危機,要提前做好準備

2019年,華為公司一季度的業績同比增長 39%, 上半年同比增長了23%, 全年同比增長了18%, 達到了8500億。相對來看, 哪一家企業能夠承受這麼巨大的打擊嗎?在美國 動用國家的力量遏制華為發展的背景下,華為仍然能 同比增長18%。


華為發展過程中,如何化危為機?


危與機是並存的, 關鍵是 如何準備能量, 如何提升化危為機的能力。 華為公司為了過冬, 有 不少的準備的過程和動作。


利刃向內

實際上,華為特別重視管理變革:


1997年前後的一系列的變革,讓華為從游擊隊 變成了正規軍;

2005年前後又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讓華為從正規軍變成了國際化部隊;

2009年華為成為行業老二後,又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讓華為從國際化走向了全球化。


忍痛割愛

2000年 金融危機,IT行業的泡沫來臨的時候,華為 賣掉了華為電氣, 以7.5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美國的愛默生;


2003年, 當美國的思科發起對華為的訴訟的時候, 華為跟3Com成立了合資公司,就是位於杭州的華為3Com;


前段時間聽到了一個新聞,華為打算把華為海洋賣掉了。儘管2019年已經扛過去了, 2020年會是什麼樣的?無人知曉,華為要準備更多過冬的棉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