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文化,二者有什么区别?

布仪


一、二者的联系:获取途径不同。知识的来源在于认知和积累,对文化起支撑作用。而文化的蓄蕴则在于知识的升华和修养的提升。知识是通过知识点与面的主动学习进行的主观活动,而文化是随着知识点与面的增长与积累而潜移默化的。

二、二者的区别:知识是人们通过认知体验以后获得的主观感受,即经验。文化是一种现象,它包含知识,是一种更为广阔的知识。知识重在知识本身,文化不仅包含知识,还包含历史、又来、发展、关联等。

三、作家梁晓声给文化的定义:1.根植于内心的修养;2.无需提醒的自觉;3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4.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九锅十盖


什么是知识?

知识是人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总和,是人们所掌握的学识,见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得到了印证的,科学的,被现实世界所认证的。

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知识的升华,是修为,是修养,是自我净化,是境界。常常听人说:"有知识,沒文化,真可怕"。可"文化"到底是什么呢?是学历,是经历,是阅历,都不是。真正的解释,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无需提醒的自觉;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二者的区别: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而有文化也不是一定没有知识,二者有关联,但不一定能够统一。


我心飞翔向日月ytm


知识是指对某种物质和事件的认知,而文化则是要通过化解人类的野性,使之有别于禽兽,文化的目的是要让人类过上没有战争,奴役和压迫的文明生活,而知识本身并不具备化解人性的作用。

有知识的人未必有文化,有文化的人未必有知识,如果一个知识人不懂与他人和社会相处的道理,不知道正义和邪恶为何物,那么他仍然是一个没有文化的野蛮人,他就有可能成为被野心家利用的工具,他就会去研制各种杀人的武器,就会去制定不符合人类需求的宏大规划。

如果一个没有知识的人,知道该如何与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能够自觉维护公平正义,那么他仍然不失为一个有文化的文明人。

做为教育者首先应该注重学生的文化修养,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让学生能够有明确的价值判断,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文明与野蛮,什么是正义与邪恶,什么是道德和信仰,什么是体面的生活,只有如此,他们才能不再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沉醉的文人


知识,这个词语也有她的自己世界,如果你是理性主义者(康康哲学与弗洛伊德分析精神学),在改造世界与世界相处的过程中,则思维,科学,唯物辩证法等等就是你的知识,而这些知识都是意识心灵下的知识,而以此知识为理念,则是个客观理性主义者,如果以此来修行自己的灵魂,那么你就会像佛家圣徒一样非常的悲壮与情感分裂。这是一种文化,一种有教养的文化。因此纯粹的理性主义者绝不能持久,在长时间集中精力思维之后,马上就要转换到无意识的快乐时刻或无意识的习性之中。

……如果你是情感主义者(尼采非理性哲学与荣格潜意识心灵学),则心灵,灵魂,情感,生命等等就是你的知识,而这些知识都是潜意识心灵下的知识,而以这些知识为理念,则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如果以此来修行自己的灵魂,那么你就会像是一个融化在美与飞鴹的灵魂中的艺术家。而这样的人无疑是一个最幸福的人,完整人格的人。但这样的时刻不能持久,当美妙的快乐高潮时刻发泄完之后,马上又跌落到现实世界之中,而现实世界的生活又唤起了理性思维。因此这是一种文化,人性化的文化。

……综上所说,知识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在此思想之下如何达成心灵与世界和谐相处的行为与方式。而文化却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有等级高低之分。在心灵与外部世界相处的行为中,如果达到了二者完全一致的程度 ,那么这种文化就是比较高级价值的文化。也许儒家《中庸》思想的致中和就是最高之文化了。

……实际上完美的知识与文化考验的就是我们在意识心灵与潜意识心灵之间,理性与情感之间如何做到无障碍地流畅地转换。而野蛮粗暴却既无理性的克制,又无情感的快乐。而且是一种毁灭性的情欲发泄。



国学思维


“知识”和“文化”二者的区别在于:

知识:

就是见识、学识、经验,知识的实物体现在“文凭”。

文化:

没有实物体现,它表现为一个人的道德、良心、审美情趣、艺术修养, 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好的人品!

这就是知识和文化的人文区别, 一个国家有生产制造的能力还不够, 还要有自身文化传统,民族艺术传承 教育,教化,信仰, 以及这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强大创造力和创新力, 并能广泛地影响到其他国家和民族, 这就是光有知识所不能达到的文化的力量!

二者的理论区别:

一、知识泛指一切经人验证过的有用信息。

二、文化则指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既广泛又系统的人类知识成果,它内涵了人类对真善美价值结构的一切探求成果。

三、知识只是文化的相对局部和初级层次的内容,而文化既包涵了一切知识,又是对一切知识的把握和审现。

文化高于知识,知识只能隶属于文化!

知识:

知识是指信息的拥有,或快速定位信息的能力。

第一本全面的英语字典的知识有两种:

我们自己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或我们知道在哪儿我们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企业或个人电脑用户中,知识不仅意味着实际信息的拥有或如何得到他们的拥有,还意味着更高级一些的“知道怎样”。

企业近来渐渐开始将他们积累的知识视为一种资产,并且开始开发知识管理计划和应用了。有一种新的应用叫做数据挖掘,它试图从公司积累的商业事务和其它数据中开发出知识。

在哲学中,知识的理论被称为认识论,它用于处理有多少知识来源于经历或来源于天生的推理能力;知识是否需要经过确认,还是可以被简单的使用;以及当关于同一事实集的新思想产生时知识如何改变的。

文化:

文化是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过程)。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知识与文化的本质区别:

知识以物为本,文化以人为本!

“文化知识”是人们非常熟悉也惯于连用的一个词。

长期以来,人们经常互用“文化”和“知识”的概念甚至将其作为一个概念,只不过偶有侧重而已。

“文化”和“知识”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近现代以来,随着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知识事实上正以它鲜明的特质从文化的羽翼下脱颖而出,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和速度冲击乃至颠覆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

当前,我们既要辨析知识与文化的区别,又要使两者在实践中相辅相成、实现融通。

知识以物为本,文化以人为本: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阐述了灵魂把握真理的“五个能力”。

一是“科学”,即从物质世界中探索而来又被实践证明了的永恒不变的必然规律,以及从应用研究中所获得的专业技术;

二是把科学应用到劳动生产中获得的“技艺(技能)”;

三是“明智”,即权衡利弊得失的选择,犹如人们常说的“识时务者为俊杰”;

四是在重大罕见的、超乎寻常的关头能前瞻未来、顺应趋势的“智慧”;

五是从终极意义来反思人生和社会后的“大彻大悟”。

知识是以物为本的求真,以物为本的知识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专业性。

而文化却是以人为本的求善求美,以人为本的文化具有主观性、经验性、历史性、社会性。从科学实验到应用研究所形成的知识,可以从学校或书本中获取。

文化当然也需要学习,但更需要从民族历史、社会生活与人情世故中去感悟。

尤其是中国文化,从“修”到“悟”的历练过程。要读懂中国文化,需要有一个在漫长社会生活实践与复杂人情世故中去感悟的过程;仅仅依靠书本学习,很难领会文化的真谛。

知识以物为本,物以类同,这决定了知识无国界,具有通用性;文化以人为本,人以群分,这决定了文化有异同,具有民族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知识需要以文化来统领:

从“知识就是力量”,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今天知识经济风起云涌,知识显现出越来越强大的力量。

如果说知识是术与器,那么,文化就是道与德;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决定着知识的使用方向。

老子曰:“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胜人之力可以用知识、用科技来提高,而自胜则更多需要精神意志来支撑。

文化决不仅仅是消遣之事,而是人自我完善、自我调整、自我平衡、自我修炼的力量源泉,它对知识有着统领意义。

文化需要用知识来开辟新途: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生存哲学,是一种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这决定了文化具有惰性与惯性。强调知识应以文化来统领,并不是要厚文化而轻知识。事实上,文化表现为历史经验的沉淀,知识表现为永不停息的开新,知识的创造对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在人类历史上,“文而不明”、文化被无知所蒙蔽的现象不乏其例。

当今时代,虽然人类科技发展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但科技进步依然是日新月异,尤其对物质本质、宇宙本源、生命本性等的探索不断深入,甚至有可能出现革命性突破,相关科学成果不断涌现,人类认识的疆域在不断拓展,知识在不断增加。

这些新知识的增加不可避免将对人类的文化观念产生重大影响。对此,我们应该有丰富的想象力,也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是知识与文化的共同使命。把知识与文化融会贯通起来,是我们应该具有的态度。

知识是一种智慧开矿也是一种技能力量。

文化是一种外表体现的素质教育,也是一种道德修养成果。两者同义不同意,同行不同道,有近意义,意思有区别!

不喜勿喷哦😊





跋涉者兰州


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文化,二者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文化

知识是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

“知识”,就是“知道”了的“见识”,是指人类通过自身探索发现了客观存在的见识学问。这些见识是一个一个发现的,所以我们可以称其为“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包括了物质世界的现象、规律,当然也包括了精神世界已知的各种法则。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就是某个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但又不仅仅是对应这些事物的实体。文化是一种相对抽象的概念,存在于精神层面却又包括了对应这些概念的实体。

简单来说,文化就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以及衍生出来的实物。

文化务虚,知识务实

知识理性,文化感性。文化包含知识,却无法量化,只有依靠知识来给文化以标准。

就好像我们说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到底怎么样,不通过考试和文凭是无法量化的。文化也是如此,我们说一个人有文化,该如何给出判断依据?知识通过考核量化给我们一个最直观的,虽然不精准但是大体上比较靠谱的判断依据。

从粗线条上来说,一个人读书多少代表了他对知识的吸收量,而对知识的吸收量则代表了他是否有文化。

当然有些人读了并不吸收,吸收了并不转化,最终对文化的融入和贡献也 不高。这样的例子也非常多,但是读书多少能够判断一个人有无文化是到目前为止最简单、大数据中最合理的方式。

要不然为什么好文凭那么值钱呢?

知识可以量化文化水平,但是文化绝对不止于知识学习。文化高出知识的所在就是个人的、社会的思考,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知识可共享,文化区域性强

我们说“汉文化”,其实涵括了汉民族所有方面的知识,以及各种思想流派——这就是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并且反过来指导我们的衣食住行,加强汉文化的特色和行为准则。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文化其实就是社会化、区域化特别明显的一个定义。即使全球的文化,在面对整个宇宙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称作“地球文化”。

所以,文化这个东西虽然广博,但是在根本意识中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和保护。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湖湘文化、中原文化、汉文化、欧洲文化、亚洲文化,哪一种不是在文化的名头下加强区域性保护和发展?

为什么我们呼吁加强文化交流?因为从根本上来说,文化的区域性会互相戒备、互相独立、互相敌视。唯有交流、消融,才能共同发展。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

宗教知识和宗教文化。这个例子举出来,估计也不用细说,大家都知道知识和文化的区别在哪里了吧。

对于宗教来说,知识是见识,文化是控制。知识是知道宗教的起源、历史、历程和可能的未来以及各种宗教仪式,而要走入宗教文化,你必须用身心去接受他的控制。

知识是实用的,文化有实用的知识,也有无用的知识,还有超出知识的哲学、宗教的其他内容。知识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相对有客观逻辑判断,而文化主要是从心来断。

所以我们都说接受新知识,追求新知识,但并不怎么看好异域文化。文化渗透、文化演变,都不是什么好词,因为这意味着其他文化的入侵,也就意味着自身文化生存概率的降低。

知识可以无条件接纳,而文化就得考虑清楚。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都知先生带你,知晓世界文化

知识和文化,单从字面来看,他们好像不是一个概念,但实际上,当你细细的去品的时候,去研究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他们可以说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可以这样说:文化靠知识累积来的,知识靠文化来才能发展的。

那到底是为什么呢,请我用最简单的方式说一下

什么是知识

知识是人类发展中解决的一切困难后,所累积下来的经验。所有记录在册的,都是人类思想的结晶,是经过一代又一代智慧的碰撞才产生的。他们会被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引导人类文明的不断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

这就是知识

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知识一代一代累积后,所形成的一个规矩,这个规矩具有一定的范围。例如:中国人自古崇拜龙图腾,一代一代的人们都教育孩子,龙,是保护我们的神。时间久了之后,所有中国人都默认“龙”是我们的保护神。中国文化就依次为基石,散开。

再者宗教、艺术、民俗、等等,都是根据这样一个模式:意识 -- 知识的传承 -- 成为文化。

这就是文化

二者什么区别

我觉得问这个问题,得应该这样问:先有知识还是先有文化。二者的区别在于,谁先谁后而已。

经验的累积产生了知识-知识的累积产生了文化。

就是这么简单。


现在,你理解了吗!


都知先生


区别一下各自普遍的定义:

知识就是一切人类总结归纳,并认为正确真实,可以指导解决实践问题的观点、经验、程序等信息。知识拿来就能用,立马可以指导实践行动的信息,它必须是可以表达、表现出来,具备传承性,可以多种多样,但必须能够让接收信息的人理解,表达的过程也会产生一定的信息损耗或是错误理解。

文化则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至于这个概念如何解读,包含什么,人们一直众说不一。

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我的理解:

拿人类的起源来说:原始人类刚刚学会走路、采摘野果、打猎、钻木取火等等生存的技能都可以称之为知识,因为这些信息经过实践得出符合人类生存需求,于是它作为知识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每个新生儿都从头开始学习,绝大多数的人类都能理解,这就是知识。因为多方实践,周而复始,人们得出更好更完善的知识来传承,更简便,更快捷。所以有"知识改变命运“、“实践出真知”这一说法,我把知识理解为可以掌握的技能,学习知识可以知晓世事。

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逐渐摆脱了以采果子捕鱼等获取食物的方式,开始开垦田野,种植蔬菜粮食,形成一个个部落村庄,人群往来开始密集,实现了交流、互助、定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史称之为农耕文化文明。之所以称之为文化,因为人类聚居,思想交流发展起来,精神方便的沟通理解,每个部落可能有不同的文化,因为他们的思想包括领导人实行的措施不同,人类心理产生差异。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说法,我把文化理解为人们对于同一事件产生的不同看法,可以是文化内涵,文化修养,文化传承……,学习文化可以明礼。

知识与文化的共通性

二者都是可以传承的,知识传承学会了掌控了变成了技能,是客观存在的。文化传承小到一种家族的信仰,大到一个国家的底蕴历史,是支撑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精神鼓舞,民族自豪感等等。

学习知识,加上自身的理解、感悟、解剖,传达给大众,同样可以形成一种广为人知的文化。比如一部红楼,客观上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当时历史下知识,如何烹饪美食?如何学习作诗等等;主观上却有一代代的人研究红楼中的字字句句,感慨曹雪芹呕心沥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许多人都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于是形成了红楼文化。一部红楼不知养活了多少人!

所以我认为知识与文化本生就是相同的,只是可以转化为文化内涵底蕴比如文化知识,想要分的非常清楚是不可能了,用这么一句话结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以上为头条号“晴空莽莽”的回答,头条App搜索关注“晴空莽莽 ”与您分享更多文学、诗词、历史趣闻。


晴空莽莽


苏格拉底曾问泰阿泰德“知识是什么,因此什么是知识的问题又经常被称之为 “ 泰阿泰德问题”。

而在学术界,从英国的泰勒开始,世界上出现了两百多个有关文化的定义。

从苏格拉底探寻知识为何物,到现在仍有人研究的“文化”的定义,无论是哪一个课题最终都也是概念宽泛却很难达成共识。

对我来讲,我认为“知识”和“文化”不是应该是一个静态的名词,它们应该是一个动词,是随着时间的转变和历史的推移,不断向前发展和演变的。

二者在人类发展历史中始终相辅相成,相互成就。

知识的增量会提升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开阔眼界,而当知识达到一定厚度的时候就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及行为方式。

个体出现变化后在潜移默化中开始影响周围的人,犹如蝴蝶效应一般,个体的某种改变会影响到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

直至最后整个群体形成习俗,风俗。

这种知识对于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演变成对于一个群体影响。并最终形成这个群体的群体的文化。

知识来源于思考,立足于验证,影响于传播:

泰阿泰德说:“某人知道某事,以觉察的角度来说,知识就是感觉。”

这种“感觉”是我们对世界的好奇。

因为好奇心的驱使,我们开始思考,为了知道我们思考的是否正确我们又开始了反复验证的过程。

就像柏拉图说的:从“得”到“证”成的“真”的信念。

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他们都因为对世界的好奇,产生疑问,提出质疑,反复验证,并且最终坚持真理。为此,有些人甚至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而知识产生后,通过传播,就能让更多的人学习。

德鲁克说过,知识足能够改变人或某种事物的信息。所以知识不光能改变个人的命运,也能影响人类未来的发展。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不仅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而且还为太阳中心说提供了理论支持,推动了科学革命。他的研究正是基于哥白尼,伽利略等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家对世界进行的探索。

对于自己的成就牛顿是这么说的: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的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文化是受相同知识影响下产生的“群体人格”:

不同地区因为地理位置,历史发展等多种因素,会产生不同知识传播的深度广度和维度。

那么,根据人们接受知识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

受不同知识传播的影响而产生差异化的群体,就形成了自己的“群体文化”

比如,不同地区的人会因为不同知识而产生不同的地域文化,像是南北差异。

而不同国家,也在各自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

比如,西方学者历经百余年观察,发现中国与欧美国家的诸多差异。这不仅是因为在国家起源上不同,更是因为文明类型、文化传统上的大相径庭。

1947年费正清在出版《美国与中国》,就开创了中美文化比较。

由此可见,相比于知识,“文化”的概念更广阔,它不是涉及个人和世界未来受到“知识”的洗礼而带来的垂直性的影响,而是代表了被改变个人把这种影响扩散到整个群体,从而造成的群体行为方式的改变。

如果是知识的影响是垂直的,那么文化就是扩散性的。一个代表深度,一个代表广度。


四城风月


一个很简单的标准:

多了很多书,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这属于有知识没文化;

日子过得很优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就是读的书不多,肚子里没墨水,但是人也不粗俗。这属于有文化,没知识。


一句话,知识是用来对付考试的,文化是用来“过日子”的。

就拿太极拳来说,有的暴发户也有样学样赶时髦。这不过是一种运动,只要智力和生理构造没问题,谁都能学会。但问题是,某老板即使学会了动作,也只是一种“信息身体化”而已。

而有太极文化的人,懂道家精神的人,可能行走坐卧都像是在打太极。人家早已把那些动作要领融进自己的血液里了,早已变成一种生活习惯了。


再比如中国学生学英语,考试个顶个高分,但是哑巴英语,一句话不会说,见了老外只会“Hello”。这就是有知识没文化的典型。


还有这些年洋文化流行,十个人都开始喝红酒开趴忒。但红酒到底是什么味,只有喝的人知道,只有夜深人静人群散去的时候,自己才知道心里的滋味。


所以,文化是内涵,是内在的东西,是由内而外,从里面向外散发出来的东西。知识只是形式,没有内容。


有文化的人一定有知识,但是有知识的人,就不一定有文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