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難以割捨的情結:依依不捨五穀雜糧

多少人難以割捨的情結:依依不捨五穀雜糧

五穀雜糧,似乎離我,離我周圍的人都越來越遠了,雖然一日三餐離不開糧食。很多人習慣去快餐店吃早餐,在那裡可以喝到小米粥、大米粥,而在二三十年前常吃的高粱米粥、大碴子粥等粗糧食品就很難吃到了。夏秋季節去野外,本來盛產五穀雜糧的黑土地,也難以再見到金黃的麥田、火紅的高粱、沉甸甸的穀穗了。不知為何,從上個世紀計劃經濟時代走過來的人,對五穀雜糧有著深厚的難以割捨的情結。

曾經廣袤無垠的北大荒,如今已成沃野千里的北大倉,人民公社、生產隊的時代早已過去,也即將成為逝去的一段歷史。但是那一代人,不會忘記五穀雜糧養育了他們,給了他們奮進前行的力量。曾經,為了種植收穫五穀雜糧,為了養活家人、貢獻於國家,為了美好的生活和未來,他們戰天鬥地、辛勤耕耘。即使今天的農業現代化代替了傳統的農耕生產方式,但是,五穀雜糧與黑土地一樣質樸、醇厚、善良、包容的品格,蓬勃向上、不屈不撓的精神,不應該被人們擯棄遺忘,反而應該世代傳承。

“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這句古老的農諺,很多人都爛熟於心。在五零後、六零後的記憶中,到了清明時節,黑黝黝的黑土地就會隨著拖拉機的轟鳴聲,播種下大片大片的小麥。春風吹拂,一望無際的麥田最先給黑土地披上綠衣,讓北大荒充滿勃勃生機。到了端午節,人們會早早起來,迎著東昇的旭日,專門走進麥田,捧起麥苗上的清露洗洗臉,寓意是眼明心亮、無病無災。

多少人難以割捨的情結:依依不捨五穀雜糧

有一首歌裡唱著“大姑娘美來,大姑娘浪,大姑娘走進了青紗帳……”可是現在的青紗帳只有玉米地了,看不到成片的高粱地了。金秋時節,火紅的高粱只能在影視劇裡看到了。曾經在茂密的青紗帳裡,上演過多少古老又苦澀的愛情故事。香噴噴的高粱米飯,成了許多人遙遠的記憶。現在,玉米仍然是東北地區主要的農作物品種,但是由於片面追求高產量,品種不斷更新,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玉米已經不好吃了,讓人不敢吃、不想去吃了。在廣袤的黑土地,穀子和糜子更是不見了蹤影。大黃米、小黃米做的粘豆包,也已消逝在時光裡。五十歲上下的人,都會對小時候啃凍豆包有著美好的回味。

住在鄉村的人大多是中年人和老年人,而且村莊越來越寂靜空曠了。許多小菜園不再種蔬菜,有的荒蕪,有的種了玉米等大田作物。大芸豆、紅小豆、綠豆、豌豆等豆類,也很少有人種植了,鄉下人的生活情趣越來越淡了。

越來越多的人聚集生活在城市,不再為衣食而憂,在對安逸生活感到幸福的同時,又慨嘆著缺憾和不完美。第一就體現在吃上,抱怨食品不安全、不健康,雖然在超市裡各類食品琳琅滿目,想吃啥就能買到啥。吃到嘴裡了,又覺得不夠味,怎麼也沒有過去的那種味道。甚至雞鴨魚肉吃膩了,會特意找上一家農家飯莊,去品嚐品嚐玉米餅子、粘豆包、大碴粥、菜糰子等粗糧的老味道,對五穀雜糧仍然情有獨鍾、依依不捨。很多人常常懷舊,回味著吃五穀雜糧那個年代的艱苦和快樂。其實,很多人所缺失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五穀雜糧,在安逸的生活中失去了許多不該失去的質樸而寶貴的東西,需要我們循著歲月的長河慢慢找尋回來。


多少人難以割捨的情結:依依不捨五穀雜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