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鄧小平時代》讀後感


《白鹿原》《鄧小平時代》讀後感


看完《白鹿原》,心情有點不能平靜。這是一本好書,讀起來讓人慾罷不能。由於自小生活在黃河邊,靠近陝西,對書中的語言有本能的親切。全書採取雙主角敘事手法,史詩般展示了白鹿原上的愛恨情仇。驚為天人當屬朱先生,由好變壞當屬白孝文,由壞變好當屬鹿兆謙,始終如一又值得同情當屬田小娥。書中通過對白鹿原眾生的描寫,將晚清到解放前的歷史做了簡要梳理,腦中對一些東西的認識由理論層面有了更具體的認知,比如黨的成長曆程。在黨的成長曆程中,還是有一些教訓值得思考,比如白靈被活埋,比如鹿兆謙被殺。幸的是沒有生活在那樣動盪的年代,那時個人很多時候無法主宰自身的命運,包括基本的生存權利;不幸的是歷史的教訓是很難被真正汲取的,人性的變化速度遠沒有科技的進步那麼快,錯誤還會再犯。我總在想,如果繼續往後寫,他們的命運又將發生怎樣的變化?“自信平生無憾事,死後方敢對青天”,不知道朱先生怎麼看?天作孽,猶可違,人作孽,不可活!共勉


《白鹿原》《鄧小平時代》讀後感


經人推薦,讀了這本《鄧小平時代》,661頁,歷時兩週。該書以較為中立的視角對鄧小平時代的大事進行了梳理,讀起來暢快淋漓,讀後不免掩卷沉思。42年前,這個老人已經74歲了,面對的是千瘡百孔的局面:一個把全然不同的新思維拒之門外的國家;“文革”中受迫害者和迫害者之間的深刻裂痕;民眾對帝國主義和外國資本家的敵視;城鄉社會保守的結構……在如此的泥潭中,他帶領中國人民開啟改革開放並不斷深化,同時培養了第三代甚至第四代領導集體,取得了由站起來到富起來的驚人跨越,實屬不易,讓人欽佩。鄧小平基於個人優異的特質,堅定踐行了實事求是。書的最後,作者提到了後繼者面臨的挑戰:為全民提供社會保障和公共醫療;遏制腐敗;保護環境;重新劃定和堅守自由的界限等。當前,我們面臨的國內國際形勢依然複雜嚴峻,但是頂層設計的不斷優化、核心地位的牢固確立、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都正在解決、完善國內面臨的一些問題,雖然有些執行還不那麼讓人滿意,但是對比歷史,我們有理由相信:明天更美好,中國一定強。作為青年,只需要順勢而為,苦練內功。作為普通青年,對國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對單位,盡職盡責,創造價值;對家庭,遮風擋雨,回家吃飯;對個人,自強不息,奮鬥不止。謹以此小文紀念鄧小平,為未來祈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