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应该三思而后行,还是应该行后三思?

忧郁的刘先森


我的理解是,三思后行和行后三思,这两者之间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这么说,三思而后行,行后再三思,这是一个人行止的完整过程。

三思后行,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

“谨于言而慎于行”。言出自于口,行出自于身。不论是嘴巴,还是身体,都受控于脑袋。脑袋是干什么的?就是用来思考的。不经过思考的言语和行为,多是肤浅和冲动的。

年轻时,自信飞扬,颇有舍我其谁的任性,更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气。但,自信不是自负,豪气更不是豪赌。年轻飞扬可以成为失败的理由,但不能成为任性妄为的借口。

谋定后动是成熟的行止,和年轻与否没有关系。古语早有“慎思之,笃行之”的谏言,说的就是三思后行。三思后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含义,就是决定之后,就要坚定地去做,不要犹犹豫豫,甚至优柔寡断,那就失去了三思的目的和存在的价值。

行后三思,是一个人理智的反映。

“吾日三省吾身”,说的是一个人要学会自省,学会反思。或许我们没有时间能够做到一天三省,但每天空下来的时候,把今天做的事,说的话再回顾一遍,看看有没有需要坚持的地方,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是一种理智的心态,也是很好的态度。

“三省吾身,静思己过”,还是一种格局。但凡成就大事者,除了能力、机遇、努力之外,还有格局。格局之中有眼界,就是能够看到很远的地方;格局之中还有反思,就是能够看到很深的地方。

能够看清自己的人,即便没有大成就,也必然是谨言慎行之人,有从容之心、坦然之度,遇之也可为师。

三思后行,行后三思,实乃为人处事之道,当学之,勉之。


父文子画


先有思想,后有行动,因为人是靠大脑解决一切问题的。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穷的人,这样的人不愁赚不了钱。而没有思考,所谓的财富梦想就仿佛是空中楼阁。

凡事三思而行,多思考自己的目标和经验,你才可能抓住机遇,釆取行动,做到思行合一,这样才能事有所成。

每年都会有几百万人去创业求富,可是只有一小部分人成为了真正的富人。那些半路退出来的人会说:"竞争太激烈了,只好退出为秒。”竞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激烈的,之所以被淘汰,原因就是缺乏对目标的思考和改变。

"三思而后行"是国人历来提倡的一种做事原则。富人三思而后行,穷人三思而不行。三思而后行这句简单的话蕴含着几干年中国文化的智慧、结晶。富人往往能将″思"与"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而穷人往往只是停步于三思,甚至在"三思"之后大步倒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所谓的智者,就是能充分发挥自己智力进行思考的人。他们对每一件都前思后想,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我们常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其关键即在于智能。


职人论世


我觉得这不能一概而论,得非分人,分事,分情况。

第一,分人,看性格。

有些人性格沉稳,他遇事就三思而后行。有些人性格急躁,他遇事就容易行后三思。

第二,分事,看轻重缓急。

如果是紧事急事,那客观上就没有多少思考的时间,要思也就大概思一下,到不了三思那么多,然后就开始行。反之,平事缓事,时间充裕,可以三思而后行。

另外,有些大事要谨慎小心,不可行而后思,因为鲁莽行事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小事则可以先做了再说,反正也不影响什么。

第三,分情况,看评价机制。

有些事,重在思考,用思考来评价好坏。那就可以把思的过程延长一些,三思五思都行,因为它重在展示思的过程,行只是可有可无的结果。

有些事,又重在行动,用行动评价优劣。那就要尽量少思,多展示行动力,而不是一味地反复琢磨。

但无论怎么说,行与思有时顺序很重要,有时顺序又不重要。

有行无思,会失之鲁莽,有思无行,又耽于幻想。

让人欣慰的是,不管行在先还是在后,思都是必不可少的。

有价值的思,可以改善和提升行的品质。

而行,也可以为多元化的思提供事实基础。





思想碎碎念


凡事都要三思而行走捷径,裁弯取直更便捷。只要想好以后再去做,结局可以趋于更完美。

这种能够三思而后行的人,比较理解、从容、坦然。在做事之前,首先考虑到利害关系,影响大小,产生的后果如何,都考虑的一应俱全。这样,让利益趋于最大化,负面影响最小化。把事情做到,做到位,成功几率高。这是一般有正常思维,合理规划,合理安排,怀揣“磨刀不误砍柴工”想法的人,所应有的逻辑。

而行后三思的人,性子比较急,比较冒进,急躁,顾头不顾尾,不考虑结果,到最后往往容易失败。这种做法不可取,建议最好三思而行。






生命河欢迎您


看到问题下方的理解之后感觉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有所偏差!

三思而后行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想好了,再去行动”,它确实有形容做事谨慎小心,避免少走弯路避免犯错的意思。而拖延症是指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拖拖拉拉!他们在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所以它和拖延症是两码事儿;至于会不会因为“三思而后行”形成“拖延症”的习惯,这个看人!一个小时能做好的事情这个人做了四五个小时,那这个人就是有拖延症;做什么事情之前先琢磨琢磨,做好决定再去行动,这叫“三思而后行”

再来说“行而后三思”,做完事儿之后不断的去反思。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可以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正。下次做同样的事情之时,你会有更好的方法。

理论上来讲,“三思而后行”和“行而后三思”两种做事态度互不影响;想好了再去做,做完之后反思自己,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正。这样只会让自己更强大!



西北小生


三思而后行,再斯可矣。

这句话是出自于《论语·公冶长》。

凡事应该三思而后行,

因为人生没有如果,

只有后果和结果!

还有,

自人类以来,

都是大脑来指挥行动的,

而非行动来指挥大脑!

于是,

又有古人云: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

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孤独寒梅697


做事应"三思而后行",这句成语源自孔子。孔子在鲁国执政,能让他佩服的人只有季文子。他对弟子们说:“鲁国执政的人中只有季文子处事不冲动,三思而后行。”

历史上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经验教训。《三国演义》中曹操亲率八十万大军屯兵赤壁,平定江南只在弹指一挥间。但是周瑜利用蒋干,假借醉酒梦话说曹操的水军统领蔡瑁、张允是自己的内应。曹操没有认真分析思考,就相信了蒋干传来的假情报,立刻诛杀了蔡瑁、张允,导致自己失去了不可或缺的水军将领。不经过思考就贸然表态和做事的人,在机关中会被人视为不成熟、不可靠。

古人说:“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苏格拉底说:“我们花了两年的时间学说话,却要花数十年的时间学会闭嘴。”成熟的人要做到:读书有厚度,视野有广度,思考有深度。一时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你可以做到:不懂时,不乱说;懂得时,别多说;心乱时,慢慢说;没话时,就别说。

在工作中会经常会遇到表态的事情,当你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就什么也不要说;当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什么也不要做。非要你表态的,就用外交辞令搪塞,一定要充分想好了再说。不要反感领导们常说的“考虑考虑”“研究研究”“原则意见”等一类留有余地的话,任何情况下话不能说满。

没有准备好就不要乱表态,急不择言的根源,并不是没有思考的时间,而是有了思考的时间,没有去认真思考。






物语星流


知与行的关系,是认识和实践关系的辩证法范畴。孙/中/山先生曾经有非常精辟的论述:“先行而后知,进化之初级也;先知而后行,进化之盛轨也”。在日常生活中,究竟先行还是先知,要因人因事而异。相对优化的选择是:且行且知,且知且行。


首先,当我们知之甚少或者面对突如其来的机遇时,不知也可先行。


比如说父母逼着孩子学钢琴。对于孩子是否有天赋,能学到什么程度,未来会怎样?都是“不知”的;孩子自身就更“不知”了。但往往就是这样的不知而行,孩子练琴却成才了;还有,像做企业,绝大多数的重大决策,不是依靠科学的分析做依据的,而往往是凭借企业家个人敏锐的嗅觉拍板的。而且,令人不解的是,这些企业家凭借自己嗅觉做出的绝大多数重大决策,往往都是正确的。其实,其中的秘密就在于,这是企业家们长期的知行训练和累积磨砺出来的功底。

其次,知之而后行做事更有把握,重要的事情更要三思而行。


用孙先生的话说,就是“先知而后行,进化之盛轨也”。意思就是处事识为先,解次之。这是更高层次的知行关系。就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三思而行,是对先思后行的顶配要求。当我们要去做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做出重大选择时,就需要先思而行,而且要三思,深思,慎思。

第三,吃一堑长三智,行而三思才能进步。


人无论做什么,教训总是需要总结的。总结教训,吃一堑,长一智是起码的,但若吃一堑长三智,是不是收获就更大?进步就更快?经验是需要理论来升华的。已经取得的成功,哪些是共性的规律,哪些是今后可以复制的方法?哪些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都需要认真三思。毛爷爷说,中国GM的成功,就靠两个“结”字,一个是团结,一个是总结。总结是进步的阶梯。

第四,平时要且行且知,且知且行。


知与行,不是截然割裂的,而是互为条件和内容的。知的过程少不了行,行的过程也少不了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读完了万卷书才去行万/里路,那恐怕就光剩下迷路了。思考是需要训练的,如果平时思考的少,没有长期的思考积淀,那么,就是三思也不会得出有效的结论。行也不光是单独的行,行的过程本身就是促发思考的过程,就是实践出真知的过程。所以,平时养成且行且知,且知且行的习惯,就会行得稳,行得远,知得深,知得准。感谢您的阅读。

我是言之有参,不同视角,供您参考。


言之有参


三思而后行还是行后三思取决于事情的重要性。


重要的事情,必须三思而后行


如果是涉及到你的重要的事情,必须要三思而后行。在你能承受的结果范围内,做出决策。否则决策一旦有偏差,你又没有承担后果的能力,那严重的话会把你的人生彻底毁了。比如,你要投资一个项目,在决定投资前,必须的动作就是可行性考察,反复论证。如果你不做这样的三思,而冒然草率投资,一旦哪个点不是你想象到的,出现损失,你说怎么办。比如你要找对象,又怎么能不三思而后行,对方的人品你总要了解吧,三观是不是合拍总要有所根据吧,尤其是在迈入婚姻门槛的时候,三思而后行是不是很重要呢。


三思而后行除了可以让你避免一些损失外,还可以让你形成一个好的做事习惯。凡事有很强的计划性和过程的管控,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凡是大事,皆需计划和步骤。凌乱的状态永远不会是成大事的特质。只会把好事办坏。

不重要的事情可以行后三思


如果是生活中没那么重要的日常,这样的事完全可以行后三思。即便是有差错,也不会酿成大祸,稍加补救就好。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果断及时,不会错过机会。想到什么立马行动。也体现很好的行动力,执行力。等事后,再做一个行动总结,很好,很效率。


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其实都是小事。每天每日面对的基本都是日常。所以,其实不必太过三思甚至是八思十思。除了有没必要之感,也的确浪费时间和精力。比如,我们去菜市场买个菜,凭感觉就可以了,想吃什么随手来一点。任何生活中的日常都基本是这个状态,最多不过,买完了觉得不好,下次不买就可以了。


是三思而后行还是行后三思,其实是一个与人的个性有很大关系的问题。个性决定了一个人的做事特点,其实任何刻意都不足以回避生活中的遭遇。你的个性就是你对待这个问题的最好态度,因为那是长期形成的。适当顺其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职场白手套


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但答案却不是做选择那么简单。

常言道:三思而后行,这没错,做任何事,不想清楚盲目去做,失败的概率必定很大,但是三思后去做也未必一定成功,要想提高成功率,三思而后行必不可少,行后继续三思,更是值得推荐,在思考中不停修正行的方向速度,避免行差踏错,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